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本硕,工科女小土,家有蛋定两兄弟,点击蓝字关注,一起理性育儿,少走弯路。小土叨叨:7天长假结束了,今天大家估计都很忙吧? 这篇的话题,是我们或多或少都思考过的,但要想明白却不容易,一起探讨下。后来有个留言问我:“小土,陈佩斯说不许孩子考100分,你怎么看?” 我当时有点好奇,想了解下这段话有啥来龙去脉,这一看还真的觉得得说道说道。这段话出自优酷的圆桌派节目中,大家也可以点开视频看看,2分多钟不算太长,不方便看视频的,就直接看接下来的截图。陈佩斯陈老,大家一定都很熟悉,在这个节目里,他的主要观点是,现在焦虑的父母,把对孩子的爱都变成了恨,恨他缺这个恨他少那个。老是要赢在起跑线上,虐待这些孩子,不让孩子休息,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这些量过重,就会变成仇恨。基于这样的理念,他对儿子强调说,上学以后不许考100分,考100分回来我就揍你。后来主持人还问了一些诸如,老师会不会叫家长之类的问题,确实叫了,但他坚决不去,都是孩子妈妈去的。孩子周末都是去山里各种玩,树上泉水大山,他也很庆幸,觉得因此父子感情很深,很少发生冲突。我又搜了一下其它访谈,还真不是一时兴起说的,以前他就表达过“所有成绩都不许考一百分”“回到家绝对不做家庭作业”等做法。
那作为影响力和传播力都相当广的名人,这样观点和做法,我们该如何解读?普通家庭能照着学吗?
原视频下的评论很有代表性,主要是觉得有钱人家不缺钱才这样,还有的指出,不需要努力真幸福。可是,不需要努力真的就是幸福密码吗?父母对子女的期待真的只有负面影响,全无意义吗?不能说陈老的想法完全没有道理,其中有好些,我是赞同的,比如,父母不应该总想着要赢在起跑线,不应该剥夺孩子的休息和玩的权利,要让孩子多玩,多亲近大自然,不要盲目追求100分等。但小学全班不及格寥寥无几的情况下,只把目标定在60,有点太看扁孩子了。是不是100分,得看孩子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强求不来,为了20%的分,花上80%的力气,不值当,但直接“不许”甚至于考到就要揍,就显得太霸道也太自以为是了。 人生是长跑,不做领头羊完全没问题,但一开始就掉队太多,后面就真的太难了,对孩子自信也有损伤。 也许人微言轻,但我不得不提醒大家警惕的就是,人生不是可以一遍遍重来的游戏,每一次的急刹车,急转弯,都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人总是很容易陷入“矫枉必过正”的陷阱,普通人如果不带思辨的全盘接受,然后照搬着做,那才真的找不到后悔药吃。不知道啥时候开始,有一种diss在蔓延,这种观念的一种极端表现就是,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跟“自己不行,只知道逼孩子”划上了等号,乃至于但凡有点期待,就等于“痴心妄想”,要注定“伤害孩子”。这种言论,我实名反对,如果期待过高产生问题,那么方案应该是调整期待和改进方法,而不应该是完全否认期待的合理性和意义。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
因为完全否认期待的合理性和意义,不能带来更好的成长更幸福的人生,它跟我们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门课的老师觉得你行,对你有期望、总是鼓励你:“你很有潜力,再努力一下能考更好!”“你的实力不止这点啊。” 遇上这样的老师,你这门课很可能就能学得更好。遇上一两个这样的老师,或许真的人生都因此改变了。
而如果一门课的老师对你没有什么关注,没什么要求,觉得你就是不行,你会打不起精神去努力,反正就那样呗。
社会心理学上有个名词自证预言说的就是这个现象,相关研究印证了这一点的确存在。
心理学家Darly和Fazio(1980)把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人的行为,这种现象叫做自证预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ies)。在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罗森塔尔效应(1968)就是一种自证预言。在一项研究中,罗森塔尔从一所小学的六个年级中各选了三个班,通报了根据测试一些孩子会表现出较大的进步(实际是随机选的)。8个月之后,再次测验,结果发现,被指名的孩子,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老师对他们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较好的评价。
父母对子女也是类似的,父母相信孩子,孩子觉得自己可以优秀,很可能就更有努力的动力,敢于尝试,从而让“优秀”从预言变成现实。之前讨论对孩子的期望,有很多人说:“没有期望就不会有失望。”的确高期待可能导致孩子承受过高压力,亲子关系紧张,然后很迅速的,一部分人的选择就倒向了高期待A的对立面B:不做任何期待,凡事放低要求就好。这其实,陷入要么A要么B的“虚假两难谬误“之中,忽视还有中间选项。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现代教育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中(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提到:目标过低则无动力和兴趣,无法发挥潜能提升能力。对孩子来说,要求太高容易挫败,但不等于要求低就是好事。具体到学业,重要的不是一个绝对的分数值,而是孩子当下的水平,如果当下有帮助也只能考40分,那么目标即便定60也是高了,如果有帮助能考80,目标只定60,就是妥妥的低了。
说白了怎么教,订什么目标,不是能直接照搬来的,孩子、家庭都不一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王道。蛋蛋的写字不太好,大家也都看到了,当他横平竖直,卷面干净,哪怕字型还是难看,我也会夸他。60分,100分,都是一个静态的标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做得更好”“在过程中收获什么”,才是因材施教的本意。谁没有幻想过孩子有更广阔更好的人生呢,问题从来不在于高期待,而在目标是否合理,在于孩子是独自去一肩承受所有期待,还是有拆解,有帮助,有鼓励,有陪伴的去向目标攀登。
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要让自己被困在虚假两难里~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有提到,控制型父母过多的帮助甚至替代孩子做决策,传递给孩子低自尊的无能感,而相反的,过于放纵的教养与脱离实际的高自尊相关,同样会阻碍发展,导致适应性问题。北美文化价值观越来越强调对自我的关注,这种关注可能使家长纵容孩子,抬高他们的自尊,美国年轻人的自尊在过去几十年迅速提高,这段时间中许多流行的教育文献都建议提高儿童的自尊(Twenge&Campbell,2001),然而与前几代人相比,美国年轻人取得的成就较少,表现了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和其它适应问题(Berk,2005)。——《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我们的确应该警惕过高期待、有毒压力,但如果完全把正常的期待和压力都摒弃掉,会陷入虚无,引发另一种问题,不需要努力的反面不是幸福,而是空虚和无意义,这同样是值得警惕的。
塑造一个积极、安全自我意象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励儿童努力达成有价值的目标。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没有期待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没有方向和动力,内驱就无从谈起——断线的风筝它飞不高。
点击以下关键字,跳转历史文章:
【睡眠】【辅食】【如厕】【玩具】【拼图】【桌游】
【早教】【绘本】【儿歌】【音频】【自然】【学习】
【沟通】【游戏力】【情绪】【心理】
【幼儿园】【幼升小】【扑克】【社交】【厌学】
【英语】【自拼】【数学】【编程】
【识字】【大语文】【拼音】【写字】
【艺术】【钢琴】【国象】【运动】【坐姿】
【二胎】【养育男孩】【聊天】【重疾】【性教育】
【妈妈有力量】【1岁】【2岁】【3岁】【4岁】
【逆商】【2020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