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我可以”到“鸡笼警告”,米姆创作的背后我们在认同什么?

木此​ 拖鞋哥新传考研 2019-08-21

作者 | 木此

编辑 | 稳稳

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 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20级新传考研交流3群:231813627




近一段时间,在微博中兴起了“鸡笼警告”“我可以”此类热词。瞬间感觉身边仿佛就没有一个“人”,都是家禽(滑稽)。那么,从新传角度,又如何解释这些“饭圈黑话”的流行呢?



一、到底是哪里来的鸡:论鸡笼警告起源


“鸡笼警告”一词其实最早出自“淋语”这一语系。


“淋语”具体形成其实很复杂,简单概括来说,是因为早期蔡依林的歌疑似抄袭欧美和日本音乐,被日系音乐贴吧Oricon吧、欧美音乐贴吧Billboard吧进行语言攻击 ,攻击重点是蔡依林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充满性暗示的舞蹈动作。后来这种语气在同志圈流行起来,已经从黑变成了一种网络流行文化,没有了当初黑的贬义成分。比如,“惹”、“天啦噜”。(也就是所谓的gay里gay气)


鸡,其实是指一种家禽(废话),在中文语境中被暗喻为晚上从事某种特殊服务的职业女性,在“淋语”中,是一种流行于gay圈调侃的表达方式,那些在网络上面发言很骚或者是阴阳怪气的人,会自称为是“骚鸡”。


鸡笼警告,现在也可以看作是“你好骚.jpg”梗的另外一种说法。所以大家用“鸡笼警告”来表示警告说话太骚的人会被关进鸡笼,让ta赶紧别骚了。



“鸡笼警告”一词常用于回复“我可以”这句话。而“我可以”是一种称赞男生的身材很好或者颜值很高的一种说法。直接一点的解释就是,我可以和你做任何事,包括约会,吃饭。


最直白的意思就是:睡我。



二、鸡是怎么跑出笼的:论鸡笼警告的传播


到现在,“鸡笼警告”和“我可以”不再仅限于同志圈内,无论任何性取向、任何性别的人,这类词都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对于帅气或美丽外形的赞美,用传(zhuang)播(bi)角(yi)度(dian)来说,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于此类形象的符号认同。


关于鸡到底是怎么跑出笼的,关于鸡笼警告是怎么流行起来的,这里有三个角度供大家思考:

1

鸡能代表你的心:文化集群的心理需求


表情包的使用,是使用者在网络交流中对形象的一种再造,戴上虚拟世界的面具,是一种隐匿身份下的自我实现。使用者即在这种表情面具下实现情感的宣泄。


表情包中的图像充满“暴力”“蠢”“失败”“惨”“虐”“贱”“丑”等元素(或者简单称之为“沙雕”),以及一波又一波“集体无意识”的斗图和接力,这些现象背后实际上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代偿。由于表情包是对某些危险绪的发泄,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社会中的焦虑。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和互联网社会中拥有不同的身份,这两种身份不是重叠的,甚至会出现线上线下判若两人的身份迷失。中国的传统教育要求下一代所承担的责任并不少,特别是传统的性别话语体系的桎梏,这一代年轻人被网络影响的思想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并非是完全适应的,甚至带有格格不入的成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满足于身份不断跳跃切换所带来的快感的人们,其实是一群更易被现实“打扰”的群体。


他们似乎总是不停地想到女性群体和同性恋群体的现实地位和性别焦虑,受到传统性别话语的干扰,对于性别意识和性取向更多地表现为潜在的自卑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反抗,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何他们最初采用的是“鸡”——这样的一个在传统性别话语中带有贬义色彩——的形象来进行“自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用传统性别话语体系中带有贬义色彩的“鸡”的形象,就像蔡依林自己发淋文化表情包类似,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不加反抗式的自我嘲讽。可是“行呗你说啥就是啥呗”的无所谓态度,是不是也能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偏见反驳和文化抵抗呢?


我接受你所给予我的形象,但是对于我自身的编码与定义,由我自己来书写。


这样似乎更酷一些,不是吗?



