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度公开!四位国际学校校长风华正茂的年代记忆|五·四特辑

NSI 新学说
2024-09-04

文 / 新学说媒体部 编/Hans


每个豁然开朗的瞬间,都是反复探索的结果。现在已经是一校之长的他们,也曾经历过青年时期的反复探索,才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正值五四青年节,新学说邀请了国际学校的四位校长分享自己青年时期的故事,希望能传递给当代的青年教师一些力量。


(彩蛋预警:大佬们年轻时的珍贵照片!千万别错过!)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


寄语: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作为教师首先是要成为学生的楷模,不仅要有学问,同时也要有博大的胸怀;既有国际视野,又注重传承中国文化;既有崇高理想、远大目光,又能脚踏实地、拥有批判性思维。


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他的人生经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共和国一段历史的缩影。


青年时期的吴子健


说起自己年轻时印象最深的经历,吴子健认为发生在他下乡的那八年。下乡之前,他就读于上海一所全国有名的学校;下乡的时候,他作为连长,带着由上海最好的两所学校学生组成的连队前往黑龙江农场。各项工作都想要走在前面,所以无论是下地种田还是上山修路都非常刻苦,条件艰苦到现代青年人难以想象。


吴子健清楚的记得那天是1972年6月3日,他带领连队去小兴安岭上山修路。修路要从上往下修,所以上山的时候没有路,车只能开到山脚下。那天山上正下着瓢泼大雨,他们一行人背着棉被等行李,走了十几里崎岖的“山路”才到山顶要住的帐篷,不仅全身湿透,棉被也被雨淋湿,很重。


在农场劳动时的经历也让吴子健记忆犹新。黑龙江的冬天非常冷,零下四十多度的气温把人冻得像铁一样,但他们白天要把冻的很硬的肥料用洋镐刨下送到大田为春播积肥。晚上,他们还要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气温下把秋收时收下还堆在大田中的玉米运回晒谷场。


吴子健认为,在农场上山下乡这段经历为他们这代人带来了意志上的磨练。有人评论说他们这代人身上有浓重的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吴子健也有同感,这源于他与那个时候知识青年的下乡经历。虽然对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历史将会作出评价,但是,在那些岁月形成的奋斗精神,成为激励他始终不畏困难努力前行的正能量。


回到上海后的他先从教师做起,担任过教导主任,后来又长期都在做校长。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国情,能够始终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的理念,坚持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支持学生到祖国与国外艰苦的地区支教,这与包玉刚先生“持恒健身,勤俭建业”的座右铭,包玉刚实验学校“发展全人教育,传承中华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使命不谋而合。包校希望中国学生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能热爱祖国,胸怀全球;外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对中国有感情。


五四运动中所展现的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会过时,爱国主义和现在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冲突。只有懂中国,才能懂世界,作为国际化的中国学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下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校可以带领学生重温过去,向学生传播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常熟UWC)副校长李萍


寄语:青年教师不论处于何种境地,面对怎样的天灾人祸,都要保持着坚定的人生信念。正如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我们内心也要保有一份希望。


作为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副校长的李萍,谈起自己的青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在特殊时期依旧教导李萍和弟弟们要坚定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


1950年,李萍出生于福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福建农林科学院的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医生。1967年,李萍家中遭遇变故,父亲被带走却不知去向,一家人苦苦寻找两年才得知父亲在沙县的偏远公社劳动改造。


1965年,李萍一家在福建福州(后排中间为李萍)


母亲很担心父亲,因此决定要去沙县和父亲团聚。当时李萍的姐姐已经去上山下乡,16岁的李萍和两个弟弟本可以留在福州和外婆生活,但为了一家团聚,姐弟三人跟随着母亲来到了沙县的偏远小城茂镇。当时茂镇十分落后,四人从沙县坐了一天的手扶拖拉机,从清曦行至日落,才在镇口看见了等待着的父亲。


那段时期一家人过得艰难,父亲和母亲被下放到不同的大队进行改造,李萍带着两个弟弟生活,5天或者10天才有一次难得的团聚。但即使生活艰难,姐弟三人始终没有放弃读书。


李萍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特殊时期父亲的话,“现在虽然很难,但你们一定要相信情况绝不会永远是这样的,国家总是要发展,社会总是要进步,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们一定要坚持学习,对自己要有要求”。姐弟三人牢记父亲的叮嘱,整个青年时期李萍都在不停地借书。


1967年,李萍在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苦心人,天不负。姐弟三人在1978年的春季和夏季,先后接到录取厦门大学文学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系和艺术系的通知。如果算上曾是李萍邻居,后来成为她先生的钱老师(复旦大学录取),这一家人在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共走出了四个大学生。


论及青年时代的成长,还应该说到的是李萍母亲的独到见解和勇敢的行为。特殊时期,李萍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她母亲却将家里的所有的钱都凑在一起,毅然决然为自己喜爱音乐的孩子们从遥远的上海购买来了一架将近400元人民币——绝对算是奢侈品的上海产百乐牌120贝思的手风琴。很多人对这此很不理解,而对于已经是插队农村劳动的知识青年——李萍和她的大弟弟来说,这是令人煎熬的知青岁月里非常重要的陪伴。田间地头劳作一天,一想到收工就可以练琴、拉琴,一天天的日子里总是透进充实之光!这一台妈妈买下的手风琴,不仅是姐弟们的心灵寄托,更是滋养全家人的精神养料。


