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

其他

夏天是扶梯事故高发期,3个危险防不胜防

有一种交通工具,它匀速、省力、方便,很多人几乎每天都会乘坐。不过,它也会带来致命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夏天,这便是「扶梯」。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张乐祥提醒,夏天是扶梯事故的高发期。《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为什么夏天乘扶梯要多加小心,并支招如何预防此类伤害。受访专家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
6月7日 下午 7:58
其他

法令纹重的人,可能需要调理脾胃了

有法令纹是一种什么体验?五官不变,只是多两道纹,却感觉苍老了许多。中医提醒,其实有些法令纹重的人,可能问题出在脾胃。《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教你从内到外延缓皱纹生长。脾胃不好的人,易长皱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徐国梅表示,脾胃不好确实是导致长法令纹的一个原因。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提供能量。胃容纳食物,脾运化水谷精微,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如果脾失健运,气血不能营养到位,就会导致周身皮肤皱缩,其中就包括面部。法令纹正好位于面部中心位置,看起来更加明显。但要强调的是,除了脾胃原因,法令纹的形成还受其他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遗传、不当睡姿、突然变瘦等。年龄对皱纹的影响最为关键。随着时间推移,面部的骨质变薄、颧骨下脂囊球萎缩、肌肉萎缩,都可能导致面部饱满度下降;再加上日晒、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的影响,皮肤真皮层变薄,胶原蛋白溶解、弹力纤维进一步断裂,皮肤的皱褶、折叠增多,容易出现皱纹。如果脾胃不好,吸收能力较差,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会加速皱纹的出现。脸上皱纹暗示脏腑病“有诸内必形诸于外”,面部皱纹当属“痿”证。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一级主任医师王世彪表示,恰当适宜的应用中医调理脏腑气血,可延缓皱纹的到来。眼角或颧骨纹滋养肝阴还未步入中年,本来光洁的眼角或颧骨就冒出皱纹,这是肝脏负担过重、肝血不足造成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所致。建议:每天进行眼角颧颊局部按摩2次,每次20分钟,或用食、中、无名指轻轻摩揉额部、眼角、唇周各1分钟,辅助按揉足三里(小腿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血海(大腿内侧,股四头肌内侧的隆起处)、三阴交穴(内脚踝以上三横指处)各1分钟,效果更好。抬头纹养心安神通过额头纹(抬头纹)可以看出睡眠质量好坏,几乎所有额头有皱纹的人都有长期睡眠不足的情况,因此要养心安神。养心主要是养神,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保持心神虚静。中医认为,心在午时最为活跃,这时是阴阳交合之时,休息能保住心气。建议:每晚上临睡前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中指、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和脚心的涌泉穴(用力弯曲脚趾,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即是),可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鱼尾纹滋补肾阴眼外角和耳朵连接部位是肾脏反射区,眼角有鱼尾纹说明肾脏有问题,此类人需保养好肾。建议:一个温肾方法,把双手掌搓热,放在腰部来回搓擦,直至局部发热为止,能补充肾气。唇侧纹调理脾胃皱纹始于嘴唇侧边缘,往下倾斜,右边的皱纹透露出的是肝脏和胆囊的负担过重,左边的皱纹则是脾脏有问题的信号,嘴角有小皱纹可能是有胃病的特征,应调理脾胃、益气补血。建议:平时多吃莲子肉、山药、薏米和芡实等药食同源之食材;经常按摩有补气健脾养胃作用的穴位,如足三里(小腿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睡前坚持揉腹,腹部有中脘(脐部正中上4寸处)、天枢(肚脐旁2寸处,左右各一)、神阙(脐窝处)等人体重要穴位。3个方法淡化面部皱纹皮肤皱纹产生是人体衰老的一部分,其产生的原因与机体衰老、内脏功能失调、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全身性因素(如遗传、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代谢障碍)及局部日晒风吹及寒冷刺激等有关。徐国梅推荐了3个方法,有助淡化脸上皱纹。面部运动1.将头仰起,看向天花板,嘴巴鼓气,做吹气球的动作,保持5秒钟后放松嘴部及头颈。2.身体直立位时,将嘴角上提,保持微笑动作,5秒钟后放松。3.身体直立位时,下唇包住上唇,下唇前伸,保持5秒钟后放松。以上动作可反复多次练习。按摩和轻拍用手轻拍脸部,有助扩张皮下血管、增加皮肤血运作用;也可按揉一些穴位,如颊车(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部分的凹陷处)、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的鼻唇沟处)、鼻通(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四白(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等。按摩时,建议最好用指腹轻轻敲击肌肉较多的部位。温毛巾敷脸洁面后,在脸上涂一层乳液,然后拿温热的湿毛巾敷脸,3~5分钟即可,有助改善面部气血运行。此外,日常还要注意调理脾胃,饮食不要过饱或过饥,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出门做好防晒措施。▲本期编辑:邓玉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4月30日 上午 7:58
其他

全身上下,为什么「脸」最爱出油?

有些人照镜子会发现,脸上油到可以反光,但双手和小腿的皮肤却很干燥……为什么全身上下,脸上的皮肤最爱出油?《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其中的原因,并教你科学护肤。受访专家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
4月25日 下午 7:59
其他

防晒会导致“缺钙”吗?医生说出真相

明媚的春天,气温不高,光线柔和,人们喜欢到户外享受阳光,往往忽略了紫外线的威力。皮肤干燥、粗糙、脱皮、长痘、瘙痒等症状,都可能与紫外线“亲密接触”有关。为什么春天的阳光更伤皮肤?隔着玻璃晒会变黑吗?防晒会导致缺钙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受访专家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
4月22日 上午 7:59
其他

