南京活动|日常之光:诗歌·影像 2018
TPM紫麓戏剧空间
新锐艺术联盟
X
国内外艺术家交流平台
艺术作品孵化器
艺术影视跨界融合及创新空间
海报设计:刘兴
策展人语
日常世界,从来都是诗歌和艺术最持久的光源之一。相对于重大的历史变革或事件的戏剧化聚焦,日常世界提供了种种深入人性肌理、生活方式、伦理关系、历史积层和文化差异性的视角,激发着诗人和艺术家的观察、思考与表达,尤其激发着我们从平凡的事物之中发现真相、存在的尊严和内在秩序的创造力。
海报设计:刘兴
诗歌、当代艺术、电影之间的跨领域合作,将构成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鉴于国内尚未出现类似德国斑马电影节以诗歌为主题的影像创作文本、以及相关的展示、传播和收藏机制,我们将在本次活动中邀请国内重要的艺术家、诗人和电影导演创作、展出以诗歌为主题的作品,意在中国真正创立诗歌影像这一独立类型,并且与斑马电影节的参展作品之间构成主题性的对话关系。我们也将通过活动的具体实践过程,探讨打造中国的诗歌影像节的可能性。
海报设计:刘兴
除中外诗歌影像展映外,本次活动还将包括以诗人生活为主题的纪录片单元,以及以诗歌文本为主题的艺术展览,活动也将延续上一届活动的诗歌朗诵论坛,邀请诗人、导演和艺术家共同探讨从诗歌出发的创作。
日常之光
诗歌·影像2018
主办机构
南京TPM紫麓戏剧空间,歌德学院(中国)
合作机构
德国诗歌之家,德国ZEBRA斑马诗歌电影节
艺术赞助
单农
开幕时间
2018年9月21日,14:00
活动时间
2018年9月21-9月23日
活动地点
南京TPM紫麓戏剧空间
活动地址
南京市玄武区铁匠营80号T80科技文化国际社区4—5号楼
总策划
朱朱
联合策划
托马斯・桑德吉亚科莫・德・比尔(德国)
活动日程
9月21日,周五
“日常之光”
日常世界从来都是诗歌和艺术最持久的光源之一,它尤其激发着我们从平凡的事物之中发现真相、存在的尊严和内在秩序的创造力。
14:00-14:45
开幕式:“诗歌·影像2018:日常之光”
15:00-16:00
短片放映+映后交流
ZEBRA斑马诗歌影像单元I
策划:托马斯・桑德吉亚科莫・德・比尔
德语或英语 | 中英文字幕 | 彩色 | 29′
《比尔特,邮编25572》
导演:莱纳·科莫斯 | 5′
《生活和聋哑》
导演:艾琳·李 | 8′
《关于奥地利的对话》
导演:胡波特·西列奇 | 3'15''
《细菌》
导演:保罗·博盖尔特,扬·彼得斯 | 6'18''
《南无捡破烂菩萨》
导演:叶觅觅 | 6'15''
嘉宾:亚历山大·古姆兹, 托马斯・桑德吉亚科莫・德・比尔
16:00-17:30
短片放映+映后交流
中国艺术家诗歌影像
中文 | 中英文字幕 | 彩色 | 54′
《后房-嘿,天亮了》
导演:杨福东 | 13'
《诗意》
导演:蒋志 | 4′15″
《诗歌工厂》
导演:孙逊 | 10'08''
《米开朗琪罗的情诗》
导演:耿雪 | 19'09''
《贫贱,或不安的赞歌》
导演:蒲英玮 | 5′
嘉宾:蒋志,孙逊
19:00-20:00
诗歌朗诵:"日常之光"
主持:冯勉,刘宽
诗人:亚历山大·古姆兹,韩博,黄灿然,刘立杆,马蒂亚斯·波利蒂基,孙磊,王寅,叶辉,宇向,翟永明,朱朱
特邀演出:
乐队:厨子和戏子
舞蹈:王佳影
20:00-21:30
主题讨论:日常主题中的诗歌视觉语言
主持:朱朱
嘉宾:黄灿然,翟永明
亚历山大·古姆兹,马蒂亚斯·波利蒂基
9月22日,周六
“与流变同在”
处在不断流变的年代之中,诗人如何以个体的生活方式和写作方式进行应对。
14:00-16:30
纪录片放映
《白夜往事》
导演:程强强 | 90′
《日常的奇迹》
导演:刘宽 | 59′
16:30-17:30
主题讨论I: “与流变同在”
主持:王寅
嘉宾:程强强,黄灿然,刘宽,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翟永明
19:00-20:35
短片放映
ZEBRA斑马诗歌影像单元II
策划: 托马斯・桑德吉亚科莫・德・比尔
德语或英语 | 中英文字幕I彩色 | 95′
《诗歌的诞生》
导演:皮姆·茨维尔 | 30′
《超越言语》
导演:海伦娜·莫尔克-莱特 | 4′30″
《Long Rong Song》
导演:奥托拉斯组合(奥塔·奥穆斯塔德/塔拉斯·马斯塔里尔) | 5′30″
《闭合的伤口》
导演:蓝卡·哈乌赫·佩伦 | 11′
《塞撒的春天》
导演:奥斯卡·斯皮恩伯格 | 19′30″
《努尔的火苗》
导演:卡洛琳娜·梅里斯 | 7′50″
《旁边的生活》
导演:凯特琳·罗宾逊 | 8′30″
《失重》
导演:雅尼斯·伦茨 | 9′
20:35-21:30
主题讨论II: “与流变同在”
主持:韩博
嘉宾:亚历山大·古姆兹,托马斯・桑德吉亚科莫・德・比尔
9月23日,周日
“重构一首诗”
影像艺术对于诗性、诗歌文本的解读与重构。
14:00-14:45
展览导览:空间中的诗
参展艺术家:陈哲,程然,马海蛟,塔可,张震宇
嘉宾:陈哲,程然,马海蛟,塔可,张震宇,朱朱
15:00-17:00
主题讨论:重构一首诗
主持:孙磊
嘉宾:陈哲,程然,亚历山大·古姆兹,刘立杆,马海蛟,塔可,王寅,托马斯・桑德吉亚科莫・德・比尔,张震宇
19:00-21:00
单农之夜:自由交流,酒会
参展嘉宾、本地学者、诗人、艺术家、乐队
总策划
摄影:范西
