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 | 新世纪的和合学——2001年日记【“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七】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有学术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 ◆ ◆ ◆
新世纪的和合学——2001年日记
张立文 |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探索与争鸣》公众号“一个人的40年”专栏专稿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者按】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探索与争鸣》微信公众号于2018年初,开辟“一个人的40年”专栏,揭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学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心路历程,描绘气象万千的当代中国,对过去中国以总结、对当下中国以启示、对未来中国以期冀。专栏推出以来取得良好反响,不少学界人士应征投稿,本专栏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本期推出的是张立文教授2001年的日记摘编,从中可以一窥新世纪初儒学与“和合学”的发展。
书房中的张立文先生
人人都以期待的心情迎接千载难逢的千禧之年,但我又有一种心结,为什么不采用中华民族传统纪年,而以西方耶稣诞生年为第一年计算。中华上古以干支纪年,从汉武帝到清末2000多年来兼用皇帝的年号纪年,辛亥革命后以国号纪年,都没有采用西历,以西历纪年,这也许是与世界接轨吧!不管如何,人们总以为是新千年、新世纪的开始,盼望给人们带来福音。
我记得王安石的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种民间过年习俗,沿袭至今,没有中断。古时用两块桃木板挂在门旁,以作压邪。五代起在桃符上写联语,成为对联,今天过年在门上贴红对联,表示各种祝福的意思。但当今毕竟与宋代有天壤之别,是否可赋予一点新的意蕴:“锣鼓声中千岁除,东西互暖天地苏。千萌万物朝阳日,总把新命换旧符。”在全球化、信息智能革命的今天,东西方尽管有诸多差分、冲实,但已成为命运共同体,应互相交流、沟通、融合,共同发展,这样世界从二元对立中苏醒,天地万物在阳光下蓬勃生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的新命。
2016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系)六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张立文先生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2001年1月10日下午,哲学系、宗教学系合开“改革发展研讨会”。所谓宗教学系就是哲学系一个宗教教研室,会议的主题是哲学系如何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对社会上一些人以为学哲学无用论、哲学假大空等,以及以第一志愿报哲学的学生越来越少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实哲学无用而大有用,追求真善美,培养有真才实学,眼光远大、智慧卓越的人才。
我在反思,中国近50年来有没有自己的哲学创新,有没有建构以中华民族母语讲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在抗日战争前后,为救亡图存,挺立民族精神,还有接着宋明理学中程朱讲的新理体学、接着陆王讲的新心体学和接着张(载)王(夫之)讲的新气体学。他们之所谓新,是会通中西,以新实在论、新康德哲学、柏格森哲学、怀德海哲学来诠释宋明理学的理、气、心、性话题,而没有提出新的哲学核心话题,其依傍的诠释文本也没有转换,揭示出现代新儒家都没有创立自己独立的新哲学理论思维体系。
50年来虽然批判了新理体学的冯友兰哲学,新心体学的熊十力、梁漱溟哲学,但没有传承其中积极的精神,而只奉西方哲学思想为圭臬,即使是中国化了的西方哲学思想仍然是西方哲学思想,犹如佛教的中国化仍然是佛教,只有待到儒释道三教融突而和合,转生为宋明理学,才有了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在文化大革命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些人误解了哲学:一是以哲学不食人间烟火,是玄之又玄的玄虚之学,二是以哲学是政治的婢女,是伪之又伪的变戏法之术。对哲学权威的误解和迷惑,由而产生对政治信仰的动摇和失落,造成了邪教的生长及其信徒增加的土壤。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思辨的民族,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科技家辈出,代不乏人,而成为文明古国。哲学思想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无创新无所谓哲学,无创新无所谓对人类智慧有贡献。创新犹如“下地狱”般的煎熬,才能有所得。冯友兰在逝世前的1990年11月2日对来访的李泽厚等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将中国哲学发扬光大,对中国哲学的前景寄予极大的希望,要重视中国哲学来源之一的《周易》的研究,为中国哲学教学研究者指出了方向。在1988年我在《新人学导论》中根据《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周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提出“和合学建构”,并在1990年12月4—5日召开的“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作《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的超越》的演讲中讲和合学的建构。
2001年1月15日召开《东亚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会议。会议根据李甦平、彭永捷的建议,在《亚文》(1996年创刊)暂停后,继续以《东亚文化研究》刊登东亚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研究文章。会议确定学术委员会由柳承国(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名誉教授)、沟口雄三(日本文化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楠永(韩国汉城大学教授)、李甦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组成。主编张立文、副主编:李甦平。编委会:孟济永、姜日天、方国根(常务)、彭永捷(常务)、韩相美、李亚彬、牛京辉、龚颖。