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度知识革命:未来还未来,可人们已经深陷“假性学习焦虑”不能自拔

2017-12-31 腾讯传媒 全媒派




即将过去的2017年,我们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但“脑补”信息又能否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当无人驾驶汽车开上五环,当战胜柯洁的AlphaGo进化成AlphaGo Zero,人们见证了科技的高速发展,但也脑补了很多想象。机器人作为未来公民“抢你饭碗,断你财路”,科技被捧上神坛;“一分钟了解XXX,七天改变XXX”,急功近利的付费信息又让知识粘上了铜臭味。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回顾这一年知识向科技向知识向热点,你会发现,在这场空前的“脑补”学习中,最大的威胁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缺乏反省能力的“脑补”会使“补脑”失败。



脑补知识时代来临

技术助推/传者引导/主动想象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科技化、智能化的传播方式丰富了信息呈现的方式,给了用户“脑补”学习更多的可能性。人们也对机器人产生各种各样的遐想,越来越多的科普博主和科幻作品也引导着人们脑补未来。

 

技术助推新闻业 脑补信息易如反掌

 

没有一个“新闻实验室”,都不敢自称顶级媒体。谈及未来新闻业态势,言必称技术带来变革。各家媒体智库致力于让技术更好地为新闻服务。更好的新闻态势,更好的信息“脑补”。

 

“新闻实验室”成顶级媒体标配,各家智库如何为内容产品注入时代生命力?

 

几秒钟写预测稿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从内容生产到信息分发,从事实核查到商业化,AI给新闻制作流水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了不少buff。技术影响下的新闻业正使得读者接受信息变得越来越具象和完整,“脑补”事件也更加轻松。

 

哥大AI新闻业全景报告:深度直击最新进展/当前问题/破局之道

机器人写稿不新鲜了!从事实核查到卖广告,各大媒体正在为AI编辑部疯狂打call

 

FTI创始人Amy Webb认为:“人工智能继续成为传媒人2018年里关注的一大焦点,2018年超过一半的技术发展趋势会和AI相关。”AI表情包,AI炫酷报道,极客们想做的,正是用一点小小的技术创新让我们感受到科技时代的美,让人们脑补出绚烂无比的图景。

 

Future Today重磅报告:2018年影响传媒业的N个科技趋势

Prisma又有新动作!AI表情包神器,技术流要承包手机镜头?

Quartz用竖视频切割长新闻!跨团队合作的AI报道如何炼成?

Quartz用机器人实现常效“话题追踪”,开放内容如何加知识buff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有70余年,语音识别是其四大基础研究方向之一。在柯洁vs AlphaGo大战结束的第二天,在机器之心主办的2017全球机器智能峰会(GMIS)举办的专场“人机速记大战”上,由搜狗“汪仔”对阵人类速记员,历经普通话、方言、中英文等5轮PK后,手稿听写在准确率上最终“战胜”人类。



不可否认,在物联设备爆炸性增长的态势下,面对海量信息小屏化、甚至无屏化呈现,语音和语言就成为“端到端”复杂交互的最佳实现手段之一,也成为读者“脑补”的最便捷途径。

 

国内外媒体悄然试水“读新闻”,智能语音资讯正召唤下一场变革

微信/谷歌/FB之后,下一个超级入口是?语音助理、实物识别、智能家居…

 

然而,受众的“脑补”事实也常常会出现偏差,皮尤2016年的研究分析了脸书用户和新闻机构的互动,发现人们乐于寻找和自己价值观相符的信息,而非真相。虚假信息的误导,往往会造成误导。207年,假新闻成为年度热词。这就要求技术在事实核查中扮演重要角色,规范读者的“脑补”,避免造成误导,想象无度。

 

10年后真相能跑赢假新闻吗?皮尤圈了全球媒体大佬,预测事实核查图景

请回答2017:事实核查组合拳出击,能否帮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外媒这半年"花式打假":事实核查不仅用AI点杀,还开发了游戏演练



传者引导:科普博主和科幻作品

 

“人工智能虽然比其他机器更高级,但是它仍然只是工具,用来提高我们自己的能力。”技术再高级,终究只是工具。在今年BBC分析的365中职业中,教师的被替代率仅为0.4%,成为最不容易被机器人取代的职业。人类独有的、被视为最后壁垒的能力,恰恰是机器所无法传道受业的。



而有一群人,虽然不是教师,但是却让大家“脑补”了很多科学知识,有一些作品,帮助人们脑补了未来,更有一些技术,让人们触摸到那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

 

艰深的专业理论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科研学术和日常沟通处在不同的意义空间,科普博主们通过使用“轻量形式”,实现两种不同话语之间的语境互通进而实现了读者的有效“脑补”,信息得以实现有效传播。

 

科普博主们各出奇招,努力凿穿深奥理论与普通读者之间的次元壁。公众号ImagineNature将科学知识变成一则故事,用叙事使科学更加可理解,增添情感层面的体验,“为现实中的自然故事赋予抒情性”。故事性抒情性的表达让原本单调的生物知识变得栩栩如生,更易产生联想,“脑补”来得更令人感动。




公众号ImagineNature最近的一篇关于旅鸽的推文及读者评论

 

混乱博物馆、物种日历、博物杂志……各类科普博主不管是靠抖机灵还是卖萌,都实现了科普信息的传递,读者“脑补”的完成。通过条漫、短视频等可视化形式进行科普的自媒体让知识在“看得见”的有趣中及时传播,相比于枯燥的论文和文字表达,用轻量有趣的框架,在短视频中结合实物图片、文字标注和旁白解说进行剖析,实现即时脑补,瞬时get!

