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
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编者按】病毒与人类共进退,灾难与文明共成长。COVID-19疫情蔓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紧张和积极应对,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这场战疫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0年4月5日上午,珠江会讲第27期,雪城大学麦斯威尔公民事务学院访问学者黄旭副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王亮副教授开展了一场连线美国东西部的疫情对话。



       纽约州位于美国东北部,首府是奥尔巴尼,由上州、纽约市及郊县(下州)所组成,共62个郡(county)。纽约州西部及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东邻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即“新英格兰三州”)和大西洋,南接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西北部连接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上半叶,纽约州长期把持美国经济第一强州的称号,直到六十年代后被加州和得州相继赶超。雪城,英语名Syracuse,位于美国纽约上州中部的城市,纽约州Onondaga郡政府所在地。雪城因当地位于安大略湖畔而降雪丰沛而得此中文名。雪城是纽约州人口第五多的城市,是纽约州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纽约州中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中心。雪城大学是一家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于1870年代创建。其麦斯威尔公民事务学院(Maxwell School ofCitizenship and Public Affairs)是美国最古老,专职于训练公共事务的高等教育学院。



◎王亮:看来我们俩访学的地方是在美国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州。目前纽约州赶超了加州,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的疫情重灾区,纽约州一州的确诊人数已经与中国一个国家的确诊人数数量相当,已有10万多例,死亡人数也达3000人了。雪城目前的疫情如何?

◎黄旭:在美国雪城既是指Onondaga县的首府,它也被当地人约定俗成为“纽约州中部(CNY)”的代名词,所以雪城地区是指好几个县的统称。雪城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美国行政区划分为三级:联邦、州、县(郡)。疫情数据是以县(郡)为单位来进行统计的,因此我介绍雪城所在的县Onondaga的情况。Onondaga人口近50万,目前(截止4月3日止)有累积确诊病例322例,住院病人232人,康复87人,累积死亡3人。其中有16名医护人员被感染,对比广州,全市常住人口3000万,最高峰时也才300多例病例,可见雪城的疫情还是不可小视的。

◎王亮:目前有一种声音,说美国联邦州政府延误了疫情的控制,导致了疫情扩散全美,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出现,雪城的当地政府是不是也面临这一指责?

◎黄旭:纽约州共有62个县,县以下学区,学区是为当地小孩上学划分的片区,不是一级行政区划。确实,据公开报道美国在1月初就已收到中国政府的疫情通报,1月22日当武汉封城时,美国在第一时间撤侨,并在2月初停飞了往中国的航班。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停飞欧洲航班,也没有检测病毒,政治人物一再说是大流感,国内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  我觉得造成延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近十几年来,全球发生的传染病几乎都没有对美国造成很大的影响。SARS、埃博拉病毒等都没有在美国的本土扩散成严重事件,还不如美国本土每年的流感产生的影响大。再加之从新冠病毒染病的数据看,死亡率不高,特别是年轻人和中年人的死亡率低,因此更掉以轻心。正因为有这种民意基础,美国政治人物才敢再三轻视它。二是与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关,美国是两党制的联邦制国家,其权力结构表现为:一是在权力划分上,联邦政府拥有宪法列举的权力,州享有没有列举的所有其他权力,因此联邦政府与州政府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权力范围,州政府的灵活性较大,因此抗疫的政策各州不一,联邦政府无法形成“一盘棋”,造成了抗疫的复杂局面。如比尔•盖茨一再强调,Shut down(禁足和停业)需要全国一起执行才能控制疫情扩散,但这一呼吁很难实现。二是两党竞争激烈,特别是今年是美国大选年,为争取总统大位,选举利益成为政客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党派之争呈白热化,许多议题政治化。一方面总统为了怕影响竞选活动,开始一直在淡化疫情严重程度,担心经济更甚于担心疫情,几次重拳出击救市,而新冠肺炎的测试能力迟迟没有提升。另一方面如何通过抗疫获得选举的资本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角逐的话题。如3月中旬当总统要给每个美国人发放补助时,民主党把持的众议院开始是非常反对,认为钱要用在为医院买装备上。而总统第一次申请抗疫专项资金24亿美元时,美国国会却一次性批准了83亿美元。更有学者从各州的检测人数推论出,州长为民主党人的州更积极检测以证明身为共和党的特朗普总统抗疫不力。因此,美国这种体制在对付应急性的突发性的事件时,反应不快,措施滞后是可以想象的。