《东亚文化研究》第一辑由东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在其《卷首语》中说:“人类文化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由高科技、电脑数字化方式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不仅冲击着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行为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引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革命。面对这个转型和革命,东西方的政治家、思想家、谋略家都在思考如何应对?应以什么样的新原理、新原则开建构世界新关系、新秩序、新规范,使人人都能安身立命……在21世纪刚刚起步的时候,东亚学人应自觉地反省:东亚应提出和倡导什么样的理念和设想回应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东亚应以什么样的价值原理和措施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东亚应以什么样的文化面对全球文化?东亚应以什么样心态应对21世纪?《东亚文化研究》想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她的宗旨是:为推进东亚文化研究,和合东亚传统文化,沟通东亚各国学术,迎接东亚未来挑战……根据和而不同的原则,就共同面临、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自由的、平等的、认真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为东亚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平和稳定、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我们相信,这种学术交流和合作是符合东亚文化发展需要和趋势的。《东亚文化研究》承续《亚文》。由于种种原因,《亚文》经改组而为《东亚文化研究》,她的宗旨不变,信念不变,她仍然是东亚学人共同的园地,在这个园地里,东亚学者平等地就各种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论争、互动互补,共同提高。”遗憾的是,由于出版经费问题《亚文》暂停出版。
1月16日《人民政协报》发表我的《和合文化与21世纪的展望》一文,并刊出我写给日本荒木见悟教授的字及《和合学概论》封面。
2月21日,我主持楼宇烈教授博士生论文答辩会,一是韩国的崔福姬(系韩国成均馆馆长崔根德的女儿),她的博士论文是《朱熹与佛教的关系》;二是俞炳光,他的博士论文是《禅宗的经典来源》。答辩委员有陈来、徐运和、魏常海、王守常。会上就禅宗的中国化问题进行热烈答辩。晚上对我的韩国博士生林洪兑的博士论文的修改进行辅导。
2月23日讲授《周易帛书》,由于同学们对《周易》感兴趣,特别是民间的所谓“算命先生”往往借《周易》算卦,预测吉凶祸福,有一股《周易》热。我讲课对象是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及教师,日本的三泽三知夫、难波浩之及中岛隆藏的学生、韩国学生与退休学者都来听。讲课后提问也很热烈。
2月24日在国家图书馆行政楼三层会议室参加“宗教与儒教”会议,就儒教是教化之教,抑或宗教之教进一步探讨。涉及到什么是宗教?现在世界上对宗教有诸多定义界说,有广义的,有狭义的等,儒学与儒教的边界问题。有认为儒教是人文型宗教、智慧型宗教; 有认为儒教不是宗教,儒教作为一种成德之学,其基本义旨是挺立道德主体,以成就德性人格。
2月25日参加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经典文化建设推广理论研讨会”。任继愈馆长主持,南怀瑾发来贺电。讨论幼年启蒙教育、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选读经典著作,中主西辅)、人文素质教育(包括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大家对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的应试化、重成绩轻做人的教育感到担忧。
3月1日上午坐7点20分的班车到学校讲课。今天是给哲学院博士生,也有其他学院的博士生来听课,课名为“哲学前沿”课,我讲“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是为什么要讲和合学?即和合学的提出。(1)当前人类共同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的挑战,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 (2)从历史层面说,从宋明理学的旧三学(理体论、心体论、气体论)到现代新三学(新理体学、新新体学、新气体学),人文语境、依傍文本、核心话题未变,应依时代变化而变化; (3)从现实层面,有多年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突,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丧失了自我身份和自我话语,照着或接着西方哲学讲,中国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注脚,以证明西方哲学原理的普遍性;(4)民族哲学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中国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的命脉,不能割断和丢弃,否则就要灭族亡国; (5)科技发展、信息智能革命时代的冲击,不仅为哲学创新营造了新机遇,而且积极推动新哲学的诞生,以化解时代所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危机,哲学要与时偕行;(6)国内外时局的变化需要,国内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际上由冷战转变为多重化(多极化)。
二是讲和合学是什么?(1)和合概念的演变,其在《国语·郑语》、《周易》以及孔孟荀、老庄等的内涵,梳理和合概念的源流;(2)和合是中国自古以降的核心理念和首要价值,是民族精神、价值认同、伦理道德、思想信仰;(3)和合及和合学的现代诠释和新内涵。
三是和合学现代价值。(1)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现代化的安顿,化解古与今的冲突;(2)回应和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的最佳模式的选择;(3)五大和合学原理的化解之道,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普适价值。
3月2日给博士生、硕士生讲《帛书周易》第二讲,通过《帛书周易》卦爻辞讲文字、音韵、训诂。什么是文与字; 次讲六书:象形。文字为记事,字因事造,而事由物起,如日月,钟鼎象形字,都画成其物。有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事。视而可识,则与象形近,察而见意,即与会意近,介于两者之间为指事,如上下;会意。合数字以会成一字之意,如“合”字,王筠释:“亼口也。”“天”字从一大;形声。声难明必云某声。如“帝”字,从二,古上字,束声。“尚”字,从八,向声。“养”字从食,羊声。另假借、转注。以后每星期五上午讲《周易帛书》课。
