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化学校的100种死法 | 趟过“死亡搁浅”,要避开哪些坑?

许凌可 新学说 2021-12-23

演讲者| 许凌可

整理编辑|Karry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常务副校长许凌可在2018年VIS大会上演讲的主题是《国际化学校的品牌定位——懂中国、懂世界的3.0国际化学校》,让人印象深刻。在2019年VIS大会上,他带来的主题演讲是:《国际化学校的100种“死法”》。他说,只有见过“死神”的人,才能说“死”与“活”。


以下为详细内容整理:


“自寻死路”又“创造奇迹”的德普


为什么由我来讲这个话题?因为曾经我们离死神最近。在2015年的重庆,办一所德普这样的学校,几乎被认为是自寻死路。为什么?


第一,重庆历来都是高端民营学校的滑铁卢;第二,在重庆办学,需要有公立名校的加持;第三,作为直辖市的重庆,不像省会城市那样可以辐射许多二级城市,生源受限;第四,德普的地理位置远离目标人群居住区域。



这张图表深色部分显示出在重庆举办国际化学校的挑战,而浅色部分则代表着潜力和机遇。



今年是德普的第5个年头,从第一年的全校183个孩子到今天的1408个,其中有近100名外籍学生,甚至有不少父母生活在韩国,却专程被送来德普读书的小留学生;全校家长整体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17年,也就是成立的第三年,我们突破了Break Even。德普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


用《孙子兵法》管理学校


办好一所学校,如同打赢一场战争,借用《孙子兵法》的《五事》模型,我们需要仔细思考五个关键要素:道、天、地、将、法。


第一,道。道即人心,学生、家长、大众、员工的人心,包括教育理念、使命、愿景、价值观,也包括学校定位、学校沟通力和口碑。


第二,天。天即天时。2015年该办什么样的学校,2019年该办什么样的学校,1000年前该办什么样的学校?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学校。


第三,地。地即地利,水土相服。原封不动地搬一所国外名校到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水土不服。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远远超过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本土学校的国际化相对于国外学校的本土化,会容易很多。


第四,将。将即人才。国际化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选拔、培养、留住人才,是每个国际化学校面临的挑战。


第五,法。法即对人才的有效治理。无论一群人多优秀,如果不能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没有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没有有效的奖惩机制,没有合理的组织架构,没有必要的工作原则,这群人也只是乌合之众,没有战斗力。这是法。


今天我们从这五个方面来讨论有可能导致国际学校败局的100种“死法”。


国际学校的“死”与“活”


国际化学校的失败,多半与“心”相关。失人心者,亡;顺人心者,昌。人心、心思、心气、心智,都决定着学校的生死存亡。



第一种死法,猝死。

极端事件的发生,会瞬间失去所有人心,从而导致国际学校的突然死亡。 



这些极端事件,如果发生在国际化学校里,几乎就是万劫不复,会导致学校突然死亡。因为我们是高配校园、小班、低师生比、高收费,家长心里容错率极低。所以,这些事情发生在国际学校,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活法”建议:


第一,管理层养成“歹徒视角”。

把自己想象成歹徒,想怎么混进这个学校,怎么投毒,怎么在学校里面纵火,怎么可以在学校引起恐慌。站在这个角度想,可能常常会被吓出一身冷汗,但之后所采取的措施,将会让学校、孩子们越来越安全。


第二,对隐患进行物理隔绝。

当我们把教学楼所有的窗户调整到只能开合15度的时候,失足坠楼的几率降到了最低。技术的手段,在校园安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把完整监督权交给家长。

食品安全、用餐安全、食堂安全是学校的底线,也是学校运营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环。要彻底的解决食堂问题,需要把对食堂的“完整”监督权交给家长,因为光靠学校内部监督和偶尔的第三方监督,都无法完全杜绝错误和失误。只有把监督变成7天24小时无间断、无死角,才可能把问题发生的几率降到趋近于零。


(图片为德普家长“突袭”食堂)


在德普,只要是办理了健康证的家委会成员,可随时到学校食堂突击检查,查库房、看单据、调监控。当我们把这样的监督权彻底交给家长的时候,食堂管理人员就会“被迫”把每个环节做到完美,有品牌的食材就规定品牌,没有品牌的就规定供货渠道。这样的承诺和措施,让学校对食堂的管理成本很高,学校需要时时刻刻去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除了每餐菜品留样,定期送检外,本学期德普还自建了食品安全检验室,专门检验农药残余、瘦肉精、重金属、黄曲霉素等,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后患。


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化学校时,他们交给我们的是信任和憧憬。人身安全、生命安全是这份信任的最低诉求,作为学校运营者的我们,必须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用我们的良知、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来打造出一个安全的校园。



第二种死法,“执迷不悟”死。

这也是跟道有关的死法。道是心思,心思即想法。学校需要比家长更了解他们的心思和想法,要清晰地知道他们究竟要什么,喜欢什么,担心什么,怕什么……我们将混沌愚昧的状态称作“迷”,看清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称之为“悟”。因为不够了解目标学生和家长导致的国际化学校失败,我把它命名为“执迷不悟”死。