长期以来,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据几家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民众对特朗普本人的支持率并没有下降,反而相对于他刚上任时而言,支持率还有所上升。

县作为美国政府的基层治理单位,其职能更有限,在发现第一例病毒之前,Onondaga县政府基本没有作为,当地人过着正常生活,虽然当时纽约州已宣布紧急状态了。直到3月16日Onondaga县发现了第一例,该县最高行政官才签署了行政令,宣布学校当天下午4点关闭,要求检测的人或者结果为阳性的人要自我隔离,保证医院防护物资的供应,要求民众尽量待在家,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从政府官网、推特和脸书的留言来看,人们对行政官(executive)Ryan的支持率在疫情前后并没有很大变化。

◎王亮:既然政府的抗疫措施掣肘较多,权力有限,那么目前美国社会除了政府以外,还有哪些防控力量在起作用?雪城防控力量表现在哪里?

◎黄旭:尽管政客们为选举争执不休,扯皮推诿,但因为美国政务官与事务官严格区分,政务官与选举相联系,与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共进退,而事务官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行政事务仍在有序推进,疫情防控也是如此。我在Onondaga县发现第一例病例,学校关闭的第二天去了车管所,美国是一个汽车上的国家,因此车管所的业务较多,算比较繁忙的政府部门。此时的车管所已严格执行了联邦政府倡导的社交距离政策,一是不相干人员不能进入办公区域,因为我陪同朋友来办事,所以被工作人员挡在了门外。二是办公区域严格执行社交距离。有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外分流,每次只放几个人进入,办公区域隔离等待人员,每个座位之间保持6英尺的距离。

美国的社区治理机制在抗疫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政府宣布发现第一例病例后,社区自治机制便开始独立运转起来,教会机构的互助,敬老院的限制访问,超市的长者特定购物时段设置,学区办公室快速的学校事务安排,医院严格执行的社交距离,公司安排员工在家办公等,社区为公民快速搭起了安全屏障。社区中的每个组织都是一个自治体,独立于政府,自发行动,并不需要政府的监督或命令。如位于Onondaga县的雪城大学,基于本机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对疫情的判断,已早于县政府宣布停课前一周停课,并提供免费大巴协助学生回家,学校网站上设立有专门的新冠病毒网页,通报学校情况,提供病毒资料。目前雪城的社区也正在自发动员,自制口罩,捐献给在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而且也有部分人正呼吁帮助那些受影响的企业酒店,如加入酒店外卖服务等。这种有序可能主要是因为美国人有规则意识,讲究程序。规则意识往大里说即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崇尚法律;往小里说,日常生活中处处讲规则,守规矩。政府、医院等组织机构处理公务都有一套程序,并且以编写科学的指南手册为标准,处理事务有条不紊。学校的应急演习货真价实,从小训练有素。程序会产生安全感,形成习惯后,即使遇到突发事件,社会运行也会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如Onondaga县的上州医学院,在疫情发生后,医院第一时间非常快速地执行社交距离政策。护士通知就医的病人先在停车场等候,在前一个病人离开后才通知下一个病人去医生办公室,避免了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王亮:雪城的医疗物资如何,民众戴口罩吗?

◎黄旭:据新闻发布会的消息,雪城目前还没有出现医疗物资短缺的现象,但仍需要大量的口罩,特别是N95口罩。医院在前一个月已开始号召大家捐赠口罩。雪城目前有三家医院,但因为雪城地区包括了纽约中部的几个县,其他县的病人也需要到雪城相关医院救治,因而随时面临医疗物资短缺的压力。美国在医疗物资准备中非常重视呼吸机的准备,保证重症患者都能使用呼吸机。近日纽约州州长称将采取措施征收州内其他医院的呼吸机集中使用,援助纽约市。Onondaga行政官已表示反对将雪城的呼吸机捐助出去,称会为此与州政府协商,目前雪城有大约有200台呼吸机备用。

