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党建网微平台 Author 何瑞豪



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何瑞豪



      己亥末,庚子初,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武汉爆发直至肆虐全球,中国已然成为此次全球重大突发疫情治理的最前方。“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作为这场全球疫情应急战役的先锋队,中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特色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经验更是成为了全球应急管理的试金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抗疫”应急战、阻击战,“急”已迫在眉睫,真正关键在于如何“应”。“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定大局、渡难关、保民生、谋未来,神州大地将以一种独特方式彰显出重大突发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经验,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驾驭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不二法宝。

 

  一、高瞻远瞩定大局

  “中华民族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战争、饥饿、贫穷等众多苦难中坚持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不惧怕挑战和危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所取得的中国成就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千辛、涉万苦,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是全国人民倍加珍惜、坚定认可的必由之路。正是这种道路自信,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面对这次突发疫情时,始终保持敢于过险滩、敢于克险阻的战斗豪情。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奇迹的出现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领导机制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组织基础,通过集中统一、坚强领导,重点解决了应急管理中的组织架构、组织领导等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战略策略,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自上而下,凝心聚力,统一思想,立足地区特点和疫情形势,快速形成全国疫情防控的战略布局。

  大局稳,思路清,方向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当前的重大突发疫情防控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防疫工作的主责部门,明确责任、压实任务、依法履职、依法执政,同时接受人民的监督。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火速建成,集中隔离、集中治疗,全国各省对点帮扶支援等等举措,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抗灾等以往重大突发事件中总结借鉴的宝贵经验;封城封地、搭建方舱医院、落实“四隔离”等等措施,是在原有应急管理体系基础上的积极改进,全力遏止疫情蔓延。按照不同地区的疫情情况,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及时发布、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等级,做好风险研判,提前预警。始终坚持疫情情况实时动态上报、疫情数据通报、发布机制,扩大疫情防控宣传普及面和覆盖度,保持信息准确有效、公开透明、监督可查。通过不断探索、深化认识,形成有效应对机制,依法科学有序防控,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同舟共济渡难关

  “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指导着中国前进的是一套源于实践、指引实践、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与行动密不可分,不仅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更是让无数个体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自觉行动、同心戮力的重要支撑。“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这种真理力量的推动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群众力量,同时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成为抗击疫情过程中的精神能量棒,发挥无法想象的巨大力量。

  对于国家应急管理系统而言,一线直接响应的速度、程度、深度是衡量该系统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中央快速成立指导组,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深入重点地区、一线地区进行直接指导和督察,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各地区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网;人民解放军及各地医护人员前赴后继、逆行而上冲锋至抗疫最前线;医疗卫生科研团队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科研攻关。还有从全国各地驰援火神山、雷神山建设的工程队伍、物资保障队伍、舆论宣传队伍……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运作点,都在与瞬息万变的疫情抢时间,与诡异多变的病毒抢生命,为了人民昼夜鏖战,战旗不倒。在应急一线人员同心协力、积极迅速的响应行动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病人平安走出隔离区,离开救治医院,重获新生与喜悦。

  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制机制的一部分,应急响应机制、联防联控机制、群防群治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在此次重大突发疫情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疫情防控中也得到了充分运用,所取得的防疫抗疫成绩有目共睹。

 

  三、凝心聚力保民生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国家的应急体系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人群,涉及救护、保障、监管等多项工作内容。大体系下的小措施更是必须随时保持调整弹性,与事件发生的实时形势紧密结合,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国家的制度建设基础是否牢固,机制是否灵活,都关系着应急体系是否能真正发挥应急效用,是否能在紧要关头,迅速调集全盘力量,剑指一方。

  “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法律制度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基础,在疫情防控的不同时间节点,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发力,切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以法治思维开展疫情防控,以法治方式推动应急响应。对于抗拒疫情防控、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依法惩处,以法治护机制,集中精力稳定民生社会,集中力量办好大事。物资保障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保障基础,重在高效运转,有条不紊。除了医护线的全国联动、重点支援外,关系社会民生的社区防控、物资调配、物价严控、信息公开等方面,都在大方针、大原则下实施区域性响应,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疫情发展情势及时调整举措。

  散作满天星,聚成一团火,应急体系考验的是大制度建设下的小机制的聚合作战、单兵作战等多种“作战模式”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切换速度和衔接效果。开展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的应急管理是重大突发疫情治理的主要着力点。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实地调研、视频连线,疫情防控工作从“加强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到“实行分级分类诊断救治”。全国各地围绕“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各司其职,联防联动,协调奋战,坚决落实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

 

  四、齐心协力谋未来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国是一个大国,任何突发的重大事件都必然会带来一些冲击,此次的疫情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疫情终将是可以被战胜的,困难终究是可以被跨越的。越是在这种时候,越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目光来看待长远的发展。“塞翁失马,福祸相依”,“多难兴邦”,这也是中国千年来流传的民族智慧和治理基因。

  在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下,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准确判断疫情发展趋势,采取差别性的防控疫情策略,统筹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逐步有序推动非疫情重点地区的复工复产,同样是重大突发疫情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国家和地方“暖企”政策的相继出台,各地陆续复工复产,中国正在积极利用逆周期调节大幅度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当然,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我们仍然有不少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也存在一些过去不曾发现的盲点和短板,公共卫生法治保障、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问题必将成为制度建设重点优化完善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构建全球突发事件应急系统也是全球疫情治理的方向与趋势。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国家和人民对于重大疫情治理展现出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抗压力和战斗力的综合体现,能承受压力,并将压力化成动力,始终保持坚定向前,才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才能成就一个屹立不倒、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世界强国。相信在这次大考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之治”一定能书写出让人民满意、让世界赞服、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作者系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2020-03-21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
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
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相关链接
征稿启事||“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征稿启事||《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第一观点||陈潭: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南边随笔||刘杰等:《满江红·冷春战疫》
谷琶资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资治一鉴||中国影像方志:湖南常宁
第一观点||陈升等:当下疫情防控的问题、对策与启示
南边随笔||2020年2月2日:我们的一句话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智慧治理||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2020年工作要点
湾区治理||广东:2019怎么样?2020怎么干?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始创于2019年,在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地方高校特色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