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一线||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姚华松



     《社会政策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去的七周中,我先后从社会政策理论概述、政策出台过程、政策分析与评估、特定政策解读、乡村社会政策、城市社会政策等方面进行讲授。我同时要求所有同学研读并汇报关于社会政策的经典文献,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感知。课堂上,我会随时发起对特定政策的互动与讨论。比如6月10日上午的课程,我组织2019级社会工作专硕的21位同学,重点围绕最近的热门话题——“地摊经济”,开展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以下是发言实录。


 

陈娣:政策既要考虑暂时性缓解,更要考虑长久性发展

不可否认地摊经济会使我国疫情过后的一些就业压力等问题得到暂时性的缓解,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还是得面临一些实际性的管理问题,如争创文明城市、环境污染、食品的安全与卫生状况、人们的健康以及阻碍交通等。所以是简单的回归到类似“地摊经济”这样的就业门路,还是坚定不移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在面对这么多问题的情况下,思考一下地摊经济的本质,它可能只是我们现行经济环境之下,为了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迫不得已搞得一次短期行为,等这一波疫情所引发的就业压力一过,它可能就会被逐步收紧,根本来不及成为产业链。当然,我个人并不是特别反对推动地摊经济的发展,因为逛地摊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我觉得国家出台政策时应该更加谨慎一点,考虑到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如果政策能够很好的回应到大众所担忧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很有底气和很有信心的能够把地摊经济推动起来。

 

陈纳童:不能用新民生问题去解决旧民生问题,政策配套是关键

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大量人口面临失业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2020年全国两会提出了“地摊经济”这个话题,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和讨论。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地摊经济”因为对经营者的要求不高,能够为社会提供很多就业的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的同时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地摊经济的兴起,噪声、污水、垃圾、交通、不诚信交易等方面的投诉日益增多,我们逐渐意识到,“地摊经济”带来了新的民生问题。如何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以完善的政策推动“地摊经济”的发展,让“地摊经济”真正融入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市民带来便利,是政策制定者后续需要努力的方向。

 

陈鑫:地摊经济(边缘经济)一种藏富于民的人间烟火

自李克强总理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后,各大省份城市的地摊和小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增多,广东广州的海宁皮革城,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城以及四川成都的小吃夜市等都是人潮人涌。在疫情期间,国家经济开始回落,城市也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国家之所以会大力倡导地摊经济其实是有出于民生的考量,希望通过“摆地摊”的形式以增加就业继而拉动消费。在没有国家政策支持以前,各地的流动摊贩见到城管如同“老鼠见了猫”,撒丫子就跑,现在“摆地摊”被合法化了,百姓的小本生意有了保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摊经济应该避免占用公共空间和公共资源,有的城市如四川省成都市为了解决地摊经济占用公共要道,盲道的情况,在2020年3月就出台有关文件,允许商家在不影响交通,不占用盲道,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设摊点,占道经济。该文件的出台一方面为积极响应中央,另一方面则利市利民。

疫情期间,部分家庭分文不进,城市街道冷冷清清;疫情缓控后,惠民政策雪中送炭,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地摊经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让城市再次烨烨生辉,是一种藏富于民的人间烟火。

 

代丹:摊久必管,管久必摊——地摊经济是否昙花一现

最近,地摊经济着实火了一把。李克强总理将地摊经济称为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随后中央文明办也表示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之后各地纷纷出台地方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掀起了一股“全民摆摊”的浪潮。在全民讨论时,我们也不禁疑问,摊久必管,管久必摊,地摊经济是否昙花一现?摆地摊曾经也是相关火爆,只是由于给市容、交通、管理等方面造成压力,各地为了减少管理成本,加大了对摆地摊等流动商贩的打击,在时间、场所上有所限制,地摊经济因此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此次给地摊经济松绑,能让这股浪潮持续多久?是否陷入摊久必管的循环?我认为关键在于鼓励支持地摊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摊贩的正确引导,以及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措施。

 

邓冠婷:人民需要啥,我就造啥——五菱神车

地摊经济的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并不是沿街摆摊,而是要让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恢复正常的秩序。何谓正常的秩序?在我看来,人们正常的活动,正常的消费,才是关键所在。事实却并非如此。当地摊经济的热情被点燃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些非正常的活动,非正常的消费开始出现,甚至还看到了以往本来就不合规的情况开始出现。


