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企业家的全球拓展机遇及东南亚产业布局 | 台北论坛专题讨论总结 (下)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和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新加坡和东南亚市场成为了全球创投圈的关注焦点。过去几年,很多企业家都在讨论如何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向全球化。
在NUS台北新全球企业家论坛上,远见行销部暨领导影响力学院总经理林芳燕主持了“新全球企业家的全球拓展机遇及东南亚产业布局”的专题讨论,与硅谷 Acorn Pacific Ventures 创投基金合伙人吴德威、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台湾区域负责人王映渊、唯晶科技董事长暨执行长詹承翰(中文EMBA第31班校友)共同探讨了他们眼里的新全球企业家精神,以及在东南亚市场投资的优势与机遇。
“新全球企业家精神”面面观
New Global Entrepreneurs Forum
Q
林芳燕
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詹承翰。承翰是我们NUS中文EMBA 31班的校友,同时也是唯晶科技的创始人,唯晶科技是一家提供美术制造外包跟游戏开发服务的公司,到现在已经有20年。它于2023年在新加坡上市,以新加坡作为它去往东南亚投资的桥头堡。大家都知道,游戏产业在过去的20年里从一个很小的产业发展成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技术与人才的迭代竞争也非常激烈。我想请教一下你在游戏产业界的20年里,面对不同的市场和人才,你的经营心法,以及作为领导进行管理时的关键和特别之处。
詹承翰
我从事的产业跟刚才几位董事长所分享的半导体行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做游戏,其实是网络上的一些娱乐,而网络上这几年戾气很重,所以游戏产业在这个层面上也受到很多的挑战。今天这个题目“新全球企业家论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前面三个字“新全球”。我们常常在报章杂志上看到标语说台湾或者某某地区的企业家在全球做了什么事情,在我看来这有一个问题,他是从自己的家乡视角去看全球。我在台湾20多年,在中国大陆20多年,过去两年在东南亚。每到一个地方我会先订阅当地的报纸,因为我很想了解当地的人对时事有什么观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描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我对了解这背后的底层逻辑非常感兴趣。久而久之,我就会产生一种同理心,也是这种同理心支撑着我们公司过去20年来的发展。
这两天我们新加坡国立大学很多同学来台湾游学,很多人对台湾有不错的印象,当他们下飞机到了本地,呼吸台湾的空气,喝台湾的水,和台湾的市井居民打交道之后,感触会更深,因为他们终于能了解支撑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底层逻辑,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同理心。为什么今天不写“台湾企业家论坛”,而是写“新全球企业家论坛”,对我个人而言,我会希望这一切不那么割裂,像刚才傅老师讲的,全球化已经分开成好几块,我们可能在裂缝当中。在我们做自己事业的时候,我希望更多地以这种同理心去思考事情。
Q
林芳燕
第二个问题我来问一下我们的创投界代表David(吴德威)。我读了你写的《跨界领导密码》,过去你也在全球各地鼓励大家创业。你觉得这么多公司里,可以持续投入、而且具备新全球企业家精神的条件是什么?你在挑选企业时,是以人为主,还是以技术为主?
