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故事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编者按
燕园32载
春秋流转
她见证着北大太极拳课程
从少人问津
走到有人热爱
◆ ◆ ◆ ◆ ◆
高考结束
他听见了来自北大的声音
从此
连做梦都是远赴燕园
◆ ◆ ◆ ◆ ◆
2017年
“无碘小饭桌”的温暖
蔓延在北大人心间
现在
艺园的烤串夜市
陪伴了多少人的良夜
◆ ◆ ◆ ◆ ◆
2012年他参军入伍
燕园的牵系常伴军旅生活
这个夏天他即将毕业
还想同室友在石舫上
探讨诗与理想
◆ ◆ ◆ ◆ ◆
他的每个清晨
起床第一件事就是
更新官博和大家说声早安
与北大的故事从新生开始
从此燕园草木也是他的心声
(彭芳与诗琳通公主)
1986年入职北京大学,
现任职于体育教研部,副教授
时间荏苒,自我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毕业,到入职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从事专业武术与太极拳的教学,转眼已有32个春秋。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刚到北大这座园子时,校内开设的体育课程比较少,体育设施没有如今这般完备,教学也基本在室外进行。太极拳并不是当时男生们所热衷的运动,在他们心中,或许篮球场上的扣篮会更酷。直到1994年,北大体育教研部进行教改,太极拳才被设立为北京大学男生必修的体育课程,也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
◆ ◆ ◆ ◆ ◆
这些年来,我执教了一批又一批学习太极拳课程的学生,组织他们在每年的校运会开幕式上进行近千人的太极拳团体操表演,传承并弘扬国粹。我惊喜地发现,在北大,太极拳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重视。从未名湖畔到五四田径场,从北大百年校庆的欢庆活动到抗击非典时的俄文楼前,都能看到太极的身影。我想,太极拳已渐渐融入北大,根植北大,成为这个园子里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健身领域里引领着北大人去学习,去感受,去热爱。
◆ ◆ ◆ ◆ ◆
鲁迅曾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哪怕语言不通,哪怕肤色不同,我们仍能通过太极交流与学习。我喜欢向外国友人普及太极文化,曾多次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宣讲中国的太极文化,并在泰国开设全国教师太极培训班。 我也曾有幸迎来一生中最尊贵的学生——泰国公主诗琳通。那段历时一个月的太极拳教学,也成为了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我在北大教太极,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一生的事业。我愿在传承和弘扬太极文化的路上孜孜不倦地学习,尽我所能让一代代北大学子去了解太极,感受太极,热爱太极,学会用太极强身健体,保养身心。如今北大已走过120年岁月,除了对学校深深的祝福,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北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之余,走进操场,走向户外,爱上体育锻炼,爱上太极。以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面貌,助力北大“双一流”建设。因为身心健康,体育先行;而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社会学系2013级本科生,
2017级硕士生,
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党代会党代表,
北大120周年校庆学生执行团成员
2013年高考出分的第二天,匆匆与另一所高校签了专业任选的协议,回到家就听到了来自北大的声音,于是毫不迟疑、又颇为愧疚地拒了前者,从此,连做梦都是远赴燕园,在梦寐以求的田野里追寻更高、更远的未来。
还记得那个暑假最兴奋的就是,家人赶制了数十份足以“以假乱真”的录取通知书,这里压一份,那里贴一张,心里更坚信:北大即为荣耀。
到了燕园,体验过这五年的兜兜转转,又发现,荣耀不过台前昙花一现,唯有“追求”二字,是北大的真正涵义。
◆ ◆ ◆ ◆ ◆
曾看过凌晨四点的燕园,陪伴着辩论队,走过昏黄的路灯,倾听着无限的寂静;也曾看过座无虚席的讲堂,簇拥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走过求知若渴的眼神,倾听颤抖双手握住粉笔的瞬间;也曾踏出象牙塔,肩负着北大学子的使命,穿梭在乡村田野、都市街坊,倾听来自五湖四海的声音。
或求扬名立万,或求教书育人,或求报效祖国,或求奉献社会,无数的追求汇聚成每一位北大人的灵魂,行走于世,无愧为时代高标。
2016年的秋季,开始为120周年校庆奔忙。在这里结交了一批挚友,共同在校庆的舞台上张扬风采。
◆ ◆ ◆ ◆ ◆
蓦然回首才发现,“北大”、“荣耀”与“追求”从来都是浑然一体的,离开的、留守的,工作的、求学的,事业有成的、白手起家的,无论追求着什么,无论憧憬着什么,都不曾放下那份专属于北大人身份的荣耀。
同饮未名水,共忆博雅情。愿百廿北大风华永驻,祝千万北大人举世无双。
我是2001年来到北大的。先后担任面食部(现学五面食快餐)、艺园二楼、松林餐厅负责人,从此与北大结缘。
我深知,我工作的任务就是为同学们服务,在服务北大的17年间,我与同学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自己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儿变成了孩子的父亲。
我对这个园子有深厚的感情,我爱它,也正是带着这份爱为大家服务。
◆ ◆ ◆ ◆ ◆
2016年初,为了让同学们能有自己的夜市、吃上安全的烤串儿,我和同事们提前去周边考察学习,同时向餐饮中心申请,自2016年3月21日起向广大同学提供烤串夜市服务,营业时间为下午六点半至凌晨十二点半。
前后忙活了半天,想法却很简单,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饮食环境——不仅做到饮食安全,还要做到环境安全,这样大家就不用在路边露天的、各种人员掺杂的环境里吃烤串儿了。
2017年3月,我在不经意间得知有一个同学因患甲亢,不能食用含碘盐的食物,我便主动联系她,为她在食堂提供免费的无碘饮食。如今,无碘饮食已从最初她一个人的专餐,发展成11个人的“无碘小饭桌”。
在此期间,我也经常和同学们交流,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 ◆ ◆ ◆
这些小事赢得了同学们对我的肯定、尊重和鼓励,这让我十分感动,也激励我用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北大已经120岁了,我衷心祝愿北大越办越好,祝亲爱的同学们学业顺利!
