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珠江会讲||第35期: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珠江会讲第35期
疫情之下的伊朗观察


      【编者按】病毒与人类共进退,灾难与文明共成长。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紧张和积极应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20年4月20日晚上,珠江会讲第35期,伊朗马赞德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徐歆玉副教授就伊朗疫情防控诸问题接受了《南方治理评论》编辑部的在线访谈。

 


伊朗(英语:IslamicRepublic of Iran,波斯语:جمهوریاسلامیایران),全称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位于西亚中东的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国土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300万,主要民族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首都在德黑兰。伊朗曾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世界石油天然气大国,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

 

《南方治理评论》:自2020年2月19日伊朗政府宣布确认首例到现在已过去2个月,据伊朗卫生部通报称,4月18日累计确诊病例超过8万,从疫情初期至今,伊朗政府是如何进行抗疫的?

徐歆玉:其实2月初伊朗民间就开始对新冠病例有所传闻。记得2月4日送探亲的家人回国时,就有一些朋友提醒别带太多口罩,以免被伊朗机场海关没收(当时国内疫情严重,回国人员的行李中口罩占了大部分)。大家猜测海关限制口罩离境,恐怕是在为可能到来的疫情做准备。

伊朗人见面喜好握手,长期未见的人相遇时还会行贴面礼(当然是同性之间),但是2月初办公室的同事之间每天上班见面时已很少握手,而是改为碰肘(西方也有elbowbump之说),有人甚至幽默地碰脚;偶尔同人握手之后,我注意到办公室人员开始用免洗消毒酒精液洗手。有人开始在办公室的门和桌面贴上了“We care for you… That’s why we don’t shake your hands”的宣传画。人们开始警觉起来,这是好事,但是没人戴口罩。

2月11日是伊朗的国庆日,各地都有大型的聚会和游行庆祝活动;此后全国又进行了议会选举活动,大多数人都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疫情爆发后各方人士对这些聚会活动进行了反思)。当然,这一时期未见伊朗国内相关病例的新闻。

伊朗各类学校陆续在2月中旬开始新学期的教学活动,但是2月19日政府宣布确认首例新冠病例之后,各所学校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马赞德兰大学孔子学院所在地Babolsar是一个人口约10万人的小城,中小学首先停课(虽然当时尚未发现本地病例);2月22日深夜马赞德兰大学也紧急通知全校停课,所有学生放假回家。考虑到3月20日是伊朗新年(相当于中国春节),各所学校通知暂时关门至4月4日(目前疫情有所缓解,但是各类学校并未确定开学日期);教学活动主要依赖网络进行。

      除了学校停课之外,伊朗各地政府早期还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洁消毒活动,例如,在街道雨水易积处喷洒石灰、在公共场所喷洒消毒水。随着疫情的严重,政府及时建起了中东版的方舱医院、组织30万个工作组对全国居民进行病情排查、暂停各种聚集性活动及非必需物品企业的生产,实施“居家隔离、旅游禁令”等措施。据媒体报道,伊朗近期已经组织力量建立起了大型的口罩及核酸检测试剂生产线,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能够出口部分产品以支持其它国家;4月19日伊朗外长扎里夫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声称伊朗将开始出口呼吸机。

截止4月20日,伊朗的疫情有所缓解(单日新增确诊1294例,新增死亡91例;而3月30日的峰值新增确诊数为3186例,新增死亡人数最多的4月4日为158例),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在与一些伊朗朋友谈及疫情时,他们仍然流露出自己的担忧,并对政府宣布4月18日起陆续解除各种限制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学校、餐馆和清真寺依然关闭)。伊朗的汽车普及率相当高(我在居住地附近甚至总是看到一个老人开着一辆其旧无比的皮卡收废品;估计他们没有汽车强制报废之说),再加上燃油便宜,民众大多喜欢开车带着家人外出度假。在疫情紧张的新年假期,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听从政府建议,减少出行,但是德黑兰的出城路上还是经常挤满不少的车辆。政府早期公布每个省的详细疫情,但是一些人偏偏钻空子,挑选前往疫情不太严重的地区度假,造成了疫情扩散,结果政府不得已取消了公布各省疫情的做法,改为仅仅公布全国总体数据。据估计,在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之后,今后的预防可能更多需要依靠百姓的自觉防护意识。伊朗总统鲁哈尼在4月19日的一次会议上表示,疫情没有结束,希望民众继续严格遵守有关卫生规定,民众的配合非常重要。