吴德威
我出社会大概20多年,前面一半是上班,后面我自己开始创业,有一些成就之后也做一些投资。在座比较资深的台湾企业家应该都知道橡子园创投,我们有将近30年的历史,也是从半导体开始的,中间有一代投资了很多医疗业务,现在已经是第三代了。我们现在负责台湾地区跟新加坡的业务,我们主要看“软”的东西,比如说AI、游戏产业、Web 3、SaaS、Enterprise software(企业软件)。我们现在的方向跟这个时代很有关系,比如AI和区块链,同时投资早期新创的话,很多硬件创业的门槛比较高,一来就需要1000万美金,所以我们偏向早期小额的基金更适合软件创业。
刚刚前半场讲的都是半导体,我是非常羡慕刚刚几位大佬,都说政府非常了解半导体、提供半导体资源,你们是少林、武当,我们是丐帮,给50万美元他们就开心得不得了,可以活好几年。我刚才进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年轻人问我,说台湾除了半导体还剩下什么——真的就需要各位半导体大佬一起来想想这个问题。
刚刚承翰说“新全球”企业家,国际化我们叫“世界杯”,台湾新创公司连打“亚洲杯”的也屈指可数:也就是50%以上的营收不来自台湾,来自日本、韩国还有东南亚市场。当然台湾的新创公司近几年好了很多,有很多人在倡议,很多加速器在帮忙,在场就有好多基金会。这其中有一家在现场,是我们新国大校友刘永信(中文EMBA第27班,万里云创始人、执行长),他的万里云刚刚在马来西亚建立了总部,几年前在新加坡也建了总部,在东南亚布局的超过几百人。我跟他认识20年,见证他从一穷二白开始创业。这种故事在中国大陆非常多,在台湾非常少。
为什么10年过去了,这样的公司还是一只手数得出来?台湾顶尖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想去哪里?想去稳懋上班,想去台积电上班。书念得不好的,去开Uber,当店员。谁来创业?所以我们虽然常常说台湾硅谷,亚洲硅谷,我们真的有硅谷那样的文化吗?能呼吁出这么多的公司吗?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台湾有它的家庭教育观念:爸爸妈妈希望你去稳懋,去大公司;老师写推荐信,如果你说你要去什么Whoscall(软件公司),没听说过,就不推荐。其实马克·扎克伯格、史蒂夫·乔布斯、还有比尔·盖茨三个人都没有大学毕业,这跟父母或者老师灌输的观念是相反的。你有一个创意或者很棒的题目,然后想去创业,这件事在台湾的土壤弱了一点。所以为什么大家要去新国大念EMBA,因为去那边可以更了解国外。
我现在做创投,PPT里面只写台湾的我们都不看,我们基金的钱也不在台湾,你要说有全球化的梦想。你可以有台湾的今天,但是要有全球的明天,至少故事要这么说。我们也在新加坡看案子,新加坡有很多很好的组织,在那里的公司就很容易说,我是以东南亚为市场,只是公司在新加坡。在那边基于专长的传统产业,以金融科技(fintech)和物流(logistics)为主题的新创就特别多。
Q
林芳燕
接下来我想问问映渊。新加坡有很多跨国企业,这么多丰厚的资源,你自己也接触过全球很多企业家。以你在新加坡的视角,要在新加坡上市,最重要的新全球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王映渊
我来台湾之前去了全球各地,去了德国、北欧、以色列、澳洲、新西兰、中东,偶尔也去中国大陆。新创企业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国际化最强的当然是以色列,相对比较弱的比如说澳洲,对他们来说去海外就是去度假,在商务方面没什么想法。目前我来台湾还不到一年,但在我的接触中他们的国际经验会比较像澳洲那种。我并不是说台湾在“躺平”,我觉得这种现象并不是(创业公司)创始人的错,因为毕竟他年轻,没有多少经验,第一次创业难免要经过一些历练。最主要的是,创业其实不只看创始人,管理团队、领导团队很重要,早期的投资商也很重要,因为投资界的长辈比较有经验,年轻人不懂,需要有人带路、有人教,这个很重要。我也希望台湾新创发展得好,因为发展得好,才有可能在东南亚继续发展,才能跟新加坡有紧密的合作。如果说台湾新创需要继续发展,除了创始人这部分,投资界也要努力专业化。德国也好,美国也好,他们的创始和创业生态系统要做得好,转折点往往也在投资界上。他们能够说出早期的投资商应该做些什么,中期、晚期的应该做什么,你加入董事会的价值应该在哪里。全球最领先的生态系统,比如奥斯汀、硅谷、以色列,他们的不同点就在这里,新加坡也还在努力。
出海新加坡,布局东南亚
New Global Entrepreneurs Forum
Q
林芳燕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东南亚的产业布局。承翰之前20年在中国大陆,2021年出海到新加坡。你选择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市场的桥头堡,你认为新加坡的优势有哪些?在新加坡上市之后你对未来公司长远目标的规划是什么?