北大外国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
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学生代表,
外国语学院2014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
2012年秋,我独自拖着行李走入燕园,与北大的故事便从这时开始。
入学不到三个月,我参军入伍,在新疆服役两年,但无论是室友来信中的好奇与鼓励,还是老师们专程前来看望的关怀,都让我觉得,我从未离开。
2014年12月,我退伍返回北大。下飞机后,看到学校老师举着写有我名字的接机牌在出口处等我,唯一的感觉就是——“我回家了。”
与北大的两年分别,反而让我对北大的一草一木更加爱护,对在燕园的点滴生活愈加珍惜。
◆ ◆ ◆ ◆ ◆
2017年秋,我有幸成为学校党代会的学生党代表,这次会议也让我看到了学校生活的另一面——那就是北大人对于未来发展的蓝图和热忱的期望,以及北大对于国家富强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
没想到,这个夏天我就要毕业了。
我依然记得现在已经毕业的那三个“有颜值有实力”的室友,他们是我北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拼图。
2017年2月,我去投奔在巴黎的一个室友,当我们在塞纳河畔,同国内的室友视频通话时,我们聊的还是北大的那些事、那些人,还有那一汪未名湖的水。
◆ ◆ ◆ ◆ ◆
我们约好,今年夏天他们回来陪我毕业,再拍一次毕业照,再去石舫上探讨诗与理想,再一起走遍这个园子。毕竟,“天下风光,唯北大,唯燕园最美”。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7级硕士,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主编,摄影师
我是一名新生,进入北大的第一天,我便被“一塔湖图”的美景所吸引。园子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就这样开始走进我的生活。
这座园子,总有生机让每个季节可以期待。因为学院位于未名湖旁的红四楼,所以我便习惯上下课时带上重重的相机,将校园的风景与美妙的生活定格。
就这样,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照片也拍了上千张。
◆ ◆ ◆ ◆ ◆
此外,我还是北京大学官方微博的运营小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大家说“早安”。
微博团队365天不停歇地更博,期望能给每一位关注北大的校友、老师、同学及社会人士最快速的校园新闻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微博运营涉及多项专题:“早安晚安”是一天真挚的问候,“大美随手拍”是校园时光的记录,“你说我说”是同学们心声的表达,“文苑读书”是关乎心灵的旅行,“北大新闻”是对校园热点的传递,“百廿风物”是向北大校庆的献礼。
每一个专题都经过精挑细选,反复修改;每一个问题都经过认真查询,耐心解答;每一次发博都充满热情,认真守时。
◆ ◆ ◆ ◆ ◆
进入北大,这里的学术自由与兼容并包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在这个园子里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更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与方向。
园子虽小,却不知藏着多少色彩斑斓的梦想,在园子里生活,真的很让人享受。
我与北大的故事,从新生开始,也从心声开始。感谢北大!祝母校120周年生日快乐!
欢迎投稿至 beidaweixin@163.com!
投稿要求
1. 邮件题目为:120故事投稿+姓名
2. 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文档中包含:
姓名+入学年份或入职年份+其他身份
(可正式/不正式,越多越好,之后可能删改)
3. 文件夹中另附讲述者照片(与北大有关最佳)
4. 字数在300——800范围内
如被采用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如果你想了解哪位北大人的故事,
也欢迎留言给我们哦●v●
点击标题看往期“120个故事”哦~
编辑:张郁晖、张灵凤、杨宁、李研
制图:刘苑晴
排版:陈灿
责编:园中葵、张郁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