伊朗的口号是既要战胜新冠病毒,也要战胜美国的经济制裁。目前正值春耕播种时期,农活不等人;露天的商业活动已经重启(为保民生,各城市一直都为那些底层商贩在不同的街道划出专门的地段和时间,允许人们集中摆摊;商贩们则开着各种汽车拉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一天一个街道地转战),室内购物中心继续关闭;餐馆也开始从事外卖活动,但是堂食依然禁止。伊朗各地的经济原本就已惨淡,所以此刻需要更加灵活有效的复苏政策,真心祝愿伊朗政府切实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南方治理评论》: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政府为防止大规模聚集,首次取消周五聚礼、关闭教会圣地的行为曾引发民众抗议,您觉得宗教在应对疫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徐歆玉:除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外,伊朗还有一些在穆斯林世界享有盛誉的圣城,如马什哈德、伊斯法罕、库姆,每年吸引世界各国无数的什叶派信众前往朝拜、亲吻圣陵的圣门,所以,在疫情严重后,政府临时关闭教会圣地时的确引发了一部分人的困惑甚至抗议。但是,随着3月9日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宣布取消伊历新年期间的圣城马什哈德之行、取消新年演讲之后,广大信众的心情应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抚慰,特殊时期的政府行为也逐步得到理解。

宗教无疑在伊朗民众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宗教场所的防疫措施搞好了,全国的状况也会好转。疫情暴发之初,清真寺的聚集活动很是让人揪心;随着政府关闭宗教场所(4月18日后逐步有限开放),病毒感染者剧增的势头得到遏制。好在平时也并非所有人每天三次去清真寺;虔诚的人在家里也可表达诚意,有时在出租车上也遇到过虔诚的司机听着收音机播出的宣礼词默默祷告(宣礼词一日三次都能在城区的任一角落准时听到,除了室外高音喇叭播送外,电台电视台也有播送,方便信众准时祷告)。政府及宗教人士都对全民抗疫起着引导作用,但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掌握在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手上;抗疫的全面胜利还是得靠全民增强防疫意识、配合官方的相关行动。

《南方治理评论》:为遏制病毒继续扩散,伊朗释放了8.5万名囚犯,“以确保他们在监狱内不会被感染”,您如何看待这一防疫措施?

徐歆玉:从3月3日开始,伊朗分批总共释放了约8.5万名囚犯。据伊朗司法部发言人称,这些人是“暂时释放”,而且刑期是在“5年以下”的。我们不清楚疫情结束后伊朗政府如何有效处理这些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释放是有条件的,而且罪行相对来讲比较轻,出去后不一定会危害社会。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市也在疫情期间释放了650名“有健康问题的囚犯”;近期还有消息称,为了防止疫情在监狱扩散,土耳其也将释放9万名囚犯,主要是“怀孕妇女、幼童的母亲、年老多病或者刑期将满的人”。众所周知,监狱、军营、学生宿舍都属于病毒容易扩散场所,一旦暴发,结局将难以控制,所以,我认为,在做好甄别、利用大数据加强跟踪管理的情况下,这种措施不失为一种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良策。

2019年网上流传着一份全球旅游安全系数的统计数据,伊朗和英国一样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本人曾经独自或与人结伴去过伊朗若干城市,切身体会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含义。各地民风淳朴,百姓对游客特别友善。当然,罪犯各国都有,但是伊朗政府敢于有条件地释放大批囚犯,我认为官方是做了充分论证的。我们常说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情炯异,抗疫方式也不一样,所以,只要是有效的途径,都值得理解、尊重。

《南方治理评论》:据报道称,伊朗面临着疫情威胁和美国制裁双重压力。3月中旬伊朗曾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50亿美元紧急贷款以助抗疫,但最终却被美国阻拦,您对此现象如何解读?

