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
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

     

     【编者按】病毒与人类共进退,灾难与文明共成长。COVID-19疫情持续蔓延和流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紧张和积极应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0年4月5日上午,珠江会讲第29期,广州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方英与湖北伊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三金就疫情中的志愿服务诸问题进行了连线访谈与线下记录。

 


  在抗击武汉新冠疫情的过程中,很多人起而行之加入志愿者行列,并在工作交汇合作中逐步发展出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联盟。受访者白三金在湖北高校毕业后留汉工作,目前担任湖北伊尹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疫情封城之前他已回到老家甘肃陇西,但疫情之中他心系第二故乡武汉,通过线上志愿者的形式做了大量工作,下面我们来听他分享志愿者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方英:白三金你好,你在“路路通”志愿者联盟中承担了病患支援等非常重要的工作。你觉得路路通有哪些地方特别吸引你?

◎白三金:对于志愿者,我们一开始就说了一个事情,就是能做多少做多少,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事,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的话就是不碰钱。我认为正常的商业贸易才是让人自给自足,不需要再接受救济的最好方式。但是在那种情况下确实根本实现不了,整个商业体系是乱的,没法正常运行,所以说他(疫情中的人)只能靠救济。加盟路路通联盟,我觉得靠的就是路路通一个猛劲。就是有冲劲,就是我想要干,义无反顾,责无旁贷(说明:路路通是人名,是“路路通志愿者联盟”的创始人)。

◎方英:你进入“路路通”这个分工体系之后负责哪一块工作?

◎白三金:在这个体系里面,我们物资对接一直在做。另外机缘巧合,那时候我有个朋友说他大学同学的父亲因为新冠已经去世了,他母亲现在还没有住院。那个阶段住院非常困难,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进入医院非常困难。我记得是2月4号,2月4号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他找到我,问能不能协助他(母亲)住院?我说可以啊,这个我们想尽办法嘛。然后我们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有新闻渠道,人民日报的渠道,打市民服务热线,打指挥部,打医院的,反正各个渠道都去找,给她找病床,让她住院接受治疗。这个事情大致用了一天时间还是两天时间,不知道是哪个渠道打通的关系,让她成功地住院了。然后我觉得,哇,这是直接拯救了一个生命啊!我觉得这个事情太伟大了!然后我就跟老乡窦江辉说事情还蛮有意义,他说行,我们一起搞一搞这个事情。他那边正好又有两个患者需要入院,我们就再去帮助两个患者,结果有一个住院了,这是精神鼓舞啊!那时候是刻不容缓的,天天都有人在死亡。

大致在2月7号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宣传,就是入不了院的人我们可以协助住院。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入不了院,我们当天建群当天满了。(上限是500个人吗?)对,不到一周之内建了4个群,4个群后面有一个服务小组,叫“病人救助小组”,我们这个小组在每个群里面有一个群负责人,负责信息的整理汇总,通过各个渠道把这个信息传播出去。我们不知道哪个渠道起到作用,只要这些人进了群,把信息给到我们,我们把信息传过去,传到不管是政府还是医院还是什么机构,然后这个人很快就入院了。我觉得我们这种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方英:你觉得原来他们不能入院,是他们不知道合适的入院的流程吗?我们志愿者熟悉了这套流程之后,可以把这个流程走得更顺畅,还是说我们志愿者比较有影响力,他们会优先考虑我们这边推荐的人入院?

◎白三金:不是不是。第一是渠道的问题;第二是这些人是非常恐慌的:我得病了,我得病了,在家里恐慌得不行,那时候都是自我隔离,恐慌得不行。我快要死了,我不行了,特别恐慌。在群里我们一直宣扬,你不要着急,慢慢来,你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按照我们的流程,我们一步一步给你上报。我们在群里面有N多志愿者,志愿者就会帮这些有困难的人去做心理情绪辅导。我们在群里的作用就是让他坚定信心。那个时候完全无助,完全慌乱,整个武汉市包括政府都是乱的,更别提去他(患者)。就是让他稳定下来,让他坚定信心,让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那个时候希望特别的关键。很多人都没有期望了,他就撑不下去了。之后(微信群里)有蛮多人分享自己跟病毒抗争的案例,鼓励那些正在跟病毒抗争的人,让他们坚定信心走下去。反正那时候你就算是在骗他,起到的作用都非常大,就是你在稳定他,让他整个状态稳定下来。稳定下来之后,他就有神有主了,然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去按部就班的安排去住院了。