朱朱,诗人、艺术策展人、艺术评论家。1969年生于中国。曾获安高(Anne Kao)诗歌奖,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CCAA),胡适诗歌奖。著有诗集、散文集、艺术评论集多种,其中包括法文版诗集《青烟》(2004年,译者Chantal Chen—Andro),《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书系,2016年台湾典藏出版),英文版诗集《野长城》(2018年,美国Phoneme Media出版社)。
联合策划
摄影:Gezett
托马斯・桑德吉亚科莫・德・比尔(Thomas Zandegiacomo Del Bel)(德国),曾在曼海姆学习日耳曼学、罗曼语族语言文学及媒体和通讯科学,现定居柏林。他是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中心聘任的自由研究员,并自2006年起出任斑马诗歌电影节艺术总监和柏林国际短片影展策展人。此外,他还兼任多个电影节的评委和柏林德国电影资料馆的媒体讲师。
嘉宾
诗人
亚历山大·古姆兹(德国)摄影:Dirk Skiba
韩博
黄灿然
刘立杆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德国)摄影:
Alexander Tempel
孙磊
王寅
叶辉
宇向
翟永明
亚历山大·古姆兹(Alexander Gumz)(德国),1974年生于柏林,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日耳曼学和哲学系,现居柏林。2001年起负责文字和录音厂牌“库克”的策展和组织工作,2006年起接手柏林诗歌艺术节,是柏林“局域网”青年文学音乐节(2007年)、汉堡文学音乐之夜“HAM.LIT”(2010年)和乌克马克文字园地文学节(2014年)的创办人之一。他的第一本诗集《带着模特潜逃》2011年由柏林库克图书出版。2013年,柏林SuKuLTuR出版社出版了他根据米夏埃尔·米斯摄影作品创作的诗集《45秒》。2015年,其纽约弗拉夫诗集《阴谋漫画》在科隆寄生虫出版社问世。2018年,古姆兹携新作《野蛮人在等待》回归库克图书。曾获各种诗歌创作奖项。
韩博,诗人,艺术家,戏剧编剧、导演,旅行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荣誉作家。出版有中文个人诗集《借深心》、《飞去来寺》等,以及《与酒神同行》、《涂鸦与圣像》等七本旅行文学作品。曾参加200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14年法国巴黎第37届英法诗歌节、2015年德国第十六届柏林国际诗歌节、2017年俄罗斯第十届国际“莫斯科诗人双年展”等。2017年起,由德国博世基金会与柏林文学协会支持,驻留德国进行当代绘画研究。2018年由美国亨利·卢斯基金会支持,驻留佛蒙特诗人与艺术家工作室。
黄灿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63年生,福建泉州人,1978 年移居香港。1990 年至2014 年为香港《大公报》国际新闻翻译,现居深圳洞背村。著有诗选集《游泳池畔的冥想》、《我的灵魂》、《奇迹集》、《发现集》等;评论集《必要的角度》、《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近期译著有布罗茨基《小于一》、希尼《开垦地:诗选1966-1996》、《希尼三十年文选》、《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等。2011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2018年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致敬”奖。
刘立杆,诗人,小说家。原名刘利民,196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出版有诗集《低飞》。
马蒂亚斯·波利蒂基(Matthias Politycki)(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55年生于卡尔斯鲁厄,在慕尼⿊和维也纳攻读大学,1987年以一篇关于尼采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曼学者⽡尔特·缪勒-塞德尔。1990年起成为自由作家,1997年因小说《⼥⼈⼩说》(Weiberroman)一举成名,至今已写有30多本书,其中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及诗歌集,获奖无数。其文字至今已被翻译成英⽂、法语、意⼤利语及⽇语多国语言。
孙磊,诗人,艺术家。曾获多项重要诗歌奖。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诗歌节、艺术节以及展览。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韩文等。出版《七人诗选》(合著)、《演奏——孙磊诗集》、《去向——孙磊近期诗作》、《处境:孙磊诗歌》、《无生之力》、《孙磊诗文集》、《刺点》、《别处》、《弃物》、《妄念者》等。主编民刊《谁》。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济南。