徐歆玉: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之后,伊朗和美国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两国间的喊杀之声也时有所闻,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5月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之后,美国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并在国际关系上实行”长臂管辖”,给伊朗的经济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率高涨、经济萧条,百姓的日常生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伊朗政府针对民生采取了很多补贴措施,百姓的基本生活物质能够得到保障,但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医疗物质的不足还是给整个国家雪上加霜,人民的生命健康面临极大压力。看看那些发达国家医疗系统遭遇的“挤兑”困境,我们更能体会到伊朗的艰难。

伊朗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她的人民也一直以此为傲。41年前,伊朗社会制度的更替使得美伊结仇,但是,撇开政治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应该得到爱护的。疫情当前,作为联合国的一名成员,伊朗向国际组织申请紧急贷款(据说这是伊朗政府41年来首次申请)却被美国阻拦,仅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美国的做法都是毫无道理的。

这次疫情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了欧美部分政客的傲慢和偏见。戴着有色眼镜永远不可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不同的文明应该秉承互鉴、互尊的原则;对抗只会加深敌意,给人民带来灾难。冤冤相报何时了?!真心希望美国政府能够放弃成见,重回“伊核协议”,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南方治理评论》:伊朗卫生部长纳马基在4月14日说,大多数省份疫情趋向好转,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也在减少,伊朗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有哪些可圈可点的措施?

徐歆玉:疫情发生之后,伊朗政府主动每天公布相关信息,加强与积累了前期抗疫经验的中国合作,及时采取“禁止旅行”措施,统一协调医疗资源,动用军方力量参与抗疫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各项生产及社会活动正在有序恢复。

       伊朗拥有16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只有约8300万,除了德黑兰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总体算得上地广人稀了。政府实施“禁止旅行”措施后,大多数民众还是能够积极配合,尽量减少出行,大幅度避免了聚集性的活动。

疫情期间正逢伊朗新年假期,是大家传统的走亲访友时期,很多人担心“居家令”难以得到完满执行,但是结果证明大多数家庭还是具有很好的自律意识,听从政府建议,像中国人经历前所未有的春节那样过完了一个特殊的新年假期。接下来,4月25日至5月23日是伊朗的传统斋月,政府已经宣布不会在此期间举行大规模集会或开斋活动。对于穆斯林朋友来说,这其实也是抗疫期间的一种巨大牺牲了。

虽然伊朗人也像欧美人那样对口罩带有偏见,但是他们毕竟看到了同处亚洲的中国、韩国和日本在防疫阶段对佩戴口罩的重视以及因此而取得的成效。疫情严重之后,佩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这对阻挡病毒的肆虐肯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健康的就餐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毒的传播。不论在家里,还是在餐馆或者单位食堂,伊朗人都是实行的分餐制。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改改热热闹闹共用一盘菜的习惯呢?

《南方治理评论》:2020年4月17日,伊朗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阅兵式庆祝建军节,阅兵式的主题是“国土卫士、卫生助理”,您认为此次阅兵仪式的意义体现在哪里?伊朗军队在抗击疫情中做出了何种努力?

徐歆玉:伊朗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建军节阅兵式,不过今年参与游行的主角是消毒车、移动医院和其他抗疫设备。伊朗军方指出,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超过1.1万名军方医护人员正奋战在第一线。

41年来,美国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伊朗的施压,近两年尤甚。看看美军在伊朗周边国家的军力部署图,我们就不难发现伊朗每年阅兵的意义。新冠疫情形势目前在美、伊两国依然严峻,但是波斯湾上的军事对峙似乎没有丝毫减弱。就在4月19日,两国分别就对方多艘军舰的挑衅行为打起了口水战。从整体上看,伊朗的军力当然无法同美国抗衡,但是伊朗具有地理位置优势,而且其导弹技术也让世人刮目相看。此次阅兵,伊朗就是想告诉世界,自己非但不惧常规战争,而且有能力应对可能由敌人强加的生化战争。

疫情暴发期间,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直接向伊朗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盖里下达命令,要求立即成立“医疗卫生总部”对抗疫情。据报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派出了超过10万人参与抗击疫情,其中包括革命卫队的特种部队、医疗部队、化学战部队等,此外还有大批巴斯基民兵及地方军警参与了疫情防控工作。 