◎黄家贤:要考虑底层群体的生存与生计,和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摆地摊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创业方式,摊主自己作为老板,售卖各种服饰、吃食、玩物。与大型企业的创业者不同,摆地摊虽然成本低,但是收益却不够稳定。这些摊位主更多地是为了维持生计,没有过多的资本去为自己的各方面稳定做额外的保障,例如他们并没有从业者的五险一金工作保障,也没有大企业家有富余的财力去购买商业保险,这就使得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差。地摊重返城市,是因为疫情冲击下的一种就业和保障收入维持生存的对策,但是在出台前政府也应当考虑长远的发展,而不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一些需求。为底层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兜底工作,让民众能够更加安心地做自己的营生,才是为了人民。

 

黄晓婷:吃地摊、享美食、品人生

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地推美食清单,记载着我们的故事。过去,地推似乎总是与城市文明、城市市容、城市发展不协调。2020年,中央,明确路边雄不再列入文明城市测量,真正为地摊经济正了名。我想,这正是城市包容性和温度的一个重要体现。或许有人会担心地摊经济带来的负面影饷,但我认为利远远是大于弊的,而相关的配套措施出台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更多的关注民众的声音,我相信,在规范和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地摊经济不仅能爆发出带动经济的发展的大能量,也会成为一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孔俊铿:地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

“地摊经济”顿时备受关注,不少地方给流动摊贩松绑。随着临时占道摊位、摊区、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数量的上升,许多失业人员重新获得就业机会,摆摊创业成为致富梦想。但随之而来的卫生、噪音、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等等问题给“地摊经济”倒了一盘冷水。如果要使地摊经济焕发活力,必须做到工商部门、卫生监督局、市场监督局、城市管理局、消费者协会等多部门联合出台精细化管理条例,用精细的规范约束地摊经济的“野蛮生长”。

 

李倩玉:拥有合法的地位才有合法的权利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很多公司或商店被迫关闭,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民众的就业成为国家担心的的问题。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李克强地总理提出要发展“地摊经济”。地摊经济在我国存在已久,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它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虽然国家鼓励发展地摊经济,但我认为不能任何人都可以去开发地摊经济,因为地摊经济存在阻碍交通、食品和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必须要规范管理。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我非常赞同杨宝玲代表的建议,地摊经济者只有拥有合法的地位才有合法的权利,有从业许可证的地摊摊主才有资格发展地摊经济。

 

李尚恒:让尊重社会上所有自食其力者成为一种常识与美德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人大代表提出要激活地摊经济。那什么是地摊经济呢?在陈述这个概念之前,不得不提到“地摊”这个词。地摊,非常接地气的名词,一提到它,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会立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平凡而喧闹的画面:在人群流动频繁的马路边上、巷子里抑或是广场周边时而零零散散时而密密麻麻分布着一些小商小贩,他们有的推着车,有的提着蛇皮袋,在车上或者地上将商品摆放整齐,主动同往来的行人热情地进行交流和互动。说到这里,似乎地摊和“高大上的”的主流经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地摊”就是“路边摊”,它仅仅承担着最为基础的维持生活的作用。而在城市生活当中,现代人更加看重的是经济生活品质,最能体现城市经济实力水平的往往是城市中央的CBD,年轻人也往往倾向于在这里创业和就业,以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和人生价值。但是,今天在姚老师的社会政策分析课上,我却深刻感受到趋势正在改变。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这句话说完不久后,社会上从网络舆论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摊,以往地摊所携带的低级、狭隘、肮脏等负面标签全部被摘除,地摊转眼间和“经济”拉上了关系,“地摊”转型升级为“地摊经济”。在这股舆论风潮的引领下,各家明星和知名厂商开始以摆地摊为潮流,运用网络直播技术,吸引流量,增加销量,促使市场经济加速运转。大趋势尚且如此,民间更是刮起了“今晚摆地摊”的“血雨腥风”。