王寅,诗人、作家、摄影师、“诗歌来到美术馆”策划人。出版诗集《王寅诗选》、《灰光灯》等著作多种,先后获得江南诗歌奖、东荡子诗歌奖等多个诗歌奖,作品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并在海外出版。
叶辉,1964年生于南京市高淳区,著有诗集《在糖果店》、《对应》。
宇向,生于20世纪70年代。著有《我几乎看到滚滚尘埃》(美国Zephyr,翻译:Fiona Sze-Lorrain)、《向他们涌来》、《女巫师》、《阳光照在需要它的地方》(台湾秀威)、《口袋里的诗》、《其他的事情》(法国Caractères,翻译:Chantal Chen-Andro)等。
翟永明,诗人,作家。四川成都人,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6年离职,后专注写作。1998年在成都开“白夜” ,亦为文化沙龙,在此间策划、举办了一系列跨领域文化活动,经营至今。著有多部诗集和随笔集,曾获国内外诗歌奖项。
艺术家/导演
陈哲 | 展览 |《理解一首里尔克的诗》
陈哲(b.1989),工作居住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陈哲的艺术实践接近于一个不断探寻、发现与研究的过程。在早期作品《可承受的》与《蜜蜂》中,陈哲从作为精神洗礼的自毁行为出发,通过摄影与书信档案向自我与他人的内心洞穴展开掘进。2012年至今,陈哲以黄昏为母题,在长期项目《向晚六章》里延续了她对于“另一种讲述方式”的思考,在视觉和语言的交汇处探索“可见”与“可说”的界限。
程然 | 展览 | 《离骚:细雨图》
程然,1981年生于中国内蒙,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杭州。2013-2014年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留艺术家,2017年于杭州创办实验艺术空间 “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艺术家近期的个展包括: 奇迹寻踪,特拉维夫当代艺术中心,以色列特拉维夫(2017)等。近期展览包括:“奇怪的日子:关于未来的记忆”,新美术馆& X商店,英国伦敦(2018)等。2017年程然获得马德里录像艺术节最佳导演奖;2016,2015年入选AAC艺术中国最佳年轻艺术家奖;2015年入选皮埃尔·于贝尔艺术奖,以及提名斯德哥尔摩绝对艺术奖,并于2014年由燃点杂志评选为最佳年轻录像艺术家。
程强强 | 纪录片 | 《白夜往事》
程强强,1990年5月出生于山西吕梁,独立导演,现居成都。作品有实验短片《垃圾》、剧情短片《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入围四川“金熊猫”影展大学生组。
耿雪 | 影像 | 《米开朗琪罗的情诗》
耿雪,作品涉及多种媒介,雕塑、影像、绘画等。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在诸多国内外重要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及收藏。受邀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2014韩国釜山双年展、2018年第21届悉尼双年展等。
蒋志 | 影像 | 《诗意》
蒋志,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蒋志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他的语言多元广泛,在关心当代艺术自身方式问题的同时又富有鲜明的个人特点。
刘宽 | 纪录片 |《日常的奇迹》
刘宽,独立导演,专栏作者,波士顿大学新闻系硕士,现任《单读》副主编。她目前的个人创作集中在探索影像和诗歌的边界。
马海蛟 | 展览 | 《希望,希望,我快被冻僵了》
马海蛟,1990年生于河北,于2009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马海蛟于2018年入围第10届三影堂摄影奖,于2017年被提名“ART021×保时捷年度中国青年艺术家”,其作品《马国权》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蒲英玮 | 影像 | 《贫贱,或不安的赞歌》
蒲英玮,蒲英玮的创作以文献研究的方式展开,他认为个体的经验与记忆是世界存在的证据。通过影像、装置、绘画、文本、讲演等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这些感性的档案在跨越了种族、国家、语言、殖民等宏大叙事后,最终降落在作者自传式的个人史写作上。
孙逊 | 影像 | 《诗歌工厂》
