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荐书第15期】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
- 每周荐书第15期 -
- 于贝尔·达米施《云的理论》-
《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
〔法〕于贝尔·达米施(Hubert Damisch)著
董强 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4年3月
ISBN 9787534448362
购 买 请 点 击 阅 读 原 文
于贝尔·达米施(Hubert Damisch)
从中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云一直弥漫 西方绘画的天空。它并非单单是一个描绘性的主题,还是一个绘画符号学的因素,它的功能随 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初,它被用来使神圣事物出现在现实中(基督升天、神秘主义幻象等等),其作用正如戏剧中的机械道具;在文艺复兴时期,它的功能变得模棱两可,因为当时透视模式开始起调节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云的作用是遮掩住无法表现的无穷,同时它又指示无穷。这样就保证了一种跟科学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绘画机制的悖论式均衡。
本书通过对符号能指/云/的不同功能的清点,将传统上归于艺术的领域与职能,重新分配给处于表现结构中的科学与意识形态,其真正的目的是要使艺术史重新找回它的体系性与物质性。
拨开《云的理论》的云雾(代译序)
-授权转载-
于贝尔·达米施先生是一位在法国艺术批评界声名远播的人物,他在汉语文化圈内的陌生,主要是由于他的行文比较晦涩难懂,而令译者们望文生畏。但任何一位研究西方艺术、探求现代艺术的跨世界性对话的研究人员及艺术爱好者都不能忽视他的作品。
达米施先生对西方艺术史批评的最大贡献就是将艺术史与科学思想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西方现代艺术批评思潮中的一道主流。《云的理论》一书是他的成名作。它体制宏大,观点明确,立论新颖、敏锐而具有革命性,实为西方批评界风行的“主题性”研究中的佼佼者。
在西方求过学,又聆听过西方教授指导的学生都知道,“主题研究”是最为有效、最能够有成果的一种方法,正如网撒得大,终能捕到鱼。但难度也极大,难有好成果,易得泛泛之论。它要求立意高、求证精,非知识渊博者难以胜任。散佚在整个西方思想史中的作品,尤其是古文献,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达米施先生精通古希腊文、拉丁文,兼通欧洲各国重要文字,他对意大利文的掌握跟法文一样好,对英文与德文也有极高造诣[事有凑巧,本书中译本出版之时(中译本繁体版于2002年出版,编者注。),英译本正好同时付梓。达米施先生亲自细心地校对了英译本全文,并谦逊地得出了英译本许多地方比法文原版更为流畅的结论!他再三强调自己不懂中文是非常可惜的事。相信他若懂汉语,必会亲自校对此中译本]。
本书围绕着帕尔马修道院中的一幅穹顶壁画,层层展开,对科雷乔的大胆创新之举进行了更深的探讨。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对该壁画的种种贬褒不一的评论,指出陈旧的艺术史分法,如风格、趣味等说法,已经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这么一个复杂的、貌似矛盾的、涉及面极广的现象,而当时在西方,特别是在法国方兴未艾的符号学理论,则为他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不断地提出问题,这才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艺术史之所以能够不断翻新,正是因为人们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的解读”,达米施先生在接受译者采访时就这样强调。这位世界知名的乔托专家(《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乔托”辞条即由他执笔撰写)从不以权威自居,而对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画论的爱好,使他的视野明显广于同时期的西方艺术批评家,真正走出了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误区。这位法国社科院的研究员在退休之后,生活在美国与法国,对现代艺术、特别是对现代摄影艺术的关注,使他写出了一大批关于摄影的评论文章,忠实地深化了符号学批评方法。
本书第二章起开始创立作者的批评理论体系,同时对西方艺术史的整个进程进行溯源。第二章的整个氛围是中世纪的。作者以此开始了他关于符号与表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不管是苏巴朗的神秘画还是文艺复兴前期对未来透视思想的创立起影响的“拼贴画”,中世纪的绘画向戏剧借取了多种因素。从戏剧与绘画这两种既独立又相互渗透的艺术种类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中,达米施先生得出了在表现体系中符号可以相互转移,并在各个不同层次上继续起作用的理论,从而超越了简单的风格、时代,以及“借鉴”“历史沉淀”等非理论性的模糊概念,为艺术史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第三章中,达米施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绘画的句法”这一说法,对绘画进行书写式的解读。此说与德里达先生的《论文字学》遥相呼应,但更为具体。为了验证这一说法,作者再一次到历史长河的遗产中寻找范例。乔托参与绘制的阿西西的关于圣弗朗索瓦生平的壁画系列显示了绘画中“手势语”的重要作用,正如在舞台叙述中一样。但作者之意不限于此。关于绘画的书写性的探讨,使他进一步对西方整个绘画体系的基石──透视问题提出了决定性的批判性意见,而“云”作为绘画符号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无比重要、无比珍贵,因为在布鲁内莱斯基关于透视的著名的实验中,云恰恰成了无法表现的事物,成了立体式透视方法的真正盲点,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任何体系均有它的缺陷,以及不适用性反过来可以确证合理性的辩证思想。这一方法又与英、美逻辑实证主义思潮(如波普尔的思想)暗合,也解释了达米施先生对美国思想的钟情。这一部分显然是全书的精华部分。
第四章进一步对“云”这一脱离了体系的可表现性因素进行探讨,强调“绘画性”相对于“线性”的优越性。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真正兼科学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范例,成了最好的佐证。作者特意将达·芬奇关于云及其他模糊形状物的心得与灼见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中间穿插了格列柯的绘画,将物理学与玄学、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思考结合起来,进一步在当时的科学思想体系(如伽利略的思想)中寻找绘画思想的进展因素,因而得出了“艺术史上的变革应当像科学思想史上的革命一样来对待”的精辟结论。
最后一章是最富有想象力、最具有启发性的一章。作者的思路从英国的拉斯金跳到瓦格纳,又从中国古典绘画跃到塞尚,充分体现了视野开阔的大家手笔。对中国古典画论中关于云的论述的独到理解,使之成为西方众多研究中国绘画的学者的必读篇章。对于汉语文化圈的读者来说,这一章反而比较浅显易懂。一方面我们为达米施先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理解之透彻深感佩服,因为他从中看出了我们平时不注意的细节;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保留,因为作者仅以西方某些翻译介绍中国画论的文章为凭据,在浩瀚如烟的中国绘画文本前,不觉有挂一漏万之感,亦不免偏颇之处,但相对于常见的对中国绘画一知半解的西方学者来说,达米施先生的观点可谓谨慎而论证严密,颇具理论上的启发意义。
本书原文语言上极为深奥,而且涉及艺术与科学、哲学思想史,知识极广,译者自知才疏学浅,之所以有勇气译完,是因为在法期间,译者得与塞伊出版社总裁帕斯卡·弗拉芒先生一家交厚,其父保罗·弗拉芒为该出版社创始人之一。他慧眼独具,将达米施这一充满创新思想的作品出版面市,从而使之声名远播。至今提起此事,达米施先生仍念念不忘知遇之恩。而保罗·弗拉芒弥留之际,得知该书将由译者译成中文时,还表示深感欣慰。古来任何创作,皆求四海之内,能有几个知己。而译事则为寻找知己提供些许方便,故不辞艰辛。不免偏错之处,还望方家指正,共同讨论。
本译著在资料查寻方面,得到上海博物馆邢晓舟博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董强
于巴黎梓静书屋
点击以下标题可跳至前期荐书
每周荐书第10期 彼得•盖伊《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点击可查看:
编辑 | LY
投稿信箱:shzycult@126.com
-----------------------------------------------
读,就是不断地成为。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