 

"极客"指数爆炸:条漫/短视频/趣闻故事...知识博主们要让科学说人话

还揪心于性教育课本?不如跟着这些科普po主一起重返当年高考的智商巅峰

 

2017年还是个科幻电影和小说的大年。影片《降临》、《异形:契约》、《攻壳机动队》、《银翼杀手2049》上映……填补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也让人“脑补”未来人和机器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大西洋海水倒灌,纽约城市里,街道变成河道,摩天楼变成孤岛。这是《纽约时报》科幻小说畅销书作家Kim Stanley Robinson在《纽约2140》中描绘的场景,他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的未来,力图探索,面临危机,城市居民如何适应,如何求生。


电影《纽约2140》海报


科幻神奇的魔力在于把人带到时间序列之前,如威廉·吉布森在《全息玫瑰碎片》中所说:“一个人如果无法辨识想象力从已知世界飞升的起点,就无法真正体会科幻的力量。”对于科幻迷而言,他们享受的正式这种从现实世界起飞的失重感。而黑科技更能让人切身感受,脑补来得更具体,更触手可及。

 

未来向!年度最值得期待的30部科幻小说震撼推荐

死宅们的福音!这些VR黑科技让你拥有哆啦A梦“任意门”

 

无论是科普、黑科技还是科幻作品,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传播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虽然火种渺小,更像是碎片式的光点,可能难以揭示全部图景,但也能够点亮人们对遥远未知的好奇,脑补出让人憧憬的未来。

 

疯狂脑补:机器人迷思与知识付费

 

2017年5月,柯洁与AlphaGo人机大战惨败,2017年10月,最强版AlphaGo公布,代号为AlphaGo Zero。“女性”机器人Sophia被沙特赋予公民身份。在“颤抖吧人类”和“科技让生活更绝望”的戏谑中,人们对机器人的脑补在神坛上的“未来公民”和鸡肋蠢萌的“人工智障”中徘徊。


 人工智能VS人工智障,机器人迷思中,战胜人类的其实是自己的想象

 

微博热帖——“人工智障”之扫地机器人


而另一种大范围的想象还存在于“知识付费”中——“购物式学习”,坚信“买了就是学了”的脑补和“其实根本没看”的行为让人苦笑不得。“同样内核,付费版本更受欢迎”、“付费语音问答要明星回答八卦问题来带动热度”,作为好奇心日报关于“这年头关于‘获取知识’的方式,你有哪些理解不能的地方?”的备选答案,其实都是击中了读者 “脑补”的点。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识付费代表着一种新的产品载体:在碎片化传播、信息泛滥的场景之下,将知识价值包装后再推出。2017年则迎来“知识付费”的爆发。不但有喜马拉雅FM、知乎、得到、分答等平台成为先行者,一向慢吞吞的豆瓣和知乎等也纷纷入局,推出豆瓣时间和知乎live。十点读书推出十点课堂,新世相推出读书会,咪蒙上线《月薪5万》音频课程,自媒体大 V 都先后入局。此外,财新网启动全面收费,36氪付费专栏「开氪」上线,不少网站的新媒体部也都在尝试各种知识付费产品。而樊登读书会、有书的崛起也以社群姿态入场要分一杯羹,靠社群运营带来红利。

 

贫穷限制了我的智慧!知识付费一年回望:让用户为成长焦虑买单

 

借着音频APP与知识付费的东风,没落的电台卷土重来。那“深夜里令人着迷的声音”成为为年轻人孤独成长的闲静一隅,脑补了回忆;睡前充电,“即时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脑补了知识;“人格化”的电台,脑补了一个孤独而有趣的灵魂。

 

年轻人深夜“充电”成常态,悄声崛起的知识电台治愈的不止是焦虑




脑补有风险 思考需谨慎

 

产出流量:大V让脑补知识更有效?

 

上文已提到,科普博主们利用轻量形式使得科学作为知识的工具性价值之外,呈现科学中蕴含的非功利性的审美价值。博主“科普君XueShu”所发布的数学之美的壁纸,或是行星相撞的视频,能够让读者脑补另一视角:枯燥的原理和公式之外,科学现象也可以性感和可爱。

 

但比起得到货真价实的知识感而言,科普君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信息快感:一方面是轻量形式与重磅内容结合,即食易懂的信息增量缓解了潜在的知识焦虑,也具有消费段子或是视听作品时的愉悦体验。在与科普博主的交互中,读者会“脑补”自己得到了很多“知识增量”,但科普博主在将科学“拉下神坛”的同时,也存在知识结构失真的问题。读者不能一味“脑补”,要明白掌握知识还是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和消化。

 

而在科普博主之外,星座博主更显神秘而玄妙,星座领域的信息不确定性更大,读者“脑补”空间更大。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聊的早已不是“星座”本身,而是自己的情绪指数;能够变现的也不是“占星”学科本体,而是一种在迷茫生活中找寻精神支柱的心理需求。

 

“下半场”的星座布道者画像:超越占星,开启心智型“知识变现”

 

 

给知识标价=给大脑补钙?