至此,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陪同弟弟在广场上摆地摊的生活经历。那时候我和弟弟很小,家里虽然条件不错,但那都是父辈白手起家通过风雨无阻地打拼换来的。因为怕我和弟弟不懂事,大人便鼓励我们放学以后抽时间摆地摊“自主创业”,一边实践一边体会赚钱的辛苦。虽然放学后摆地摊并未给自己带来什么丰厚的收入,而且由于后期学业繁重,父母也禁止我们继续摆摊。但是这份经历等到我和弟弟长大了,进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后再次回想,却能引起我俩的深刻共鸣。说到这里,其实不光是弟弟和我,我们这一代同龄人,对地摊前后的故事都有着共同的感悟。我一个好兄弟上几天打电话问我最近有没有时间和他一起摆摆地摊,我们深入交流并得到了一致的见解。小时候,地摊前,我们和老板交易,老板时常羡慕地说年轻人读书很好很有前途;地摊后我们和家人闲谈,家人时常回想起年轻时一无所有靠摆地摊维持生计的穷苦时光,每次都告诫我们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奋斗和珍惜。

如今,陪伴我们成长的老地摊逐渐消失,家人也慢慢变成老人;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紧跟时代潮流的步伐;我们成为了新的摊主,我们有了新的家人。“地摊经济”正是我们在告诉世界,是不是“高大上”不重要,只要自食其力,自强不息,就一定会被看得起。 



邱子健: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生活多样性的权利

经济萎缩的大环境下,地摊经济是没办法挽救国家经济的,但是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给低收入家庭一条活路。除此之外呢,地摊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国家和政府意识到,但凡是一个成规模的城市,都很难变得像城市管理者希望的那样干净整洁。因为城市居民越多,需求也就越多。而像以往那样不同的区域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就会要求城市居民平日里穿越半个城市去上班、穿越半个城市去购物,去娱乐,这样人们的生活就全花在路上了。这样的话人们既没有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也没有娱乐,让自己变得更快乐。可见城市精英这不应该阻挠类似地摊这些经济的自发演化和发展的形态。在过去对地摊一刀切地消灭对城市的文明和经济不一定有益。强行打压地摊小贩,消灭他们的生存空间并不合理。地摊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样的,差异化的商品和服务,这背后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生活的多样性的权利。

 

谭妙萍:职业无分贵贱,地摊也有其价值和智慧

近日总理在会议中指出要保留地摊经济,引发了社会热议,首先我是非常赞成地摊经济的,因为我觉得这是对小摊贩生活智慧的尊重和肯定,同时也给了底层群众带了一些温暖。此前在城市创文的影响下,地摊是被明令禁止的,其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压制的,但是这种非正式的就业方式却具有较好的空间生产能力和适变性。既然在大街上摆会被罚款,那我就躲在小巷里,既然白天城管上班会来驱赶,那我就等城管下班了再出来,既然你加装了路障柱子,那我就改造我出摊的小车……可见,小地摊也有大智慧。其次,对于地摊经济热我们还是要冷静对待,地摊经济虽然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和丰富人民的生活,但其所隐藏的不卫生、假冒伪劣、噪音扰民、堵塞等老问题还是要重视起来,要加以适当的指引和规范化的治理。总之,“人间烟火”既不能“一刀切”式禁止和驱赶,也不能放任不管。

 

唐夏依:地摊经济的发展是多方群体博弈的过程

博弈之一:流动商贩与当地居民。当摆地摊的区域被划出来,附近的居民是否参与了政府划定摆摊区域这一决策?流动商贩的营业时间会营业到凌晨,而且营业过后遗留的垃圾等问题是否降低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协调好流动商贩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才是让地摊经济持续平稳运行下去的正确做法。

博弈之二:流动商贩之间的博弈。由于摊位没有详尽的登记条例做法,大部分流动商贩采取的是一种“先到先得”的占地策略。如果两位流动商贩在摊位有限的情况下,出现打架斗殴的争夺现象。则会影响当地其他流动商贩的经营,甚至有可能导致附近交通的拥堵。虽然政府推行的地摊经济的举措是激活市场经济,缓解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压力,但是在这过程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也需要加以重视和协调。