詹承翰
为什么到新加坡上市?首先,我们公司当然可以在台湾上市,但有一点很重要:如果我是一家半导体公司,我在台湾上市,我觉得很棒,因为这样大家会联想到台积电,联想到稳懋。但游戏产业如果是做全世界的生意,你在台湾上市,别人就会不理解或者担心。大家都有玩游戏,请问大家现在手机上装的游戏有台湾做的吗?我不是说台湾资本市场不好,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既然要找地方上市,它要服务企业的长期发展,那有没有什么可以加分的地方?新加坡其实一样完全没有游戏公司,但新加坡有一点,它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我们做B2B (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生意,拿着公司名片说我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对面不会静默三秒钟,他只会觉得你被管得很严。
新加坡的资本市场,股票流动性只有台湾的十分之一。不能炒股票,表示管得非常严,对客户来讲是非常安全的。我第一次回答就在讲同理心这件事,其实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新全球企业,当我们拿着新加坡上市公司的名片跟全世界做生意的时候,其实是新加坡政府用它的信用以及它的同理心在帮你代言。当我们以一个新加坡政府背书的公司出去做生意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很贴近你,所以我就讲,新全球企业家精神在我的理解里是同理心,而新加坡政府在这点上做得很好。
我们只要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offer的,要去读其他的EMBA都很容易。你在新加坡上了市,要在第二个国家或者地区上市也非常容易,因为新加坡政府的背书能力真的是非常强大,我们上市不到半年,已经做了两个收购,对小公司收购的弹性是非常大,这在台湾是不可想象的。再者就是双重上市,这也是能够以新加坡为起点去往全球的计划。
因为我们也刚刚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很多效率的方面我觉得是不如中国大陆或者台湾的,不过我们仍然要在当地扎根,去呼吸当地的空气,喝当地的水,去了解当地人如何做出好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一个策略。作为一个服务全球客户的企业,还是要globalize(全球化),要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同理心共同服务我们的客户。
Q
林芳燕
我想问映渊,新加坡能够成为台湾企业全球拓展的首选地点,关键因素是什么?接下来三到五年内,除了半导体之外,新加坡政府重点扶持跟发展的行业有哪些?
王映渊
今天一开始我就觉得,“新全球”其实起得很好,因为“新”也代表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很独特的经济体,它的战略是多元化。把新加坡的GDP拆开来看的话,金融业占14%,贸易占19%,制造业占21%——这三项是跟出口相关的,新加坡是个小岛国,内需都是进口,所以进出口得五五开。上述三项加起来大概占50%~55%,这个比例也是刻意打造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讲究多元化,效果不能过于偏向某一个产业,也不能被任何一个产业绑架,制造业也要讲究多元化,所以制造业里面最大的是电子行业,半导体大概占三分之一,后面有石化、生技、飞机引擎维修。贸易也讲究多元化,中国大陆是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东南亚也是,美国也是。投资商也讲究多元化,欧美中日都要有,每个领域每个产业尽量多元化,半导体不能全是美商,石油不能全是欧商,要保持一个平衡。久而久之,新加坡就形成非常多元化非常国际化的一种心态,这是用几十年累积起来的。
新加坡还有一个强项,这几十年来培养出了一批对国际跨界管理技术非常了解的专业管理人员。刚才徐秀兰董事长的解析做得很好,因为她把国际跨界中复杂的东西都列出来了:成本这么高,但你想要国际化这些东西你总要做。没做过那怎么办?只好从外部聘请,把这些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往内移,然后再培养出一个核心力量继续发展。新加坡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三十年前是欧美来,为了了解亚洲,为了在东亚发展,在新加坡吸取管理亚洲资本的经验技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商人来到新加坡,学习国际化的管理技术,然后从这里走出去。我们非常鼓励台商来新加坡,不只是为了看东南亚,同时也趁这个机会培养国际化的好干部,因为未来不管是哪个产业,你想在东南亚落地生根,想去印尼泰国越南,有当地的好主管,当然也是一份力量。
再过五到十年,如果大趋势把我们推向印度市场的话,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要怎么办?我现在经常听人说:我们在评估印度,可是现在进入的话肯定会烧掉很多的钱,但是结果垮掉。我就问他们:你们有这个层面的认知很好,但请问你现在要做什么?现在你什么行动都没有的话,5年后你还是一样有文化差异上的缺陷,到时候进入印度你同样会垮掉。所以要争取时间,这5年的时间好好利用,培养出这一层的管理。我常说新加坡很多跨国企业,只是自称是跨国企业。真正跨国企业的定义是什么?不管它跨到世界各地哪个州哪个区哪个县,都有办法做自己的生意。如果过于依赖某一个母国,就算是在海外设厂,其实也只是四面墙,没有管理好,我会认为这样还没形成一个成熟的跨国企业。真的跨国企业应该到哪里都能够执行自己的商务计划。
Q
林芳燕
接下我想请教David(吴德威),你之前在书里有写到,你认为台湾在Web2.0时代错失了很多机会。现在进入Web3.0时代,你提到说我们其实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我想问一下,我们到底有什么产业可以在这个时代去创新和突破,有哪些部分值得创业家去关注?
