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家书||第15封:研究需自训练始




《公达家书》第15封

研究需自训练始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杜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致贵州师范大学郭德斌老师:

转眼间,自2017从贵州师范大学推免至广州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至今将近三年,现在我已从广州大学顺利毕业。回想研究生学习的三年,每当面临挫折或感到迷茫,我常想起当初获得贵州师范大学推免资格时您对我说的一番话。当时虽然很向往广州大学,但却因为它是一所省外的大学犹豫不决,您告诉我:人生很长,应该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在您的鼓励下,我选择了广州大学,从此开启了我人生的一段重要旅程。在这几年中,您为我提供了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和建议。借此机会,向您表达诚挚的感谢,并与您分享我读研期间的一些学术研究经历与感悟。

广州大学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在这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三年中,我荣获广州大学“经典阅读之星”的荣誉称号,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多项科研课题,撰写书稿2章,在CSSCI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篇,获评为“2020年广东省优秀研究生”“2020年广州大学优秀研究生”。在广州大学就读期间,我发现科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要做好科研并从中找到乐趣,需要在不断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找寻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从实践来看,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次次训练的结果。其中,相对确定的学习任务是训练的一种途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善于寻找并把握训练的机会。

第一,经典阅读。研一阶段的我感到有些迷茫,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学习规划。同时,由于自己缺乏考研阶段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过程,在课堂学习中常常跟不上其他同学的步伐。为此,我到图书馆借阅了很多专业知识相关的书籍,同时借阅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在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渐找回自信。中国古典名著很好地塑造了我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专业知识则为我之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我通过实践发现,专业知识相关书籍的高效阅读与使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没有选题时,应结合实际加以理解,仔细阅读、反复推敲并做好详细的读书笔记,即将知识点的所在书籍与具体页码详细记录下来,以便往后写作快速查找与引用。常常有同学跟我谈及,自己写作过程中的某些观点仿佛在书籍中见到过,想引用时却想不起是哪本书中所见,有时候即使找到了书名,又不知道具体页码,重新阅读又费时,引用的想法便只能作罢。这便是问题所在了。二是有明确的选题之后再去阅读相关书籍,这能够引导自己快速查找自己需要的理论知识,并做到精准定位正确引用。虽然这种方式不能实现书籍知识的系统学习,但也不失为一种高效学习、快速积累和灵活应用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二,课程学习。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重点讲解学习方法和学术前沿知识,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中获得一些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我清楚地知道,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加入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实现思想的碰撞,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如果因为害怕出错而隐藏自己的观点,会导致自己难以确定观点是否正确,也就难以取得进步。如果自己的观点不当,恰好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如果观点正确便可以提升自信心。其次,我认真对待每次的课堂作业,尽可能找到课程之间的联系,合理分配好各学科的学习时间。不懂或者不确定的知识就及时查询资料或者与老师同学讨论请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学期的课程作业。作业的形式较为多样化,包括撰写主题论文、读后感、书评、文献综述、研究计划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写作,让我了解到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式,锻炼了自己的文献整理能力与写作能力。

第三,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是研究生三年学习成效的检验。在研二上学期,我便计划通过个案调查、访谈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从而完成毕业论文。虽然有老师在课堂上讲过调查研究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但自己始终缺乏实践经验。当得知自己获得到台湾访学的机会,我便打算以台湾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根据台湾农业的发展情况,我与导师共同商定毕业论文的选题。为了使调研能够顺利开展,我寒假期间到贵州独自开展关于扶贫工作的调研实践,找到一些基层工作干部进行访谈和资料整理与分析,希望为毕业论文的调研积累实践经验。尽管如此,在台湾开展调研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在台湾访学的时间只有四个月,我必须快速适应环境,要按时完成高雄师范大学的课程学习,同时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对象开展调研工作,加上访谈对象的语言差异,调研极富挑战力。最后,通过请老师、同学帮忙,我找到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在访谈之前,我向老师同学们详细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言行禁忌,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列出访谈提纲,在调研过程中不断调适方式方法。通过一次次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问题,在后续的访谈活动中越来越熟练。最终顺利完成访谈工作,获得许多有效信息,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充实的实证材料。