◎韦韬:地摊经济要因地制宜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一种繁荣且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2020年5月底,中央文明办明确表示,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在当前由于疫情导致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和恢复消费活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摊经济的推行与管理应当因地制宜,即根据各省市、各区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宜的办法。比如,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地摊经济就需要更严格的规管,尤其要注意不能对人们日常通勤、市容环境和食品安全等影响造成负面;此外,由于大城市通常行政区域比较多,每个区的人口数量也多,因此地摊经济可以考虑设置为“多个中心”的模式,使民众参与到地摊经济更加便捷。而在小城市,地摊经济就适宜比较集中的开展,因为这样就容易把地摊集市规模做大,地摊夜市制造的垃圾废物等也能得到定点清理。

 

夏飞燕:存在即合理

最开始熟悉“地摊经济”是在朋友圈,一时之间所有人都在说要去摆地摊。这让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即疫情期间国家关于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并不少,熟知有哪些政策的人却并不多,但为什么地摊经济这一举措却家喻户晓、全民称赞?从我个人角度来理解,我认为主要是地摊经济具有接地气、便民化、易操作的特点,让人们对它的认可度高。疫情期间,最难“自保”的就业群体其实是中低收入群体,一旦失业难以就业。而地摊经济正好迎合了这些群体的需求,创业成本低、时间灵活、操作简单、消费人群广。地摊经济不是一时兴起的经济,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经济。存在即合理,地摊经济能持续发展这么久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它的兴起源于创业群体的需要、源于消费群体的需要。一味地打压地摊经济并不是正确的做法。如何让它的存在合理化、规范化需要政府部门、地摊主、消费群体多方群体的共同协作与相互配合。


◎许瑜: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亦是地摊卖家

事实上,地摊经济并不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地摊经济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商周时代开始就有“摆摊”一说。后来随着清朝的灭亡,很多为了生存的落魄王爷也去依靠摆摊来维持生活。其中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摊卖家——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郭布罗·婉容。她把香烟分成一根一根卖给穷人,卖不掉就自己抽。着眼当下,有很多富豪也是从摆摊中走出来的。柳传志摆摊时40岁,摆摊卖运动服、电子表、电冰箱等;任正菲摆摊时43岁,摆摊卖减肥药、火灾报警器等;马云摆摊时27岁,摆摊卖义务批发的小商品;刘强东摆摊时24岁,摆摊卖光盘;薇娅摆摊时17岁,摆摊卖服装。不能说因为摆摊所以他们成功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摆摊让他们找到了生计。出生贫穷的亿万富豪阿曼西奥·奥特加就是在“摆摊”中获得生机,从中学习并改变人生。地摊经济不是新产物,而是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杨龙惠:精细化管理是地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下,地摊经济确实起到了促进消费、促进就业、降低库存的作用,但就目前出现的问题,我认为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有助于促进地摊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一,地摊商贩的管控问题。城管牵头建立登记报备制度,设立摊贩准入迁出的规则。并且告知摊贩通知合法的经营地点、经营范围、经营时间。明确规定哪些商品可以卖,哪些商品不可以卖。第二,城市管理和地摊经济的矛盾问题。发展地摊经济的同时,城市管理工作不能疏忽。地摊经营大进行不能阻碍当地交通,不能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严格规定摊贩撤离之后保持摊位的清洁,让摊贩进行自我卫生管理,减轻城市管理的负担。第三,为保证门面经营的权益,促进地摊经济加入后在整体经济环境下达到公平,应需要设立相关精细的准入规则。门面经营需要租金,许可证,健康证等相关证件。地摊商贩的准入门槛低,这对门面经营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当规定地摊商贩的准入条件,拥有经营范围的相应证件,对不合法、违规乱纪的地摊经营对象进行惩罚。这样才能促进在经济环境下的公平发展。只有设立更为合理、公平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的推进地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余烁萍:让失业者和低收入者从地摊经济中获益

5月份以来,全国各地掀开了一场摆地摊浪潮,地摊经济也茹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疫情造成的失业的问题、生活贫困问题,对促进消费、恢复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加入地摊浪潮的不仅仅是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员,一些有稳定收入甚至高收入的人也开始摆地摊,地摊摊位租赁费的上涨以及地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缺乏销售能力的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员在地摊市场中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此外,大量人涌入摆地摊的队伍中也使得城市交通拥挤,影响了市容和民众的出行。建议相关部门应当出台配套政策,规划好摆地摊的地点,并对摆摊人员进行筛选,避免高收入者涌入地摊市场,让失业人员和低收入人员优先在地摊经济中获益。

 

赵天琦:应该从空间性与时间性看地摊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在城管建立之后,逐步开展城管领域行政处罚制度,摆地摊因“脏乱差”,被认为有损现代化文明城市形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李克强总理山东烟台考察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人们一点温暖”。地摊经济从见不得太阳到一夜成名疯狂追捧,党和国家注重人民生活、当前经济就业形势严峻成就了地摊经济春天。但地摊经济所主导的春天是否能经得住四季变换?

