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纯中医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养生

2018-03-19 牛翁一安平泰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牛翁QQ362944773),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上一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半夏

 

纯中医如何看待普通人的养生

 

中医本就是讲究天人合一的,与大自然和谐共振,尽可能的遵循天之道。除了外在的行为习惯上做到如此,纯中医在此基础上更应该讲究修为自己的内心,治病以修心为上。一个纯中医看病开出来的方子一定是这样的:一套适合患者自身情况的行为规范,一副辨证准确的方药,一套针对患者所诉而制定的修心建议。以上三点缺一不可,疗效各占30%。

 

中医界有句古话叫做“三分治七分养”,其实就是在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会发现现实治疗当中方药的作用的确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是很多对症的方药,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越来越显得疗效乏力,特别是一些比较严重的慢性病患者。中医界还有句话叫做“治得了病救不了命”,这句话也从侧面来反映出药物有时候真的只能占到总体疗效的三分之一。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养生?这个问题似乎答案也是确定的。现在社会的现状是中年、老年人最热衷于养生,而如果你仔细和这些人聊过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明显的感觉到了所谓的亚健康状态,都是出现了亚健康状态之后才开始寻求养生的。但是真正的养生应该从小孩子做起,道家所谓的童子功虽说太过极端,但是其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

 

大家都知道小说中的人物张无忌,师傅要其从小就练童子功,这个童子功是将来成为武林宗师的基本要求。这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出家人多现高僧大德的原因。真正的养生其实就该这样从小做起,我们现代人都抱怨从中年开始就身体状况堪忧,甚至有很多的人在青年时期就感受到了只有老年人才有的疲惫感,记得有一个广告词说的很确切,三十岁的年龄,六十岁的心脏。

 

亚健康的概念很好,但是老牛认为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就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开始阶段。亚健康这个概念是西医提出来的,亚健康貌似还算是健康,但是在我们中医眼里这些人其实都已经是病人了,甚至有的还是很严重的病人。是病人就必须要治病,这时候谈养生已经晚了。因为,亚健康这个概念,是西医的一个很无奈的概念。现在很多病人都是感觉到人的精、气、神都有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这时心头有种莫名的恐慌感油然而生,才会去医院做检查,企图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这些病人都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西医是靠指标来诊断病的,但是这些“慢性的损耗性的疾病”,西医是检查不出实质性的病变的,西医的仪器是无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的,所以说,养生是必须要做到这个亚健康前面的。

 

在上文老牛谈到过道家的病的属性,现实中“病”这个词在中医和西医的概念上还是有巨大的不同的,西医认为“未病”不算是病,经方中医却要求必须能“治未病”。这个未病,其实已经超过了《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的真人状态了,只要是做不到真人的状态,人人都是病人。其实也对,我们何尝不都是一些得了“未病”的病人啊!

 

治未病,中医界有名的“越人治齐桓公”案就是众所周知的最好的明证。除此之外,中医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就是中医三兄弟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讲的就是老大、老二和老三三个兄弟都是中医,平时老三门庭若市,病人源源不断,老二病人要少一些,老大却门可罗雀病人寥寥。有人就问老三,你们弟兄三个谁的医术最高超,答案是老大的医术最高超,因为老大治的“未病”,在人们发病之前老大就把疾病给控制了,老三医术最差,天天忙着给病人亡羊补牢式的治疗。虽说故事简单,但是其深刻的道理是不言而寓的。那么老牛多次强调的这个治未病的功夫,其实就是纯中医眼中最高境界的,最泛义的养生吧。

 

纯中医的养生理念就是重视人的精、气、神的保养,道家内丹学理论认为,人们修炼自己的层次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的过程,最后甚至到了炼虚化仙的境界。当然这是道教所追求的极端状态,我们普通人的养生就从最低层次做起就行。

 

《灵枢·本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也。”即血气精神是奉养生命、维持健全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因素,其中血由精衍生,因此,概括地说,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后世称之为“人身三宝”。谈养生,最极致的现实就是养这三个宝而已

 

何谓精气神

 

:生命活动的本原及物质基础,是体内精华物质的总称,是构成生命体,产生并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有不同的名称及类别。

 

依据来源,精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命的本原物质。后天之精,源于清气和水谷,化生于肺脾胃,是人出生后赖以生存的物质源泉。

 

依据功能,精可分为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生殖之精,是具有生殖能力的精微物质,贮藏并旋泄于肾,是人类繁衍及与生殖有关的功能、性别征象的物质基础。脏腑之精,由吸入的清气和饮食的水谷化生,藏于五脏,其余者输藏于肾以备用,是诸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依据内涵范围,精又可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是形而上的概念,泛指构成机体和机体内贮藏的精华物质;狭义之精是形而下的概念,特指与生殖有关的精微物质。