吴德威
弯道超车其实还是一种呼吁,就是说丐帮还是可以出乔峰,明教也可以出张无忌。所以不要瞧不起丐帮,你现在觉得一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他将来还是有机会变成张无忌或者乔峰,变成独角兽。台湾其实根本就没有Web2.0。大家拿起手机,你的衣食住行、交友、拍照、聊天用的软件,哪一个是台湾做的?连游戏都没有。台湾可能有硬件厂商,比如华硕,但台湾没有软件。所以承翰要去新加坡上市来证明自己的国际化。新加坡有Shopee,你吃的用的还是有很多新加坡公司的产品。我其实对新加坡有很深刻的认识跟观察,也在那边居住过,我觉得还是要学习在新加坡这种以东南亚为基地的创业模式。我们是一个台湾的基金,所以我们要扶持台湾的新创,但我们很大一个命题也是把他们带到新加坡去。新加坡对于能投资、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公司都非常欢迎,我们也很希望台湾的新创往新加坡发展,因为我们失落的不止一个时代。
新加坡去年也有一些互联网公司遇到困难,但你没有听说新加坡失业率很高这样的新闻,新加坡的经济仍然很好,为什么?因为新加坡有Web3.0。全世界最大的Web3.0公司像币安或者Crypto.com都跑到新加坡。我在新加坡看到很多人履历上写着Ex-Google、Ex-Meta,因为Google和Meta在新加坡都有很多员工,他们会出来创业,跟硅谷的情况很像。我问你们创什么?他说我们要创Web3.0。所以年轻人有出路,他去Web3.0公司上班或者创业不是一时的,不是因为Google把他裁掉了,所以他来创业。我今年在新加坡问他们,他说Google再给我offer我也不会回去了,Google是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是Web3.0的时代。这种话我在台湾能讲吗?很多人觉得Web3.0就是诈骗。我在要是在台大园林大道开一个区块链交易所的招聘摊,我左边是富邦金控,右边是国泰金控,大家会经过我的摊子吗?可能会,大家会说你这儿的水可以拿吗?然后把简历投到富邦金控去,对吧?这就是思想的差别,所以我非常钦佩新加坡的思想。
开拓新加坡及东南亚市场的秘诀
New Global Entrepreneurs Forum
Q
林芳燕
最后我还想问三位,如果企业家想进入新加坡或者东南亚市场,请三位说一件一定要做的事情,跟一件一定不要做的事情。请把你们的经验分享给现场的来宾。
詹承翰
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新加坡的一种文化,Kiasu,就是“怕输”。之前我把它理解为一种拼搏精神,但我在新加坡当地上市之后,我对这个词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新加坡的人均所得其实超过台湾两三倍,所以当地人尤其是去投资股票买卖的,我相信应该都是有点实力的。但我们在上市的过程中,很多承销商告诉我们,说你要注意,那些新加坡籍的股东第一天就会全部跑光。我说为什么,亏也要跑吗?他说亏损也要跑,因为他们“怕输”。台湾也有很多小股民来新加坡买我的股票,他们没什么钱,但他们不太可能因为前面几天的波动就跑。这对我来说也是上了一课,当地的这种氛围可能跟他们的不安全感也是有关的,他们随时觉得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生路。我在当地把公司做到上市,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到这样一个文化,这种“怕输”文化也是可以转变成公司的竞争力,公司可能有一些岗位特别需要“怕输”的新加坡人来担任,他可以很快就跑掉,躲掉一些不好的事情,台湾人可能就会再等个几天观察一下,对吧?如果是要做新全球企业家,我觉得一些地方可能要让“怕输”的新加坡人来担当。
王映渊
我会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到东南亚发展,不管你是新创,还是领先的跨国企业,首先要了解到东南亚是11个不同的国家,11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法律,11种不同的需求,这很重要。我这几个月发现有很多台商在这方面相对没那么敏感,因为可能很多业务习惯于在台湾或者大陆发展了。因此财务部主管跟人事部主管很重要,因为这两个部门对企业的日常营运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影响重大。财务直接掌管什么?他要了解每次跨界的时候,税收角度上怎么优化,因为东南亚签署了很多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新加坡这点是全球数一数二的,运作得好的话关税可以全部扣掉,可是没有人去算这笔账的话,可能钱就白交了。其二是人事部。人事部也得了解,新加坡也好,马来西亚也好,越南、印尼、泰国也好,各国招什么样的人才,他们的强弱在那里,竞争力在那里,他们对企业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他们对自己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理想?这些都影响到你如何在市场上找人。你单凭薪水的话,别人付得多,好多人就跳槽了,如果你了解一下他们对事业的需求,给出一条晋升的道路,作为雇佣方,你的背景不一样了,要聘请员工也好,留存也好,你的竞争力自然就不同了。所以我会说,财务部跟人事部这两个部门你会觉得不赚钱,但他们也可以让你很痛苦。
