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研究报告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

庚子疫情治理研究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中央指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作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形成了抗击病魔的强大合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以2020年2月23日为时间节点,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庚子疫情治理课题组对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阶段试作草结报告。


      一、疫情防控前期阶段的中国与全球感染概况

相比2003年的SARS,这次瘟疫的速度和广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从李文亮医生发出善意警告算起,也不足两月的时间;然而,全中国感染人数已将近8万人,死亡逾2000人。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打乱了全中国人的计划,影响了政策的走向;最终将深刻地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从1月22日武汉封城的第一天算起,直至全中国最后一片净土西藏的沦陷(1月29日)结束——瘟疫点亮全中国仅仅用了7天。如今,当中国人民还沉浸在“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的感动中时,日本本土的感染人数则已攀升到147人,韩国的情况则更为糟糕——三天之内净增数百人,感染者已达763人之多。

从湖北的发展情况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其感染速度之快可谓“空前绝后”。已知的7万多名感染者,不过只是冰山一角。由此看来,发生在日本、韩国、意大利和伊朗的情况,预示着其实际感染人数很可能早已破千;最为可怕的是,多个地区的感染都已与中国游客无关,无法追本溯源,这正说明病毒传播已进入广泛的本地社区传播阶段。对比湖北曾经的增长速度,世界地图全部被点亮,可能也就只需要数周时间如果说武汉沦陷还不能让人感受到病毒的可怕,那么钻石公主号邮轮的“隔离实验”则是一部活生生的恐怖剧。短短两周,一名游客即将整船3700多人感染了20%以上。要知道钻石公主号可是世界排名前十的豪华邮轮!发生在韩国的传播事件同样让人惊讶,1名教众轻松感染近百人;一个102名病患的精神病院,被一例患者感染99人,近乎团灭。可见病毒经过多代传播,并未如人们所愿,降低传染性。观其致病率,也没有减低的迹象——两天之内确诊43人的伊朗,已经报告8例死亡。截止2月23日,海外已有28个国家累计1918例感染确诊,死亡23人。最令人担忧的是,欧洲的中心地区“意大利”也即将沦陷——不到一周,确诊人数增长至157人,死亡3人。据相关报道称,意大利已开始封锁多个城镇,随时可能实行军事管制。


二、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阶段的感染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Greater Bay Area,缩写GBA),位于中国华南地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等珠三角九市,总面积 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截至2020年2月23日24时,粤港澳大湾区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94例,累计治愈496例,累计死亡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74例(治愈12例,死亡2例),澳门特别行政区10例(治愈6例,死亡0例),深圳市417例(治愈237例,死亡3例)、广州市345例(治愈205例,死亡0例)、珠海市98例(治愈0例,死亡1例)、东莞市96例(治愈36例,死亡1例)、佛山市84例(治愈0例,死亡0例)、中山市66例(治愈0例,死亡0例)、惠州市62例(治愈0例,死亡0例)、江门市23例(治愈0例,死亡0例)、肇庆市19例(治愈0例,死亡1例)。累计治愈496例,死亡8例,治愈率为38.3%(略高于全国治愈率32.1%),死亡率为0.6%(远低于全国死亡率3.4%)。

从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月14日24时,大湾区累计确诊人数为1229人,新增病例33人,近十天来,每日新增人数不断减少,截至2月23日23时,粤港澳大湾区累计确诊病例1294人,当日新增病例仅仅为2例。

 

三、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阶段的主要压力

疫情反映了人口流动与往来,也间接是经济、交通、历史等因素的反映。一般说来GDP高的地区经济比较活跃,人口流动性、常住人口都处于全国的高位,相对来说被病毒传播的几率也更大。

1.外来人口尤其是湖北籍人来人口较多,疫情扩散压力大。

根据各地卫健委发布的较为详细的病例通报,可以知道输入性病例来源有几大类: 探亲往来、旅游往来、出差往来。而广东,可以说是湖北人的第二故乡。

自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就像是“淘金热”的加利福尼亚,提供了无数就业机会的同时,自然也吸引了无数移民到来。在1995-2000年人口流入高峰期,广东人口净流入可以占全国跨省人口流入的1/3,在2000-2005年间,中国跨省移民流入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广东,大约有1213万移民进入广东。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浙江只有512万。英国学者拉文斯坦曾说过,人口迁移率与迁移距离成反比,大多数人口迁移都是短距离的迁移。与之对应,国内的移民输出大省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贵州、湖北等中西部省份。只要时机成熟,跨省移民就会相对稳定地停留下来。而在此次疫情期间,无论是大湾区的湖北籍常住人口,还是武汉的流出人口,都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首先,从常住湖北籍人口来看。从珠三角各城市购房人群籍贯来源可以看出,除了广东占绝大多数比例之外,在各大城市购房者籍贯外省来源当中,湖北属于第2位,分别在四个城市的购房户籍占比中达到了14.6%、12.8%、8.3%和 12.7%。同样,以深圳为例,除了广东人最多之外,在外省户籍当中,湖南人最多达到192万,其次是湖北人达到120万。