有不少国际化学校的举办者,并没有深入去了解他们的学生和家长,只是似是而非的得出一个结论:“家长都是新中产,想要孩子出国”。至于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因为“更喜欢国外的教育体制”。仅仅有这样的认知是不够的。


国际化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新中产家庭。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工作节奏的提速,爆炸的信息,造就出最独特的家长和学生群体: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被动的孩子。应对孩子教育问题,他们使用最高频的手段是才艺培训和文化补习;他们用“微信朋友圈大学”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他们成为了全世界最焦虑、最纠结的家长,“东”“西”都不满,“东”“西”都想要。他们的孩子,也成为了5000年来,接受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数的培训最多,被“安排”最多的孩子。


如果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按照教育实施的难易程度,学生可以被分成四种类型:自燃型,易燃型,可燃型和阻燃型。二八原则在这里清晰地告诉我们,无论古今,无论中外,80%的学生属于可燃型,甚至阻燃型。



从根源上讲,目前中国新中产家庭的子女教育如果出问题,问题通常由以下三个原因导致:第一,动力缺失。在物质的满足变得唾手可得后,精神层面却没有更高的追求,没有方向,没有梦想,因此没有了动力。第二,缺乏敬畏之心。家庭如果有骄奢之气,则足以让孩子变得目空一切,对崇高、美好、专业、规律不屑一顾。第三,没有规则意识。如果新中产家庭的孩子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无论是国际化学校还是公立学校,都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这幅图诠释了德普所秉承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一个点燃的过程,如果想让一群人去造一艘船,首先要教会他们渴望大海。


如今家庭最常用的教育手段是把孩子送到补习、培训机构,补课或许可以补充一些知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孩子没有梦想、没有方向,因此没有动力时,相当于把一艘没有引擎动力系统的船直接放到海里,聘请一批人跳到水里推这艘船,这艘船怎么可能真正的前行?没有动力,就没有始终不渝;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虚怀若谷;没有规则意识,就不可能利己利他。


德普的教育使命就是要点燃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对艰难而有意义的事情“上瘾”,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选择少有人走的路。我们相信,只有诚惶诚恐地去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才算真正懂教育的本质,懂学生的心思,懂家长的想法,才不会在办学的路上,执“迷”不“悟”。



第三种死法,“冤死”。

“冤死”同样与“道”相关:道,即心气,沟通不畅,心气不顺可能导致死亡。高效、有效的家校沟通是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叫做“学校沟通力”。所谓“冤死”,指的是家校沟通不畅,无法就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重大问题达成一致。没有共同的认知和理念,就无法形成合力,办出让家长、学生和社会真正满意的学校。


家校沟通是期望值管理的组成部分,国际化学校的期望值管理有以下原则:第一,家长的期望值与收费高低是成正比的。高收费的学校需要换位思考,倾听、理解家长的诉求。第二,达到家长的期望值时,学校可以收获满意度,增强粘度。第三,只有提供超出家长预期的教育服务时,才可能形成口碑,产生裂变。第四,期望值的管理需要学校有较强的沟通力,高频互动可以形成裂变。


德普从一百多人到现在一千四百多人,大部分新增生源都是由在校生家长推荐介绍而来,都说德普品牌做得好,其实口碑才是品牌的核心。家长和学生与学校的连接、接触不是一时、一天,而是数年的高频接触,只有兑现办学承诺,用心对待每个孩子,让美好的改变发生,才可能收获口碑。办学不能有一丝虚假,坚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而不是让价值观仅仅写在墙上,这是收获口碑、打造学校美誉度的最佳途径。


家校沟通需要注意时间维度和组织维度

从时间维度看,微信群、QQ群、家校通等工具,实现了即时沟通,但还不够,这只是碎片化沟通,我们还需要以周为单位,以月单位、以学期为单位的不同沟通方式。在德普,我们有治班周志,有学生周报表,有班级Vlog, 有Newsletter。从组织维度看,一个老师、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部,在家校沟通中扮演着各不相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学校通过不同层级、不同维度、不同时间段的沟通机制,确保建立起一个互相信任、高度认同的家校关系。


家校沟通中的重要群体——家长社团

德普的“天使”妈妈合唱团、“拾光”摄影俱乐部、“此间”妈妈瑜伽社都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家长社团,通常每周都会在学校开展活动,由学校提供场地、派出师资并协助管理。


为什么要做家长社团?因为传播任何事物的主体离不开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将信息有效地扩散出去。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一书中提到了引爆流行的“个别人物”,那要让学校的的办学理念和成绩迅速地传播出去,趋之若鹜,我们需要“联系员”。“联系员”,是群体中最活跃,能量最大的意见领袖,也是拥有资源最多的人。