吴德威
我接触到的早期新创很多人有去新加坡的想法,去到那边之后,首先要善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也不是道听途说来的,而是实打实地去拜访、去了解,我觉得一般来说新加坡政府对台湾的年轻人都是蛮友善的,我自己也在新加坡投资了不少公司,收到EDB(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跟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非常大的帮助。新加坡的主权基金,各位可能了解都比我更多,比如说EDBI(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投资私人有限公司),比如说Enterprise Singapore(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比如说淡马锡等等。他们的投资策略不同在哪里?比如说EDBI可能投资一个fund(基金),Enterprise Singapore可能会有一个项目就是你投一块它投一块。年轻人过去首先要了解你去接触谁。最后,你去新加坡可能是作为你财富的一个保障,也可能取得一点家人移民或者个人身份的好处,但去新加坡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做东南亚市场,因为新加坡市场太小了,还是要以东南亚为目的。有一些以新加坡为基地、东南亚为市场的创新团队,我也会陆陆续续地带过去,大概是这样。
林芳燕
我总结一下。我的老板是高希均教授(远见 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他常常讲,我们这个时代,华人要常常聚在一起。华人企业家要共聚一堂,共商愿景,共创机会,共担责任,共谋合作。所以我希望新加坡国立大学今后多来台湾举办这样的国际论坛。有这么多跨国的华人分享经验,我觉得非常好。谢谢大家,也谢谢四位嘉宾非常精彩的分享。
▼
点击阅读台北论坛专题总结(上)
AI时代,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大趋势 | 台北论坛专题讨论总结 (上)
▼
点击阅读新全球企业家系列论坛精华内容
再全球化下,全球经济秩序新范式与半导体产业新趋势 | 台北论坛主题演讲精华总结
教授观点 | 傅强教授:再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经济展望(全文)
东南亚市场机遇与投资策略,机会在哪里?雅加达论坛专题讨论总结(上)
本土化之道 - 出海印尼的成功秘诀 | 雅加达论坛专题讨论总结(下)
#推荐阅读#
招生简章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助力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梦想
傅强教授:不是所有流浪的人,都迷失了方向 | 2023年新国大中文EMBA开学演讲
新加坡国立大学全球第八!2024年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END
教授观点(点击学者名字,阅读更多文章)
罗安著 | 武耀恒 | 傅强 | 李秀平 | 吕晓慧 | 刘其章 | 李彦德 | 程天富 | 柯滨 | 段锦泉 | 周宏骐 | 梁慧思 | 黄幸亮 | 施永丰 | 乌耀中 | 学段回顾 | 书单推荐
行业资讯、校友动态(点击行业,阅读更多文章)
互联网创业 | 法律行业 | 金融科技 | 互联网金融 | 创新创业 | 优秀企业家 | 元宇宙 | 数字化转型 | 新加坡投资 | 疫情新机遇 | 科技企业 | 餐饮服务 | 职业教育 | 铁路工程 | 服饰 | 生物科技 | 共享办公 | 财务管理 | 电力器材 | 商业银行 | 生态环境 | 数据安全 | 矿物能源 | 智库平台 | 企业突围与转型 | 东南亚新机遇 | 疫情防控 | 投资银行 | 健康管理 | 生态共享办公 | 豪华游艇业 | 元宇宙教育 | 新乳业发展
联系方式
电话:
+65 6601 6944 +65 6601 7753
+65 6516 8656 +65 6516 8352
码上添加@招生小助手
了解项目详情,咨询项目申请
码上添加@国大EMBA小助手
关注最新资讯,深入学习社群
邮件:embac@nus.edu.sg
地址:
商学院中文EMBA招生办公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NUS Business School, 15 Kent Ridge Drive,
Singapore 119245
网站:embac.nus.edu.sg
*声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项目为国大商学院自主招生,无任何中介机构合作,无招生代理。申请人可直接联系商学院中文EMBA市场招生办公室进行咨询和申请。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申请新国大中文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