为什么不建议早上洗头?医生特别点名3类人

有时候晚上犯懒不想洗头,但头发又出油了,想拖到第二天一早洗,但又有早上洗头伤身的说法。洗头时间真的有讲究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整理一份科学洗头攻略。为什么早晨不宜洗头其实,“早不洗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黄青解释,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清晨阳气升发,水为阴性,这时洗头发的话,阴气会阻碍阳气的升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阴阳失和,产生脱发。晚上洗头,不但可以把白天所吸附的灰尘病菌洗掉,而且用了护发产品之后头发吸收了营养,夜里睡觉的时候,营养正好可以被头发全部吸收掉,所以晚上洗头是最好的。航空总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吴昕妍表示,早晨刚起床时,人体各个器官处于刚刚苏醒的状态,血液运行缓慢,此时洗头会刺激头部血液运行加快,造成血压波动大,容易引起头晕、头痛等不适。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年老体弱者最好不要在早上洗头。除了早晨,3个时段也不宜洗头除了早上,还有一些时间段洗头对身体健康有一定伤害。1刚吃饱饭吃饱后大量血液会分布到消化道来消化食物,此时洗头会促使血液回流到头部,易引起消化不良。建议餐后半个小时左右洗头为宜。2饥饿时饥饿状态下,人体血糖水平降低,此时洗就会增加体内能量的消耗,容易引起头晕、心慌、恶心等低血糖症状,因此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不宜在饥饿时洗。中医认为,饥饿时洗澡皮肤腠理开,易感受湿邪,导致关节疼痛。正如《急救广生集》所说:“饥饿澡浴,则病骨节烦痛。”3疲劳时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应适当休息后再洗,否则极易引起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导致晕倒。洗头有套标准流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杨希川提醒,在头发的日常清洁上,有些细节真的不能忽略。姿势洗发,头别往后仰。老人仰躺着洗头,会对头部椎动脉造成一定压力,影响脑部供血,导致晕眩、脑部缺氧,甚至中风。还有,高血压的老人也不适合低着头洗头,因此直立淋浴洗头的姿势较为合适。频率平时如果不使用造型用品,完全没有必要天天洗头,一周2~3次即可。如果使用造型产品,洗头可以一天一次。水温水太热不仅会损伤头皮,还会伤害毛干,洗发的水温最好略高于体温,建议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手法不要用指甲用力挠抓头皮,正确洗头方式应该是用指腹以划圈方式清洁头皮,有时间还能按摩一会。另外洗头时最好不要边洗边梳,以免头发打结或断裂。洗发产品的使用不要直接往头皮上倒洗发水,这个操作不好控制量,很容易造成浪费,而且集中倒头上的洗发水浓度过高,可能会对头皮造成刺激。建议把洗发水倒在手上,再抹到头发上。用需要冲洗的护发素时,最好擦干头发至不滴水时再抹上,不然护发素很快会被稀释掉,效果大打折扣。涂抹后最好维持3分钟后再洗掉,给护发素多一点时间做热身运动。涂抹护发素时尽量别沾头皮,容易加重头皮负担,涂抹头发就行。洗后护理不要用毛巾搓头发,这样容易造成发质损伤,让发质越来越差。先用毛巾由上往下按干水分,再让它自然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吹风机要和头皮保持15厘米距离,并时不时晃动吹风机转换部位;买吹风机时注意热风温度,最好不要高于50℃;用热风吹到7成干时转为冷风模式,也可以让它自然干。▲本期编辑:邓玉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4月9日 上午 7:59
其他

年轻人掀起“骑行热”,时间太久可能损伤生育力

在对抗焦虑、调节情绪的诸多方法中,运动总是被提及。其中,有一种运动越来越受到年轻群体和上班族追捧,这便是「骑行」。在社交平台上,骑行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榜。在某互动社区输入“骑行”,相关笔记总阅读量超过13亿。骑行是一项集速度、耐力、力量于一体的运动方式,既能放松紧绷的神经,让人更快乐;又可以强壮心肺,增长肌肉。《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骑行对身心带来的变化,并支招如何骑行获益最大。骑行,对心理健康很友好通过骑行获得快乐和松弛感,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近期,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小组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涉及37.8万人的研究表明,骑自行车出行能够减少和缓解精神疾病,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促进心理健康。此前,美国克莱蒙森大学研究发现,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骑车出行最能改善人们紧绷的情绪,让人更有活力、信心和愉悦感。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同样为骑行点赞,他们发现,骑车仅10分钟就可以改善情绪,实现减压效果。骑车还能增加血清素和多巴胺分泌,对一些人来说,它和抗抑郁药一样有效。骑行是一项对精神心理极为友好的运动方式,其影响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泌“快乐激素”骑行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快乐激素”的释放。阳光照射舒缓情绪骑行需要在户外进行,阳光照射可以降低抑郁风险,户外风景的变化也能使心情平复下来。让人更关注当下骑行要求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路况和周围景色,让大脑从繁杂的信息中“抽离”,有助于调整不同的脑区,从而放松情绪。科学骑行,身体收获6个好处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潘钰表示,骑行是一种有氧、无氧运动相结合的运动方式,对全身血管功能、心肺功能、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都有好处。No.1“按摩”血管骑车能加快心跳,促进血流,当血液快速流动摩擦血管壁,会产生可以放松平滑肌、扩张血管、清除自由基的一氧化氮,进而改善血管功能。No.2强化骨骼骨骼除了承重,还有造血和储存钙的作用。骑车时骨骼适当受力,会促进钙质吸收,强化骨骼。No.3心脏泵血更有力骑行时心率的变化依据蹬踏速度和地势起伏而变。坚持骑行可让心肌收缩更有力,提高心肺功能。No.4持续燃脂骑行会产生“后燃效应”,即身体的代谢率、燃烧热量和脂肪的效率,不仅在骑车时增加,在骑行结束后还会维持数小时。No.5强壮肌肉长期骑行可以激活股四头肌、臀肌、小腿腓肠肌。强有力的肌肉既能避免运动损伤,也会对骨关节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延缓关节老化。No.6睡得更香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久坐不动的失眠患者每隔一天骑车20~30分钟,他们进入睡眠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一半,总睡眠时长增加近1小时。连续骑行最好别超过1小时骑行好处颇多,但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苟波提醒,连续骑行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小时左右。因为骑车时间过久,可能会伤害男性的前列腺,对女性的泌尿系统也不友好。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李宏军表示,骑自行车时,车座正好压迫尿道、阴囊、会阴部位,长时间骑车可使这些部位持续充血,影响睾丸、附睾、前列腺和精囊腺的功能。另外,骑车的颠簸震荡,还会损害睾丸的生精功能。有研究发现,经常在崎岖不平的路面骑车,有可能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研究人员对55名17~44岁热衷于山地车的骑手进行研究,发现接近90%的骑手精子数量减少,阴囊内有瘢痕,这主要是由在崎岖地面骑车时的颠簸造成。这些异常见于职业山地车骑手和其他骑车时间较长(平均每天骑车超过2小时,每周6天)的人,但这些异常改变是否会引起生育问题尚不清楚。不过,控制好时长和频率,选择合理的车座,骑行仍是一项高性价比运动,好处远大于风险。如何将骑行效果最大化要想扬长避短,将骑行的健康益处最大化,不妨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4月2日 上午 7:58
其他

下肢是人体的“血糖仪”,医生提醒留意5个变化

血糖高了,症状通常不明显,但坏就坏在,它对身体的伤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汪芳表示,腿脚就像人体自带的“血糖仪”,这个部位出现变化,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失控了。《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专家观点,告诉你为什么说腿脚是人体的“血糖仪”,并提醒你血糖异常有哪些信号。受访专家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3月25日 下午 7:58
其他

