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开启体验式新闻新时代!哪些媒体抢到船票?(附NYT最新作品) | 独家编译
VR彻头彻尾地火了,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大批热钱集体涌入。当然,新闻业也不落人后,一批初具雏形的VR作品问世。也许未来街头,戴着头盔看新闻的人会越来越多。
本文由腾讯旗下产品“全媒派”独家编译。原文载于theMediaBriefing.com,作者系资深记者Chris Sutcliffe。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授权合作请联系quanmeipai0321@qq.com。
然而,隐藏在狂热背后的真相却令人“目眩神迷”。The Media Briefing资深记者Chris Sutcliffe针对全球“VR热”,梳理未来VR的真正潜力与前景,以及媒体业如何借力VR开启一个新叙事时代。
Chris指出,所有体验过虚拟现实技术的人,都会发现这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技术。无论他们是用来体验的是设备是谷歌眼镜,还是Oculus Rift、HTC的Vive。
但毋庸置疑的是,Chris说道:“虚拟现实为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像《纽约时报》、VICE和BBC这样的媒体机构已经开始尝试虚拟现实报道,而这很可能开启体验式新闻的新时代。”
更加让人感到兴奋的是,“虚拟现实对媒体而言还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赚钱契机”。
游戏界:培育最早一批VR玩家
当我们谈论全景视频和虚拟现实的时候,常常提到“场景”一词。所谓“场景”,是指用户被置于所描绘的感官虚拟现实场景之中。Chris指出,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主要被用于电子游戏中。因此,游戏玩家将成为这个平台上构成最大的早期体验者。
#视频:游戏玩家通过Oculus体验虚拟现实游戏 时长:03分5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73uwwa7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尽管最初对于虚拟现实的关注可能集中在游戏领域,但显而易见,VR可以拓展的领域空间十分广阔。正如Oculus的CEO Brendan Iribe所说:“大多数的人并不把主要的时间花费在打游戏上,因此,我并不认为虚拟现实游戏就是这项技术的尽头。”
而当下营销界的先锋人士,已经嗅出了VR应用潜藏的商机。
营销界:利用VR触动消费者
Chris指出,VR在营销界大有可为。因为,在一个越来越依赖“体验性活动”传递品牌信息的时代,通过虚拟现实场景向潜在消费者传递品牌内涵,这种方式听起来十分诱人。
即便当下运用VR技术制作营销内容依然困难重重,但Chris坚信,当VR寻找一个恰当的叙事时,他所带来的体验感和冲击无法被任何媒介替代。
2014年以来,人们对VR的关注热情日益高涨(美国社区网站Reddit上,有关VR、oculus、vive的内容增长趋势)
传媒界:新叙事、新体验、新大陆
NYT杂志的主编Jake Silverstein指出:在媒体编务中大家常常提到“叙事”这个词,特别是当谈论新技术的时候。而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可以用作媒体叙事了。
更可贵的是,NYT目前拍摄的两部短片已经在叙事层面上运用了VR技术。但是,“真正有变革潜力的并非叙事能力,而是它带来的体验感。”
和NYT一样,更多的媒体大军加入VR阵营,纷纷使用全景视频和虚拟现实技术吸引受众,并且希冀最终从中获益。毕竟,随着技术和硬件的普及,虚拟现实的获得门槛越来越低。现在,一个普通的用户只需购买一个10磅的谷歌纸板,再打开YouTube,就能体验“无与伦比”的虚拟现实视频了。
在文章中,Chris还为大家介绍了运用VR打造媒体作品最新鲜的若干案例。以下也一一分享。
案例一:Immersivly Ltd《香港动乱》
《香港动乱》是由应用制造商Immersivly Ltd打造的VR全景新闻视频,它支持在三星Gear上观看。
通过VR设备,人们可以看到在香港街头形形色色的人群,这些真实的画面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得以知道事件发生时香港市民的真实状态。体验者甚至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人群的冲撞感,并全景浏览游行场面。
Chris介绍,《香港动乱》的制作者Edward Miller在Twitter上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布者,他常常讨论一些关于虚拟现实行业发展的话题,并横跨媒体和医疗产业。
案例二:NYT《流离失所》
或许大家都已知晓,《纽约时报》最近随纸质出版物附赠了131万个谷歌纸板,以让更多读者体验虚拟现实技术。
而前段时间正式上线的NYT VR,更让《纽约时报》看到了媒体与全景视频联姻的巨大前景。“从这点上来说,这就是新技术理念的最好证明。”
