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学一线||王枫云: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9年广州大学第八届

教学成果成果一等奖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



成果领衔人

王枫云(1969-),管理学博士,教授,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城市公共管理研究。广东省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广东省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项目、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首席专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入选者。广东省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评委,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等。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主编《涉外政务英语》《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系列教材》等国内首部教材8部,出版《和谐共进中的政府协调: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等著作多部。




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广州大学——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这一省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为例,对该基地面向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设实践进行科学的总结,进而提炼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推广价值的有益经验。

   本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包括如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发展规划,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习课程设置、校内外指导老师教学、学生实习考核等实践教学的各环节。

    2.建设由“体验型”、“顶岗型”、“项目型”、“开发型”等多模块组合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

    3.打造“理论学习——实践检验——深化理论认识——提高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实践育人的良性效应。

    4.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办“公共管理创新人才”训练班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

    5.安排青年老师、研究生、本科生到基地挂职锻炼,完成了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多篇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编写了多部教材,相关师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6.本实践教学基地除承担广州大学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外,还对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实行开放共享外,较好地发挥了基地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辐射、带动功能。  

    7.实施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指向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建立实习绩效评价制度、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确保旨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应用效果

1.明确项目建设的目标。遵循“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教学计划与现实要求相统一,学生实践基地与教师教学基地、教师科研基地、教师锻炼基地相统一”的原则,以双方共同开发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基点,以深度全方位合作为导向,以评价激励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为最终目标。 

2.以大学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推进目标达成。在基地建设中的,邀请政务中心的领导、工作人员到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考察,召开座谈会,开设关于政府创新的学术讲座。同时,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等也到政务中心实习、挂职挂职,面向实践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3.建设了一批国内领先的教材,已出版国内第一套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公共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教程》、《公共管理类专业综合实习教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公共管理能力与技巧》;主编完成国内第一本《涉外政务英语》教科书。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CSSCI期刊公开发表10余篇。

4.切实加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课程体系建设。与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同开发由“体验型”、“顶岗型”、“项目型”、“开发型”等多模块组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搭建由“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学时、课程学分”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实践课程框架。

5.逐步形成“理论学习——实践检验——深化理论认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四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借助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与其他高校紧密合作,在继续开展并完善常规实习的基础上,开办“公共管理创新人才”训练班,利用寒暑假,在政务中心对“公共管理创新人才”训练班的学生展开高端训练。

6.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绩效评估与奖惩机制。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基地绩效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学生实习绩效评估机制、校内与校外指导老师的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报告、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对校内指导老师,具体通过检查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过程,来评价实训教学质量,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对于校外指导教师,由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委员会牵头,定期对参与实践教学指导的政务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且纳入个人绩效考核体系。

    7.加强专兼职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政务实践教学基地已经配备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其中不乏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成果创新

1.力求通过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探索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持续性的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的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2.力求通过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开发并建设由“体验型”、“顶岗型”、“项目型”、“开发型”等多模块组合的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基地课程体系。

3.力求通过基地的建设与运行,逐步形成“理论学习——实践检验——深化理论认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四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验。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所属专业:行政管理国家一流专业

所属机构: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核心成员:陈潭、杨芳、徐凌、蒋红军、刘晓洋、彭铭刚

支持机构:广州大学NPA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广州大学之父:广东台山人陈炳权先生传
一个人和一所大学:广州大学创校校长陈炳权





谷琶公告||《公达家书》面向海内外院友征稿启事谷琶公告||“数据、文化与社会:定量社会科学前沿”议程
谷琶公告||“健康中国与疫情治理”学术工作坊征稿谷琶公告||“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稿
谷琶公告||“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谷琶公告||第二届“海洋社会与文化”工作坊征稿启事
谷琶公告||《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谷琶辑刊||《南方治理评论》征稿启事谷琶辑刊||《社会创新研究》征稿启事


教学一线张庆鹏:三线并举打造“多平台+全过程”在线教学
熊美娟:基于“Mooc+在线直播”的统计学课程教学
刘建义:行政管理5A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姚华松:关注“附近”与“日常”的接地气教学
姚华松:七嘴八舌话“地摊经济”
王霞:网络协同的智能教学模式及其课堂实践
张惠:拓展融合精致案例的在线开放式教学
程潮:在线教学的经验体会与案例应用刘念:打造师生在线学习共同体肖栩:推进线上教学迈向新高度黄鑫:坚持疫情防控和人才培养两手不放松
林曼曼:把课堂和论文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谢治菊论文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9期全文转载陈潭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3期转载  陈潭获立2020年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
陈晓佳王利兵荣立2020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
蒋红军获立2020年广东制度理论研究专项课题
姚华松荣获“抗疫防疫先进地理工作者”称号
陈潭入选2019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张茂元入选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十大工作荣耀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教学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生毕业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研究生毕业报告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教师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生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8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学术发展报告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论文报告(2012-2016)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读研报告(2015-2018)    

【联络】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邮编:510006。电话:(020)39366783(行政)、39366775(教学)、39366776(学术)、39366703(学生)。邮箱:gzggxy@sina.com。微信:gzdxggx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