常吃这4类食物的人,肚子最容易长肉

明明哪都不胖,却感觉全身的肉都长肚子上了……减小肚子有多难?有些人天天做各种减腹运动,但效果不明显。其实,除了针对性的腹部塑形训练,减肚子还要管住嘴。《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多位专家观点,告诉你哪些食物是减腹路上的绊脚石。胖肚子4大饮食“元凶”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发表一项研究称,他们利用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腹部脂肪(内脏脂肪)会在体内积聚成一个“大肚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脂肪可以自行改变储存模式,并适应空腹状态,从而对减肥产生更强的抵抗力。中国注册营养师谷传玲提醒,要减内脏脂肪,少吃这4类食物:添加糖一项长达25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添加糖摄入量超过50克/天者,内脏脂肪的体积,显著高于添加糖摄入量低于50克/天者。精制米面精制米面做成的主食,比如白馒头、白米饭升糖也快,也的确有研究显示吃升糖快的食物更容易堆积内脏脂肪。饱和脂肪一项研究让39名体重正常的年轻人,过度摄入富含饱和脂肪或者n-6系列脂肪酸的松饼7周,结果显示,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会增加内脏脂肪的堆积。饱和脂肪酸相对不利于减腹部皮下脂肪,虽然不是内脏脂肪,但是腹部皮下脂肪多了肚子也会大。酒精一项对998名男性的研究显示,每周较高的饮酒量,跟腹部脂肪面积呈强正相关,调整了体重指数之后,两者之间依然显著相关,通俗地讲就是,喝酒很可能会增加内脏脂肪,喝的越多内脏脂肪越多。关于饮食和内脏脂肪的关系,还有研究显示,可溶性膳食纤维、锰、钾、镁、维生素
3月22日 上午 8:00
其他

为什么建议8点前吃早饭?每晚一小时,心血管病风险增6%

你一般几点吃早饭?很多人现在都会关注每顿饭吃的是否营养,而忽略了吃饭时间,其实进餐时间无形中会影响机体的代谢水平。一项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自然-通讯》的研究,探讨了早、晚餐时间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新研究和多位专家观点,教你健康吃早、晚餐。早、晚餐吃得晚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这项研究显示每天第一餐(早饭)吃得晚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每延迟一小时相关风险会增加6%。研究人员分析了大型营养学队列研究中103389名参与者数据,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参与者的饮食情况以及进餐、禁食时间、进食次数,分析了进餐、禁食时间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在平均7.2年的随访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早餐每延迟一小时,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6%。如与早晨8点吃早餐相比,9点吃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6%。与晚上20点前吃晚餐相比,21点后吃晚餐的人整体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3%;与晚上20点前吃晚餐相比,21点后吃的人患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8%。优质早餐要看人备菜早餐时间过晚,会延迟身体启动的新陈代谢功能。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表示,早餐时间最好安排在7~8点,此时食欲最旺盛,且符合人体的生物节律。除了时间,吃什么也很重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关阳表示,高质量的早餐重在营养均衡,应该包括四类食物:谷薯类主食,如杂粮粥、蒸红薯、蒸玉米等;蛋白质类食物,奶、蛋、豆类食物的安排应不低于两种;蔬菜和水果,建议各安排100克左右;坚果,建议选择核桃、松子、巴旦木、花生、瓜子等,每天摄入10克左右。在优质早餐的基础上,不同人群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适当替换或增减调整,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偏瘦人群一般来说,这类人群新陈代谢较快,早餐应保证充足的能量供应。建议保证75~100克的主食,适当多吃鸡蛋、豆腐、瘦肉、鱼虾等高蛋白质食物;蔬菜可以炒制为主,有时间建议做荤素搭配的菜肴。超重和肥胖人群不吃早餐不但不能减肥,还会增加肥胖风险。因此,对于肥胖者来说,早餐不仅不能忽略,还要调整食物搭配来减少热量的摄入。主食可以多选择饱腹感较强的杂粮煎饼、杂豆粥或蒸薯类;蛋白质类要选择低脂的食物如去皮禽肉、鱼、虾等,牛奶选择低脂或脱脂的;蔬果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饱腹感较强的,比如西兰花、紫甘蓝、苹果等;多采用拌、蒸等少油的方式烹制,不吃油炸食物及甜食。老年人老年人活动量较少,且消化功能变差,容易出现便秘问题,早餐应注意安排充足水分、多纤维、比较软烂、容易消化的食物。主食可选择杂粮粥、蒸薯类等,搭配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汤羹类食物,如鸡蛋羹、牛肉番茄汤等。同时,也别忘了补充蔬菜,注意用清淡少油的方式烹饪。高血糖人群早餐应注重粗粮的安排,进食时注意干湿分离。建议主食粗细参半,且以干制为主(杂粮饭、杂粮馒头等);多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虾、煮鸡蛋等;多选择粗纤维蔬菜,和主食搭配着吃,可安排什锦拌菜、素炒或白灼青菜等;多选择低升糖指数的果蔬,比如苹果、生菜、圣女果等。吃好晚餐4原则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提醒,晚餐对健康很重要,主要有以下原则:1.
3月19日 上午 8:00
其他

明明受伤的是膝关节,医生为什么让我练「臀肌」?

很多人在跑步或参与其他高强度运动时,足部或膝盖会频繁受伤。有的甚至呈现一定周期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恢复后,感觉伤势有所好转,重新开始运动后不久伤病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提示存在深层次的肌肉失衡或力量不足问题,尤其是「臀部」肌肉不够发达。《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臀肌有多重要,教你养好这块人体最大的肌肉。受访专家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
3月18日 上午 7:59
其他

一项医学研究证实:常吃水果干,痴呆风险高4倍

水果干酸甜可口,携带、食用又比一些新鲜水果方便,是很多人常备的零食。但最近,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摄入水果干对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有促进作用。水果干VS新鲜水果,营养差在哪里?《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读,并教你科学食用。本文作者
3月16日 上午 7:59
其他

炎症≠上火!中西医分别这样解释……

喉咙痛、牙龈肿、长痘痘的时候,你是不是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上火”了?但医生通常会告诉你,这是因为体内有炎症。西医的“炎症”和中医“上火”是一回事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释两者的区别,并告诉你如何对症下药。受访专家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
2月19日 下午 2:00
其他

一套适合国人体质的2024「疗愈指南」

过去这几年,“身心健康”不再是一句轻飘飘的祝福,而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新年伊始,我们总结了9个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养生方法,希望能把“治愈力”传递给你,以更好的状态走入2024年。010203040506070809所谓养生,并不一定要完全遵循“教科书式”的方式严格要求自己,而是要在日常的点滴中,找到适合自己体质的健康生活。▲本期编辑:杨萌
2月15日 上午 8:58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嗓子疼时喝什么有用?8种“饮品”上了推荐清单