2

打字不如斗图:视觉修辞的巨大能量


在此之前,文字表达戏谑化已是一种潮流,但太容易受到管理部门和平台方的干扰,尤其是微博传谣入刑之后,常有人因为微博言论而成被告,网民在文字信息的表达上趋于小心,但相比文字表达,表情表意不全,其传播过程是一个编码与译码过程,这种编码和译码随着语境的变化而衍生出多种解释。由于不同个体对同一个图像的理解可能不同,表情包叙事实质上否定了终极解释的存在。


表情包虽然虽然形式上只是图片或漫画,是只需调动视觉感官的“热媒介”,但它又与一般图片不同,其信息清晰度低、戏谑化的表达特色使它又是一种“冷媒介”,是一种模糊信息,需要丰富的联想和再创造。



“鸡笼警告”从一开始只是将家禽鸡的形象配上文字,发展到只发一个emoji表情“鸡”,到上图中蜡笔小新的妈妈——美芽抓着鸡说“好,被我抓到了”,还有《武林外传》中“有请下一只鸡上场”等等,但凡是带有“鸡”的形象都无一幸免。


在社交网络空间中,人们不再满足于文字的评论形式(毕竟也不是谁都能用华丽的词藻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所想并且能够被他人完美解码),微博提供的带图评论功能更是给其快速生长提供土壤。毕竟,发一段长长的文字,可能还达不到一张表情包带来的“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传播效果。


当然,作为家禽在我国已有八千年驯养历史的“鸡”的形象符号,在各类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所以就有了截图表情包),以及图片资料素材较多(所以就有了自制表情包)。



3

鸡到底做错了什么:“米姆”式的个性化创作


“米姆”(Meme)一词是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inks)仿照遗传学概念“基因(Gene)”创造而来。“米姆”是人类的“文化基因”,可以被传播、扩散、复制,也会衍生和变异,从而使人类文化在代代传承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演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数字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米姆”益发凸显为媒体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和内容生产者与用户之间可以实现跨时空、跨文化的互动。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平台上,用户不仅可以对已有信息和既存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而且可以 自由地生产和传播新的内容和信息。



网民是个性化叙事的主体,也所谓“沙雕网友”——其实是指在网络社交空间中由于共同的兴趣,擅长符号意义再创作的网民群体,也就是——会玩梗。他们什么都敢干、什么都能干,小猪佩奇纹在身,用各种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方式模仿各类表情包,每天的日常中全是可以拿来“哈哈哈哈哈哈哈”的段子。


相对而言,传播的内容——图像——大部分都是网友自己选择并加工制作的,虽然经过了不断变异,但是其中的“元元素”是网民自己选择的。也就是说,你的鸡笼姐妹们,其实都是沙雕网友(当然,你不想承认也不行,其实你也是你姐妹的沙雕网友)。


而表情包作为以图像为主要表意的表现形式,其流行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最重要的在于其在传统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用表情建立起一个独立于之前文字传播形态的全新的话语体系意义解读,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话语中的意义建构。


“鸡”早就不是祖狄刘琨闻鸡起舞时的鸡了,更不是平时你在乡下看到的“嘴短,上嘴稍弯曲,头部有红色的肉冠,翅膀短,不能高飞”的那只“大鸟”。


鸡还是鸡,它从未改变过自己生蛋打鸣身为家禽的身份,只是你,变成了更骚的你。



4

谁不爱帅哥美女:共同意义空间内的符号认同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符号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就是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之间的共同的意义空间不是完整契合的,但是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可以通过二者共同的部分来进行。也就是说,我与你在我们的“交集”中进行交流,这个“交集”可能是我们共同关注的某个沙雕大V,也可能是某个明星的微博评论。



随着意义交换程度的日趋频繁或互动程度的加深,这个共同的意义空间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同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所谓的偷表情包)


共同意义空间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纽带,随着意义交换的活跃化和持续进行,共同意义空间则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共同意义空间越大,传授双方的了解程度和相互理解能力就越强,更有利于传播的实现。


“我可以”和“鸡笼警告”,其实都源自于人类本性趋向美的本能,而对于美的定义,可能是让我大喊“妈妈来了”的小奶狗,可能是让人毫无夜宵欲望的魔鬼身材金泫雅,也可能是永恒作为男性美标准而不被打倒的吴彦祖。对于美的内涵有千千万万种解读,但是对于“美好”形象这一共同意义空间内的符号认同,人类都是一致的。