《The Displaced(流离失所)》是NYT发布的一个虚拟现实短片,它讲述了迫于战争而离乡背井的难民儿童的故事。Silverstein介绍到,这是一个有关移民危机的短片,“我认为适合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新闻题材的目的显而易见,那就是要带读者去到他们自己无法抵达的地方。”
#视频:《纽约时报》VR视频作品《流离失所》 时长:11分0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736mlbv7&width=500&height=375&auto=0
案例三:Vice《纽约百万人大游行》
去年,Vice新闻出品了它第一个虚拟现实短片来报道纽约的“百万人大游行”,在与Spike Jonze和虚拟现实先锋Chris Milk的合作下,短片与《香港动乱》有着天然的相似性,都将重点放在了“场景重现”上:读者亲身经历一场文化运动将会是怎样的体验。
在给Vice的捧场文章中,Milk解释了为什么VR让媒介如此有力量:“(虚拟现实新闻作品)绝不是某一时段日常现实事物的集合:在现实中,你参与了事件却没有自我意识;但在虚拟现实体验中,你可以看到每一处表情里的细微差别、颤抖、甚至呼吸。”
“我把这个短片给一些当天参与了百万人游行的人看,他们认为那天的抗议非常有力量但是他们并没有哭。然而,当他们看到虚拟现实画面的时候,他们却大哭起来。”
Milk也是VRSE的重要参与人员。VRSE是一个专门的虚拟现实报道平台,目前也正在寻求与《纽约时报》、NBC和联合国等机构合作。
介绍完这三个虚拟现实在新闻领域的应用,Chris强调:以上所有的例子都主要是全景视频而不是真正的虚拟现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也是以后我非常希望阐明的一点。全景视频是虚拟现实领域最小单位的可行产品,是VR的概念证明。”
说到这,Chris再次总结:虚拟现实本质上来说是用既有的科技营造和描绘了一个“虚拟的场景”。当下,真正可以称之为虚拟现实的应用依然集中在游戏领域,但也出现了一些大胆尝试,这些尝试让人感到兴奋。
#视频:玩家头戴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走钢丝” 时长:02分5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173vaq3t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可是,虚拟现实技术真的一往无前吗?前方是否有一些“坑”需要我们回避?
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制作VR作品
Chris指出,尽管VR能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但是有些题材不适宜运用VR技术。其中之一是灾难性报道,比如9·11事件。此前,一篇名为《我们不要做一个关于9·11的VR游戏》的文章颇受关注。文章指出,你可以争论这样一个场景是否合适被再现,但无论是出于道德还是技术上的考虑,似乎都不可能准确呈现这一事件,否则会有让”悲剧廉价化”的风险。
但是,Chris强调,这篇文章依然透露了VR对于媒体来说为何如此重要。文章中有这样的表述:“尽管我不期待开发者有意回避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戏剧化隐喻,因为这些在现代游戏中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场景真正离你很近时。它会产生非常不一样的影响。”
VR的真正魅力:体验
Chris总结,VR之所以新鲜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受众感受到那些他们从未在其他媒体中体验过的东西。试想一下,一个虚拟现实作品从女人的视角展示她在纽约散步的情境,而男性用户带上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这个女性的心境,或许会产生奇妙的心理体验。
此外,VR还可以用于真实呈现一个痴呆病人、自闭症患者、癌症患者的生存状况,亦或是重现失独父母的心理历程等等...
总之,虚拟现实叙事还有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或许新闻业对于VR的运用还停留在极其初级的阶段。但VR对于新闻业的意义已不言自明:真实的体验与互动,将为新闻叙事带来无与伦比的潜力。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的推荐
点击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长期加班 | GoPro转型 | 社交媒体 | 记者薪水 | 大神公关稿 | TED演讲 | 高温天 | VOX | 二战电影 | 美食剧 | FT易主 | 电竞主播 | 媒体团灭 | 秘密花园 | 卫报 | 华尔街日报 | 本土港媒 | 创业公司死法 | 新视野号 | Vice纪录片 |
点击阅读原文或点击头像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