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团体分析:发展情感隔离 Developing Emotional Insulation | 文献(四)
作者:LOUIS R. ORMONT[1]
原文载于:
Ormont, L. (1994). Developing Emotional Ins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44(3), 361-375.
翻译:程霄晨 杨立华
编辑:罗彬彬
本文分为四部分,此次为第四部分
前文见以下链接
现代团体分析: Developing Emotional Insulation | 文献(一)
摘 要
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发展灵活、具有适应性的自我边界。该论文提出使用“隔离挡板”一词描述让人可以抵御有害刺激,同时允许滋养体验透过的防御结构。要想发展有用的隔离挡板,团体治疗是最好的选择。团体的设置让因为僵化而过度隔绝的来访者,因隔绝不足而过度反应的来访者,这两种低效的隔离无所遁形,易于诊断。作者阐述了特定的技术,治疗师们可用于协助来访者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以及回应刺激的有效方法,进而促进来访者新的学习。
对过去的使用
隔离不足的人常常遭受早期个人经历的折磨,在这些个人经历中,他们感到自己没有被爱,受到了强烈的批评。不可避免的是,他们半信半疑地接受了父母认为他们怪异的观点——他们将其作为他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在他们身上,这一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没有因他们后来的成就而消失。因此,对他们说的任何负面的话都会深深地伤害他们。他们想象自己出了什么大问题,并且有一种感觉,就像他们过去经常发生的那样,他们被揭露为骗子、伪君子。他们觉得自己赤身裸体,毫无防备。
在将他们不那么隐秘的自我意识暴露出来——例如,愚蠢或自私——之后,我们想要消除他们的那个自我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过去是如何被错误判断的,或者至少是为什么他们得出结论说他们有缺陷,从而做到这一点。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童年的情况——不是通过质疑他们,而是通过研究他们在团体中的期待。例如,这个人告诉该团体,在童年时,他受到了残酷的批评。成员们现在询问他或她有关这一经历的情况。“谁对你吹毛求疵?”“他们到底说了什么?”“你还记得那些话吗?”“你认为那个人是对的吗?”“为什么?”
由于团体带领者,我们也许不得不采取不同的路线,将成员们在团体中的互动理解为对其早期家庭生活的再现。例如,一位隔离不足的女士在抱怨整个团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房间里一位年长男士身上时,变得异常激动。我们认为,这种感知是她在家里的感知的直接派生物,即她的哥哥得到了所有的关注。我们证实了这一发现并了解了她的过去。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帮助她准确地记得当她因为她的哥哥而被忽视时,她是如何感到崩溃的。看到她在这种时候的恐慌本质上是不合时宜的,这使她在感觉受到轻视时能够把自己隔离起来。
房间里有许多同盟者,人们没有利益牵扯非要强烈指责这个人,这个隔离不足的成员可以开始把过去和现在分开。当这样一个人感到受到评论的威胁时,我们可以帮助他认识到,虽然这种评论可能在家里是灾难的先兆,但在这个团体中,它不会造成这种伤害。在这个团体中,畅所欲言的人并不像他的父母那样严厉。
我们一再帮助一个成员区分过去的扭曲和现在的现实,这将使他能够摆脱过去。有了他的新观点,这个隔离不足的人将更加大胆地冒险,他新发现的记忆就像一种防御他崩溃的盔甲。
同样地,隔离过度的人在过去做了一个无意识的调整,并将其带到当下。这个人知道或感觉到家里固有的危险。他或她的方法是将所有的感觉拒之门外,让时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度过,生活在幻想中——也许他或她投身于某种疯狂的、耗费精力的兴趣当中。
我们如何利用对过去的参照来帮助这个隔离过度的人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呢?再一次,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这个人的过去,然后帮助他利用我们发现的东西。
例如,一位看似感觉迟钝的男士痛苦地回忆说,他那轻浮、歇斯底里的单身母亲带着一系列恋人住进了他们的家。他的母亲对他的抗议置若罔闻,只为那些像她一样希望小男孩消失的男人们服务。男孩为了生存而让自己变得坚强,成为了一名小提琴家,从早到晚都在练习,不管是否有人在那里。他通过演奏音乐使他奇迹般地不受伤害。
在团体里,他似乎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他总是有一些似乎抓住了他整个情感生活的项目在进行着。这些是他成年之后让他隔离的项目——它们维持了他的自我边界。在这个团体中,人们抱怨他与大家的孤立,公开地对他对他们所说的显得漠不关心感到愤慨。当然,一开始他们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他们只注意到这个人变得闷闷不乐,在房间里任何两个人之间有激烈的情感交流时走神。我问他对被所有其他人排除在外有何感想。他意料之外地激烈地回答说:“我一点也不在乎。”
我把他说话的换了一个说法:“换句话说,你把他们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将你排除在外?”