我们起到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我每天会在群里面播报消息,今天又有多少个好消息,多少人入院,群里面那些人互相鼓舞,那真的是抱团取暖呀,真的太感动!但同时我们群里每天都会死人。死了人了之后,这些人就是不管他是病痛中的,还是什么样的,我们都会给他一个安慰。过几天之后发现这个人虽然家里人去世了,但发现这个群非常温暖,在无助的时候得到了这种支持和帮助,然后他跑过来也开始做志愿者。(方:他跑过来做志愿者?)刚失去亲人那种悲痛之下,他就跑过来做志愿者,说要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他特别极端,路路通和老高他们讨论之后,成立了心理咨询团队。心理咨询团队那时候刚刚组建,但是已经可以做服务了,这些失去亲人的人,我们可以做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安慰,让他走向正常的生活。这是我做的一个事情。

我做的事情在路路通体系里面叫病患资源部和病患支援小组部门。刚开始我觉得这个部门是最没用,最没有效果的,但后来每天在统计完数据之后,发现我们这个小组真的是功德无量!那些人不管当时是通过哪个渠道入院的,他至少在我们这里得到了整个希望。这个点我们做得真的都是蛮好蛮好。今天在群里依然有人说我父亲康愈了,要出院进入隔离点,我就觉得好欣慰啊,到现在都有人反馈信息到群里,照样还有很多人说恭喜,祝福早日康复!整体下来,目前群里给我反馈消息的就有两百四五十例,我最后一次统计是230例。因为后来比较忙,就没有统计了,我估计有还四五十例是通过我们这个群帮助他入院接受治疗。这是我负责的病患支援的工作部门。

◎方英:很有意义的工作!请您介绍一下你们病患支援部和病患支援小组,大概每一个部门有多少志愿者在工作呀?

◎白三金:我这一块是线上总调度和负责吧,珊姐(高珊)则是身在武汉,不仅负责线上物资对接,也参与线下志愿者工作。然后第二个是我们整体的资料上报,渠道这一块的实际操作者是叫刘莹的女孩子对接的。我们每个群都有负责人,1群的负责人是于立冬,2群的负责人是田野,3群的负责人是李玉琦,4群的负责人那个女孩子是一个西藏娃子,她叫山丹旺姆,她是于立冬过来的。这是每个群的负责人,他们负责收集群里面的信息全部统一交给刘莹,由刘莹去做上报。每个群大概有三四个助理,我当时都在做事,没时间关注这些(助理的具体信息)。然后我们有一个30多人的医学生备群,我们这个群早期进入的志愿者是没有医学背景的,但熟悉各个流程,后来招的后备人员是医学学生。 

◎方英:群里面除了有志愿者支持,还有患者和患者家属之间相互的支持。阶段性的恐慌的时候,有人能够先冷静下来,然后能支持他人,就是在群体性恐慌中还有定力的人,志愿者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白三金:我看到他自己的亲人还在医院,但是他一直在做(志愿者)。他说做这个事情,就是感觉到在非常无助的时候,有一个人帮助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难得!然后对于受帮助者,(志愿者)也是一个主心骨,一个支柱,突然来了一个支柱。当然现在来看,我觉得那段时间就是咋说呢?就现在看来我觉得没啥,但其实那个阶段每个人都太伟大了!蛮多人他可能隔着屏幕在哭,但他打的字还是非常正能量。我能感觉到,因为很多次我都想哭。然后打字的时候,我说我必须坚强,我不坚强,他就崩溃了。

◎方英:后面出台了“应收尽收”政策,是不是在前期对这些真实信息反馈基础上出台的?当一线志愿者接触到一些人很难入院的时候,就想尽办法帮他们入院。除此之外,那时候志愿者有没有想过,通过一些什么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力量来关注这个群体呢?比如说让政府的力量进来关注到这个群体?