 

姚华松:地摊经济可持续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空间性上表现在地摊经济在互联网空间上的普及与现实生活中的区域普及,我们不能仅仅参照网络媒体报道的某一条街、某一段路来哄抬地摊经济,一座城市不是由局部性的发展来呈现出的,那么如何合理的布局民生地摊是地摊经济持续性的一个考量维度。

时间性决定着地摊经济是人间烟火还是互联网烟火。资本市场上发生的地摊经济概念一夜翻倍疯涨被大肆报道,后续回落整理却未见风声,政府报告中关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导向,现实中的地摊经济将要如何发展,时间会给出答案。

 

郑佳茹:作为历史的存在体,请永久保留大学外面的地摊和堕落街

最近,地摊经济成了热门话题。回想起以前,虽然每个大学周边都会有地摊、堕落街,但是他们经常受到城管的压制,被禁止摆摊,同学们想消费,还得碰运气。如今,地摊经济放开了,虽然不知道这个政策能维持多久,但是永久保留大学周边的地摊和堕落街是有必要的。首先,学校周围的地摊小吃种类丰富,弥补了学校食堂长期品种单一、缺乏变换的缺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口味。其次,地摊经济所提供的宵夜也是促进学生消费的原因之一,有一部分学生有吃宵夜的习惯,而所在大学并不提供,所以,小摊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此外,学生们的传播效应也助力地摊经济的发展,美味的小摊往往是通过同学们的口口相传而变得火爆。学生群体对于小摊的偏好和需求其实是长期存在的,如今彻底放开地摊经济,我们需要在发展地摊经济的同时反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堵塞校园交通、环境污染、制造垃圾等,不断完善管理,让校园地摊经济永远散发活力。

 

朱小练:共建共享共治地摊经济活力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自此,摆摊在一夜之间成了新风口,全国各地的地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

所谓的“地摊经济”指的是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具有其独特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今年受疫情的冲击,不少企业、商家和个人都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弱势群体。原因主要是企业、商家承担不了高额的租金,导致公司倒闭,农民工失业。然而,在门槛低、成本小、速度快的“地摊经济”风口之下,似乎有了“绝处逢生”、“咸鱼翻身”的时机,不少人开启了摆摊之路。不可否认,两会提出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活力,推行“地摊经济”不仅能给大批的失业人员提供岗位,还能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消费需求等重要作用,让人人享受地摊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要共建合法化地摊经济,共享地摊经济活力,共治地摊合理秩序。



姚华松:关于地摊经济的个体记忆

最后,我从口述史的角度,结合我和家人摆地摊的亲历,以及我自己对地摊经济的观察与研究,对地摊经济进行了八点总结。

(1)古代地摊——城乡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方式。摆地摊,自古有之。在古代,每个城市都有城门的,几点开门几点关门都有明文规定的,每天早上一开城门,就有大批城市外围地区的农民挑着自家种的蔬菜、瓜果进城,找到一个地方摆卖,这样一呆就是一天,中午当然是吃自带的干粮充饥,傍晚赶在城门关闭之前出城回家。

可见,摆地摊是社会底层最重要的生计方式,自古以来一直如此。进一步说,摆地摊是城乡往来与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

(2)赶圩——乡村地摊的正规化。如今,城市早已没有了城门,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便捷了很多,不少集镇附近的农民也会经常将自己种的东西运进集镇在路边进行摆卖,更普遍的情况当然是赶集(或赶圩),大意是每个月的初一或十五,人们约定哪天买/卖什么(猪的幼崽等)。赶圩当天,集镇人们纷纷盛装打扮,经常是熙熙攘攘的场景,买完或卖完东西,熟悉的人会选择下个馆子,打个牙祭,聊聊天,吹吹牛。可见,地摊不只是买卖商品,还是重要的社会空间,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3)父亲的地摊记忆——摆摊卖柴,为的是筹钱赶礼。昨天,特意电话远在湖北黄冈的父亲打听农村摆摊的事,他告诉我,上世纪60-70年代,很多农村家庭自己都吃不饱,根本就没有闲余的东西可卖。何况,在那个特殊年代一旦被人盯上了,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那就惨了。