2017年9月16日,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人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文先生在国子监彝伦堂开讲,讲座吸引了200余名观众前来参加。张立文教授讲的主题是《中国伦理学的和合精神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与德治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一些人崇拜“孔方兄”,拜金主义,重利轻义,假冒伪劣屡禁不止。3月4日道德科学研究院、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召开“以德治国理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徐维诚、程天权、罗国杰、许启贤、冯俊、贺耀敏、龚群、焦国成、王丹彦、杨选、李亚彬与我等。我的发言是:(1)德法互补互成,相得益彰。德治与法治在中国历史上有丰富的资源,可为借鉴。秦始皇以法治国,以吏为师。秦国商鞅变法,很快国富兵强,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但在统一后不施仁义,仍然以法治国,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发生农民暴动,使强秦迅速灭亡。汉初思想家陆贾、贾谊在反思强秦速亡的原因是指出,是以“打天下”的方法“坐天下”,因此必须德法兼治;(2)自律他律,融突和合。人的社会行为受两种力量的支配:一是人的利益驱动力;二是社会利益的调节控制力。前者具有排他性和无节制性,而产生冲突(个人、不同利益、金融、权力集团之间)时,就需要加以协调、平衡,不致失序。这里自律的道德控制力和他律的法律控制力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益驱动力把人变成“经纪人”(经济动物),唯有德与法兼融,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健康的“社会人”,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秩序和机制,而且是两种力的和谐、和合、平衡系统。这样社会就不会失衡、失序、失范、失控。(3)人性善恶,德法互治。中华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文化认为,人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禁令,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这是原罪,世人带着原罪来到人世间,就需要不断忏悔自己,这就意蕴这人性恶的思想。中国儒家认为,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的四德四端,就可以通过自我修身养性,能自觉自律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公平正义、和谐幸福的秩序。若人性恶就不可能依靠其自身的自觉自律,而只有依据外在的他律使其不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秩序。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单以刑政的法治理国家,百姓可以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廉耻心;以道德礼义的德治仁政治理国家,百姓有廉耻心,就自觉不会去犯罪。德法互治,国强民富。(4)德治法治,刚柔相兼。中华文化认为严刑峻法,是刚、健、阳;德为柔、顺、阴。若单方面的刚性法治,法律猛如虎,人民无法生活;若片面柔性德治,宽松而无约束,因此要宽猛相济,刚柔互补,健顺相兼,阴阳互融。这即是“霸王道杂之”的意蕴。德法之治,之所以能相济、互补、相兼、互融,因此两者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是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心灵的平衡、天地的和合。
4月26—27日召开《黄帝内经》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有各方人士,不完全是哲学界的人,并要拍《黄帝内经》的电视。《皇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间。我就其价值和意义讲了四点,(1)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它从天地一体性、天地人(三才)一体性、五脏六腑一体性来观人,以人也是个整体,各脏腑器官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志(怒、喜、忧、悲、恐)、阴阳五行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济互补,构成一整体结构。(2)结构性的五行生克理论。火木土金水,心肝脾肺肾,相生相克,不仅诠释了事物与人体之间在普遍联系,而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就生物在化生而言依五行分为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死等五个阶段。构成由表及里的治病的医学理论。(3)和谐性的阴阳平衡理论。治病必求于本,此本就是阴阳学说,阴阳亦为“万物之根本也”。以阴阳平衡学说为指导医疗实践,由阴阳的相倾、乖戾、相对的不平衡、协调,引起气血不调,协调阴阳气血关系,使“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以达到阴阳五行和谐。(4)变易性的辩证施治理论。人体是生命活动体,其本身处在动静不断的变易之中。《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和气化理论体现在以信息变化的方法论上,以切脉作为捕捉脉搏在人体内所负载气的升降出入信息变化,依此来辩证施治,而不是把人体各部位、各器官看成是独立个体,无关联单体,而能标本兼治。(5)经验性的实用操作理论。长期医疗诊断实践经验的精华的总结。
4月30日为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教师讲《帛书周易》的音韵,讲了古声类、古韵类,戴震的“同位”、“位同”的区分,以及章太炎、王力的古韵的成均图的对转、旁转、次转的问题。
