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一线||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关注“附近”与“日常”

的在地接地气教学

  

《社会政策分析》是我本学期开设的面向19社工专硕的专业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的相关政策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对政策制定、出台、执行、评估、存在问题与对策等;2)将政策分析与论文撰写技能相结合,教会学生分析社会政策、撰写调查报告和相关科研论文;3)通过精读社会政策相关的经典文献并做详细汇报,加深对社会政策的理论认识。


壹:本课程的总体认识

何为社会?“结社”+“聚会”之意,社会有共同体、个体的集合,对应的是原子化与个体化的社会。

何为政策?政府作为主导力量进行鞭策、策动,旨在纠正或纠偏国家或市场带来的负的外部性。

社会政策的基本宗旨是保证社会秩序,保护弱势群体,让社会各成员之间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进步。

在开展政策分析与评估的时候,我时刻强调过程(76人中锋恩比德之名言:Trust the process):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过程、评估、效果、反馈、修订及废止等。


贰:“附近”与“日常”的导入

“附近”强调社会个体与自然人,高度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体验、居住的社区与周遭,关注附近的人、事、地方与现象,关注日常生活是社会学的基本特征。

n 北京大兴批发市场发生的火灾事件怎么就被无限放大了,进而最终导致“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的出台?为何在部分人眼里,火灾就变成了好事呢?

 


n 你会经常光顾“深夜食堂”吗?“深夜食堂”有何种功能?除了满足我们的味蕾之外,各城市积极出台振兴夜经济的政策,你怎么看?

n 和谐社会理念下,为了减少贫富阶层之间的隔离状态,一些城市政府出台穷富人合住(mixed housing)的住房政策,你觉得合适吗?

n 向农村贫困妇女免息贷款的利好政策出台,怎么最后却发现很多经济状况挺好的有钱人拿到了呢?

n “希望工程”项目推行几十年,目前这一政策执行得如何?怎么在空心村、偏远山区没有学生的地方也建了小学呢?有必要吗?

n 广东推行“绿道”建设工程,怎么听说在韶关的一些山区,甚至在山顶上也要铺设“绿道”,对于那些日复一日翻山越岭的劳作的农民们,也需要给他们建“绿道”?类似这样的标准化规划与布局带来何种影响呢?

n “农家书屋”政策的初中当然是弘扬乡村文化生活,丰富村民精神食粮,但我们看看里面的书都是一些什么书?而农民又喜欢看什么书呢?

n “精准扶贫”政策正在西部地区深入推进,总体上成效显著,为何还会发生甘肃杨正兰恶性杀人事件呢?其症结在哪里?

n “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定义“美丽”?美丽止于道路、房子、自来水这些吗?在滇黔等一些偏远山区,那里的骡子或马习惯了走山路,现在全域的山路都被铺上了崭新的沥青路,骡子和马出行的时候感觉非常不适,脚底打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n 三峡大坝建设出台了跨省的移民政策,问题是:湖北的农民去了陕西,当地政府帮忙购置了耕牛,但任凭湖北过去的农民怎么叫唤当地的耕牛,耕牛就是纹丝不动,因为牛根本就听不懂湖北的方言。

n 你们了解如下政策吗:“统购统销”、“工农剪刀差”、“大炼钢铁”、“上山下乡”、“进山、分散、进洞”、“三线建设”,等等。


 

n 为何最近中央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呢?其时代意义何在?你们有什么样的劳动记忆?具体应该如何推进呢?


 

n 你怎么看“湖北人不许进入本小区”、“关于我市加强对湖北籍人口管理的决定”?

我希望,我的学生对自己的身边、社区与周遭抱有强烈的关注欲与求知欲,热爱社区、热爱日常、热爱“附近”,善于随时观察与思考,是增进“从日常生活中产生想象力”(社会学的重要使命)的重要途径。


叁:师生互动

教学教学,当然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发言相结合。好的教学,一定是互动的和双向的。线上课程的弊端之一是,我无法判断学生在做什么,我无法监督,所以我会随时提问,随时互动,也每次课尽量做到让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保证同学们发表观点与看法的公平性。

