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工科建设指引下的西部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

李敏之 王阳萍 等 计算机教育 2023-12-17

1 建设背景

以新理念、新模式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型工程人才”的“新工科”概念,在2017 年2 月召开的“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首次被提出[1]。一年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又指明了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的课程建设改革方向[2]。在半年后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首次对“金课”“两性一度” 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描述[3]。随后,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在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被确定[4]。与此同时,吴岩司长在2019 国际机械工程教育大会上的“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新工科建设指引,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发展战略。

如何践行“新工科建设指引,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战略思想,创新发展高校课程建设,是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一项课题,尤其是西部高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创新建设被有限的“软、硬”教学资源严重制约,如何利用好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弥补线下教学资源的不足,从而建立适应西部高校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体系,更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首先,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信息技术与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其次,研究高校各工科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就可以看出计算机公共课程群在其中的基本支撑作用。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公共课程群的排头兵,该门课程的改革应该是“基点”。借助“双万计划”的强劲推动力,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成为一流本科课程正是最佳时期。

2 西部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2.1 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线上线下混合是5 类一流本科课程中的一类,即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该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遵循围绕“两性一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2.2 课程建设目标

2.2.1 西部高校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西部高校在高水平人才、学术影响力、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国内一流大学差距巨大。这些情况从上海软科对高校现状给出的统计分析结果中,就不难看出。另外,地方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管理体制机制相对落后、国际化合作欠缺等因素,都在制约着西部高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因此,西部高校不能走北大、清华的建设之路,而是要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之路。

2.2.2 课程建设的基本形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主要指基于MOOC、SPOC 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信息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革。针对不同课程的基本特征,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采用翻转课堂、虚拟实验等新型教学形式,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2.2.3 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教学目标的“高阶性”。

“高阶性”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因此,针对教学目标对知识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分成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素质拓展3个层次。

第1层次的内容涵盖课程的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通过课堂讲授配合线上学习完成。

第2层次以第1 层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技术原理,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课堂讲授、虚拟仿真实验和翻转课堂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侧重对计算机新技术、应用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广泛搜集、分析整理素材,通过汇报交流学习后,再由教师修正总结。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可通过实验设计思路、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帮助学生加强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第3层次的内容传授应用基本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设计的“创新性”。

(1)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社会最能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科学技术。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涉及原理概念、支撑平台、信息处理、计算文化,其中就包括能落地的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应用,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2)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利用在线教育技术,引进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合本地SPOC 平台,开展“MOOC+SPOC+ 翻转课堂+ 虚拟实验”的混合式教学。

(3)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颠覆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由讲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项目式的分组讨论使学生更注重知识的探究,学习结果更个性化。这种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评价的“挑战度”。

(1)对老师的挑战度。混合式教学不是仅从形式上发生变化,而是涉及内容体系、实施方案、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更新和再造,需要教师花时间、花精力,热情饱满地备课、讲课。

(2)对学生的挑战度。对学生的挑战度主要体现在考核要求上,课程考核注重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评价。总评成绩除了考勤、答疑、作业和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加入线上学习、翻转课堂项目汇报、在线论坛开放问题讨论、在线答疑等内容的考核。

3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计算机类公共课程设计

3.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和展开的。就教学目标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分析学生需求、能力需求、学习兴趣、社会需求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3.2 基本教学模式

融合“MOOC+SPOC+ 翻转课堂+ 虚拟实验”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情境,组织好教学模式设计的各要素,形成一个良好有序的教学系统,从而更好地促进该课程教学。对接新工科建设要求,根据学生需求、能力需求、学习兴趣、社会需求等因素,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因素驱动与多元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设计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融入因素驱动与多元教学手段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模型如图1 所示。

3.3 课堂教学方法

新技术驱动教学方法的融合,使传统课堂教学由根深蒂固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交流与评估”的双向互动模式。融合了“MOOC+SPOC+翻转课堂+ 虚拟实验”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混合教学方法,不仅能够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模式,还加大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其中互动与分享是新混合教学方法的突出优势。因此,结合已建立的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问题集合,将“MOOC+SPOC+ 翻转课堂+ 虚拟实验”等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如图2 所示。

3.4 教学内容

目标明确后,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即知识点在教学体系中的组织与呈现。在确定一个知识点时,应明确以下几点: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在这个教学位置学习它;要凭借它学习哪些知识技能;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学习这些知识技能;这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有何关系;最终将知识点归纳总结成若干问题。课程的知识体系建立过程如图3 所示。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实例