4月31日我的在校博士、硕士及已毕业在北京工作的学生规定每月聚会一次,讨论和合学及中国哲学前沿问题。会议集中讨论人学问题,人是什么?人性、人性善恶、价值评价、人权、人道主义等问题,主要由罗安宪博士讲道家老庄人性论的心性问题,以往以为道家不讲心性论,他在这个问题上突破传统的看法,有其独创性。人对人的定义,随时代变迁和体认各主体认识水平,而不断变更,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已做出了说明。会上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2001年初,人民出版社编审方国根征求我的意见,能否承担《中国学术通史》的主编,并说明这是中国新闻出版署的重点课题,但我并不敢马上答应。一是中国学术史究竟是什么?它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有什么区别;以往经常不分,既要写学术史就需要辨识清楚各学科研究对象,这是一种对学术负责任的态度。我要对我所主编的学术史的性质、特点、范围、内涵、方法、范式有所体认,才敢答应;二是我当前工作紧张,正在撰写《和合哲学论》,我不愿放下,也不愿做挂名主编。后来方国根主任和陈鹏鸣博士到鄙舍静园14楼40号,又谈及中国学术通史编写的问题,我谈了我的一些看法,陈鹏鸣博士同意我的一些设想和规划,我才答应下来,并根据中国学术发展特点,分为六个阶段: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聘请陆玉林、周桂钿、向世陵、祁润兴、陈其泰、张怀承为各卷的撰写者。为此在4月27日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会议室召开编写会议,陈鹏鸣博士讲了人民出版社编写《中国学术通史》的规划和意图。
我讲了中国学术史的定义,讲其定义必须先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定义。中国哲学史是指把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及其名字体系,而大化流行地展示出来,并力图把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器统摄到体用一源、理一分殊之中的智慧历程。中国思想史是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事件、生活、行为的所思所想,以描述和解释的形式,历史地呈现出来的历程。学术在传统意义上是指学说和方法,在现代意义上一般是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诸多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科学学说和方法论。中国学术史直面已有的哲学家、思想家、学问家、科学家、宗教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等的已有的学说和方法系统,并籍其文本和成果,通过考镜源流、分源别派,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血脉和趋势。区分三史各自特定的定义和对象的内涵,就不会把思想史写成哲学史,学术史写成思想史了,尽管有交叉和互渗现象,但总体上二分明确,不会界限不分。
如何写中国学术史,我提出几点要求:(1)整体性。中国学术是一整体的相对相关的融合,要把每个时期学术的各派各宗尽数地分源别派,而又探赜索隐其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的品格,体现学术变迁史的整体性、贯通性; (2)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学术思潮都是由每个特定时期的外缘内因促成的,是表现这个时代现实需要或诉求的,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每个时代精神的观照下,才能贴近各个时期各宗各派学术的本来面目,及其学者学说的本意;(3)超越性。讲或写中国学术史是人在讲或写,此人既要“入”于要写对象之中,又要超越于“外”。出入相合,才能发挥两者之长,避免两者之短,而转生为新学术思潮。(4)真实性。凡史学著作,都应实事求是,既要符合历史真实和史料文本真实,求真是为了求是。研究者、撰写者既要“无我”,不要抱成见、囿见,不带“前识”、“前见”,不杂情绪、情感;又要“有我”,不要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独立见解,发前人所未发,“有我”与“无我”结合,构成中国学术史生生不息长河。“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学术史“话题本身”,讲述中国学术史自己对“话题本身”的重新解读。自己讲自己的学术史,立中国学术主体之道,走中国学术自己之路,建构中国学术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范式,把中国学术推向世界。
每年五月至六月是博士论文评审和答辩的日子,我今年毕业的刘宝村和林洪兑(韩国留学生)要请专家评审和答辩。同时今日收到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指导的评审论文二篇、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和陈卫平教授评审的博士论文各一篇,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一篇,西北大学刘宝材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一篇,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一篇,北京大学陈来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一篇,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一篇,以及我校的五篇,共15篇。每年各地寄来评审的博士论文均有如此之多,都要仔细的阅读,写出评审的意见。每篇论文的字数平均18万左右,多者30万字,为了对每位博士负责,我都认真地写出评审意见,即评议书。
按中国人民大学的规定,每年五月至六月为系校职称评审会议。由于我为198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教授,所以被学校聘为职审委员。5月24日哲学系评职称会议,申报副教授的有陈世珍、徐飞;申报教授的有向世陵、李燕、牛宏宝、姜日天、葛晨虹、张风雷、欧阳谦、聂耀东、陈慕泽9人。由于每年名额有限,虽报的多,评上教授的少,故产生不少矛盾。
2001年6月10日为李甦平、何成轩研究员撰写的《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一书写序,这篇序的内容,基本上是我著的《和合哲学论》第一章第四节《和合学方法的建构》。要点有:(1)中西哲学方法的诠释,(2)二元对立思维的偏颇,(3)和合方法的比较诠释。我在序中说:“像我这样一个从1948年参加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1949年参加剿匪、反霸、土改、镇反、三反五反、互动组及‘三大’改造运动、粮食统购统销运动、反右运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大大小小所有运动都无缺席的人,感受更深沉痛彻,良知的付出更巨大……一瞬间‘阴谋’变‘阳谋’、‘阳谋’变‘阴谋’,革命变‘叛徒’,‘叛徒’变革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像梦魇般地紧拴心头,久久不能抹去。”这种阴与阳、反与正的二分法、二元对待关系,在现实运动中危害极大,因此我提出了新的和合方法论,以在理论思维方法论方面发挥正能量。