 

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广义之精”。《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此精,不仅指生命的本原物质,还包括构成人体、维特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如张志聪注:“夫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可见,精气神学说中的精,是涵盖了上述各种类别的“精”所形成的综合概念,是与气、神相对应的特定名词。

 

:生命机能的动力和能量运动,气原属哲学范畴,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气的概念引入医学领域,便赋予了特定的生理学意义。因此,哲学中的气与中医学的气,虽有相承关系,但却是两不同的概念。

 

《内经》中的气有多种含义,从其共性而言,有如下特点:

 

第一,运动不息。《灵枢·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说明气是不断运动,流行不止的,在人体内有规律地周行全身。一切生命机能都在气的运动变化中完成,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可见,生命的存在,以气的运动为前提,气的运动停止,便是生命的终结。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止则化绝。”

 

第二,无固定形状。《灵枢·决气》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指出气虽具有多种功能,但它却象“雾露”般的无固定形状。

 

第三,有征可寻。《素问·气交变大论》日:“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说明气虽然无形可见,但却可通过一定的物质运动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上述特点可知,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但它不是有固定形状、肉眼可见的物质形态,而是无形有征的能量运动。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能量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也属物质范畴。

 

因此,中医学的气,可定义为:广义的气是指大自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是包括所有微生物细菌尘埃的气,从人体内微观层面来看,是人体内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气、不断运动、无形有征的精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生理组成部分,也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神: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征象。

 

《内经》论神与先秦诸子同出一源。“神”字本义指北斗的斗柄,后衍生出万物“主宰”之意。《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笺:“天地生万物,物有主元者曰神。”

 

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古人对自然界众多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无法解释,认为有变化莫测的力量主宰着自然及人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神”是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自造”而成,并不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因此,神可以被认识、被观察。

 

《内经》作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引入“神”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含义:

 

第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日:“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谓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即神明。

 

第二,指生命活动的主宰。《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说明神是决定生命存亡的关键,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只有具备了“神”,才能发育成为有生命的人。

 

主宰生命的“神”,一旦失常,便会影响生命活动,甚至导致生命机能的丧失,所以,《素问·玉版论要》:“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张介宾注曰:“神者,阴阳变化也,易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转,运行不息也。回,逆而邪也。神机之用,行百环无穷,故在天在人,无不赖之以成化育之功者,皆神转不回也。设其回而不转,则至数逆、生机失矣,故曰神去则机息,又曰失神者亡也。”

 

第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征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神机运动,可通过外部征象表现出来,凡视听言动、形色舌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都是神的具体体现,故中医学将生命活动的外部征象,即信息反映,亦称作“神”,并据此判断生命机能的得失存亡,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曰:“理色脉而通神明。”

 

第四,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八正神明论》:“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说明人对外界事物的体察、领悟、见地、把握、理解等意识思维过程皆属于神的内容之一。

 

以上关于“神”的四种含义,前者属于哲学范畴。后三者又相互关联,可分不可离。神居内则为生命活动的主宰,现于外则为生命活动的征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为强调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分化出来的,其意义可涵盖于“主宰”、“征象”之神中。因此,《内经》中人之“神”的三个含义实为三位一体。

 

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我们不去做过多的研究,了解了起码的概念,我们就会发现就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护精、养气、敛神的过程,对于先天之精我们要节约着用,对于后天之精我们要使之不断的积累化生。养生就是养精的这个过程。

 

但是我们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黑白颠倒,熬夜晚睡,恣意纵欲,不知节制,电脑电视,伤精耗气,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滥用药物,毒品泛滥,化学制剂,如影相随,……。这些现代社会的恶习处处在戕害着我们的健康,有些是我们能自己控制的,有些确是社会造成,但是要养生就是要和这些最基本的、伤害的我们精气神的做法作斗争。只有正确的认识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有机会找回我们的健康。

 

除了有机会找回自己的健康之外,我们该清醒的认识到以上的那些恶习其实归根到底都是在纵欲的范畴之内,只要是牵扯到欲望,那么修心的重要性始终是最高境界的,清心寡欲是治疗一切疾病的灵丹妙药,也是真正意义上愈病的基础。再对症的药方也不及生活中寡欲的疗效,养生的最终极目标还是在这个修心上。修炼自己的强大的心神清明,使得“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待续)


阅读前文: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半夏

论癌症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太阴阳明证

苓桂剂的价值

少阴多死症


太阳表虚桂枝汤.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来源:天涯论坛,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药房医院“代煎药”的猫腻!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