今年秋冬季节,“嗓子疼”一直是社交平台经常讨论的关键词。网友们纷纷表示:嗓子干、喉咙疼、办公室里咳嗽声不断、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嗓子不舒服,除了对症吃药,还能做什么来缓解不适?《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及专家观点,为你列出一份“饮品清单”。咽喉,呼吸道的第一个关卡秋冬季节干冷、湿度低,当冷空气来袭,鼻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病原菌更易侵入呼吸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咽部作为人体呼吸道的第一道关卡,容易出现干燥、疼痛的症状。另外,所处空间的湿度和温度,都会影响咽喉状态。过于干燥的空气会带走部分喉咙处黏膜的水分,引发喉咙痛、红肿、干咳等。一般情况下,出现急性咽炎导致的咽喉疼痛,可口服解热、镇痛的药物,注意日常护嗓。抵抗力较强的患者2~4天能自行缓解。若炎症较严重,可能需要1周或更长时间恢复。需就医检查,遵医嘱服用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嗓子疼时的“饮品清单”嗓子疼、喉咙痒着实令人难受,甚至无法入睡。美国“积极力量”网站最新载文,列出经科学研究证实的8种饮品,有助缓解嗓子不适。1温蜂蜜水蜂蜜具有抗菌属性,可有效缓解嗓子干燥和发痒等症状。在温水中加入1~2勺蜂蜜,每天喝3次。2柠檬水柠檬富含维生素C,可增强免疫系统,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将半个柠檬的汁液挤入1杯温水中,每天喝2~3次。3生姜茶生姜具有强大的抗炎特性,有助缓解喉咙肿胀和疼痛。将新鲜生姜切成薄片,煮水10~15分钟即可。可加入一勺蜂蜜改善口感,每天喝2~3杯,直到嗓子疼痛感消失。4洋甘菊茶洋甘菊具有抗炎、抗氧化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嗓子疼。冲泡洋甘菊茶包,或将晒干的洋甘菊花放入沸水中浸泡5~10分钟。如果想改善口感,可放入蜂蜜或柠檬。每天喝2~3次。5苹果醋苹果醋有助对抗导致喉咙疼的细菌感染。将1小勺苹果醋倒入1杯温水中搅匀,再加入1勺蜂蜜,效果更好。每天饮用1~2次,喝完后用清水漱口。6姜黄牛奶姜黄素具有强抗炎和抗氧化特性。在1杯热牛奶中加入1勺姜黄粉,再加一小撮黑胡椒,可增强姜黄素在体内的吸收效果。每天喝1~2次,睡前饮用最好。7薄荷茶薄荷醇是一种天然的减充血剂,减轻喉咙炎症。薄荷还可给喉咙提供凉爽的感觉。冲泡薄荷茶包,或将晒干的薄荷叶在沸水中浸泡约5~10分钟,过滤后即可饮用。8甘草根茶甘草具有抗炎以及稀释黏液(祛痰)的功效,有助减轻喉咙痛症状。将1勺干甘草根粉加入1杯沸水中,浸泡10分钟,过滤后饮用。提醒:甘草根茶并非人人适合,心脏病患者、孕妇等人群不宜喝。5个提醒保护好嗓子日常中可以通过下面5个方法,缓解嗓子疼,保护咽喉。保证饮水量一定的湿度对咽部黏膜有滋润和保护作用。建议健康成年男性每天喝1700毫升水,女性每天喝1500毫升水。多次、少量喝水,千万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淡盐水漱口生理盐水有助减轻喉咙炎症和清除黏液。研究发现,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可缓解嗓子疼,还有助预防呼吸道感染。在一杯温水中加入半勺食盐搅匀,喝一口,头部后仰,不吞咽的情况下漱口。每天可重复三次。蒸汽润喉吸入蒸汽可滋润喉咙,缓解干燥疼痛不适,有助于减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将水烧开,倒入大碗中,头部靠近大碗(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以免烫伤),头上盖上大毛巾,形成一个帐篷,在蒸汽中呼吸5~10分钟左右。含服润喉片服用时应含在舌根靠近咽喉的部位,不能直接咀嚼和吞咽,含服半小时内不要大量喝水。需要注意的是,润喉片大多含碘,对细菌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果咽喉没有炎症,尽量不要用润喉片。不要频繁清嗓频繁用力清嗓子可能造成咽喉黏膜水肿、急慢性咽喉炎等问题。说话时放慢语速,避免长时间、大声量过度用嗓。▲本期编辑:杨萌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大咖齐聚!“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24日与您相约

12月24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人人享有健康”为主题的2024环球时报年会——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将如约而至,来自大健康领域的数十位政府官员、两院院士、医院院长、临床专家、商业领袖汇聚一堂,围绕医学发展、健康促进,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点击图片,查看直播入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自2011年以来,环球时报已经连续举办12届环球时报年会,成为政经领域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2022年,环球时报年会首次设立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邀请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健康中国建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根基建言献策,共同为中国与世界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12月23日,2024环球时报年会将如约而至,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生病时为什么嘴里发苦?这是免疫系统为你战斗过的痕迹

每当感冒或发烧时,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味觉出了问题。大多数食物变得寡淡无味,不但嘴里发苦,吃到咸味食物时还会苦上加苦……为什么生病时味觉会出现这种变化?《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解读,邀请专家分析口苦发生的原因。生病后,味觉也在跟着“历劫”美国费城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汪红发现,这一味觉的变化实际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其中的关键是一种被称为“TNF-α”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引起炎症和发烧,从而帮助身体抵抗感染;但为你战斗的同时,它也可能影响味蕾,让你对苦味更敏感。研究者从小鼠实验中发现,缺失TNF-α的小鼠对甜咸酸鲜等味道具有正常的反应,但对于苦味的反应敏感程度大幅降低。研究结果表明,TNF-α作用于口感神经部位。美国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神经免疫学家简·塞巴斯蒂安·格里格雷特认为,这一发现是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交叉协作的又一证据。免疫细胞正在奔赴“战场”科学研究证实,患感染、自身免疫病或者其他免疫类疾病的人比正常人具有更高的TNF-α,这也是为何生病的人会觉得嘴巴发苦。当你生病时,吃到本身就含苦味的食物(如咖啡)或含盐的食物,都会觉得更苦。盐自带的苦和味蕾叠加的苦,还会让你体验到双重苦味。经常口苦,可能是哪些原因除了生病时出现的口苦,临床常见的口苦,主要有一过性口苦(以晨起多见)或持续性口苦,常常合并口干或口臭等。江西省中医院消化一科(肝胆病)负责人、主任中医师葛来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引起口苦的常见疾病,大致有以下4类。!肝胆疾病胆汁酸是人体重要的苦味物质,正常情况下循行于肠肝,外周血中含量极少。而患有肝胆疾病时,胆汁酸大量溢出,造成口腔唾液胆汁酸含量升高,引起口苦;如有肝硬化等基础病引起的肝损害,胆囊的慢性炎症导致胆汁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胆汁反流,可诱发口苦,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缓解口苦症状;肠胃功能不佳,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口苦。!口腔局部疾病牙龈炎、牙龈出血等是引起口苦的常见原因。!神经官能症及不明原因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度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缺乏运动、打呼噜、张口睡觉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口苦可能与情绪有关出现口苦,一定是生病了吗?不一定,但晨起口苦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葛来安说,比如不仅有口苦,同时还有腹痛、恶心,甚至呕吐或厌食,或者近期体重有明显下降情况时,应到医院检查。如果既往体检合格,自我感觉状况良好,又只有口苦症状,大多数人经过调节饮食、作息,是可以把口苦调整过来的。专家表示,口苦还与情绪密切相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乐观向上,学会接纳自己、多和朋友分享倾诉,不但要合理处理负面情绪,也要经常开怀大笑。若长期口苦且无法辨别缘由,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本期编辑:徐梦莲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一个正经的养生知识:拍打「臀部」有助防病