6月11日参加陈来教授指导的彭国翔博士论文答辩,其论文为《王畿哲学思想研究》,及方旭东博士论文答辩,其论文为《吴澄哲学思想研究》。6月24日我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东亚哲学与21世纪》结项,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五本书:《东亚的转生》(陆玉林著)、《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张立文著)、《和合之境》(李振纲、方国根著)、《和魂新思—日本哲学与21世纪》(李甦平、张玉柯著)、《君子国智慧—韩国哲学与21世纪》(姜日天、彭永捷、韩相美著)。借新书发布召开“东亚哲学与21世纪学术讨论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共同主办。参加会议的有张岱年(92岁)、汤一介、杨通方、黄心川、余敦康、钱逊、魏常海、方立天、葛荣晋、周桂钿、陈来、郑万耕、胡军、乔清举、阮青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主持会议。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致辞,大家就东亚哲学的特点、性质、作用、价值与西方哲学作了比较。张岱年教授虽年长,但思维清楚,一点也不糊涂,真不简单。
6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召开本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系主任焦国成要我讲几句。我借《周易》上的话讲了三点希望:(1)富有之谓大业。张载解释“富有”为“大而无外”,我将其引申为身体的强壮、知识的渊博、精神的充实、情感的愉悦为富有,只有具备这四方面条件,才能成就大事业,这就是人必须具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经过炼狱般的煎熬、考验,必会成大业,同学们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和理想,为人民谋福 。(2)日新之谓盛德。张载解释“日新”为“久而无穷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长期的、不断的、无穷的。只有日新,才能盛德。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人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内在道德修养,而且唯有给于人,才能外得于人,得到外人的各种帮助。任何帮助都是互助,正如现在讲互利共赢。盛德即要有最大的得到,就必须日新,特别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不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不可能有最大的获得。因此,创新是最高的原则。不创新学术就会枯萎,不创新企业就会垮台,不创新科技就会落后,不创新国家就会衰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是硬道理”。(3)生生之谓易。张载解“生生”,“犹言进进也”。易为变易,朱熹解:“阴生阳,阳生阴,其变无穷。”天地万物,大化流行,变动不居。这就是说,自然是变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社会是变易的,封建郡县,刚柔仁义;人生是变易的,贫富贵贱,生老病死。如何适应这个变易,就需要生生进进。生生是指新事物不断的诞生,以替代旧事物,革故鼎新、吐故纳新、旧学新知,这便是生生变易法。唯有此法,历史才不会中断,人类才会繁殖,社会才会发展。同学们记住这三句话,领悟这三句话,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帮助你成功立业,创造美好的人生。走向社会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可以这三句话来回应,变压力为动力,创造自己的人生。
与学圣书堂师生合影
在那“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的夏天,7月17日,阴历辛巳年五月廿七,我们到北京避暑胜地北戴河开会,会议名称为“东方社会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韩国东洋社会思想学会联合举办,住河南省电力干部休养所。参加会议海外教授38人,国内40人。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陈德荣教授说,美国《社会哲学》杂志到2001年6月1日止发表3419篇文章,涉及的面很广,包括社会行为、道德、正义、变迁、暴力、种族、民族、环境、福利、责任、义务、惩罚、性别、女性、女权等。20世纪80—90年代,社会哲学更加趋向于讨论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涉及各个层面;社会哲学作为一门哲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的范围广泛,是指关于社会的哲学,包括社会科学的哲学、政治哲学及大部分称为伦理学和法哲学的内容。我把社会哲学与历史哲学结合起来,在会上做《和合社会历史哲学》的发言。(1)社会哲学之所以趋显,是由于人与社会冲突的加剧,贫富不均、假冒伪劣、战争、恐怖、贩毒、绑架、海盗、爆炸等社会环境恶化,生命财产随时受威胁,社会哲学是社会的形上学,追求安身立命、终极关切;历史哲学是追求历史现象背后那个历史必然之理。西方重人与自然关系,中国重人与人关系,印度重人与神关系。西方知识系统讲爱智,中国儒释道转爱智为爱人,印度为爱神。中国不依靠上帝的拯救,而以道德理想人格的力量为群体精神纽带,以价值理想的可能世界为终极关切。(2)在信息智能革命数字化的时代,在物理世界外增加了虚拟世界,也改变了千百年来传统的思维方式,古往今来,从古希腊到近代人们追求世界背后的统一性本体,换言之即追求“一”。中国宋明理学以理为“一”,讲“理一分殊”,以此“一”为自然、社会、人生最高的、终极的本体,犹如上帝、理念、绝对观念、太极等,便具有一种排他性、独裁性。其实此“一”是一种虚拟观念,是一种社会价值理想。(3)社会哲学的价值理想,如中国儒家的“大同世界”,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价值理想世界,把这种社会形态、范式推向世界,并不都适合各国的实际。社会是错综复杂的、变动不居的,其发展的模式、形态也是多样的,不能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和状态。大同世界的价值理想是农业文明的价值理想,在信息文明时代有信息文明时代价值理想,和合是当代价值理想最佳选择。
7月21—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外的成中英、唐力权、李绍昆、沈清松、南乐山等以及台湾的李震、项退结、傅佩荣、曾春海等均为老朋友相见,以文会友,其乐无穷。我发言的是《和合学与21世纪》,我讲后赵吉惠教授提出“和合学与中马的关系”问题,许全兴教授认为“和合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统一,不承认或反对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不讲新矛盾对旧矛盾的代替,旨在维护现存事物,起着保守的作用”。我对其作了回应:首先,和合不是调和、折中,不是不讲冲突、矛盾,正由于有冲突矛盾,才讲和合。和合是冲突——融合——和合的过程;其次,“和实生物”,“土与金木水火杂,而成百物”,是多元冲突融合而和合成新事物、新生命;再次,和合的主旨是生生,日新而日日新,创新就要敞开胸怀,吸收中外古今思想文化,而保持其持续的生命力;第四,和合学“在途中”,它是开放的、包容的,不是完成式而是不断发展式。