父亲说他在1967年卖过柴,其实家里也是没有多少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比如,第二天要送个礼,或家里的盐吃完了,但家里真的是一分钱都没有,怎么办?只得夜里去山里砍柴,挑去镇(黄冈市浠水县团陂镇)上卖。那会儿,一担100多斤的枞树树干,也就值2块,耐烧一些的片柴可以卖到3块,而用于点火的枞树叶只能卖1块钱。

改革开放之前,不少农村地区商品经济极度低迷,很少有闲余物资,摆地摊基本上是偷偷摸摸干的事,很多时候是被迫的无奈之举。

(4)母亲摆摊卖米——关乎她在家里的地位与尊严。一旁的母亲听到我和父亲讲电话,也忍不住插嘴了:“你念高中那会儿(1994-1997年),你爸在武汉砖瓦厂打工,你二婶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会偶尔带着我和村里其他的女人一起,用扁担和箩筐挑一百来斤的米(当然是我家种的)去隔壁罗田县卖米”。我很清楚,一路上非常艰辛:得先挑上半小时到渡口,然后坐船渡河,之后至少再挑上一小时才能到目的地——罗田县三里畈镇。母亲说那会她都不会数钱,具体怎么算账,怎么讲价还价,都是我二婶搞定的。运气好时,我母亲就挑空箩筐回来,100斤米卖了25块;运气不好时,20块甩卖出去;碰到最倒霉的时候,得原封不动地挑回家。

我问她为何不去我们浠水县的团陂镇,而要舍近求远去隔壁县的三里畈镇,她告诉我:“你有所不知,林彪副主席曾把三里畈定为湖北省的二级城市,很多武汉的企业都搬来三里畈镇,比如武汉第二机械厂、水泥厂、化工厂、酒厂等,三里畈镇有很多吃商品粮的人,在这里卖米的销量当然更好。”

母亲还告诉我,卖米的多数是女性,男性不善言辞,不懂讨价还价,女性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从她的言谈中我看到了她自豪和得益的样子,因为她通过卖米赚了钱,和父亲在武汉打工赚钱一样。

很显然,摆地摊对她而言,意味着她也为改善家里经济条件做出了贡献,而不像我父亲调侃她——“你一年到头就是养一头猪,别的啥贡献也没有”,母亲某种意义上是在捍卫作为一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尊严。

(5)地摊之于岳母的意义——拉扯大6个孩子,培养了4个大学生。吃晚饭间隙,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孩子的外婆应该是地摊届的“老司机”,她硬是靠摆地摊拉扯大6个孩子,并培养了4个大学生。岳母世世代代生活在贵州凯里锦屏县的大山里,靠务农为生。打她小时候起,就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将自家种(养)的葱、白菜、土豆、豇豆、四季豆、糍粑、鸡、鸡蛋、自家酿的酒用背篓背下山,步行至少1小时路程才能到达山脚下的固本乡,在那里摆卖。买主多是乡镇府的人,还有学校的老师和医院的医生与护士。

如今,岳母已71岁高龄,她依然延续这样的生活方式,哪怕家里有一点小葱,她也会下山一趟去摆卖。岳母60余年的地摊工龄,让她成为当地的“名人”,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和她热情打招呼。孩子的大舅总批评她不要再下山卖东西了,我说别阻止她,老人家习惯了一辈子摆地摊,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上山下山活动活动筋骨,去乡里和乡亲们聊聊天,这是多么美好的晚年生活啊。

毫无疑问,摆地摊,俨然成为她一辈子的生活方式,她人生的骄傲与自豪,还有她的社交,她的快乐,全寄寓于她的地摊经历。

(6)我的地摊经历——家教。1997-2001年,我在武汉念大学,我和室友周末相约去青山区的红钢城摆地摊:每个人拿着一块标注“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10元/小时”的广告牌。有的兄弟性格开朗,口才好,一下子就有了雇主。我这种农村出来的就比较凄惨,经常是一连几个周末去摆摊都无人问津,偶尔有家长过来询问,我会习惯性地紧张兮兮,吞吞吐吐,结果只能是无功而返。

