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一线||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

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王霞


阿里总顾问曾鸣先生在《智能商业》中对网络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网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便是“智能商业”(Business Intelligence 简称“BI”)。BI的核心理念是“网络协同”,强调把万物链接一起的网络载体是一个“生态系统”,链接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网络协同者”,是促使整个网络生态良性运转的重要角色。曾鸣先生的前沿理念对高等教育重新认识“网课”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最早的慕课理念就是把老师在教室里上课的视频录下来传到网上去,就是“网课”。后来就是把教师讲课的专业录频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这种网课的理念还处在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在线化”,就是简单地实现了知识与信息的在线化。如把曾鸣先生关于网络的前沿理念移植到教育领域,本人认为目前在线教学应发展成为“智能教学”。

 

一、智能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智能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在线化,强调的“网络协同”的教育与学习理念,其特点如下: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由“全程主讲”转变为“主讲”+“策划”+“主持”等多元身份。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都是“全程主讲”,学生全程在听,或者在忙着记笔记。基本上教师是“讲台”的独舞者,即便有小组作业这种“调试”仍然改变了课堂的实质。而在线教学如果在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彻底转变原来的教学角色,把更多的“时间”与“舞台”交给学生。教师的身份也就解构为“主讲”+“策划”+“主持”等多元身份。

(二)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器”转变为“参与者”与“质疑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夹着课本、带着脑袋来教室上课就可以了。他们往往只把自己定义为单纯的“知识接受器”,即便课堂上有教师提问环节,但只要教师不点名,大部分学生往往保持“沉默是金”的姿态,中国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在网课中,学生都是“隐身”状态,如果教师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基本上学生就是“僵尸账户”了。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十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这部分直接决定者课堂的“生死成败”。

(三)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网络化”的技巧与方案

这次疫情给了教师群体一个“体验”网络在线教学的机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教室里的场景化教学还是主流教学模式,但“智能教学”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而且运用得好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磨砺自己的“网络化”教学技术与方案,未来面临着各种“升维打击”。

首先,教师需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教师要多掌握几种教学软件,并充分知道与利用各种教学软件的优势,以做到“博采众长、优势互补”。其次,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利用各种环节加以实现与强化。同时,PPT制作要有风格和定位。现在许多慕课的PPT版面与设计太过简单与单调,几十页的PPT都是一个版面,这样很难吸引学生,而且看久了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二、智能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操作:以《宪法与行政法》为例

智能教学的良好理念需要良好的实践与操作,以下是本人一个多月来探索智能教学的实践经验。

(一)重构学生的网课概念,达成智能教学的共识

为了推动智能教学,我将课件与预习内容一起通过雨课堂上传,让学生在预习的同时,重新建立对网课的认知。这种方法可以成为“预习中的渗透”。重构网课理念后,后面的工作就比较容易展开了。

(二)教学设计中重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为了把“无声课堂”变成“群言课堂”我在《宪法与行政法》这门中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考核规则(组图1)。有了考核规则,学生就有动力深度参与到课堂中来了。

组图1. 《宪法与行政法》课程的考核规则

(三)两种软件结合运用,形成“优势互补”

1.雨课堂的知识讲授与传播

在每次课堂中,我先用雨课堂讲授主要的理论知识,大概也就30—40分钟,而且中间要稍微停顿。也就是15分钟左右就要讲明白一个知识点。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中间有随堂小测。为了加强互动,会设计1—2个“弹幕题”。注意雨课堂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有限,所以要把知识点拆分,讲重要的知识点。

2.企业微信里的沟通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角色

雨课堂结束后,下半场转达“企业微信”里,跟学生进行沟通与互动。主要安排了“YourQuestions”、“头脑风暴”,这连个栏目主要是针对雨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翻转课堂”吧。“学术会议”、“自由发言”栏目主要是针对小组的“主题演讲”的。在企业微信里,“学术会议”是最重要的栏目。这是课程知识的继续学习与深化,因为这部分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只是不适合放在雨课堂里去讲授。

图2. “学术探讨”环节的安排

(四)“学术探讨”的主题与形式要有良好的设计与安排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加入了“学术研讨”的主题。在设计中,首先确定主题,并发通读书目(以一本书为上);其次,安排小组任务。为了体现“网络协同”的理念,在每个小组主持会议之前,我都要给他们开2-3次的小组学术会议,以提高他们的理论认知与总结。以《专题二宪法的历史》为例,如图2和组图3。

组图3. 智能教学下“学术探讨”的会议场景

精美的PPT设计以及学术会议的场景模拟,给学生一种“网络协同”的直观感觉。其他同学的发言也是很积极的,总体来看,课程的效果达到了理念建构的预期。

 组图4. “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五)课程思政的设计与特色

为了贯彻教育部课程思政的特点,本门课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了思政元素,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讲到某些知识点的时候,会以中国为重点案例。比如在讲专题二《宪法的历史》的时候,就以中国宪法为重点研究对象。如组图4所示,预习课件通过雨课堂发送到教学班级,并规定周次的课程做好准备,写作读后感并进行“投稿”。通过课前作业等多元渠道的评价,及时发现和调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质量,也同步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并针对教学效果适时进行优化与完善。

   

     


     【师者名片】王霞,山东泰安人,法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课程主讲教师。毕业于鲁东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休斯敦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课题多项,主讲《宪法与行政法》《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



相关链接
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
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
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
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疫期资讯

疫研征稿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公告||《南方治理评论》辑刊征稿启事

疫期阅读

谷琶书苑||荐读:卫生政策与大国健康

谷琶书苑||荐读:公共卫生与健康城市

谷琶书苑||荐读:病毒、疾病与人类

谷琶书苑||荐读:阅读防疫,以读攻毒

疫期课程

谷琶课程||档案《1910:哈尔滨鼠疫》

谷琶课程||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

谷琶课程||美剧《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谷琶课程||电影《极度恐慌:致命的病毒》

谷琶课程||张文宏:《传染病学》概说

谷琶课程||沈洪兵:《新冠病毒及其应对》

谷琶课程||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谷琶课程||邬贺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谷琶课程||温铁军:《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

谷琶课程||王绍光:《中国体制的优势》

谷琶课程||李芒:《疫情之中话教学》

疫间有话

谷琶特辑||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

谷琶特辑||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不误

谷琶特辑||黄鑫:NCP疫情防控的GUPA进行时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南边评论||陈潭:强化制度治疫技术治疫全民治疫

谷琶特辑||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控第一线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谷琶视点||何瑞豪:这场战疫没有旁观者

谷琶视点||姚华松:一位黄冈乡村小组长抗疫的一天

谷琶视点||姚华松:一位黄冈籍学者的九点抗疫呼吁

谷琶视点||谢建社:社工在疫情防控中的角色和优势

战疫者说

公管青年||张青:抗疫者说

公管青年||江焱:疫情有感

公管青年||马熠:一路有你,共待花开

公管青年||邵杰:等“春”来,人间万物鲜

公管青年||佚名:激荡湖面下的平静思考

公管青年||张颖:樱花烂漫时,愿春暖疫尽

公管青年||谭世杰:同心战“疫”,破晓拾希

公管青年||徐婉荧:明日当歌,期待再相逢

公管青年||孙嘉源:守望相助,情暖荆楚

公管青年||姜函希:坚定信心,拥抱生活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