◎白三金:来不及。那时候叫做4类人员应收尽收,但其实应收尽收提出来三天之后,这个应收尽收才得到解决,政府那时候的效率还是蛮低的。高峰期我们群里的消息多得很,我们一天能报500个。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强制让这些志愿者不要报微博上的(求助),微博上求助信息太多了,志愿者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就立马甩到我们群里。我们发现前面有很多志愿者已经报过了,他们又报一次,所以我们禁止报微博上的,基本上都是亲戚朋友,至少是朋友圈的朋友,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我们一般都是11点之前结束收集数据提交。提交完了接下来就靠政府,靠各个板块去交接。那个时间其实没有过多的思考,真的没有过多的思考。

◎方英:我听到你刚才说的想到,就像有个小男孩说的,有很多的鱼被冲到沙滩上了,就是能扔一条回大海就扔一条。

◎白三金:正好前段时间有个志愿者发了一个朋友圈。他说我们只是一个细胞而已,做好自己,然后温暖周围的人。我们改变不了大海,但是我们可以把看得见的鱼还回大海。跟您讲的是一模一样的一个比喻,我们真的是把能看得见的鱼还回大海。我想把剩下的话(志愿者秋小仙的朋友圈)读完,“民间志愿者将有序退出这场战役,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你要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在身边。”看到这个我们都会热泪盈眶。因为我们都做志愿者,虽然都不认识,但是做志愿者的时候确实都是忘乎所以的,忘我地去做。

◎方英:在这个志愿者服务过程中,你和其他的一些团队或者组织有怎样的一些联系?

◎白三金:这块的话也是缘分,做的过程中你会问你们是哪个团队的,你们主要做啥呀?如果说是以医疗为主,那我们团队可能正好不擅长医疗这一块,我们可以合作一下,然后就行啊那可以啊。要不建个群吧,然后就建个群。后来慢慢的一个群里面聚集了有二三十支志愿者团队,然后我们就给那个志愿者团队的群起了个名字:武汉志愿者总联盟。然后有一些任务,就发到群里面,他们有志愿者擅长就可以帮忙去搞。他们有一些物资发到群里面,哪些志愿者我们需要对接,就是跟他们去对接合作。我们病患支援群里面有每个团队的志愿者,帮忙做一些心理辅导。我不之前发过一个朋友圈嘛:“我们群里不仅有心理咨询,还有会骂人的志愿者”,骂醒那个负面情绪的兄弟。他就不是我们团队的人,但是我们很包容,不会说他不是我们团队的就把他踢出去。

◎方英:其实有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在那样的一个快速反应的场合,怎么样的组织形式是有效的?你刚才提到三种,一种就是单兵作战,就是每一个人都就具备复合能力,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第二个的话就是说在单兵作战的时候,发现有很多重复的时候就开始想说有组织分工,那么再往下你刚刚又谈到第三种的组织形态就是联盟。这个联盟你觉得它怎样达到一个更好的效率?

◎白三金:联盟是小范围的联盟,一个事情,每个团队本身各有优势,优势互补,就把这个事情很高效的办成了。比如关于医疗,某个团队的医疗做得比较早,整个湖北省所有医院的负责人全部可以对接到。那你说其他志愿者团队还去找啥,直接用他的数据吧。(他愿意给吗?)愿意,这有啥不愿意给的。一个是数据分享,资源共享。二是整个协同作战。比如拿我这个消毒液分发举例子,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在帮忙找线下志愿者,帮忙做统计工作,这些都是可以的。又比如拿分菜举例子。你有车队,你把车队给全部拉过来。你有货车的话你把货车弄过来。你擅长采购,你就去采购;你擅长管理物资,你去管理物资;你擅长做运输,你去做运输。

有一个生命阳光救援中心的组织,它背后的金主是基金会,太多物资了,然后我就不需要满世界去找物资了,我就问他们今天你们有物资没啊?他说有。我说我这边有社区,你给我一些呗,他就说给你。然后物资就来了,特别快。我只要保证我的物资出去,接收函回来就行了。