前一段时间民众很少戴口罩,这与其文化有关,美国人认为只有病人才需要戴口罩,但是如果你生病了,就不应该来上班,所以在公共场合很少看到戴口罩的人。另外这可能也与对病毒的认识有关。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大家以前都没有碰到过,对他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就像我国政府的抗疫一样,也是在不断地探索和摸索中改进方式方法的。美国人对病毒的认识在疫情加重,死亡人数增多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地改变,美国政府特朗普已推荐民众戴口罩,美国老百姓其实早就知道口罩很重要,当我在两个星期前问我导师要不要口罩时,她很需要,说她已经到处找口罩找不到。另外一些教授也很需要,但有一些人表示自己可以待在家,把口罩留给最需要的人。超市里有近6成的人会戴口罩,总之雪城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

◎王亮: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华盛顿州和加州是美国首先爆发疫情的地方,但现在纽约州后来居上,你了解了是为什么吗?

◎黄旭:主要是有个纽约市(笑),这个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个是纽约市在美国是非常特殊的城市,人口密度最大,据2018年的人口统计,纽约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英里超过26000人。公共设施使用率高,大多数人住的是公寓,56.5%的人通勤依靠公共交通工具。而加州两大城市只有30%左右。另外,也与政府应对措施缓慢有关,如纽约州州长迟迟不愿意学校停课,3月12日只是禁止500人以上的集会,500人以上集会才禁止,根本就是开玩笑。3月18日纽约州才要求学校停课,而我所在县16日就停课了。3月22日,州长才发布禁足令。而加州3月16日就公布了禁足令。措施方面纽约州确实一直滞后,记得当时纽约市长要禁足时,纽约州长不同意,为此两人还扯皮。另外还有人认为加州高科技公司多,他们更懂得指数级增长的涵义,因此企业机构行动迅速,也对加州防控疫情发展起了较好作用。 

◎王亮:由于美国人口密度小,人们居住分散,大城市很少,可能更普通的是像雪城这样的小城镇,那么这样的地方如何抗疫呢?

◎黄旭:美国的地理环境和人口特征与中国不一样,虽然国际化水平高,但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有人说美国是个大农村,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像雪城,以前是美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20世纪中期开始衰落,变成了类似中国的东北地区,虽然是县府,但很少人住在市中心,多数人都是在市区上班,住在外面。而且美国又是车轮上的国家,所以许多的美国人过着不是在车里就是在屋里的生活,因此社交生活是点亮枯燥生活的唯一调味品,大家都爱开party,特别是年轻人。这是防疫的双刃剑,一方面居住分散,容易阻断病毒传播。但另一方面大家喜欢社交生活,又增添了防疫的困难。我们这边许多场合有宣传Stay Home的提示,高速公路旁边放置了写有待在家的荧光屏提醒大家要回家,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医院和学校等到处都有待在家的提示。随着病毒的蔓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待在家的重要性。但在社区网站、社交媒体上仍有人反映有些人在聚集,如年轻人在学校操场踢足球,有人在野外举行车尾野餐派对。今天政府新闻中还提到有人拍下了派对照片举报警察,警察部门打算予以罚款。所以像雪城这样的地方,只要大家提高对病毒的认识,加以防范,病毒的控制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需要政府更严厉的措施。

◎王亮:除了担心疫情的发展外,美国内部有一种声音,特别是政界,认为经济问题更值得担心,您在雪城生活也有这种担心吗?

◎黄旭:这种担心是有的。因为禁足,造成了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一直在线上教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学英语。疫情发生前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终于找到了新工作,在酒店上班,不用再线上教学了。但是没过两天,他又回到家干起了线上教学的工作。另外,还有很多人没有医疗保险,因此,疫情引起的经济问题进而引起的社会问题这一类次生问题将相继出现。雪城平时的治安不错,但是在疫情之下的治安也不是没有恶化的可能。因此,我觉得,对雪城来说,最大的问题既是如何控制疫情,也是如何防范次生问题的发生。我作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更担心后一个问题。因为华人防控意识强,据几个州的统计,华人染病率是最低的,最高不超过5%。但一旦失业率提高(目前全美的失业率已达330万人),经济恶化,治安形势不好,会带来很大的不安全感。目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已出台了一些政策,补助个人,提供三餐免费食物等,希望能在疫情控制前,对防止次生问题的产生有所帮助。

 

◎王亮:特朗普总统前一向公开称“Chinese virus”,我们这边也出现了一些排华的案例,你们那边的情况如何?华人目前的状态怎么样?

