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达家书||第5封: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公达家书》第5封

云中锦书,衔于桂花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现代大学教育之发展,瞬息万变。而社会国家及宇宙太空事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故培育人才,如何以适应社会之需要,如何以改进社会之事业,以达到杜会福利之最高标准,大学教育之责任重大也。

      ——陈炳权(广州大学创校校长)




    【编者按】为了纪念创校校长陈炳权(字公达)先生,为了接续经久不息的教育薪火,兹有《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和师生征集生命历程中的成长故事,诚邀院友和师生记录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他成长经历中的点滴故事,把个体成长所积淀的过往化成文字,以一封封家书的方式呈现出来,希冀与师生分享,与时空碰撞,与时代同行,与岁月成长。



2019级的小伙伴们:

展信佳!

在你们大一的学崖中,我或许是陪伴你们最久的老师了,是你们大学生活中必经的“铺路石”。你们的两门专业课都是我来任教的。入学的秋季,我教了193、194、195的《政治学原理》;大一的春季课程,我教了191、192、195的《宪法与行政法》。从191到195都知道“霞姐”,而我也记住了你们中的很多人。

这段时间,我来到“小桂花”总觉得空空荡荡的。“广州大学”的标志还是那么醒目,但没有你们的身影、听不到你们的声音,学校就丢却了一种神韵,缺失了青春的灵魂。

秋日的私语:遥记小桂花

2003年我第一次踏足“小桂花”的时候,有些惊讶与淡淡的失落。没想到热闹拥挤的桂花路上藏着一所高校,那进进出出的身影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许习惯了高墙大院、红砖绿瓦,娇小玲珑的小桂花似乎很难与“高等学堂”联系起来。有的同学抱着对大学的幻想与憧憬,却撞上了“小桂花”的狭小与局促。但从2009年开始,我们公管学院的学子都是迎着秋日的丹桂,怀着美丽的梦想,从“小桂花”开启大学之旅的。

每天固定的上课铃声,成了我们共同的“时间坐标”。一到中午,你们从教室蜂拥而出,匆匆穿过马路的身影或许是桂花路上最富朝气的风景线。我在校园里慢慢走过,总会迎来你们的问候“老师好”。有时候穿过操场,看到你们跑步锻炼的样子,总会想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还记得第一学期的课是《政治学原理》,因我开篇宏大,叙事长远,很多学生惊呼“太难了,原来政治学不是政治”。你们还带着中学的思维与稚气来审视大学的课程,仰着一张张小脸,期望一个固定答案。记得第一次给194班开班会,有些同学上台自我介绍还有点小小的紧张。记得你们第一次课堂作业汇报,某些同学的声音还有些许的颤抖。我们从那些晦涩的概念与理论中,渐渐厘清了政治学的主线;在一个个小组汇报中,我们与那么多理论大师相识;在一次次的提问与讨论中,我们慢慢体验到了大学的精神。或许有些概念与理论你们还不甚明了,但我们一起跌跌撞撞、上下求索地度过了第一学期,在小桂花度过了你们大学的八分之一。

记得那天是2020年1月6号,我监考完漫步在校园里。有些同学碰到我,跟我说“老师再见,新年快乐”。你们拖着行李箱慢慢地走远,没有太多眷恋与不舍,反正过完年就回来了,我们还会在相见。

春季的课堂:云端上相遇

2020年后,因为新冠病毒你们没能如期返校,网课成为春季课堂的主流。我们上课不在教室,而是在“云端”。还记得第一次网课我提问,你们一片沉默,仿若云端上的“死海”。看不到你们的脸庞、听不到你们的声音、追踪不到你们的眼神,我感觉这是一场“独角戏”,感到了难言的尴尬与无力。195班我上过一个学期的课还稍好一点,但191、192是新的教学班,他们从未见过我,对他们而言我就是隔着屏幕的“陌生人”。很显然,我们的网课需要“破冰行动”。

我几乎一周的时间不眠不休,打破原来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彻底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绝对主体。你们再次大呼“挑战的难度,仿若喜马拉雅”。然而你们却没有畏难,咬牙切齿地开始了“喜马拉雅”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你们的确表现出了后浪的“勇气”与“才华”。有的学生课堂发言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有的小组作业逻辑清晰、观点深刻,很有学术水准;有的学生在经典之音环节,英文读得仿若原音再现。听你们的课堂,很难相信你们是大一的学生,很难相信这是的大一的课堂。