从人体美学上讲,臀部的线条,是好身材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其实,臀部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区,保护盆腔脏器、支撑人类跑动、站立、跳跃等动作。《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教你如何用好臀部这块易被忽略的养生区。受访专家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军事训练伤防治中心副教授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第七届“荣耀医者”盛典隆重举行,致敬医者仁心!

“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医务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不负党和人民厚望的医者们,也一直践行着承诺和初心,以凡人之力护佑着百姓健康。12月10日上午,以“树立医者典范、倡导尊医重卫”为初心而设立的“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第七届公益活动盛典,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隆重举行。活动由环球时报、生命时报主办,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政府机构、医学界、媒体界、企业界的代表以及社会大众齐聚一堂,共同向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者致敬!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主题短片《医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何维出席活动并致辞。他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昌盛、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保证人民健康最坚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怀、关心广大医务工作者。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加快工作步伐,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工作的满意度也越来越好。“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意义重大,不仅推举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代表,激发和引领了更多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做好服务,更充分展现了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认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何维致辞。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于绍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关林,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中国记协原副主席何崇元,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曹泽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应禄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领导、嘉宾在活动现场。从右到左依次为:仝小林院士、乔杰院士、杨关林副主席、于绍良总编辑、何维副委员长、方江山副总编辑、何崇元副社长、曹泽毅副部长、郭应禄院士。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2016年发起,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今已举办第七届,共计864位仁心立医的典范、榜样和标杆被传播、被看见、被理解。第七届公益活动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医院704名医务工作者的报名材料,经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医院管理者、中华医学会主委及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筛选、初评,最终有200余名医务工作者进入终审环节。经由评审团投票和讨论,最终公平公正地选出了121位(支)荣耀医者及团队,分别授予“生命之尊”“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金柳叶刀奖”“中华医药贡献奖”“学术创新奖”“金牌团队奖”“医院管理奖”“公益公卫奖”等荣誉称号。奖杯整齐摆放。本届“生命之尊”荣誉称号授予了五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营养师杨绚九(101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王祖贻(96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专家徐赛英(92岁),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90岁),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朴炳奎(86岁)。活动现场,现在还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做两次手术的曹泽毅教授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妇产科大夫,近70年来,我一直非常尊重医生这个职业,在社会给予的诸多头衔中,我最喜欢别人叫我曹大夫。未来我还要继续为人民、为女性健康做更多贡献。”“生命之尊”获奖者原卫生部副部长、知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发言。朴炳奎教授每周也坚持出诊三次,他说:“医者是对健康最重要的保障,参加今天的活动我非常感动,今后我仍要为患者的健康继续贡献下去。”“生命之尊”获奖者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朴炳奎发言。第七届荣耀医者公益活动首次设立“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颁发给了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以表彰他在全球健康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韩济生院士接过奖杯时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分享给他的团队,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条,念道:“这份特别的荣誉实际上是由206名硕士、86名博士、18名博士后、220名进修生共同完成的,我只是替他们接过了这个奖杯,感谢他们的支持。”“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发言。第七届轮值主席乔杰院士与第八届轮值主席仝小林院士进行了交接仪式。轮值主席交接仪式。乔杰院士表示,深度参与“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的7年来,她见证了活动的蓬勃发展,参与医院和医生逐年增加,公益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尊医重卫”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相信“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在各位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医院管理者、权威专家的支持下会越办越好;也期待第八届有更多、更优秀的医院、医者积极参与,一起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做最大的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发言。接棒担任第八届轮值主席的仝小林院士说,已经当选的近千名荣耀医者中,有德高望重、桃李芬芳的医学泰斗,有风华正茂、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有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护士;有一呼百应的领军学者,也有扎根农村的基层英雄。他们都是时代楷模,行业标兵。这份荣耀,不仅属于获得称号的大家,同样也属于默默奉献、砥砺前行的百万、千万名医务工作者。作为新一届轮值主席,他将认真履职,公平公正,尽己所能,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第八届轮值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发言。此外,在本次公益活动上,与会嘉宾继续推进“公共卫生意识提升行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秘书长助理杨庆斌代表初保基金会及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发出倡议,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提升公共卫生意识公益项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关林(右)为“生命之尊”获奖者曹泽毅教授(左)和朴炳奎教授(中)颁奖。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中国记协原副主席何崇元为“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获奖者韩济生院士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左五)为“金柳叶刀奖”获奖者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左六)为“中华医药贡献奖”获奖者颁奖。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曹泽毅(左六)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卢婧(左七)为“金牌团队奖”获奖者颁奖。北京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刘玉村(右一)为“学术创新奖”获奖者颁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党委书记、原院长刘新民(左五)为“科普人文奖”获奖者颁奖。
2023年12月10日
其他

一个经常“早醒”的人,要警惕4种病

小时候睡不醒,长大后睡不着,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随着年龄的增长,半夜醒来越来越频繁,更惨的是,醒来后就辗转反侧无法再次入睡。什么情况会导致“早醒”?经常早醒和疾病有关吗?怎么做才能缓解这种情况?《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天寒地冻的「大雪」,古人是怎么愉快玩耍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医生点名3类人睡前喝水,降低夜间心血管病风险