最后,我只得靠兄弟们帮衬,把他们接下来的但没有时间做的家教介绍给我。很显然,摆地摊不仅是技术活,还得靠口活,考验的是交际能力,如何在最短时间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7)明察暗访——当地摊遭遇“创卫”。记得是2015年年底,一位博士师兄邀请我参与一个项目调研,项目背景是:广东ZQ市有个HJ县,该县按上面的要求要申报全国卫生城市,县领导一直有一个苦衷:该县城卖菜的、卖肉的摊主从来都在沿街摆卖,政府在县城范围内规划的五个肉菜市场都是空空荡荡,哪怕出台了租金全免的政策,也无法吸引商贩们进驻。卫生城市申报在即,时间紧,任务重,领导们头皮发麻,不知所措,于是找到了我们。我主导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连续十天从早到晚在全县蹲点观察:凌晨两点,哪些货车分别在哪里进城停驻哪里卸货;三点,哪些商贩开始批发商品;四点,县城周边菜农如何进城在哪里准备摆卖;五点,环卫工人如何打扫卫生;六点,哪些人开始晨练并顺便买菜;七点,哪些人骑摩托车送孩子上学后顺便买菜;中午十二点,哪些下班的人买菜回家做午饭;下午四点,哪些人接孩子放学顺便买菜;五点半,哪些人下班顺便买菜回家。

我们还观察和记录了无次数“猫捉老鼠”的游戏,我们在县城的地图上详细标注了三人以上的摆卖地点,我们对该县的地摊史进行了深入考察,我们对50位摊主和40位市民开展了访谈。

我们发现问题的症结之一:该县城的学校医院和政府机关等机构高度扎堆在特定区域,这导致该区域成为人流量最大的地方,自然成为菜农摆摊最密集的地方。

症结之二:该县居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是摩托车,做其他正事的同时顺便买菜,不想骑摩托车进市场,是很多人一直习惯的方式。

症结之三:该县的城管基层执法人员与摊贩之间存在某种利益往来,执法不严一定程度上导致沿街摆卖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基于此,我们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城市副中心、调整职住结构、强化摊贩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8)地摊背后的地方文化——广州流行美女摆地摊。2008年,我博士毕业来到广州大学工作,住在学校安排的过渡房,单位离住所只有不到2公里,我习惯性步行上下班,途径三个公交站和两座天桥。我发现一个现象:下午七时许,总有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拧着一个黑色袋子走下公交车,她们找好一块空地,然后用一大块帆布铺在地上或天桥上,从黑袋子里掏出手机壳、耳机、充电宝、耳坠、耳环、袜子、裤子、T恤等物件,整齐铺开,开始摆卖。

我习惯性在没有顾客的时候,和她们聊聊天,得知她们中的很多人白天在天河上班,下班了就去广州各个批发市场进货,然后来此地摆卖。问她们为何来这里,告诉我这里是天河、白云交界处,管理相对松散。我继续追问:“你们这么漂亮,为何选择摆地摊呢?”她们笑了笑,说:“我们想多打一份工多赚一点钱啊,谁说漂亮就不能摆地摊呢?漂亮的人说不定生意会更好哟”。

是啊,广东文化特质之一是务实,广东人相对不爱面子,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靠双手劳动赚钱,就好。这种事情发生在内地的概率应该比较小,因为一般人的认知是:我那么年轻美貌,摆地摊多磕碜、多丢脸啊。

总之,地摊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关乎社会底层的生产、生活与生计。让我们践行多元共存与包容社会的理念,多一点尊重地摊从业者,给予其合适的生产空间,让其有可持续发展的生路。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州大学之父:广东台山人陈炳权先生传
一个人和一所大学:广州大学创校校长陈炳权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谷琶公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教学一线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谢治菊论文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9期全文转载陈潭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转载  陈潭获立2020年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陈晓佳王利兵荣立2020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
蒋红军获立2020年广东制度理论研究专项课题
姚华松荣获“抗疫防疫先进地理工作者”称号
陈潭入选2019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张茂元入选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