用一组数字来看看你们如何展现了后浪的“素质”与“才华”。在12周的课堂上,你们三个教学班(191、192、195)学习了11个课程主题;完成了近380次课堂发言、4本法学专著阅读、5次雨课堂作业、27个小组课堂汇报、98人次的经典之音。这些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大家的努力与才华的表现;背后的辛酸我们看不到,但你们的成长与努力却是有目共睹。最后一次作业“霞姐工作室寄语”,很多同学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文采与个性。从古体文到现代诗;从散文到抒情曲,你们几乎齐全了。有的同学竟然能通篇古文,行文流畅,衔接自然,一气呵成,可见古文造诣颇不一般。

短短的12周,我记住了191、192班很多同学的名字,跟别的老师聊起来我如数家珍。最后一次课,195班集体开视频以表达对我的敬意,那一刻我感动到哽咽落泪。193班的小伙伴们,你们好吗?这学期没有你们的课,我很久没有听到你们的声音了。

夏天的期盼:回校的诱惑

做班主任这么多年以来,2020年上半年是我参加学生班会最多的一个学期。作为194的班主任,我几乎参加了他们所有的班会,从各种主题教育、心理疏导到班委换届。虽然不在校,但跟你们——194班的学生几乎是我“网上约会”最多的班级之一。

曾经你们以为在教室上课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今经过疫情的锤炼才发现“安静地在教室里上课”原来会成为一种奢望。你们中的很多人表示希望早日返校,在教室里上课才有感觉。其实,2019级的很多同学都盼望能早点回校。甚至192班有一个小组课堂汇报的主题就是“回校的诱惑”。她们思念小桂花,怀念在教室里读书的日子,甚至连小桂花那不怎么“高大上”的教学楼,都让她们魂牵梦萦。191班有个小组干脆把小组命名为“桂花岗风云小组”。我知道你们期望早点回校,早点回复正常的“大学生活”,但毕竟你们的生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每当我上课看到你们的账号一个个出现在云端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句话,“你们一个都不能少”。

冬季的恋歌:守望17载

2019级并不是我教的第一个“大一”,194班也并非我带过的第第一个班级。从2003年至今,我已经在广州大学工作17年了。最美好的岁月都是在广大度过的,朝夕相处的也是公管的莘莘学子们,仿佛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时刻都是跟广大,跟你们联系在一起。

2003年我一路南下来到羊城,成了广大人。那时的广州大学才刚刚重组,仿若二十几岁的我,透着生动,冒着稚气。那时我第一次登上讲台,台下的学生仅比我小几岁。我的紧张稚嫩一览无余,但学生们依然毕恭毕敬地喊我王老师。

2005年广州大学搬迁到大学城,我回到人民大学读博士。那时的大学城满眼荒凉,满“城”孤独。2007年我回学校,树长高了、草变绿了、人也多了,我们的广大开启了寂寞的成长历程。就如那年的我,头悬梁锥刺股,开始了博士论文的煎熬历程。2009年博士毕业后,我才专心致力于教学。2010年再次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份工作,爱上了讲台,爱上了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生者,乃师者价值与影响力的体现。

2015年广州大学正式升为一本,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我也早已褪去青涩,成长为“广州大学最受欢迎的老师”。很多学生不再喊我老师,而是喊我“霞姐”。2017年我远赴美国进修,那一年刚好是广州大学创校90周年。下飞机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广州大学创建于1927年,创始人公达叔乃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之前,从未想到广州大学与世界的距离如此之短。到纽约后,我觉得仿佛离达叔只有一步之遥,他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2020年当我们在云端相遇、共克时艰之时,我已经任教17年了,几乎经历了广州大学所有重要时刻,陪伴了那么多次“大一”的学生。就像我在课堂上跟你们说过的:优秀的老师才有优秀的教学;优秀的教学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反过来会塑造优秀的老师;最终“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学生”才能成就“一流的专业”。这正是我们公管人所做的、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我以你们为骄傲、以你们是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为荣。

在《公达家书》创设之际,唯以此书,寄语2019级的小伙伴们,也寄语那些曾经在“小桂花”生活过,也曾经是“大一”的同学们。


你们的老师:王霞

2020年6月18日


致信人:王霞,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收信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家书联络

成美好(2812975317@qq.com)

张淑欣(1223990451@qq.com)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达家书||第1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公达家书||第2封:选择了远方,就风雨兼程

公达家书||第3封:带着爱与支持,成就更好自己

公达家书||第4封:前路漫漫,相继而行




广州大学之父:广东台山人陈炳权先生传
一个人和一所大学:广州大学创校校长陈炳权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谷琶公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教学一线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谢治菊论文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9期全文转载陈潭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转载  陈潭获立2020年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陈晓佳王利兵荣立2020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
刘晓洋获立2019年第二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蒋红军获立2020年广东制度理论研究专项课题
姚华松荣获“抗疫防疫先进地理工作者”称
陈潭入选2019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张茂元入选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严艳获评为2020年度广东省优秀研究生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