9月11日世界人民被猛烈爆炸声惊呆了,恐怖分子劫持了两家飞机撞向美国纽约世界经贸中心姐妹楼(号称摩天大楼110层400米高),时间在8.48分和9.06分,把这两座美国标志性建筑夷为平地,两座大楼内的工作人员几千人遇难,两架飞机的乘客也全部牺牲,其中有中国的乘客。劫持的另一架飞机撞向五角大楼,损坏五角大楼的一角,也造成人员伤亡。美国认为是本·拉丹领导的恐怖组织所为,世界为反恐怖活动达成共识,美国布什总统对支持本·拉丹的阿富汗发动了战争,迅速推翻了奥马尔政府,接着又制造谎言,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府,后又发动利比亚战争,推翻卡扎菲政权。把反恐战争推向高潮。但推翻一个政权易,消灭恐怖活动难,建设一个有效政权更难。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把美国陷入经济衰退的境地。后来证实,制造伊拉克拥有大量杀伤性武器(指弹道导弹和化学武器),完全是美国情报部门编造的,真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是阿富汗、伊拉克人民就遭殃了。
2016年10月31日在国际退溪学会
在“我言秋日胜春朝”的10月11日离京,乘大韩民国航空公司KE852航班到汉城(现在首尔)仁川机场,后乘车到安东市。参加纪念退溪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12日在安东国家学术振兴院举行开幕式,由李佑成、安炳周教授及国际退溪学会会长权宁禹、安东市市长、庆北道副知事等致辞。我发表了论文《传统与现代之间》,在研讨退溪思想(政治、哲学、文学)期间,13日参观退溪事蹟展览,展览内容丰富。退溪重视人和家庭价值的现实主义思想,儒教以家庭和国家为两大主轴引导现实生活。朝鲜时期如科举考《经国大典》和《朱子家礼》,便是这个思想的体现。展品有“幼学李晚滢文科丙科第三人及第出身者”咸丰四月;退溪《心经附注》、《大学行义》、《周易》、祭礼、丧礼、婚礼、回婚礼、冠笄礼;儒教服饰,作为陶冶人性的起点,注重朴质之美。朝鲜朝以儒教为国教,儒家礼法为国家的根基,服饰也以儒教礼法为基础,却也继承本国传统,制成理想深衣,到英祖、正祖时,服饰具有质朴而优美、素雅却生动、威严而不生硬的特色。在饮食方面:形成整洁而礼仪的班家饮食,注重礼法,提高它的作法,成为高级文化活动。对儒士来说,好的饮食不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不注重味觉的食物,认为好的食物是充满正气的食物,讲求食不过饱、奢侈,维持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儒教饮食观的核心,就在于吃饮时不忘正义及礼节,朝鲜朝两班家庭饮食体现了儒士这种崇高精神。
儒教的饮酒文化。追求节制和谐的乡饮酒礼。自古以来,酒在祭天仪式或祖先祭礼时被作为重要的祭物,在冠婚礼喜庆时,为增加欢乐与促进友好亲情,则从《饮食知味方》等朝鲜烹饪方书中配制。两班虽重视美酒,但不过度,以免伤身和影响人际关系。因此饮酒也很讲礼法,“乡饮酒礼”教导节制与和谐,是儒士们请德高望重的尊长为主宾,在乡校举办宴会的形式,它不是单纯的宴会,而包含道德教化的意义。礼结束后,一名代表出来朗读孝道、友爱、和合、和睦的道德,全体出席者同时签字,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儒教建筑。梦想人与自然协调的建筑。宗教性质的如佛教建筑,内涵许多象征性与抽象性,加以各种装饰因素,追求庄严之美。重视今世的儒教建筑却非常简洁、朴实,体现了儒教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之道,即平常之道。建筑不过于突显,也不过分修饰。从宫廷官府、学校建筑到一般的两班宅邸,都直接反映了重视教育及祭祀的儒教观念,因此中间有教育和祭祀的空间,亭子及楼阁休息空间则与自然相互结合。在所有建筑物里处处可见的悬板,是积极表现儒教精神的唯一装饰,如“尚德祠”、“爱日堂”、“湛乐斋”等。悬板不使用丹青,是朴素、端雅的儒教建筑,但以其本身无法突显它的象征性,就在悬板中注入许多象征意义,因此居住空间不仅是生存空间,也是围绕儒士一生的精神世界。在儒教的建筑里,从悬板中可以得知屋主追求何种道德世界,又如何营育自己的生活,因此有的悬板上写有家族由来或好的语句,有的则写上人生左右铭或决心。悬板为建筑赋予了重要意义,扮演着屋主与世界沟通的角色。
2016年10月29日在艮斋学国际会议分论坛
水墨醖釀出儒雅艺术。创立朝鲜朝后,色彩斑烂的彩色画逐渐趋向简洁单纯的水墨画,华丽的青瓷也渐渐变为朴素的白瓷,人们不再从外貌或色彩追求美的本质,而是更加重视墨水的浓淡中内涵的精神价值,从而开辟了新的艺术世界。儒教的艺术世界可谓是人对自然观魅力和协调美,这种精神反映在文人画上,开辟了以诗、书、画为同一根基的朝鲜独特的艺术世界,这种精神也充分体现在音乐或工艺等领域。随着性理学的扎根,朝鲜时代的艺术世界朝向既追求与自然协调,又强调通过严格的修养的磨炼,达到书法或“四君子”能以独特眼光进行诠释自然界的境界。山水画更是向前发展,创造出“真景山水画”这一独特的新领域。在工艺方面,也减少了装饰性因素,强调自然美,实现实用性的儒教特征,这也是儒士精神化为性理学的艺术世界。
这个展览系统、全面展示了“日用儒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体现和贯彻,儒教精神思想落实到生活之中,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规范与原则,是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守则与行为。使我对韩国精神生活有较深的体认,对退溪思想也有更深的领悟。
13日晚参观机遇难得的、八年一次的“落花会”。我们到了洛东江畔的洛东村,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但很有次序,我们被安排靠近洛东江、视野较好的地方。“落花会”是朝鲜古代两班消遣的地方,也是比财富和势力的场所。晚上整个洛东村息灯,由江对面的山上即悬岩峭壁上往下落下火球,据说这火球由硬木炭点燃后顺铁索往下滑。人们在对面看见这不断下落的火球,既壮观、又美丽,把人带入一个火树银花的童话世界,有的大人与小孩不断地惊叹叫好。两班文武官员坐在船上饮酒吟诗,在江中欣赏落花和音乐,别有一翻风情。现在虽无两班官员在江中的船上饮酒吟诗,但放了很多河灯,灯光点点,荡漾在河面,别有一种意境。最后放现代焰火,亦很壮观。14日上午九时到退溪创办的陶山书院,参加退溪诞生500周年祭奠活动。
新加坡儒学会主办“儒学与新世纪的人类社会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我参加。我们于10月28日晚11.40乘南方航空公司的CE355航班,这时机场的人已不多,但出入关手续却办得慢。29日上午6时到新加坡。有这空隙我却好完成李甦平给女儿李旸带来一些东西,李旸很好,能在这人生地不熟地方读书,生活自理,学习用功,是有出息女孩。新加坡我已来过两次,1987年是为了筹备孔子会议来与东亚哲学研究所商谈合作召开儒学会议事。1991年出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举办儒学与宋明理学学术讨论会,我在大会发表“和合学建构”的文章。1997年又召开儒学学术研讨会,因我住院开刀没有去参加,但提供了《和合与东亚意识》的论文。这篇文章后在《学术月刊》发表,文中我将张岱年哲学定位为新气学,而与冯友兰新理学、熊十力的新心学鼎足为三。一些人不同意,对我进行批评,他们认为张岱年是新唯物论。
2016年6月26日曲阜孔庙孔子后裔祭祖大典