4.1 课程教学体系的实施设计

4.1.1 重构教学内容

在充分分析本校学情后,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可以专业融合为目标,问题驱动为导向,案例设计为手段,结合虚拟实验平台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落实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内容的整理规划中,可以充分挖掘在计算机领域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确引导的思政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计算机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教学单元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手机出发,从芯片、操作系统等引入知识点,如华为公司作为通信行业的优秀民族企业,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些刚好可以作为案例。

4.1.2 确定教学模式

通过3 年实践,逐步确定了“MOOC+SPOC+翻转课堂+ 虚拟实验”的混合教学模式。在MOOC 课程中,学生着重完成指定章节知识点的视频学习,参加测试,完成虚拟实验,参与课程讨论;在SPOC 课程中,补充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多视角展示相关知识点,并适当增加针对本校课程大纲的单元测试及考试;在线下课堂中注重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完成知识点内化,重点放在思路性内容、难点性内容的讲解;在翻转课堂环节采用问题驱动的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形式,适当融入专业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4.2 翻转课堂的实施设计

4.2.1 课前准备

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组4~6 人。

学习:教师对自学内容进行提纲式讲解引导,提出重难点;学生课后在MOOC、SPOC 平台学习指定视频,完成作业,参与讨论。

分组研讨:每组从指定的讨论题目中抽取一个;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学习视频课程完成讨论任务;根据学习结果制作汇报演示文稿。

4.2.2 课堂展示与讨论

成绩构成:总成绩= 小组互评(40%)+ 班级评分(20%)+ 教师评分(40%)。

分组展示:每组演讲者随机抽取,汇报本组研讨成果;组内其他人可予以补充。

提问与打分:其他同学和老师对展示小组进行提问;组外其他成员可通过微信小程序打分。

4.2.3 课堂总结

由教师对整个课程的讨论情况加以总结,并对本部分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归纳。

4.2.4 课后改进与成绩提交

课后改进:各小组按照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修改自己的展示作品,修改完成后,按要求提交作业。

4.3 完善评价体系的实施设计

4.3.1 成绩计算办法

课程总评成绩各部分构成及说明见表1。

4.3.2 基于AHP 模型的教学质量模糊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的过程,但科学客观的评价对课程体系的建立能起到很重要的反馈作用。在3 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利用AHP 建模与模糊评价理论尝试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的AHP 模型、构造模糊评价矩阵、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等过程,并选用乘积求和算子M(g Σ),实现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避免了因个人主观臆断造成评价与事实不符的问题,期望能客观、合理地评价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

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关于MOOC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4 所示。


然后根据我校参加MOOC 教学的教师和相关课程组专家的问卷调查,征求各专家对待评价系统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意见,反复交换信息,归纳综合调查结果,构建判断矩阵。在实际评价中,请评委组定性评价,然后予以量化,建立评价集。评委组由教务管理者、教学督导人员与课程建设负责人、授课教师、学生组成。

最后选用模糊数学方法,根据所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评价指标和评价集之间的关系选用不同的算子,得到混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值。

5 结 语

在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近4 年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西部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之路。今后,通过对课程建设流程的不断优化和经验的持续积累,可以将其应用于计算机类公共课程的建设中。随着各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不断丰富和完善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为新工科建设引领下的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更多样化的改革思路,亦将为其他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胡波, 冯辉, 韩伟力, 等. 加快新工科建设, 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 “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 复旦教育论坛, 2017(2): 20-28.

[2] 浙江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 陈宝生: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 (2018-09-17)[2020-08-04]. https://fgc.zufe.edu.cn/info/1018/1766.htm.

[3]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 4-9.

[4] 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S]. 教高[2019]8号.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8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1203005);兰州交通大学“百名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兰交人发[2017]150 号)。

第一作者简介:李敏之,女,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mzh@mail.lzjtu.cn。

引文格式:李敏之,王阳萍,李海军. 新工科建设指引下的西部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20(11):优先出版.

(完)

(微信编辑:史志伟)

更多精彩:

重磅视频福利!2020思想盛宴《课程思政面对面》全集

北大李晓明教授:从趣味数学到趣味算法到趣味编程——非专业学习者体会计算思维的一条途径?

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思考

清华大学刘云浩教授回答AI两千问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10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9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8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7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6期

【目录】《计算机教育》 2020年第5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教授:一种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新模式——同步异步混合式教学

做好网上教学的几点建议——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

大学老师该如何保障在线教学质量?看专家怎么说

【校长专访】加快推进计算机科学教育 做数据科学教育的探路人——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专访

主编寄语:由“墙上的咖啡”想到的计算机教育

【言十系列】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质量问题分析与建议

日本东京大学计算机本科课程设置分析与启示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与大数据专业建设

【言十系列】去伪存真——从ESI指标谈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外计算机教育研究文章汇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