《南方治理评论》:因听信“喝酒能防新冠”的谣言,伊朗3月9日出现集体酒精中毒事件,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伊朗民众对病毒防控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徐歆玉:伊朗国内严禁任何酒类的生产及消费,所以商店里也无滴酒销售。但是伊朗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酿酒技术,因此民间的私酿酒一直存在,那些好酒之徒也总能通过黑市渠道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伊朗盛产各种优质葡萄,所以偏僻的乡下总有农民私酿美酒。据说,他们还能用土豆酿制一种类似“伏特加”的烈酒。至于“喝酒能防新冠”的说法,我在国内的一些好友也做过推荐(特别是适量的白酒,还有人说大蒜泡白酒更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这些说法当然缺乏科学依据,权当一种“生活段子”听听罢了。这次酒精中毒事件应该属于小概率事件。况且,类似的事件近几年也曾经在其他一些国家出现过,实在不足为奇。

伊朗民众普遍具有较强的乐观精神。平时的工作总是不紧不慢,许多店主的午觉经常延续到下午三、四点之后。他们觉得一切都是上帝“胡大”安排好了的,遇困难时着急也没用(有点听天由命的感觉,不一定得到认可)。新冠疫情刚出现时,许多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人甚至安慰我说每年因车祸死掉的人都有好几千呢,不用担心。当然,他们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这个病毒的超级传染力是如此巨大,后来应该也改变了观点吧。

新冠病毒是个全新而且狡猾的敌人,所以全世界人民对它的认识似乎都是在逐步深化之中。伊朗民众不断加强对疫情的重视,从最初的拒绝佩戴口罩、感觉身处其外,到后来听从政府和专家的建议、暂停所有传统聚集活动,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换来了疫情的向好发展。

 

《南方治理评论》:大家对伊朗副总统、卫生部副部长等众多高官确诊的新闻印象深刻,您认为影响伊朗早期防疫作为的因素是什么呢?

徐歆玉:今年1月份刚过没几天,伊朗就发生了几件严重事件,整个国家还差点陷入战争的泥潭,群众性的聚集活动延续了好几个星期。1月底2月初的时候,国家层面的灾难善后工作尚未处理完,新冠疫情的传说便在民间悄悄流传。2月中旬的国庆及议会选举活动都是大范围的群众聚集活动。众多政府高官一直忙于参加各项活动,包括积极参加选举、投票活动,而且基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所以病毒在大家不知情的时候感染了许多人,包括一些政府高官。当然,随着政府和民众对病毒的逐步认识,大家纷纷加强防护、采取禁足措施之后,情况就慢慢出现了转机。

《南方治理评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此次中国为伊朗提供了哪些帮助?在伊朗,华人目前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徐歆玉:今年1月份新冠疫情在中国出现时,伊朗外长扎里夫率先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伊朗人民也以不同方式对中国的抗疫行动进行了支援。2月下旬伊朗开始爆发疫情之后不久,习近平主席致电鲁哈尼总统表示慰问,王毅外长几次同伊朗外长扎里夫通电话,探讨合作事宜。