孙逊,作为中国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孙逊早在2006年即创立了丌格动画工作室,并较早在国内外的相关展览及评选活动中得以崭露头角,其动画作品曾入选柏林电影节与威尼斯电影节。饱含隐喻的画面细节、暗黑张力的手绘风格、梦幻跳跃的情节设计是孙逊颇具个人特色的视觉语言。近年来,孙逊以新媒体艺术为原点,在更为广阔的视觉艺术领域做出了诸多尝试:探索在报纸、书籍、木刻版画、水墨、色粉等不同创作媒介中的叙事效果,探讨如何展现非线性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并结合自身对于社会与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探究现实与幻想的表现形式。
塔可 | 展览 | 《诗山河考》
塔可,1984年出生于青岛市,曾就读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RIT)摄影系。近期的展览包括:“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8);“山的艺术:透过中国摄影师的镜头”,华美协进社,纽约,美国(2018);“碑录-黄易计划”,前波画廊,纽约,美国(2016);“永恒存在:艺术和东亚”,波克夏美术馆,皮茨菲尔德,美国(2015); “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5);“中国册页艺术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2014),“第十九届悉尼双年展”,悉尼,澳大利亚(2014),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凤凰城美术馆等美术馆与机构收藏。塔可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
杨福东 | 影像 | 《后房-嘿,天亮了》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被誉为目前中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从九十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多重透视特征,其作品探讨着神话、个人记忆和生活体验中身份的结构和形式,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戏剧化的生存经历,一次挑战。曾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法国里昂双年展、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等多个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展。2004年入选纽约古根海姆当代艺术奖,成为继蔡国强、黄永砯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张震宇 | 展览 | 《一首诗》
张震宇,出生于1974年的湖南,1997年大学毕业,居住北京。张震宇的个人展览包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Tang Contemporary Art(2017)香港Yallay Gallery(2016)、马来西亚Richard Koh Fine Art(2016)、成都当代美术馆(2016)及北京艺琅国际(2015)等举办的“尘”系列,以及北京艺琅国际举办的“Huèn”(2016)和香港汉雅轩画廊于2009年举办的“阅读与反阅读”展览。此外,画家亦曾参加多个于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举办的联合展览。
更多参展导演/艺术家: 保罗·博盖尔特(比利时),莱纳·科莫斯(德国),大卫·唐恩(新西兰),艾琳·李(英国),雅尼斯·伦茨(奥地利),卡洛琳娜·梅里斯(英国),海伦娜·莫尔克-莱特(丹麦),奥托拉斯组合(挪威),扬·彼得斯(比利时),蓝卡·哈乌赫·佩伦(爱尔兰),凯特琳·罗宾逊(中国台湾),尼克·萨耶(斯洛文尼亚),胡波特·西列奇(奥地利),奥斯卡·斯皮恩伯格(比利时),伊戈·斯特里姆贝斯基(乌克兰),弗朗克·维尔克(德国),杰弗里·扬(斯洛文尼亚),叶觅觅(中国台湾),皮姆·茨维尔(荷兰)
※ 关注后续推文
了解更多详细影片及展览作品介绍
观众预约:免费入场,通过TPM预约
敬请期待
或访问歌德学院(中国)网站
了解更多活动信息
*以上所示照片经版权方授权使用,对未经许可的盗用行为保有法律追述的权利。
TPM戌度剧场包场或场地租用
联系电话:025-83355060-8023
手机联系:18061623531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铁匠营80号T80科技文化国际社区4号楼、5号楼(TPM紫麓戏剧空间)
地铁:地铁2号线下马坊,2号口出,顺博爱路向北步行5分钟抵达剧场。
公交:公交34路博爱园下即到。
驾车:高德地图搜索“TPM紫麓戏剧空间”
人行:百度地图“TPM紫麓戏剧空间”
执编:郑春娇
───────
关注我,点击最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