第四,写作训练。论文的写作训练主要包括参会论文、书稿、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参会论文写作是我为参加学术会议以获得更多的学术信息主动寻求的训练机会,从简单的文献综述类研究入手,多次尝试跨专业领域的论文写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其二,书稿写作是导师给我提供的一个训练机会。我开始也不知道如何写书稿,在导师建议的建议下,我阅读大量书籍和论文,每天坚持阅读和写作,并按照老师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通过书稿的写作,我对论文写作的规范框架和思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其三,相较于前者,期刊论文要求更高的语言凝练度、更强的思辨能力以及更多的努力与付出。其中,第一篇期刊论文的成功极为不易。写作灵感源于在台湾访学期间的一次学术会议,导师发现我对这个选题特别感兴趣便有意指导我修改,修改过程中曾多次将原文推倒重来,投稿屡次被拒。我曾一度想放弃,但自觉半途而废不是一个好习惯就咬牙坚持下来。最终,在导师的陪伴和督促下不断修改完善,论文终于得以发表。最后,关于毕业论文。我的毕业论文开题答辩是第二次才通过的,老师们强调,如果开始没有把好关,后续所做的也都是无用功,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之后陆续开展了毕业论文的预答辩、内审、中期答辩、盲审、最终答辩等多个环节的检查,对于老师们提出的意见我仔细思考并认真修改,同时反思、自查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改,最终达到了学校的毕业要求。

第五,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获得新知,发现不足,征求意见,从而修改完善自己的研究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与校外的专家和学者们交流、与校内的老师和同学交流、与导师和师门成员交流三个方面。首先,参加学术会议是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和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途径。在师兄师姐的推荐下,我了解到一些学术会议的举办信息。起初担心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犹豫很久才将参会论文投出,最后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在学术会议中,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写作知识,得到很多专家学者宝贵的修改意见,这让我备受鼓舞,撰写文章参加学术会议逐渐成为我的一个学习方式和习惯。在台湾访学期间的一次参会论文,竟为我的期刊论文带来了灵感。可见,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惊喜便不是偶然。其次,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们的讨论与互动也是一种增进学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多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课上积极发言,课下不懂多问,有助于自己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树立信心。最后,导师和师门成员是我学习路上的坚强后盾。我的导师陈潭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为我提供了很多写作训练的机会。在他的精心栽培下,我在文献梳理、遣词造句、调查研究等方面大有长进,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我的师门里有胡项连、刘成、陈芸、邓伟、李义科、刘从富、李莹等众多优秀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在学术方面通过开展师门会议进行交流,他们是我强大后援力量。同时,师兄师姐们在《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且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他们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总体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更是一个磨炼自我、习惯养成的过程。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已然结束,在广州大学的这三年是我至今人生中最充实的一段岁月,这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不怕失败敢于探索的这股拼劲,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突破自我,勇敢前行。我为自己选择了广州大学而感到幸运,谢谢您让我选择了广州大学,同时也感谢包括您在内的所有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广州大学是一所综合性价比最高的中国“南大门”都市引领型大学,也是讲究资源最优配置的中国一线城市快速成长型大学,希望以后您能够继续推荐更多优秀的师弟师妹到这里来学习深造。

最后,再次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愿您一切安好!

 

您的学生:严艳

2020年7月15日


致信人:严艳,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收信人:郭德斌,贵州师范大学郭德斌老师



家书联络

成美好(2812975317@qq.com)

张淑欣(1223990451@qq.com)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达家书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一起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

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9封:你是我人生最美的遇见

公达家书||第10封:来时携初心,别时亦如初

公达家书||第11封:让阅读和城市的温暖传递

公达家书||第12封:永生难忘的美好时光

公达家书||第13封:在光与爱中努力奔跑

公达家书||第14封:无高考,不青春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谷琶公告||广州大学第三届南国学术研习营学术请柬

谷琶公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

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

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研究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