2月29日,中国红十字会赴伊朗专家团带着各种医疗物质赶赴德黑兰,完成了近一个月的医疗支援行动。伊朗驻中国使领馆接受捐赠的账号开通一天后就接受了400多万元的善款(几天后伊朗大使馆停止该活动);中联部、中国记协、中国军队向伊朗及时提供了大批核酸检测试剂盒、防护服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和在伊中资企业于疫情初期向伊卫生部捐赠25万只口罩和5000份核酸检测试剂盒;马云捐赠100万只口罩;深受伊朗观众喜爱的成龙等明星专门录制视频节目,为伊朗抗疫助威;活跃在伊朗社交媒体上的“中伊防疫互助小组”(由中伊两国高校学生、教授、医务工作者以及其他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组成)及时将中文抗疫科普宣传材料翻译成波斯语,免费提供给伊朗民众参考……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穆萨维多次代表官方向中国政府及人民表达了谢意,感谢中国政府、人民、企业给伊朗提供的约30架飞机的医疗物质、设备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应物品(4月7日的发言)。即使是前段时间在中国网民中引发了一阵小风波的伊朗卫生部发言人贾汗普尔也多次在风波前、后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过感激之情。中国驻伊朗大使常华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多次在伊朗媒体发表文章,支持伊朗的抗疫行动。常华大使在4月7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只要各国加强合作,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伊友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伊朗人民对华人一直非常友好。走在大街上,不认识的伊朗人也会主动向我们打招呼,甚至要求合影留念。疫情期间,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与当地华人华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道,每天通过使馆公众号发布疫情和注意事项,给留学生寄送健康包,提醒大家遵守当地法律及抗疫规定。目前,在伊华人都能做到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的“居家令”,妥善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同伊朗人民一起期待着抗疫胜利的曙光。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致力抢救我们自己的当下叙事和可能留存给未来的点滴印迹——陈潭(《南方治理评论》主编)


      珠江会讲系列访谈仅代表受访者个人的观点,并不反映所属单位的立场和观点,也不代表访谈机构和所载机构的立场和观点。



珠江会讲

珠江会讲||第1期:疫情之下的学术张望
珠江会讲||第2期:疫情之下的经济展望
珠江会讲||第3期:疫情之下的乡村图景珠江会讲||第4期:疫情之下的围城记忆
珠江会讲||第5期:疫情之下的青年言说
珠江会讲||第6期:疫情之下的青年担当
珠江会讲||第7期:疫情之下的智慧防控
珠江会讲||第8期:疫情之下的大国九问
珠江会讲||第9期:疫情之下的海外乡愁
珠江会讲||第10期:疫情之下的化危为机
珠江会讲||第11期:疫情之下的纽约观察
珠江会讲||第12期:疫情之下的田园网课
珠江会讲||第13期:疫情之下的舆情治理
珠江会讲||第14期:疫情之下的北京观察
珠江会讲||第15期:疫情之下的国际合作珠江会讲||第16期:疫情之下的生涯重塑珠江会讲||第17期:疫情之下的心理防护
珠江会讲||第18期:疫情之下的全球治理
珠江会讲||第19期:疫情之下的瑞典观察
珠江会讲||第20期:疫情之下的韩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1期:疫情之下的罗马观察
珠江会讲||第22期:疫情之下的美国观察
珠江会讲||第23期:疫情之下的狮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4期:疫情之下的英伦观察珠江会讲||第25期:疫情之下的加州观察
珠江会讲||第26期:疫情之下的澳洲观察
珠江会讲||第27期:疫情之下的雪城观察
珠江会讲||第28期:疫情之下的社工行动
珠江会讲||第29期:疫情之下的志愿行动
珠江会讲||第30期:疫情之下的社区行动
珠江会讲||第31期:疫情之下的弱势关怀
珠江会讲||第32期:疫情之下的北美观察
珠江会讲||第33期:疫情之下的印度观察
珠江会讲||第34期:疫情之下的瑞士观察


疫期资讯

疫研征稿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公告||《南方治理评论》辑刊征稿启事

疫期书苑

谷琶书苑||荐读:卫生政策与大国健康

谷琶书苑||荐读:公共卫生与健康城市

谷琶书苑||荐读:病毒、疾病与人类

谷琶书苑||荐读:阅读防疫,以读攻毒

疫期课程

谷琶课程||档案《1910:哈尔滨鼠疫》

谷琶课程||纪录片《下一次瘟疫爆发》

谷琶课程||美剧《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谷琶课程||电影《极度恐慌:致命的病毒》

谷琶课程||张文宏:《传染病学》概说

谷琶课程||沈洪兵:《新冠病毒及其应对》

谷琶课程||王立群:《历史视角看瘟疫》

谷琶课程||邬贺铨:《大数据助力疫情防控》

谷琶课程||温铁军:《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机》

谷琶课程||王绍光:《中国体制的优势》

谷琶课程||李芒:《疫情之中话教学》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事务部)、39366775(教学事务部)、39366776(学术事务部)、39366703(学生事务部)。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