30日上午9.00会议开幕式,由新加坡儒学会会长唐裕致辞,然后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杨波讲话。儒家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而被人所尊重、崇敬,虽受各种批判,但其影响力经久不衰,当然与历代统治者的倡导分不开,但主要是儒学自身的价值的与时偕行,千百年来诠释孔子思想及其《论语》的文章汗牛充栋,究竟有多少在现实社会中有其价值。儒学发展到现在,必须转生,如何转生,戴琏璋教授讲到我的和合学的现代社会价值。我提供的论文是《儒学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我讲了三个问题:(1)儒学的唯变所适的品格;(2)儒学需要转生及其转生的标志,一是核心话题转换,二是依傍经典文本变换,三是人文语境变迁,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着五大冲突和危机,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社会转型的冲突,如何化解这错综复杂的冲突,儒学要做出回应,必须有新观点、新形态。(3)儒学回应这些冲突的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中心价值。我讲后对和合学反映热烈,林安梧、高柏园、颜炳罡、颜国伟等教授提出一些问题,我对和合学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这次会议使更多人了解了和合学内涵和社会价值。
31日晚由联合早饭、新加坡儒学会、南洋孔教会、中国学会、新明日报联合举办“儒学在新世纪的价值”的学术讲座,杜维明讲启蒙精神,认为启蒙是对于理性、民主、自由的期许,他回顾了钱穆的天人合一、熊十力的由佛到儒,梁漱溟的佛教心灵和儒家的外表,说明不同文明可以与儒相结合,于是有儒学化的佛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等,而没有伊斯兰化的基督徒。文明应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各文明相互对话,只有对话、和合,世界才能太平,才会实现张载说的“仇必和而解”。张立文的和合学刚好符合了21世纪的时代精神,也即新世纪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所祈求的。
2017年4月9日张立文先生在国际儒联做《和合学与企业文化》学术演讲
在“秋无苦雨”、“冬无愆阳”的秋冬之交,11月15日(阴历十月初一)乘T85次火车到苏州,参加由中国哲学史学会、苏州大学研究生处、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共同主办的“全国21世纪中国哲学创新思路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事全国12个中国哲学博士点的教授。我写了一个发言提纲:“和合学与中国哲学创新”。我发言后,葛荣晋提意见说:学院式的创新没有意义,以和合学是学院式的。李申、高端泉教授说:哲学是思维智慧,是锻炼思维的学说,并不是一道操作的方法,哲学是无意义的意义,是最大的意义。哲学创新是很艰难的,要经过痛苦的煎熬才有所成。这次开会地方在红楼会议厅,是原来东吴大学的老房子,进行了装修,这就是不忘本,保留原貌,可以看到其发展过程。1949年后东吴大学迁到台北,仍用东吴大学之名。在苏州期间参观了虎丘和寒山寺。寒山寺据传为和合二仙——寒山、拾得禅修之地。
东南大学与南京大学明年是100年校庆,从今年开始要举办一系列演讲、讲座。为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设人文讲座。我就为此而受邀。在东南大学期间一直由我们中国哲学教研室石峻教授的博士毕业生董群陪同。下午到棲霞寺参观,该寺建于南朝,星云法师曾于此寺出家。有南方敦煌之称,展出众多南朝岩刻佛像,但均被破坏而没有头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不可弥补的损失。11月18日晚我在东南大学长江北校区讲“新世纪、新思路——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从先秦以来和思想及和合学思想的内涵与其和合新理念、新形态在新世纪的价值和战略意义。
19日下午受南京大学哲学系之邀,讲“周易与企业管理”。由李书友教授主持,我主要从义理层面讲,亦涉及卜筮问题。晚在东南大学本部讲“和合学与中国哲学的创新”。一是讲新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二是讲和合学是什么;三是讲和合学化解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五大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人文、道德、精神、价值五大危机的五大原理。20日上午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给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讲中国哲学在新世纪如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必须参透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哲学理论思维形态变化的规律性,换言之,“游戏规则”,我把它总结为三条,一是核心话题的转换,先秦哲学核心话题是道德之意,两汉是天人之辩,魏晋是有无之辩,隋唐是佛性问题,宋元明清是理气心性之辫。核心话题体现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是这个时代的哲学思潮。现代新儒学接着宋明理学讲,其核心话题没有变;二是哲学依傍的诠释文本变换,先秦为“五经”,两汉是《公羊春秋》,魏晋是“三玄”(《周易》、《老子》、《庄子》),隋唐是佛经,宋元明清是《四书》,诠释文本必随核心话题的变换而变换;三是人文语境,当代为全球化、信息智能革命时代与以往大不相同,因此中国哲学必须与时偕行。在这三方面必须遵循“游戏规则”来进行创新,和合学的核心话题是和合,诠释文本为《国语》,辅以《管子》、《墨子》。故称其为当代哲学理论新形态。在东南大学期间,董群送我《禅宗伦理》一书,樊和平送我《伦理精神》一书,我以《和合与东亚意识》回赠。
20日下午乘火车从南京西到山东济南,参加由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研讨会”。自1997年以来两岸分别召开易学青年研讨会,推动了两岸易学研究。我认为参加会议是做好事,是为别人捧场,是对会议主办者的尊重。21日上午会议开幕,下午分配我评议《从<朱熹集>看朱熹解易》的论文。我讲了三点:分清了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说明了象数与义理的统一;梳理了《朱文公文集》中的易学思想。论文的不足之处是对朱熹的思想没有全面整体的把握,所以一些地方说得不到位,这个评议主要是鼓励青年易学者好好学习。这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我的感觉是,台湾方面论文整体上说比较注重学术规范和考证,大陆方面论文分析分量多,各有长处,两岸互补,定能推动两岸易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教育部于2000年启动全国建立10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作为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徽学研究中心作为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课题“徽州村落的研究与开发”在评议中没有过线,所以需要由两家投标者向学术委员会作深入的陈述。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的陆林教授和安徽大学社会系王邦虎教授汇报课题思路,一是从地理视域,一是从历史人类学契入,两人都有新的突破,学术委员会经商量决定两家可相互补充,合作完成,以王邦虎为主,吸收陆林参与。这于12月22日结束,23日上午,我在安徽大学报告厅讲“和合学与21世纪中国哲学的创新”。反响热烈,因为这是中国哲学新理论形态,听讲的人有一种清新感,回答当前一些学者所思考而未有答案的课题。