虽然是线上,但我希望和线下面对面是一样的互动效果,我无法忍受我一言堂,同学们只是被动接受我的说教,我也非常渴望从同学们身上学习很多东西。


肆:向经典致敬

向学界公认的大咖和经典文献致敬,只有了解和研究了这些人及这些文章,我们才能拍胸部说我们是科班出身的人。我的具体做法是,每个人精读1-2篇高引文献并做分享。汇报要求PPT,包括:题目,作者及生平(我很强调这一点,我的假设是:作者过往的经历对其后面的研究与成就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主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是什么,逻辑与分析框架是什么,核心发现是什么,本文的最大亮点是什么,自己研读该文章后得到哪些启示,你学习到了什么,10分钟左右的互动与讨论。


 

伍:课程作业

我的每一门课程都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第一手调查,用自己采集第一手资料撰写一份4000-5000字的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要求:问题的提出、你的调查时间、对象、访谈时长、调查问题与过程、主要发现、结论与讨论。(针对本门课:圈定你感兴趣的某个政策、政策的出台背景与主要内容、政策实施的效果、政策评估、政策纠偏及相关讨论)

陆:案例教学:学会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问题

鉴于社会政策焦点之一是关注弱势群体,深挖她们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面对哪些际遇与不公,从而构建公平合理与可持续的社会。其中,女性是一个重要的弱势群体。

所以,5月13日上午,我围绕女性主义和19社工专硕的同学们做了愉快而高效的交流。

我的一个基本假设:在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性别视角经常被忽视或忽略,这需要被纠正。

(1)话题引导

n 我爸爸从小聪明,怎么都能干,一直外出打工供我和弟弟念书,我妈妈一直在家里,因此就可以认为我爸爸对家里的贡献更大吗?我妈妈在家里的坚守,难道不是一种贡献?虽然只是后台的和隐形的,其价值与意义就没有和在外打工赚钱的爸爸一样重要吗?

n 用赚钱的多少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价值,合理吗?除了经济层面外,还要不要有家庭、社会与文化面向。除了赚多少钱,家庭和谐、子女抚养、养猪养鸡、乡村社交、走亲访友、邻里关系等算不算呢?

n 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城市里面的男女厕所蹲位数量的规划与设计没有多大差异,但非常明显女性如厕的时间要长一些。

n 这次疫情发生,某些研究结论认为男性开始辅导作业,厨艺被开发出来,意思是男性应该被得到某种程度的颂扬,我感觉这对女性是一种侮辱。说明啥?说明平日里,辅导孩子、烧火做饭与洗碗都是女人的事,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和尽人皆知的,说明男人在子女抚养与教育过程中长期以来的集体性缺场(collective absence)。

n 近期有研究发现,此次疫情期间,女性的论文产量减少了50%,为何?家里的神兽们出没,女博士们得做饭、洗碗、陪读及各种操劳,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心思去写论文。如果男性和女性都在家里,男性总“有办法”来做更多的学术工作。

n 从性别角度如何定义“成功”?对男性而言,赚到钱,就好了,这是唯一的标准;对女性而言,相夫教子,尊老爱幼,道德楷模,爱老公,爱孩子,体面的工作,还得“冻龄”。年长的男人通常被认为是成熟、情商高,年长的女人通常被认为是残花败柳、过于精明,这公平吗?

n 为何这些年街上那么多美容院?除了富婆们的身体再造和炫耀性消费场域、除了性工作者在从业前的形塑术等解释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社会心理,其背后的科学问题指向是社会对成功与体面女性的定义,即“你得保持漂亮,你得如花似玉,不然你的竞争力就大打折扣”。

n 关于疫情的影响:联合国妇女署在推出“heforsheathome”计划之前,男人们干嘛去了?男人们参与家庭照料了吗?还是集体性缺场;酒店、餐饮、旅游及大量非正规就业(informal sector)等女性占比高行业受到更大打击;很多补贴及财政紧缩政策更多限于恩泽当地人,而大量移民、外地人尤其是大量妇女被排除在外。

n 甘肃护士们集体剃光头事件:与镜头前咔咔咔的声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孩子剃光头的泪流满面和伴随的哭泣声。作为表演的和前台的集体的整体划一的“加油”“加油”,彻底淹没了作为后台的姑娘们偷偷摸摸的心碎与落泪。我们从来不否认那些男医生们在手术台前的紧张与艰辛,我们习惯了讴歌钟南山、张文宏、李文亮等,关于他们的各种报道铺天盖地。但我们也想说,那些数量更大的在后台默默无闻的女护士们也是功不可没的,她们是真正的“女人长城”。


 