早上喝水好还是晚上喝水好?一些人的答案可能是早上。除了“晨起一杯水”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晚上喝水容易导致起夜、第二天“脸肿”,因此睡前不如不喝水。然而医生提醒,3类人更适合睡前喝杯温水。《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哪些人适合睡前喝水,并提醒你最需要补水的几个时段。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一个不起眼的炒菜习惯,让全家人吃进「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也可以称为反式脂肪,它会增加人体内的“坏胆固醇”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反式脂肪每年致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不少人盯着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却忽略了一个烹调习惯也会生成这种坏脂肪,这便是高温烹调,比如“等油冒烟了再下锅炒菜”。《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专家观点,提醒你高温烹调的健康风险,并教你怎么控制油温。油冒烟再炒菜,催生坏脂肪脂肪酸主要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饱和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病变风险,需要限制;不饱和脂肪酸则对健康有益。但是,不饱和脂肪酸经过不恰当加工,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健康效应大打折扣。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提醒,我国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主要来自食用油的不合理烹调,植物油在高温或反复加热时,会产生反式脂肪。另外,一些加工食品也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中国注册营养师顾中一也提醒,高温烹调,尤其是反复油炸时,油脂被加热到冒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且生成量随烹饪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反式脂肪酸吃多了会怎样?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有50亿人暴露在「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中,这也增加了他们患心脏病和死亡的风险。现有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病变风险,并可能诱发肿瘤、糖尿病等问题。其具体机制可能是,反式脂肪酸可导致“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而“坏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另外,反式脂肪酸还具有促炎潜力,其膳食炎症指数评分0.429/克,而总脂肪的膳食炎症指数评分为0.298/克。反式脂肪酸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我们需要控制的主要是人工合成的。天然来源:如牛羊肉以及乳和乳制品。反刍动物的胃里有很多细菌参与消化,会发酵产生反式脂肪酸。人工合成:多来自植物油的氢化作用,如高温烹调、人造黄油和奶油、代可可脂、用氢化植物油加工的糕点和饼干等。怎么减少烹调中的反式脂肪?简单来说,跟三个要素有关:1、油温,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2、时间,油温越高、加热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3、油的种类,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更易产生反式脂肪酸。需要提醒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本身有益于健康,关键在于烹调方法对不对,我们要做的是避免过高的温度、过长的加热时间。1先改掉油冒烟再下菜的习惯植物油冒烟时,油温多在200℃以上。如果是一级油,大豆油烟点为225.8℃,菜籽油215℃,玉米油221℃,花生油192℃,这样的高温下即使只是短时加热,也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2油出现少量气泡时下锅中国注册营养师谷传玲表示,加热温度超过120℃就属于高温烹调,煎的温度为140℃~200℃,炸为140℃~200℃,电烤能达到225℃~240℃,炭火烤的温度则达350℃。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王兆宇表示,若油表面无烟、无响声,原材料下锅后只出现少量气泡,此时油温在90℃~120℃。如果油表面有青烟冒出,油从四面向中间滚,筷子插入锅内,周围会出现大量、细密的小气泡,此时油温达150℃~180℃。中国人喜欢吃炒菜,对于叶菜、切成薄片或细丝的蔬菜,可在油不冒烟的前提下,急火快炒一两分钟,或采用“水油焖炒”的方式,即把菜放在一小碗沸腾的油水混合物中翻炒。3控制高温烹调的频率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舍弃煎炸烤的美味呢?其实,注意频次就没问题,每周最多吃一两次,同时搭配新鲜蔬果。蔬果富含抗氧化物质,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4油炸时换一种油油炸时可选用花生油,其油酸含量更高,比大豆油等更稳定。精炼橄榄油也适合油炸,但忌反复使用。5烧烤时提前腌制烧烤时别选太肥的肉,最好提前用香辛料腌一下,西式的罗勒、迷迭香,中式的生姜、蒜、八角和茴香,都有抗氧化成分。6多使用炖、煮、蒸、焯等方式煎炒炸烤会让食物更香,但危害也相对更大,烹饪最好用以下健康方式。炖煮,均在100℃左右不过,水溶性的维生素B1、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中医:你以为是休息,其实耗气血的5个行为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说的就是人的精气神。气血充足,生命力就旺盛;气血不足,体力精力都会有所下降。好好休息能促进气血生成,恢复活力,但一些不经意的习惯看起来是放松,其实很耗损气血。《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中医专家,提醒你哪些行为会“偷走”气血,并支招如何将耗损的气血补回来。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原来丑橘不是橘子!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如果用一种水果来形容冬天,酸酸甜甜的柑橘类必须占据一席。柑橘家族兼具口感和营养,有“冬日果王”之称。最近,话题#原来丑橘不是橘子#引发热议,虽然名字里带“橘”,但它并不是橘,而是一种杂柑的统称。网友纷纷表示:吃了这么多年丑橘才知道,原来它不是橘子。甜橙、蜜柚、丑橘、砂糖橘、柠檬……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并教你科学吃「柑橘」不上火。受访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爱喝酒的人老得快:长寿蛋白正悄悄流失

影响「衰老」进度条的众多因素里,这个你可能完全没想到:喝酒。近日,《生物医学中心-公共健康》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4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日饮酒量与一种抗衰老因子水平呈负相关。饮酒量越多,这种因子水平越低,也就是说,饮酒会加速人体衰老。《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研究,并告诉你一杯酒如何影响身体各器官。酒喝得越多,长寿蛋白越少湖北中部战区总医院研究团队共纳入近1.16万人的数据,发现中度和重度饮酒组的人血清klotho(一种长寿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这种“长寿蛋白”具有抗衰老的功能,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上述研究中,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种族后,酒精摄入量与长寿蛋白水平的相关性仍为显著负相关。此外,与未饮酒组相比,此前轻度饮酒组和当前轻度饮酒组的长寿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表示,饮酒可通过调节长寿蛋白水平来诱发衰老。喝酒催人老,是全方位的除了让长寿蛋白变少,喝酒还会让一些重要器官早衰。!促使心脏老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酒精的刺激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感冒了就要多喝水?这两种情况不建议……

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感冒了,最常听到的叮嘱之一就是“多喝水”。仿佛多喝些水能“治愈”感冒,加快身体恢复的进程。感冒时多喝点儿水,确实能给身体带来不少好处,但有些情况却不能多喝,否则会对健康不利。《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专家观点,告诉你感冒时应该怎么喝水。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这3种鱼油才有助心血管!你吃的可能“无效”

作为热门保健食品,鱼油在很多人眼中不仅是“黄金脂肪”,还有益心血管、记忆力等。然而,科学界对鱼油的益处仍然存有争议。近日,欧洲药品管理局安全委员会发文提醒,鱼油可能诱发房颤。《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鱼油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并解答关于它的高频问题。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代谢中心主任医师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看古人怎么把「立冬」过得热气腾腾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靠「吃」真的能减轻脂肪肝,新研究点名7种食物

脂肪肝是当代人体检报告上的“常客”,临床中,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非酒精性,我国近90%的脂肪肝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近日,国际著名期刊《细胞代谢》发表一项研究,多吃抗性淀粉类食物能减轻脂肪肝。《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新研究和专家观点,给脂肪肝患者理出一份健康食谱。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副主任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你的腰疼属于哪一种?参照「位置图」对症自查

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与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一样,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60%以上门诊病人到医院就诊,是因为“疼”。《生命时报》推出“疼痛研究所”系列策划,把身体疼痛从头到脚说清楚,提醒你及时发现并应对疾病。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久坐有了补救方案:这种运动22分钟抵消伤害

久坐伤身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如果不得不久坐,该怎么最大限度降低伤害呢?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网站上的一项新研究,找到了久坐伤身的抵消办法:每天运动20~25分钟。《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该研究及专家观点,告诉你如何降低久坐带来的伤害。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长倒刺,真的是缺乏营养素吗?