 

心智型“知识变现”只是广大的“知识付费”海洋中很小的一片海域。知识付费瞄准了人们在“没时间”与“自我提升”之间的摇摆与焦虑感。



世人总觉得买了钢琴就会有音乐,买了画笔就是画家。“知识付费”的用户往往会脑补“买到”即“得到”的逻辑,催生为成长买单的购买行为。

 

知识付费的盛行来源于读者的信息焦虑。全媒派往期文章中,讨论了“得到”的设计逻辑:“信息爆炸的年代,内容不再稀缺,但用户的时间可贵,因此需要最专业的知识分享者,每天用最少的时间,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充电5分钟,能抵2小时?罗胖、马东们的付费知识音频可有真疗效

 

然而优质的内容才是“知识变现”的根本,国外媒体在优化内容方面下足功夫,收费底气十足。而国内的内容在产品化后是否变质?知识平台中为数众多的付费产品,主题从人文、职场到生活,打包生产加之筛选机制不明,反而产生了另一种形态的信息冗余。且不少读者仍认为,知识产品仍未摆脱互联网碎片学习的属性,知识更多需要内化为一种思考能力,而非以数量积累取胜的信息输入。

 

国外媒体“付费订阅”新玩法盘点,优化内容/用户策略,理直气壮收钱

 

在2017年腾讯媒体+峰会上,分答创始人姬十三在演讲中提到,“知识的生态链正在发生变化,一是知识的浅化和简化,二是知识的超载与爆炸,三是专家的变迁与网络深知识,四是知识付费将成为一种信息筛选机制。”

 

这里看得见未来!全球媒体大佬都在M+峰会上说了什么,全媒派精华实录


有人认为“知识付费是伪命题”,从心理和历史经验来看,人类极少主动为知识付费,只会为缺乏知识付出代价。而付费知识往往碎片化严重,“一周一本书”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解决的只是暂时的焦虑,而焦虑是会反复出现的。



脑补时代如何正确“补脑”

 

媒介:提供更好的“脑补”形式和场景

 

无论是新闻业、科普博主还是知识变现,媒介都应更好地为传达信息而服务,为读者“脑补”信息提供更好的形式和场景。

 

“未来机器人将承担所有无聊乏味的工作,而其他的则由人类负责。”对于技术对未来的发展影响,多数人是持肯定意见的。人和机器人并不是“你死我亡”的关系,即使人类“是和一个永远不会输的对手过招,”“一个更好的对手会让人类变得更强。”


对话4位全球顶尖AI专家:更强的AI是否等于更好的人类未来?



正如前文所说,“机器人”群体在媒体与公众解读中呈现的形象,目前存在着两个极端存在:机器人终有一日会代替人类的恐慌,和对于“人工智障”的戏谑与调侃。遥远的科技和知识,在“脑补”学习中变成了可供人类利用的话题和符号资源。而在媒体与读者共同构建的认知也应更好地引导“脑补”。也许多年之后,仅存的人类翻出记载昔日微信推送的历史,默默感慨,大敌当前,当初怎么就光顾着写段子了呢。

 

而在互联网传播、音频应用与移动支付等技术机制升级等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知识付费,现在仍然需要面临的信息碎片、知识爆炸等问题。知识付费在拓展内容变现生态的同时,不应泛化或窄化了知识。

 

读者:正确看待技术与知识,合理想象

 

面对技术和知识,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宜“脑补无度”,既不能对技术一味恐慌,也不应全盘拥抱。

 

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曾经分享过他对“专业知识”的看法,一层是我们在学生阶段接触的数理化等基础知识,第二层则是应用场景之下的知识。在脱离系统学习的阶段之后,人们更多需要按需学习,即学即走。


当赛先生通达内容生产,我们找到专业主义新注解

 

中国科幻作家、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谈未来我们如何去做才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时说道,“人工智能对我们最大的威胁就在于,当我们过于依赖很多的数据系统以后,我们自己如果变得懒于思考、懒于自我反思,而让我们自己的智慧退化的话,这是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在这场“脑补”学习中,我们最要做到的就是及时跳脱出来,不被自身的认知框架所局限,坐井观天,沉浸在自己的脑补世界里无法自拔。就像知乎用户“胡吹哥”建议沉迷《王者荣耀》的孩子家长所说的:“我们要做的,是告诉他们,你沉浸的世界我懂,但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外面的世界也看一眼?”

 

脑补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反省有总结,并能运用于实际的脑补学习,才是正确的“知识补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