◎黄旭:他的这一行为引起了大家的愤慨。这种歧视性的语言真不该从一个总统的口中说出来。他能说出来,并且支持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证明美国社会确实存在着某些傲慢与偏见的力量的。这个在美国东部可能更突出。因为东部像雪城是非常传统的社会,都是最早的美国人定居的地方,拥有种族优越感的人可能更多,在这几年政界某些人的纵容下,社会歧视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一点。去年下半年雪城的一些公共场合曾出现过歧视亚裔和华人的涂鸦,华人为此还发起了抗议运动。据说是当地兄弟会组织干的。我曾与雪城一个属于中产阶级的60来岁白人女士交换过意见,她认为涂鸦属于言论自由范畴,是华人小题大做了,这一赤裸裸的“双标”言论令我咋舌。普通美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是相当不了解的,他们对中国的看法确实受制于美国的新闻媒体和政治政客的言论。但是我也见过几个美国人,他们在中国生活过几年,对中国的认知更公正更友善一些。看来,只有两国开展充分的互相交流才能消除彼此的不信任。

      在雪城的华人肯定不如在加州的多,这次疫情华人包括中国的学者也组织了募捐,相信能有助于增强相互的好感。我们这边也开始警惕排华和治安问题。中国人很快组织了起来,我们建了微信群,约定相互守望。最近我们小区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以发广告为名,骚扰住户,小区微信群马上提示,报警的报警,察看情况的察看情况,相互合作,警察迅速过来处理,虽然是一次轻微的事件,但也是一次成功的实践,那些小年轻后来再也没来过我们小区。只要华人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避免。



【疫情快讯】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4月5日19时17分,我国新冠肺炎现存确诊2371例,累计确诊82966例,境外输入913例,累计治愈77257例,累计死亡3338例。全球现存确诊889852例,累计确诊1189005例。       


重点国家疫情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致力抢救我们自己的当下叙事和可能留存给未来的点滴印迹——陈潭(《南方治理评论》主编)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疫期资讯

疫研征稿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公告||《南方治理评论》辑刊征稿启事

疫期阅读

谷琶书苑||荐读:卫生政策与大国健康

谷琶书苑||荐读:公共卫生与健康城市

谷琶书苑||荐读:病毒、疾病与人类

谷琶书苑||荐读:阅读防疫,以读攻毒

疫期课程

谷琶课程||档案《1910:哈尔滨鼠疫》

谷琶课程||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

谷琶课程||美剧《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谷琶课程||电影《极度恐慌:致命的病毒》

谷琶课程||张文宏:《传染病学》概说

谷琶课程||沈洪兵:《新冠病毒及其应对》

谷琶课程||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谷琶课程||邬贺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谷琶课程||温铁军:《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

谷琶课程||王绍光:《中国体制的优势》

谷琶课程||李芒:《疫情之中话教学》

疫间有话

谷琶特辑||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

谷琶特辑||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不误

谷琶特辑||黄鑫:NCP疫情防控的GUPA进行时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南边评论||陈潭:强化制度治疫技术治疫全民治疫

谷琶特辑||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控第一线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谷琶视点||何瑞豪:这场战疫没有旁观者

谷琶视点||姚华松:一位黄冈乡村小组长抗疫的一天

谷琶视点||姚华松:一位黄冈籍学者的九点抗疫呼吁

谷琶视点||谢建社:社工在疫情防控中的角色和优势

战疫者说

公管青年||张青:抗疫者说

公管青年||江焱:疫情有感

公管青年||马熠:一路有你,共待花开

公管青年||邵杰:等“春”来,人间万物鲜

公管青年||佚名:激荡湖面下的平静思考

公管青年||张颖:樱花烂漫时,愿春暖疫尽

公管青年||谭世杰:同心战“疫”,破晓拾希

公管青年||徐婉荧:明日当歌,期待再相逢

公管青年||孙嘉源:守望相助,情暖荆楚

公管青年||姜函希:坚定信心,拥抱生活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