从厦门大学毕业后,李萍即开始留校从教的生涯。子女们从父母亲身上接受到的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追求进步的这份坚定信念,也融合及贯穿于李萍老师的教育理念之中。这个“穿越十年 ”的故事,李萍老师每年都会为新一届的学生们深情讲述,不仅是为了传递一份信念,也为让修读中国文学和语言课程的学生们真切感受自身民族的历史并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和故事,那一切离他们并不遥远,只要你回望岁月就在你身边,活生生可以看得到,摸得到。赏析文学作品正需要结合可感受的情境和文化语境、出书本、入社会,才能立体读透作品,把握全貌,直击内核。




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学校校长沈建军


寄语:青年教师做到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教育情怀,二是对自身时空的清晰认知。青年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成长性。


谈及缘何选择从事教育,沈建军的回答令人意外:“其实我没有‘选择’教育,而是教育‘选择’了我。”


上世纪80年代,沈建军从师范院校毕业。毕业之后,他便进入了教育行业,并且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33年。“在我们那个年代,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幸运的事情。可能出于农民的本性吧,我就这么一路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


1998年,沈建军辅导学生获得全国特等奖后


刚开始当英语教师的时候,沈建军并没有想很多。他当时只是觉得教小孩子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就一门心思想着把课上好,想着如何和学生融洽相处。“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我不属于那种说‘我有一个梦想’、‘我一定要追求什么’的人。我是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后,通过不断摸索,才发现自己可以朝着某个方向去发展,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沈建军在年轻的时候喜欢钻研教学。他在做老师的时候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并且不停地对教学中的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意识到自己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之后,他不断寻求机会进修。从专科毕业后,他先是自考本科,到之后来到广东工作,他还读了研究生。“我可能一直是一个比较昂扬向上的人。”


2001年,沈建军在广东碧桂园学校时装秀现场


谈到当代的青年教师,沈建军很为他们高兴。“他们敢于做自己,表达自己的追求,敢于为自己的追求去舍弃一些东西,可以随时轻松上阵。这是我们那一代人做不到的。”对青年教师可能面临的迷茫和挑战,沈建军认为是正常的,他的建议是沉下心来,给自己一个沉淀的时间。 




雅力集团副总裁、阿德科特学校总校长李远


寄语:青年人就该有青年人的样子,不要太老成,甚至老气横秋,不要怕犯错。年轻就要有活力,要有理想豪情、工作激情、生活热情、月下柔情,敢想、敢干、敢爱!


“1986年那年江苏省高考,江苏四所师范院校,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徐州师范学院和扬州大学与军校一起提前招生,全省动员优秀学生报考,县里还给补助。因为家里比较穷,兄弟姊妹四个人读书,就报了师范。说实在的,当时没有什么投身教育事业的大抱负,选择走教育这条路其实是因为贫穷。当年高考成绩很好,是县中的文科第一名。因为是提前招生,班级同学高考成绩都很好。”


谈起这段经历,李远一直心怀骄傲,他说:“我们南京师范大学的副校长谈凤梁曾说,我们这一届是77、78级以后,南师大招的最好的一届学生。”1986-1989年,南京在这三年内经历了三次学潮(学潮是指学生、教员因对当时政治或学校事物有所不满而掀起的风潮)。


1988年,李远和夫人在徐州云龙山合影


大学四年里,李远一直刻苦学习,基本没有上过牌桌,结果毕业当年不让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究生。随后就是分配工作,原本成绩优异可以不进“普教口”的李远,“阴差阳错”地拿着报到证与推荐信到了原来读书时的中学(一所省模范重点中学)任教。


1990年,李远大学毕业前夕于南京师范大学


1992年,邓小平南巡,改革开放再掀热潮。1995年2月,28岁的李远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公立体制,选择了广东碧桂园学校,一直到50岁。李远笑着说:“我非常感慨,22年,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碧桂园。”在碧桂园学校的22年里,李远除了没做过学校的总务主任,其它所有职位全都曾做过。“这就是我独特的地方。这就是简单、平凡的——我的人生。”


一百多年后,五四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仍熠熠生辉。


虽然时代已不相同,年龄的优势可以让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更无障碍,但是这些校长们走过的路也非常值得借鉴。年轻教师可能会面临迷茫和挑战,希望这些校长们的经历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和鼓励。


国际学校也不乏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如何展示个人风采?



FIT国际学校教师风采大赛是一个旨在为全国国际化学校教师搭建展示与交流平台,展现“未来教师”的风采,遴选出国际学校的明星教师的交流活动。欢迎国际学校教师积极报名。


FIT大赛详情:2020FIT国际学校教师风采大赛简介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报名

相关阅读


研究报告


《2019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重构新现代课程》《中国国际学校指南》《国际课程在中国》《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

建校管理



新学说咨询----让办学更简单!

人才发展



新学说国际学校校长研修班新学说国际学校运营管理培训

行业活动



三点一校
行业研讨会FIT国际教师风采大赛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

联系我们



座机:010-52468286媒体推文及行业活动联系:灿灿  13810482906行业咨询与商务合作联系:小新  15010927730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学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