红会这边就不一样,说到红会的流程我真的想骂人,之前红会发放物资,它是要医院去区指挥部去提交申请,区指挥部跟那个武汉指挥部去申请,然后武汉总部给红十字颁布一个条子,然后医院去拿这指挥部的条子,去红十字会去领东西。(发物资的流程太长了)对,为什么不能直接去领完物资,我给你一个收据就行了嘛?然后你后期拿着收据找医院要什么东西都行。你要章子一般都有章子,你要发票我给你发票,你要这东西我给你这东西,你要什么东西我都给你可以给到你证明。那医院又不可能说是乱用章。

◎方英:疫情过后,你对曾经工作过的这个志愿者组织的存续发展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想法?

白三金:我觉得蛮简单,就是浴火重生,生死相交。组织以后是走注册方向还是解散方向,我都是静观其变,都乐意接受。我跟路路通说,这些人现在迫于生计去谋生了。当某一天有灾难,他仍然会挺身而出,因为爱心已经根植于他的内心了。他会一直保持善良的状态,一旦有困难发生,他一定会再次挺身而出。注册、解散或者什么样状态的存在,都不影响他们善良的存在。

◎方英:志愿者行动中这种生死之交令人刻骨铭心!非常感谢您深入的分享,为你们实打实做事,倾心投入抗击疫情所感动,接受精神洗礼。

 

说明:(1)观点仅代表受访者个人,并不反映所属单位和访问机构的观点与意见;(2)访谈整理稿有两万多字,本文是删减稿;(3)交谈中访谈者的插话用括号标示以不影响阅读的连贯性。此外,括号中的一些短语是对交谈中省略而有可能影响理解的意思表达的补充。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致力抢救我们自己的当下叙事和可能留存给未来的点滴印迹——陈潭(《南方治理评论》主编)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疫期资讯

疫研征稿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公告||《南方治理评论》辑刊征稿启事

疫期阅读

谷琶书苑||荐读:卫生政策与大国健康

谷琶书苑||荐读:公共卫生与健康城市

谷琶书苑||荐读:病毒、疾病与人类

谷琶书苑||荐读:阅读防疫,以读攻毒

疫期课程

谷琶课程||档案《1910:哈尔滨鼠疫》

谷琶课程||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

谷琶课程||美剧《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谷琶课程||电影《极度恐慌:致命的病毒》

谷琶课程||张文宏:《传染病学》概说

谷琶课程||沈洪兵:《新冠病毒及其应对》

谷琶课程||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谷琶课程||邬贺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谷琶课程||温铁军:《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

谷琶课程||王绍光:《中国体制的优势》

谷琶课程||李芒:《疫情之中话教学》

疫间有话

谷琶特辑||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

谷琶特辑||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不误

谷琶特辑||黄鑫:NCP疫情防控的GUPA进行时

南边报告||黄鑫:粤港澳大湾区疫情防控前期报告

南边评论||陈潭:强化制度治疫技术治疫全民治疫

谷琶特辑||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控第一线

南边评论||何瑞豪:彰显疫情治理的中国力量

谷琶视点||何瑞豪:这场战疫没有旁观者

谷琶视点||姚华松:一位黄冈乡村小组长抗疫的一天

谷琶视点||姚华松:一位黄冈籍学者的九点抗疫呼吁

谷琶视点||谢建社:社工在疫情防控中的角色和优势

战疫者说

公管青年||张青:抗疫者说

公管青年||江焱:疫情有感

公管青年||马熠:一路有你,共待花开

公管青年||邵杰:等“春”来,人间万物鲜

公管青年||佚名:激荡湖面下的平静思考

公管青年||张颖:樱花烂漫时,愿春暖疫尽

公管青年||谭世杰:同心战“疫”,破晓拾希

公管青年||徐婉荧:明日当歌,期待再相逢

公管青年||孙嘉源:守望相助,情暖荆楚

公管青年||姜函希:坚定信心,拥抱生活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