到了秋冬,指甲旁的「倒刺」又悄悄露头了。长出倒刺,不单单是局部疼痛问题,如果一时没有趁手工具,将会百爪挠心、烦恼不已。关于长倒刺,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缺乏维生素”,真相果真如此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皮肤科专家,告诉你为什么长倒刺的总是你,并支招除倒刺的科学方法。长倒刺的真正原因“倒刺”在医学上叫“逆剥”,属于常见的甲周皮肤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薛斯亮称,很多人认为手指长倒刺是缺少某种维生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教授杨希川也表示,长倒刺和是否缺乏维生素没有关系,可能与该处皮肤干燥、不正规美甲、皮炎湿疹等有关。指甲周围这一小片皮肤,与身体各部位皮肤不同,它缺乏汗腺和皮脂腺,容易缺水;甲周皮肤的角质层一般只能靠“蹭”旁边皮肤分泌的少量油脂来保湿。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洗手洗得太频繁、反复物理摩擦,就会破坏甲周皮肤表面原本就很贫瘠的油脂层,使角质层因水分蒸发而干燥和剥离。换句话说,长倒刺不是因为缺乏维生素,而是因为缺少油脂。某些维生素确实会影响到皮肤的状态,但这种影响通常是全身性的,如果仅局限于甲周皮肤,就不考虑是维生素缺乏。为什么长倒刺的总是我?入秋后天气干燥,甲周皮肤更容易缺水,倒刺就会增多。另外,一些生活习惯还会加剧甲周的干燥程度。洗手频繁,经常接触刺激性物品洗碗、洗衣服时用的肥皂、洗涤剂等碱性物质,会破坏皮脂膜,手指上油脂也被“带走”了。所以,做家务时最好戴上手套。如果有不可抗力因素,要经常洗手和接触洗涤剂,事后最好涂抹上有保湿功效的护手霜。喜欢咬指甲经常啃咬指甲、不合理的美甲,皮肤长时间受到损伤,也会出现长倒刺的情况。反复物理摩擦经常搬东西、从事体力劳动等,手部皮肤不停受到摩擦,就更容易长倒刺。推荐一个不疼的“除倒刺法”长倒刺让人烦恼不已,有时好不容易撕长点,可以用牙咬了,结果咬断了,又剩下了个更小的倒刺;还有的人想一口气把它撕下来,结果却痛得让人后悔不已……长了倒刺,首先要管住手,不能直接撕掉。手指有着丰富的末梢神经,倒刺与肌肉紧密相连。撕倒刺时,很容易撕裂表皮皮肤,给敏感的末梢神经带来剧痛,甚至引发流血。不过,疼痛是次要的,撕倒刺可能造成急性甲沟炎,导致流脓流血,严重的甚至出现败血症。出现倒刺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1、泡,用40℃左右的温水泡手5分钟,使指甲及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2、剪,用锋利且清洁的指甲刀,从倒刺根部整齐地剪掉,一次性“斩草除根”;3、涂,剪完倒刺后,抹点护手霜,或用含维生素E的营养油按摩指甲四周及指关节。不推荐在没有泡手的情况下直接剪,因为干燥的倒刺剪除时可能形成微小撕裂,导致出现更多细小的倒刺。如果倒刺周围出现明显红肿,可以涂点碘伏预防感染。如果倒刺周围出现了化脓,可以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或及时就医处理。预防倒刺,最简单的方法是做好保湿:1、洗手后及时涂抹护手霜,多按摩甲周皮肤;2、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强碱性的洗洁精、洗衣粉等,做家务时可以戴上橡胶手套;3、改掉不自觉咬指甲的习惯,减少对甲周皮肤的反复物理刺激。▲本期编辑:郑荣华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肚子疼”是哪个位置疼?一张「腹痛9宫格」区分清楚

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与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一样,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60%以上门诊病人到医院就诊,是因为“疼”。《生命时报》推出“疼痛研究所”系列策划,把身体疼痛从头到脚说清楚,提醒你及时发现并应对疾病。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五禽戏,一千八百多岁的顶流「国民健身操」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看!这轮圆月从古照到今

监制:田野审核:张瑾责任编辑:郑荣华制图:龙雅晴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平时很顺畅,为什么一出游就“便秘”?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大便挺规律的,只要一去外地旅游或出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明明平时排便很顺畅,为什么一出行就会“认马桶”?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分析“旅行便秘”的原因,并教你如何缓解。受访专家北京老年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近期高发!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眼病”易全家中招

近期,传染性极强的红眼病进入高发期。“广东全家八人相继患病”“福建一幼儿患病后一家四口全中招”……多地疾控部门发布提醒,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等地方容易发生聚集性传染,注意做好预防。“红眼病”到底是怎么传染的?《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解答,并教你做好防护。受访专家应急总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秋季最补维C的水果,为什么营养师劝你别吃太多

9、10月份不同品种的冬枣陆续上市,皮薄肉脆,甘甜清香,是不少家庭秋冬季节的果盘首选。虽然身材矮、小、圆,但冬枣圆滚滚小身子却富含多种营养。《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剖一颗冬枣的营养含量,并教你适量摄入。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研究生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有种腰病最怕「静养」,一早一晚疼的人要警惕

生活中有一种“腰病”,症状十分隐匿,早期带来的疼痛感易被误认为腰肌劳损。但与腰肌劳损不同,它不能“静养”。《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教你识别这种需要“动养”的腰病。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皮肤上突然长了一颗“痣”,到底会不会恶变?

可以说,人人都是有“痣”之士,正常成人的全身平均可有15~20个痣,常被称为“痦子”。从医学角度看,“痣”是一种良性皮肤肿瘤,分为很多种,比如色素痣、结缔组织痣、皮脂腺痣等。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在某一天,发现身体某一处新长出来一颗痣。皮肤上突然长出痣是正常的吗?怎么判断是否会恶变?《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
2023年9月8日
其他