请问谁不爱看帅哥美女呢?(微笑)



三、没有永远老实呆在鸡笼的鸡:对热词黑话生命周期的一些思考




第一,“鸡笼警告”“我可以”此类词,并不能像“给力”“神马都是浮云”这种词一样成为热词黑话中的“常青树”,因为很多中老年群体并不能够像青少年群体那样,迅速理解它所包含的符号意义,甚至是此类词在部分人眼中被认为是具有性暗示色彩而不被接受。


“鸡笼警告”其实带有一种区分功能(彭兰老师称之为“代际区隔性”),在于找到属于新一代年轻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非刻意疏远,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之间的兴趣差异太大,数字鸿沟的影响不能用使用智能手机和使用软件等方法就能解决的。


较早接触和跟随互联网长大的这一代人,对移动互联网的热词黑话的理解与上一辈人并不相同,因为他们的接受度并不像新一代年轻人这么高。因此,它们还是只能在大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热词”。


第二,无论是“鸡笼警告”还是xswl,又或者是“我酸了”和“给我锁死”,它们都是从二次元、游戏圈、饭圈等特定群体中衍生出来,受到普遍欢迎并且不断铺展影响到至整个网络空间中的(所谓的“转出圈”)。


因此,今天的热词源头更加广泛多样,黑话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受众范围也越来越窄化,一天不上网都不知道别人在说啥都已经是正常现象。


第三,热词黑话的流行其实是人们对于同种兴趣爱好、共鸣共振中寻找到的一种认同带来的快感,即所谓“确认过眼神,大家都是姐妹”。在虚拟空间中,人们通过热词黑话来寻找自己所属群体中的伙伴,既是一种群体归属的认同,也是一种害怕孤独感的表现。


所以,正如小标题所言,“没有永远老实呆在鸡笼里的鸡”,今天的鸡笼警告可能会在很多年以后变成其他家禽的警告(家禽做错了什么),但是青少年群体对于网络空间中的兴趣聚合和符号意义的再创作,正如他们被隐藏在信号塔和屏幕后的热情一样,永远都不会消逝,沙雕网友永远都有无数的梗可以造作。


毕竟,“只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参考文献:

  1. 郑满宁:网络表情包的流行与话语空间的转向[J].编辑之友,2016

  2. 史安斌,满玥:“米姆”传播与数字化媒体奇观的兴起[J].青年记者,2015

  3. 朱丽丽,赵婷婷:想象的政治:“耽美”迷群体的文本书写与性别实践[J].江苏社会科学,2015

作者:

木此,拖鞋哥2019级学员,现已被南京大学录取


主编:

希希,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songvoyager,中国传媒大学硕士


图片:

来源于网络




热点文章合集


从武大赏樱冲突事件看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盐城响水事件,主流媒体该如何回应舆情,舆论引导

咪蒙等被封禁,对传统媒体有哪些启示?

黑洞为何刷屏?从素养、理解到公众参与,我们应当重新认识“科学传播”

996:互联网公司应该走向人性化

巴黎圣母院 | 百年的文化压抑与无处安放的民族精神

童模被打事件 | 别用成名的想象绑架童年

杜蕾斯的“性暗示”: 营销活动,符号转喻的雷区在哪里?

这部几度反转的《调音师》,还是“他者化”的印度电影吗?

大碗宽面 | 网络迷因风暴下,看吴亦凡如何自黑公关

群嘲蔡徐坤的背后,到底有没有道理?

复联毕业啦:感受一下漫威“爱你三千遍”的礼物




  实 务 公 开 课 来 啦 !

 练 好 实 务 的 第 一 课 



本周课程

4月30日   19:00~21:00   第十讲  小甜甜

《舆论监督与新闻媒介》


5月2日    19:00~21:00  第十一讲  小甜甜

《媒介审判与网络舆论监督》


5月4日   19:00~21:00  第十二讲  小甜甜

《新闻调控与新闻法规》


领取《新闻学基础》2折优惠券

只要199元

点击↓↓↓

去年听课人次11.1万,为什么这节《新闻学基础》值得每一位新传考研人细品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始每天的名词打卡



四月择校课来袭!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上课地址↓


 2019版75校真题合集 

找我拿!



喜欢我们就记得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