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一份邪气以愈病强体

2018-03-25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人体的自然愈病能力和自我调控防病能力,是患者生命运动之正常进行的依靠。留一份邪气,以利正气升华,从而愈病而强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无上妙法,也是一种中医学治病深邃的学术思想之一。


我早年跟随父亲抄方时,每见其治病大势控制后,便把重点转移到体质方面,除治疗外更是谆谆嘱咐生活中琐碎注意事宜,对此不仅不理解且不以为然。多年后自己有过几场病的切身体验,便渐渐自觉关注起生活琐碎事情与治病的种种相互作用关系来。

 

我通过自身体验发现,祛邪务尽的治法每每令患者有一类莫可名状两败俱伤的虚衰难受感觉,这种特殊的难受感不仅在躯体上更在心理上都会体现出来。推己及人,细察详问,发现这是一个共同性问题。

 

关注愈久,体会愈深,使我愈来愈主张在治疗过程中,要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利用和强健人体的自然愈病能力和自我调控防病能力,因为归根到底,它们才是患者生命运动之正常进行的依靠。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体会,于是逐渐形成了自觉留一点邪气或疾病以养生健体的思想。

 

对于疾病,人体有一类自然的防病愈病能力,它包括抗病力、康复力、免疫力等等,是他们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并维持着生命活动正常运行。患病不是好事,但如果能巧妙利用已经患病这种特定环境,促使这类能力得到锻炼而增强,其结果就不仅有益于现在,而且更有益于今后的健康。不注意保护、利用和增强这类能力,与过分利用、依赖和消耗这类能力一样,都可能压抑、损伤这类能力。

 

临床上常见到病去体衰,不仅旧邪去之不尽,而且新邪容易侵袭,以致反复缠绵的局面,多半是由此而造成的。留一份邪气,以利正气升华,从而愈病而强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无上妙法,也是一种中医学治病深邃的学术思想之一。

 

《汉书·艺文志》载古谚:“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后世据此而曰:“不服药胜中医。”这个中字,可当作中等医师讲,亦可当作不偏不倚讲,这句话也是说有病不治疗常会得到相当于中等水平医师治疗的效果。为什么呢?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曾谈到:“世言‘不服药胜中医’,此语不可通行,然疾无甚苦,与其庸医妄投药反败,不得无益也,吾阅是多矣。”

 

的确,疾无甚苦,与其让庸医添乱增病,倒不如不治为好。但叶氏在这里仅从庸医误药而言其害,并未进一步深入探查此中三昧。


我认为不服药胜中医的实质要领还在于:无论疾病或轻或重,都无须完歼穷寇,应当留些许邪气,而这些许邪气的程度就在于“疾无甚苦”,此时让正气与之相争,这样就能通过相对强于邪气的正气在实战中增强人体抗病愈病能力,从当前和长远利益来讲,都是远远胜过最恰当的完全彻底祛除病邪的任何有效或特效治疗。

 

这种思想早在中医古典著作中就有论及,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就是说无毒治病,十去其十,也将会伤其正气。这种无毒之药治病,也只能十去其九,留一份疾病不用药攻,而用谷肉果菜食养正气,待正气充而愈疾的认识,是一种很值得研究的,极富哲理的学术思想。

 

留一份邪气,以邪气来养正气、助正气、强正气,是合乎客观规律的。正气只有在同邪气的实际斗争中才能提升自己的各种具体抗病愈病能力,诸如常言所谓之失败为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均是这种规律在社会生活中升华出来的精辟格言。

 

他如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多衣多寒,经常小病者长寿,久不病者暴亡,注射预防针等,都是这种规律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为什么要只留一份(这是比较少的意思,不是定量标准,要活看活用)邪气而不是多留几份邪气呢?

 

古人常讲和实生物,认为同则不继是非常有道理的,不同的东西才能相反相成,但和实生物必须要有一个度,我多年的体会是邪多伤正,邪少促正。绍兴徐文长旧居“青藤书屋”有一幅徐氏自制对联说得妙:“读不如行,试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此联寓意深远,回味悠长,实值得使用留邪强身者玩味再三。

 

《内经》仅提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我通过长期观察和体验认为必须扩大范围,增添方法。在临床上每当处于留有一份邪气的阶段时,我原则上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促使患者获得愈病尽邪强身健体。 



本文摘自《郭贞卿医论医话集》,学苑出版社,郭贞卿/编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