其次,从湖北籍流动人口来看。在2017年珠三角外省人口来源比例可以看出,湖北籍流动人口占珠三角省际流动人口的10.09%,总人数达到了220万。

最后,从武汉疫情期间流出人口来看。从目前的病例和离开武汉的人流数据 看,截至1月23日24时,各省发现的病例数与节前从武汉出发返乡的人口数呈较强正相关性,即从武汉出发的人数越多、本地发病数也越多。根据百度公司大数据分析得知,武汉跨省流动人口共计180万,占流出总数的三成。其中,接收武汉回流人口最多的是河南(33万),其次是湖南(21万),广东接收武汉回流人口则达到了13万,其中广州(3.8万)和深圳(3.6万)。根据航班管家统计的12.30-1.22日武汉航班国内出发、国际出发、港澳台出发的运力数据,北京,广州,成都,海口,昆明,厦门,深圳,上海,三亚,南宁是武汉出港航班前10大城市。港澳台方面,武汉出港航班量最大的是香港,其次是澳门和台湾。这些都给疫情扩散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复工人口“二次回流”,疫情控制压力大。

虽然当前全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持续下降,显示出疫情得到初步控制的积极信号。但是,随着2月10日全国陆续开始复工,春节后人口开始大规模回流,疫情传播范围将会扩大,这种“二次传播”可能加大疫情控制难度,同样需要高度警惕。

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国前十迁徙城市中,大湾区就占了4个,前三名更是被大湾区城市垄断。当前须重点关注接收武汉人口较多的两类区域,一是湖北省,二是河南、湖南、安徽、江西等周边省市(下文简称“周边四省”)。由于湖北全省已采取有力隔离措施,人口流出少,“二次传播”基本被阻断。周边四省既是武汉回流人口大省,也是北上广深回流人口大省,是“二次传播”的主渠道。从全国人口流动总体情况看,我国劳务输出主要有四大通道,分别是河南-三大都市圈、安徽-长三角、湖南湖北江西-珠三角、河北-京津。除河北外,其他劳务输出大省都在湖北周边。春节后这些省的外出人口,可能成为疫情向大城市蔓延的重要途径。

此外,2019年湖北跨省流出人口总量为900万人,预计今年仍将保持这一规模,且目前湖北部分城市已经陆续开出通行证,允许复业返工。而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约一半外来人口来自湖北及周边四省,随着企业陆续复工,疫情加剧的可能性很大。

3.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不齐,疫情治疗难度大。

医疗能力对于打赢这场疫情战役具有重要影响,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配置医疗资源的能力也体现着城市的社会竞争力。总体看来,中国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与城市整体发展发展水平、城市的行政等级和城市地位相适应。与广大中西部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享有更多的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资源。

通过2020年中国城市公共医疗资源指数排行榜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内广州、深圳、佛山、珠海4个城市能跻身全国前50强,但与此同时,惠州、江门和肇庆等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遭遇复业返工大潮来临时,存在二次传染或疫情扩大时医疗资源紧张的可能性。

4.超大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并存,疫情传播深度广。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香港、广州和深圳3个世界一流城市,有经济发达的其他7个大城市,同样,也存在诸多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一方面特大城市是人口规模巨大、高度密集和高度流动性的城市,因此存在着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各种复杂风险的集聚。高密度城市中的人口集聚,使得疾病蔓延的速度和规模都比人口疏散的乡村更为严重。特大城市内部人口高度密集,具有空间上的紧密联系和多样性的城市生活,带来城市内部的高度流动性。特大城市同时具有密集的经济生产、商业商务、旅游娱乐和教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扩展了城市的外部流动性,使特大城市成为城市体系中人口流动性的枢纽地区。特大城市的人口高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病毒的蔓延。因此,特大城市巨大的人口规模、人口高度密集和人口高流动性,意味着特大城市面临着风险的复杂化和风险集聚。特大城市需要应对复杂风险的巨大挑战,其中包括疾病风险的挑战。特大城市本身是高风险社会。在特大城市这样的高风险社会中,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灾难性的事件,武汉肺炎的疫情蔓延也显著地证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同样有诸多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对城乡结合部而言,人口规模和人口密集性丝毫不弱于CBD等政治商务商务中心;农村虽然人口规模小,人口密集性不强,但是和城乡结合部一样,存在这人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公共卫生资源不足的特点,同样给疫情控制带来的较大的难度。


四、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阶段的主要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2018年GaWC对世界707座城市进行排名,中国共有6个城市入围世界一线城市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广州、深圳3个城市入围,占全国入围城市50%,足以体现大湾区的地位。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优先发展民生工程,提高大湾区民众生活便利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港澳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起点,也是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的地方;这里有“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这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但却是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因此,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昂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0年2月24日上午9时,广东省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经过科学研判、实事求是作出了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上文中已经说过,随着复工的来临,预估还有1000万人进入广东,前期有效的控制疫情扩散,并不代表拐点的来临,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严峻复杂,要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疫情爆发初始,作为有过充分抗SARS经验广东省,大数据、数字新政等新型治理手段多措并举。作为第一批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大省,第一个利用“穗康”、“平安广州”等微信小程序采集人员信息,定位确诊和疑似病例,坚持政务公开,在有效控制疫情扩散范围的同时,也使其他市民减少恐慌,提高警惕,提醒所有市民做好个人防护,疫情控制效果显著。广州还发布了一个“穗康”小程序,每天晚上8点,给市民预约购买口罩,每人5只,邮局免费寄送到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大湾区要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同心协力,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在这次应对疫情中,暴露出大湾区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推动医防结合,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说明:本报告为简本,全文共计1.5万字

报告执笔:黄鑫
图片协理:陈晓佳
报告指导:陈潭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相关链接
征稿启事||“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征稿启事||《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第一观点||陈潭: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南边随笔||刘杰等:《满江红·冷春战疫》
谷琶资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第一观点||陈升等:当下疫情防控的问题、对策与启示
南边随笔||2020年2月2日:我们的一句话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智慧治理||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
湾区治理||广东:2019怎么样?2020怎么干?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始创于2019年,在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地方高校特色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