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家书||第8封:不说再见,只因远行是归程




《公达家书》第8封

我们不说再见,

只因远行已是归程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杜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

      ——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编者按】为了纪念创校校长陈炳权(字公达)先生,为了接续经久不息的教育薪火,兹有《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和师生征集生命历程中的成长故事,诚邀院友和师生记录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成长经历中的点滴故事,把个体成长所积淀的过往化成文字,以一封封家书的方式呈现出来,希冀与师生分享,与时空碰撞,与时代同行,与岁月成长。



亲爱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展信安。

转瞬毕业已近四载。自二零一六年六月离校,我便北上南京读硕,两年学成,再南返香港攻博。第一次负笈外省求学,因学业繁重,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所幸一路走来,获父母支持,良师相助,挚友陪伴,个人苦累也便不值一提。步入廿一世纪新十年,新冠疫情骤起,世界格局莫测,亲眼目睹香港社会的动荡与撕裂,我更念当年院训之教诲 ——“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恰阅学院《公达家书》征稿启事,旨借个体成长,反观社会发展,管窥时代变幻。我便感义不容辞,更是思绪万千,于是作文记录当年点滴,假借书稿追忆往昔时光。

我对于社科知识的痴迷在高中便已养成,这与当年担任班主任的政治老师教导有关。中大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的他,在讲授课本内容时,总能恰到好处融入一些经济学、社会学或是政治学的知识,并在志愿填写时鼓励我们选择社会科学相关的专业。因此在最后填写志愿时,我毅然选择了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入学之初,我对专业了解甚微,幸得社会学系老师循循善诱,至今对于课堂细节仍是记忆犹新。从大一大二的专业概论介绍,学科理论灌输,研究方法讲授,到大三大四的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习安排,毕业论文指导,具体课程名称我已记忆模糊,然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以及对于专业伦理和价值观的耳提面命我仍印象深刻,也将铭记在心。直至现在,我在自己研究中,对于社会工作相关的理论流派及研究方法,能有较为清晰了解与熟练运用,皆得益于当年学院的严格训练!

四年里,我们不仅获得专业知识的系统培养,更是被时刻鞭策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说来巧合,广大公管学院“创造健康社会”的院训同时也是南大社会学院的院训。六年来,我始终以费孝通先生此六字作为我孜孜以求的专业奋斗目标,至今仍视之为箴言。我以为,“创造”二字没有主语限定或许暗示“健康社会”的创建须社会成员的戮力同心 —— 单凭政府推动并不足矣,大众只愿坐享社会发展成果而缺乏建设社会之筚路蓝缕精神更是难以推动社会进步。作为社会科学专业的毕业生,我们更应具备“创造”的意识与责任。而对于“健康社会”的理解,私以为社会和谐稳定与个体幸福发展乃相辅相成,罔顾社会整体利益的个人诉求只是倒行逆施;漠视个体合理需求的社会更难以“健康”称之。学院的学术熏陶让我深谙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之紧密相连,作为公管学人,我们须担起历史使命,并谨记严复当年所言 ——“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兴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

四年光阴,除了课堂,图书馆或许是我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广大图书馆的营造十分巧妙,顶层玻璃覆盖,午后阳光透进,光影斑驳;每层座椅设计样式不一,舒适而人性化,方便小憩阅读;阅览室更是临湖而建,塔影湖光,夕照余晖,所以游目聘怀,足以尽收眼底。课余闲暇我便到馆内翻看各种书籍,所选读物不论学科,不限专业,只管兴趣。四年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我已记不清,然而阅读兴趣倒是在那时候逐渐养成。后来硕士学习忙碌紧迫,现在博士研究更是争分夺秒,能像大学那般安心坐下看会儿书已成奢侈之事。无论如何,图书馆那段美好静谧时光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忆述公管岁月,不能不提及我尊敬的各位师长。费心劳力服务我们四年的辅导员付艳老师,可以说见证了我们的蜕变,陪伴了我们的成长。无论专业学习上的困惑,抑或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学生们都乐意与她交流,并总能在谈话中有所收获。辅导员的角色,与其说是老师,更像朋友。各专业课老师,虽以知识传授为主,课下也常与学生交谈经验,并提供答疑解惑。每一位老师对于我知识体系的架构,学术人格的培养都大有裨益。是你们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术业专攻之道,立德树人之理。

除却师生之情,更有同窗之谊。一同教室收获知识,交流观点,碰撞思想;相约课后呼朋引伴,挥洒汗水,畅想未来。正如我曾经高中校友所诗:“那是一个激越的年龄,调皮嬉戏,三五知己在慌忙中埋下窃喜;锲而不舍,日复一日在实验室里证明创意;谈天说地,洋洋得意地在幻想中构筑未来;情窦初开,面红耳赤地在日记本中藏下波澜。无论是女生笔下娇弱而孕育坚强的聘婷春梦,还是男生眼中叛逆却难断踌躇的志远鸿鹄。同一个校园,默默地把我们的稚嫩看在眼里,又无声地包容属于青春的错误与冲动。” 美好而纯粹的校园时光,值得我们收藏与回忆。

何其有幸,我们于公管相遇,在广大成长。即便最终遭遇各奔东西,也无悔曾经共同奋斗。感恩母院对我科学知识教化与精神人格塑形,只愿您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我们不说再见,只因远行已是归程。

顺颂时祺!

梁祖荣

2020年6月16日

于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赛马会教学楼


致信人:梁祖荣,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2级本科生,南京大学2016级硕士生,香港大学2018级博士生。

收信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家书联络

成美好(2812975317@qq.com)

张淑欣(1223990451@qq.com)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6封:寻找大学生活的社会现场

公达家书||第7封: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广州大学之父:广东台山人陈炳权先生传
一个人和一所大学:广州大学创校校长陈炳权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谷琶公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教学一线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谢治菊论文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9期全文转载陈潭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转载  陈潭获立2020年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陈晓佳王利兵荣立2020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
刘晓洋获立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蒋红军获立2020年广东制度理论研究专项课题
姚华松荣获“抗疫防疫先进地理工作者”称
陈潭入选2019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张茂元入选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