(2)互动讨论(说说你身边的“女性主义”)

n 同学A:“我老家是广东潮州的,我们那里有些地方至今都流行一个现象,那就是生孩子必须生到两个孩子为止。像我一个远方的表姐,因为头两胎是两个女儿,她的夫家就要求离婚,因为一子难求。”

n 同学B:“在我们贵州凯里,穷人家里对于子女教育具有选择性,通常是女孩辍学去打工,赚钱供男孩(哥哥或弟弟)继续读书。”

n 同学C:“我老家在湘西吉首农村,每次客人来到家里,我弟是不可以去洗碗的,我(姐姐)洗碗是理所当然的事。”

n 同学D:“我爸妈都是从田地里回来,我爸回家可以葛优躺舒舒服服玩手机,我妈就得灶前屋后。”

n 同学E:“要过年干嘛呢?我这几年有些讨厌过年了。因为每次很多亲戚来我家吃饭,最辛苦的就是我妈,他们男人们可以打牌、吃饭、喝酒、谈笑风生、一地烟头,我妈就得烧火、做饭、洗碗、打扫卫生、收拾残局。我会经常帮帮忙,但我弟和我爸就不会。”

(3)名著分析

n 《中国女工》:工厂手册作为一项形塑技术(self-shaping technology)而存在;流水线多女性,管理层多男性;女性底薪,而男性高薪;月经政治(menstrual politics):身体让位于资本。

n 《客厅即工厂》:台湾当局推出了“妈妈教室”“客厅工厂”等计划,目的何在?就是希望女性既可以好好教导孩子,也可以在家里做工赚钱,与此同时,她们还需要面对“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束缚。她们的老公和公公婆婆则要求她们要漂亮、要孝顺。毫无疑问,父权、夫权、资本家、社会(认同)等几座大山同时压在她们头上。更要命的是,这一切不平等似乎与生俱来,这一切都是天意,根本不容她们去挑战。蓄意的模糊主义(deliberate ambiguity)无处不在:你要请假时,老板对你一本正经:我们这里是工厂,有管理制度,不然不就是一盘散沙了;你很累不想加班时,老板对你花言巧语:阿芳啊,我和你妈是远房姐妹,你帮帮忙吧,求你了。

(4) 影片欣赏

电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好的电影一定反映真实的社会与社会的真实。

观看《末路狂花》(简介):女主角1为何矛盾?女主角2一辈子围灶台转,无任何社交;前凸后翘的女人为何出个门要带枪呢?身材好是女人的错吗?漂亮的女人就要被强奸(未遂)?女主角1选择枪杀强奸犯,因为她年幼的时候被强奸过;男人A睡了女主角2,第二天大早偷了钱,一走了之;逃亡过程中,卡车司机对她们吹口哨;面对一堆警察追击,她们都觉得:在这个男权的社会,活着真TM累,不如一起奔黄泉!


 

(5)课堂总结

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在观察社会或开展政策分析的时候,请有意识地增加一个性别视角(gender perspective)的分析。

我们要善于捕捉日常生产与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男女有明显区别对待的现象,我们不能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不平等熟视无睹,简单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take for granted)和无力改变的,女性主义者应该多一些地发问和质疑:这些不平等为何存在?凭什么存在?我们应该如何改善现有的性别区分进而增进一个更加和谐平等包容与可持续社会的形成?

我们认为,一个让人感觉真正强大的国家与欣欣向荣的社会,应该是充分尊重女性的国家与社会,全社会的个体尤其是女性得到充分尊重和认同。在这样的国家与社会里,女性拥有足够的身份荣耀感与归属感。

(6)课后建议

每位同学课后找至少1-2部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观看,下次课交流观影心得。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教学一线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
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
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
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
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6期:疫情之下的日本观察
珠江会讲||第37期:疫情之下的德国观察珠江会讲||第38期:疫情之下的荷兰观察珠江会讲||第39期:疫情之下的俄国观察


谷琶书苑||荐读:卫生政策与大国健康

谷琶书苑||荐读:公共卫生与健康城市

谷琶书苑||荐读:病毒、疾病与人类

谷琶书苑||荐读:阅读防疫,以读攻毒

谷琶课程||档案《1910:哈尔滨鼠疫》

谷琶课程||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

谷琶课程||美剧《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谷琶课程||电影《极度恐慌:致命的病毒》

谷琶课程||张文宏:《传染病学》概说

谷琶课程||沈洪兵:《新冠病毒及其应对》

谷琶课程||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谷琶课程||邬贺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谷琶课程||温铁军:《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

谷琶课程||王绍光:《中国体制的优势》

谷琶课程||李芒:《疫情之中话教学》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