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露」:秋露成霜,一栗甘香

生命时报微信 生命时报 2021-11-09

每一种食材都有属于自己的时节。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以四时为引,在一箪一食中,感知春夏秋冬的四季轮转。

2021年,《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推出系列策划“二十四节气·食光”,以符合时令的蔬果,在唇齿间感知时间流转,不负一年好时光。



秋风已寒,露水将凝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古人将寒露节气作为天气变冷的节点,一个“寒”字预示了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蝉噤荷残,露凝成霜

寒露过后秋意渐浓,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漫山红叶,偶见早霜;南方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九月节,吃蟹赏菊

农历九月,又称菊月,鸿雁南迁,菊花逐渐盛放,是赏菊的好时候。“九月尖脐十月团”,此时也是蟹膏丰盈、蟹肉肥美的食蟹季。在民间,人们除了蒸食大闸蟹外,也习惯于用米酒来“醉制”,别有一番风味。


深秋一栗,软糯甘甜


一栗尝金秋,在微寒的秋风里,暖烘烘的炒栗子给人们带来暖意。油亮外壳下金黄饱满栗肉,每一口都香甜软糯。


秋食板栗,温补脾肾

栗,在古书中最早见于《诗经》,在我国已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历代医家都把板栗视为滋补佳品。


明代李时珍称其有驱寒、止泻之功。唐代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板栗性温,味咸,入肾、脾、胃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


挑出最甜的一颗栗子

颜色浅、绒毛多、外壳没有光泽的栗子比较新鲜,个头小的栗子往往也比大栗子好吃。

 

在挑选时还可以留意板栗的形状,一面圆一面平的栗子更甜。


需要注意的是,板栗生吃难消化,熟食过多容易滞气,老人、小孩以及大便干燥、消化不良的人不能多吃。

 

此外,板栗的淀粉和糖分含量较高,10个栗子就相当于1小碗米饭的热量。每天吃7~8颗板栗就够了。



寒露饮食,增酸防燥


寒露时节天气转凉,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脏腑也随自然变化,秋季饮食应顺应“收养”之道。


润肺气

秋季要注意润肺防燥,肺喜滋润,干燥的气候容易导致“肺火”。“燥则润之”,深秋时节建议多吃养阴润肺防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银耳、南瓜等。


敛肺气

秋季养生宜“收”不宜“散”。食酸有助于收敛肺气,可以适当吃些酸味的果蔬。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果蔬,既能护肺,又可增强肝脏功能。


寒露养生,保暖保湿


寒露时节,常诱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既要防寒保暖,又要注意保湿。


保湿滋阴

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皮肤护理,及时补充体内水分,涂擦护肤霜。

 

此外,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津液,多吃核桃、银耳、萝卜、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之品。

切勿贪凉

古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寒露后,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脚作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受凉容易招惹疾病。

 

寒露后,要做好保暖,尤其是足部。尽量少穿露脚面的鞋子,也最好别露脚踝。


夜晚的风越来越凉,黑夜正越拉越长。也许就在某个清晨,当指尖触及凝结成霜的露水,秋已经深了。

 

落叶铺满路,萧瑟秋风中,愿你少一分寂寥,多一分对生活的热忱。▲


受访专家

国家级名老中医  李乾构

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 吴大真

中国中医药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彭玉清


本期编辑:罗榕  美术设计:靳丰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往期回顾


立春 丨 雨水 丨 惊蛰 丨 春分清明 丨 谷雨 丨 立夏 丨 小满芒种 丨 夏至 丨 小暑 丨 大暑立秋 丨 处暑 丨 白露 丨 秋分

历年节气策划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内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欢,就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