通过家长社团,“选拔”出这样的家长,让他们全面参与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将学校所有的好和不好都暴露在他们面前,跟他们一道来解决学校的问题,通过他们的深度参与,把学校打造得更好。善用资源者胜,永远不要把家长置于学校的对立面;相反,“联络员”家长的参与会让办学事半功倍。



第四种死法,“似我者死”。

这是跟“道”相关的最后一种办学失败的可能。此处,“道”即心智。心智即与品牌高度相关。学校的品牌是家长、学生、公众关于这所学校内心的共鸣。衡水中学、北京大学、伊顿公学、蓝翔技校,即使没有去过这些学校的人,内心对这些不同的学校,也有相同的共鸣。这样的共鸣,就是学校的品牌。


办学的过程,也就是打造品牌,抢占心智的过程。世界上有跟哈佛一样有影响力的大学,但不会有第二所哈佛。在举办新的国际化学校的时候,我们需要“见多识广”,需要虚怀若谷,借鉴学习海内外优秀的办学经验,但我们要学的是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机械模仿。我学你,是为了不像你;我学你,是为了成就独一无二的我自己。大道至简,殊途同归,其它行业的经验可以被借鉴。在McDonald's和KFC 一统江湖的汉堡市场,Burger King 可以杀出重围,异军突起,是因为它与前两者保持了极致有效的差异化,用碳烤牛排汉堡与前两者的产品进行区分。 


在经营国际化学校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记住这句话,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现在的国际化学校,在全国各地太趋同:一个西式的校园,好看的校服,引进一个国际课程,有一群外教。之所以这样“趋之若鹜”,是因为许多学校并没有对教育有独到的认知,没有打造出自己的课程体系,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一下,与国际化学校生死存亡最息息相关的是道,道即人心、心思、心气和心智。办学需要真心、真诚,需要价值观,需要对教育本质的认知,需要知行合一。



第五种死法,选错人。

除道之外,最容易导致死亡的,就是“将”。“将能而主不御”,即校长能干,老板不“添乱”。


第五种死法,选错人。“将能”即校长能干,能干的标准是什么?一个国际化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校长?学者、教授、还是运营者?我觉得国际化学校的校长应该是懂教育规律的运营专家,换句话说应该是懂教育的“稻盛和夫”,他应该具备四种思维:教育思维、经济学思维、管理思维和营销思维。



第六种死法,“越位死”。

管理中的三大矛盾: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组织稳定还是变革、要效率还是效益。总校长负责什么,学部校长应该负责什么?主任应该负责什么。校长应该负责的是长期、变革,中层干部应该负责的是稳定、效率,基层领导应该负责的是效益和短期。但是在很多学校里面,校长思考的是成本、利润,这本应该是基层领导思考的。如果员工有很大的流动,不是校长的问题,而是中层干部的问题。


办学应该尊重规律,既要尊重教育规律,也要尊重管理规律。角色错位,责权混乱,边界不清,这样的学校通常会走向失败。未来社会需要大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我们传统教育在培养管理者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学校管理者缺乏管理方面的专门训练即是其中问题之一。



第七种死法,“过敏死”。

天时,地利,在对的时间办对的学校,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类别的学校;孔子未必教得好今天的学生,再好的外国学校也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学生。所以这是“过敏死”,死于水土不服。国外学校要做本土化,本土学校要做国际化。



请看64卦中的乾卦和坤卦,如果我们用全部由阳爻组成的乾卦代表东方,用全部由阴爻组成的坤卦代表西方,那么其他62个卦里面全部是东中有西、西中有东,区别在于中西程度不一样。


新的国际化学校既不是传统的体制内学校,也不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名校,是一种新物种。这种新物种,我们把它命名为懂中国、懂世界的3.0版本的国际化学校。这样的学校,既不会拘泥于传统,也不会全盘西化,在全面赋予中国竞争优势的同时,兼容并包。这是我们对于未来学校的判断和解读。


因为时间的关系,导致国际化学校败局的其它死法,我们换个时间再跟大家探讨。在此,想跟大家分享稻盛和夫赴日航上任之前说过的一句话:


我将采用长期以来摸索构建的经营手法来拯救日航,那就是通过导入「哲学」 来改变干部和全体员工的意识;通过导入「阿米巴经营」即分部门独立核算制度来改变经营结果。此外别无他法。


我认为学校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人才、资金、生源、课程等的竞争,其实际上是理念与治理机制的竞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举办一所学校,就是在经营梦想。梦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需要我们从业者用我们的认知、能力、专业和改变世界的勇气去填补。我们都应该怀一颗惶恐之心、敬畏之心,一点一滴地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我们是距离改变世界最近的那群人。


相关阅读


研究报告

《2019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重构新现代课程》
《中国国际学校指南》《国际课程在中国》《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建校管理

新学说咨询----让办学更简单!

人才发展

新学说国际学校校长研修班新学说国际学校运营管理培训

行业活动

三点一校
行业研讨会FIT国际教师风采大赛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联系我们

座机:010-52468286手机:15010927730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