下午由安徽大学哲学系李方泽教师陪同参观包公祠,包拯是古卢州人(今合肥),人称包青天,死后谥为包孝肃公,有包孝肃公墓,祠不大。由于民间戏剧里把其描绘为包黑子,脸黑黑的凸显其庄严,他被誉为古代反腐倡廉的楷模,清官典型代表,历来受人民爱戴和尊敬。按照包公墓所展览的包公石刻像,其脸并不黑,是斯文儒雅的模样,不像戏剧里的样子,另在包公祠和墓之间在1998年建了一座清风阁,寓意两袖清风。参观完包公祠去市中心闹市区(合肥步行街)参观李鸿章的老家,这个家虽有六进,但并不气魄。据载李鸿章父本不姓李,是过继给李家的。这个家主要由其弟李翰章管理。李鸿章事 迹展稍为客观。李府虽供人参观,但李家本来文物已荡然无存,经历次政治运动,有价值的历史文物都已遭厄运,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多少文物遭破坏,真是不可胜计,何况李鸿章过去被认为是卖国贼。由于过去在二元对立思维指导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造成很多弊端,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都生活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社会行为起很重要的作用。对李鸿章也应将其放在当时历史社会中来评价。李府的最后一进是编钟演奏,我们买了一“春江花月夜”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杜甫:“无边花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苏东坡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今明月当空,前景璀璨。
“一个人的四十年”专栏回顾
“80后”邓伟志:要想发财莫进来,热衷当官走别路——兼谈“邓氏三论”的来龙去脉【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一】
何怀宏 | “我不喜任何高调,更关注那些可能对人类造成重大危险的东西”【“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
桂诗春 | 大潮拍岸浪花飞——应用语言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三】
叶书宗 | 我为还布哈林以历史清白所做的工作【“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五】
周尚文 | 感受春天的气息——追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国际共运史研究【“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六】
兰云 | 如父、如师、如友,岁月悠悠忆元化先生【“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七】
何勤华 | 1978-1982年北大法律系求学记【“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八】
赵修义 | 亲历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开放【“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九】
童世骏 | 记一次与“乌托邦终结”有关的多国之旅【“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十】
朱林兴 | 我所知道的莫干山会议【“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十一】
陈建华 | 魏斐德、周策纵、王靖宇、沟口雄三:漫漫求学路上,我与大师们的交集【“一个人的四十年”专栏之十二】
乐黛云 | 理想、热情与全民文化诉求:忆中国文化书院【“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十三】
刘东 | 中国只有“动手派”和“袖手派”——我编学术丛书的一点体会【“一个人的四十年”专栏之十四】
杨迎平 | 与施蛰存先生相遇【“一个人的四十年”专栏之十五】
张法 | 哈佛大学:人生遇感与学路变点【“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十六】
胡智锋 | 我职业生涯的几个“一”【“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十七】
郭齐勇 | 德业双修、言行相掩——忆萧萐父先生【“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十八】
张福贵 | 改革开放就是人的解放【“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十九】
赵旭东 | 费孝通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纪念的理由【“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
鲁西奇 | 清水激浊,涵气在襟:追忆石泉先生【“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一】
郑克鲁 | 我与法国诗歌的姻缘【“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二】
周武 | 苍凉的黄昏——陈旭麓先生最后十年的学与思【纪念陈旭麓先生诞辰百年暨“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三】
高瑞泉 | 观念变迁的“史”与“思”(外一则)【纪念陈旭麓先生诞辰百年暨“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四】
杨国荣 | 四十年间人与事:我与诺齐克、普特南、罗蒂、刘述先等学者的交往【“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五】
季卫东 | 漫山红叶梦法治【“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十六】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21-53060418
投稿邮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