秋天第一针“流感疫苗”怎么打?中疾控点名8类人群

和普通感冒相比,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不仅症状更重,传染性也更强,尤其是在每年10月~次年3月,往往出现流行高峰。9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对研究证据、流感疫苗种类、接种建议等作了更新。《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通知及专家观点,解读为什么秋天推荐接种流感疫苗,并回答关于接种的高频问题。流感高峰期:10月到次年3月流感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按照病毒种类通常分为甲、乙、丙、丁4个型别,其中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甲型病毒:在禽类、猪、马、海豹,甚至鲸鱼、水貂等动物中也广泛存在,且每隔2~3年就会出现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导致人群普遍易感,引发季节性流行;乙型病毒:自然宿主是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冬、春季。根据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2020年3月至今,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系。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冬春季流感流行季通常是每年10月中下旬~次年3月中上旬。由于温度和湿度等原因,我国部分城市一年会出现两个流感流行季,即除了冬春季流行季外,在夏季(5月~7月)也会出现一个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省份。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周报”(截至8月27日)显示,南方个别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为什么建议秋天接种流感疫苗?由于流感病毒易于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基于对下一个流行季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预测结果,提出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2023年2月,世卫组织公布了2023~2024年北半球流感疫苗组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曾建议,鉴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每年接种当年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最佳免疫效果。流感疫苗常被称为“秋季第一针疫苗”,和它的高发期有关。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师王凌航表示,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每年有不同流行优势的病毒株,所以应该每年接种一次。一般来说,在流感季节来临前的3~4周接种比较合适。以北京为例,11月中下旬到次年的1、2月份是流感季节,10月份接种疫苗比较合适。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建议,如果在10月底前未接种,那么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可尽早接种。新版指南推荐8类人优先接种根据最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并且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1.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2.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3.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4.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5.孕妇;6.6~59月龄儿童;7.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8.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除此之外,指南还对与接种有关的问题做了指导规范:疫苗有哪些类型?2023~2024流行季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疫苗的接种剂次有区分吗?6月龄~8岁儿童:如既往未接种过流感疫苗,首次接种时,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则接种1剂次。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无论是否既往接种过流感疫苗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可尽早接种。是否可以与新冠疫苗同时接种?综合多方证据,经审慎考虑,认为18岁及以上人群可同时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对于接种减毒活疫苗(LAIV)者以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目前和新冠病毒疫苗同时接种的证据缺乏,建议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间隔大于14天。流感与普通感冒、新冠的区别流感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普通感冒、新冠病毒感染等混淆,较难甄别,最好及时去发热门诊就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管理与疾控处处长李琪表示,它们在症状表现上有以下特点:流感发热明显流感往往起病急、进展快,多有明显发热(部分人体温可达39~40°C),伴咽痛、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可有呕吐、腹泻。普通感冒少有全身不适普通感冒主要有鼻塞、喷嚏、流涕、中低度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但体力、食欲多无明显变化,很少出现明显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可自愈。新冠暂时出现嗅味觉减退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在临床上主要以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为主要表现,有时还会出现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多数流感患者症状较轻,但老年人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的症状较重,可出现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种并发症,危及生命,一定要尽早就医。▲本期编辑:张宇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9月6日
其他

每一次清嗓子,「声带」都在承受损伤的危险

入秋后,天气干燥,嗓子不舒服的人也多了起来。开口说话之前,清几下嗓子;喉咙有些干痒,咳嗽两三声;有人甚至在平时,也会时不时发出“咳咳”的声音。其实,清嗓子这个不经意的行为,正在伤害喉咙和声带。《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在清嗓子的时候喉咙里会发生什么,并教你保护好嗓子。受访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教授
2023年9月6日
其他

坚持一周不洗脸,皮肤怎么反而变好了?

你有没有过几天不洗脸的经历?假期宅在家,反正也不见人,干脆不洗脸了,给皮肤“放个假”。最近,网友们对“一周不洗脸什么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很多人认为,一周不洗反而皮肤变得更好了。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偶尔不洗脸真能让皮肤变更好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解读,并教你一套正确的洗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2023年9月2日
其他

别强求「把背挺直」了!5个动作练出脊柱健康曲度

「把背挺直」,这句话很多人从小听到大,伴随这句“口令”而来的,还有爸妈猛拍后背的手掌……但你有没有发现,直背很难坚持,而且越挺直越累?其实,后背太直并不是最好的姿势,甚至可能是一种病。《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释后背挺太直的危害,并教你维持脊柱的正常曲度。受访专家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军事训练伤防治中心副教授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一吃完就“饭困”,可能是4种疾病信号

饱餐后,困到眼睛都睁不开……不少人面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认为周围的人都这样,无需调整。但在医生看来,吃完饭昏昏欲睡,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需要留个心眼儿,排查一下隐患。《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饭困”背后的异常信号,并支招如何缓解饭后困倦。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6种胸痛会“致命”!一张疼痛对照图看得清清楚

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与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一样,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60%以上门诊病人到医院就诊,是因为“疼”。《生命时报》推出“疼痛研究所”系列策划,把身体疼痛从头到脚说清楚,提醒你及时发现并应对疾病。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这种性格的人更易中风!情绪不稳定的人危险了……

人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在医生看来,性格还能决定健康状况,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性格、情绪有关。近期的一项荟萃研究表明,喜怒无常的“神经质”人群,中风风险可能更高。情绪稳定对健康来说有多重要?怎么摆脱日常出现的不良情绪?《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一一解答。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立秋这天,为什么古人都在“吃瓜”?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8月8日
其他

世卫公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无糖饮料还能放心喝吗?

7月14日,全世界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第2B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评估报告,联合专家委员会同时重申了其每日允许摄入量。哪些食物里含有阿斯巴甜?以后还能放心吃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解读。「阿斯巴甜」到底是什么?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化学)甜味剂,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无糖可乐、无糖雪碧、无糖口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等乳制品、早餐麦片、牙膏、以及止咳药水和维生素咀嚼片等。阿斯巴甜热量较低,但甜度达到蔗糖的约200倍,因而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非营养性人工甜味剂之一。经过审查现有的科学文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联合专家委员会的评估都指出癌症(和其他健康影响)方面的现有证据存在局限性。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就通常使用剂量来说,安全性不是主要问题,但对已经描述的潜在影响,还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世卫组织将继续对新的证据进行监测,并鼓励独立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阿斯巴甜暴露与消费者健康影响之间的潜在联系。致癌物分级曾引发多次争议致癌物等级≠致癌强度,而是说致癌物证据等级的高低。1类致癌物:明确可以致癌2A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致癌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致癌3类致癌物:目前尚无法确定能否致癌阿斯巴甜所在的证据强度分类第2B组,是致癌物四个级别中的第三高级别,通常适用于两种情况之一:即具有有限但不令人信服的人类癌症证据,或具有令人信服的实验动物癌症证据,但不能同时用于这两种情况。同类别物质目前还有机动车尾气、传统亚洲腌菜、手机辐射等。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给致癌物分级上,曾引发过不止一次争议。例如此前就因为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将手机辐射列为2B类致癌物(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等,被诸多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抨击。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介绍,阿斯巴甜进入人类食品应用的历史已近50年,关于其是否有潜在致癌性也早已被争论了很多次。很多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也做过大量评估和研究,如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都对阿斯巴甜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和研究,认为除了苯丙酮尿症患者,普通人群在合理范围内食用是安全的,并不会致癌。含阿斯巴甜的食物还能吃吗?根据联合专家委员会的结论,所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0~40毫克这一每日允许摄入量。因此,委员会重申,人们可在此每日限量内放心食用。
2023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