就这样,他对团体中使用“爱”这个词的人进行了猛烈的谴责,他说这些人太不假思索地使用了“爱”这个词。他指责他们没完没了地谈论自己的情感。一位成员问他为什么感觉如此强烈。他回答说,他的妻子也是这样,她全神贯注于孩子们。直到那时,他才告诉我们他的母亲和她的一系列情人。团体被深深触动了,他被他们对他出乎意料的兴趣所感动——他意识到他并没有做任何有意识的事情来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没有对他的故事置之不理,反而把它放在心上。
话题之后改变了,但在下一次会面时,一位成员宣布,他整个星期都会想起这位男士。那位成员更多地询问了他母亲的情况。有了这份邀请,这位隔离过度的成员向大家讲述了更多有关他的过去的情况。他让他们体验到他对母亲的愤怒,多年来他一直对此讳莫如深。通过这一次的袒露心迹,他至少相信其中一些成员是他的盟友。他让我们和他一起体验他的过去,不是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在那之后,他软化了他的隔离屏障。
任何隔离过度的人看到他的过度防备,并理解其动机,并且这样经历过多次之后,都会变得更能对他人做出反应。他开始相信他们真的对他有兴趣,并且他是对的。他的怀疑主义在过去是有道理的,但现在他可以抛弃它了,他一点点地这样做。
他发现了为什么要在自己周围筑墙,他的隔离过去曾为他服务过,这一发现立刻让团体对他产生了共鸣,并减轻了他对他们的阻抗。此外,团体的同情,他们对这样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几乎总是导致他重新考虑他的孤立策略,并允许其他人进入他的生活。
奥尔蒙特(Ormont, 1992)说明了一个整体的团体,而不仅仅是带领者,是所有个体成员成长的催化剂。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团体,不断地打磨和发展成员的隔离屏障,作为团体分析师,我们必须学会帮助团体履行这一职能。
当然,最终,团体成员必须是做出接近许可的人。当我们成功的时候,这个人学会呈现一个更柔软,更感伤的表面,而不是一个僵硬的,不可穿透的表面。这样的人慢慢地更多地与他人互动,然后让他们进入他的生活,就好像让情感渗透一样。一旦我们心里有了隔离的概念,在于团体工作时,我们可能就永远都会将成员的隔离程度牢记于心了。我们可以说,一位成员的隔离屏障是他或她的社会皮肤。团体治疗是典型的社会情境,所以我们成员给予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打磨这个非常重要的防御组织是相当自然的。
参考文献
Blanck, G., & Blanck, R. (1974). Ego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自我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Federn, P. (1952). Ego psychology and the psychosis. New York: Basic Books.《自我心理学与精神病》
Freud, S. (1920). 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In J. Strachey (Ed. & Trans.),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8, p. 27). London: Hogarth Press.《超越快乐原则》
Kernberg, O. (1976).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and clinical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Jason Aronson.《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心理分析》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自体的分析》
Mahler, M. (1968). On human symbiosi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individuatio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论人类的共生和个体化的变迁》
Ormont, L. (1992). The group therapy experie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Reich, W. (1949).《团体治疗体验》
Character analysis (3d ed). New York: Orgone Press.《性格分析》
Spotnitz, H. (1969). Modem psychoanalysis of the schizophrenic patient. New York: Jason Aronson.《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代精神分析》
End
团体培训
全年体验小组-美国Haim Weinberg/Martha Gilmore带领网络团体
美国AGPA督导小组 | 中美过程团体连续培训项目—督导模块
文献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