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2018-02-26 牛翁一安平泰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是怎么回事?现代人应该如何从中医获得健康的身心?在追寻生命和生存质量的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医。

 

本文由作者“牛翁一安平泰”发布于天涯论坛(牛翁QQ362944773),我们分享并希望能与大家在思考辩论中对传统经方中医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上一篇:太阴阳明证

 

老牛眼中的中医经典

 

继续回到中焦太阴阳明经证的话题上来,我们都知道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读读这一篇经文。谈到这里,此老牛还要稍微谈一谈关于《黄帝内经》素问失传的话题。这个话题中医界争论已久,各种声音都有,老牛本人也是认同失传的观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时期仁人志士增补编修的,并非是张仲景本人看到过的那本《黄帝内经》,甚至连我们看到宋本《伤寒论杂病论》本身都可能不是张仲景的原本。

 

其实这个问题就连最严谨的考古专家也不敢断言是非曲直,所以老牛又得搬出同心同理的价值观来评判。首先你要研究评判中医这门学问中的《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那就绝对不能呆在家里只翻书,因为就算是你能翻到的书也都是失传过的东西,这就像以讹传讹,用一个错误的假设去证明另一个错误的结论一样愚蠢。

 

唯一能判断真实的标准就是实践,所以说一群纸上派中医研讨的这种课题真的没有意义,可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在运用经方辨证论治指导的实践派中医就不一样了。就如同老牛开篇所言,中医是一门最接地气的学问,所以判断《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真伪,只能依靠不断的逐篇逐条的去实践,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理论所迷惑,最高深的学问往往是最简单的,正所谓大道至简。

 

就在日常的行医诊病过程中,时时刻刻的把经典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在日积月累而漫长的平凡实践过程中积聚力量,以等到突然开悟的那个质变的时间。这也是需要一些气运机缘的到临才能做到的。

 

基于上面所说老牛是这样看待《伤寒杂病论》的,其实在伤寒杂病十三篇中,在老牛看来除了那三阴三阳的六篇正经条文之外,其他的几篇都有后人的手笔在里面。张仲景除了在各篇的篇首做几句概括性的表述之外,大量的议论和讲解都值得怀疑,因为这是有悖于仲景先师的道家属性的,过多的说教性的言论,是不符合张仲景的时代特征的,的的确确是后人续貂之笔为主。

 

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会看的更清楚,甚至是都明确注明出自某某书某某人,这更加说明了整部伤寒论中大部分议论的内容都不可能是张仲景本人的原作。但是我们要客观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现实证明《金匮要略》中的大部分方剂都在实践中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而且是很确切的疗效,如果是一个对《伤寒论》正经条文方剂熟悉的朋友,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其中大部分的方剂都是伤寒正经方剂的化裁变化使用而已。所以说《金匮要略》有实践价值,但是要研究伤寒大义,伤寒正经条文却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证据。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一个议论的结论都值得推敲,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可能招来歧义,仲景先师是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这一点又反过来证明了老牛的观念,仲景先师的弟子王叔和算是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他不是张仲景,不可能把张仲景所有的形而上学的知识完全复制过来。

 

值得庆幸的是王叔和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从他重新编撰的这本《伤寒杂病论》来看,他基本做到了忠实于先师的一贯价值观,尽量多的陈列条文,少参与一些不必要的议论,这一点我们今人是很值得庆幸的。我们只能通过同心同理的标准来审视王叔和的行为,他是试图认真的再现老师的意图,但是王叔和是从中医巅峰时刻走下来的第一步,但是这第一步并非没有价值,万事不可求全,求全也不是道家人物该做的,退而求其次,矬子里面拔将军,也是值得我们后人认真研习的。

 

这就是老牛一贯的观念,要想在一个行业里面有所成就,最终必须研究这个行业里面的圣人经典之作,因为那是大树的主干,只有紧紧的,时时以此干为标准,刻刻以此干为参照,才不会离经叛道远矣。

 

《伤寒论》如此,《内经》也是如此,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言里面明确提到过参考过《黄帝内经》,我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执着于张仲景的序言也是出自后人之笔,以不准确为由,认为《黄帝内经》也是唐宋后期所著。老牛不完全认同这一点,老牛认同《黄帝内经》失传了这个事实,但是和伤寒论一样,后人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凭空捏造一番。

 

老牛认为,王叔和本人一定也和张仲景交流过,明确的认同张仲景的确参考过那个未失传的版本,这一点老牛认为也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统一天下,这几百年的时间太漫长了,太乱了,这种乱不同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春秋战国之乱,诸子百家之乱。这种乱是真的乱啊,期间有佛教的强势入侵和西域文明的杂交。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中华正统汉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了了,这其中中医也不可能不受到牵连,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得中医经典不但在物质上(书籍)被毁掉了,在精神上(大义)也被毁掉了,这种毁掉在今天也有类似的苗头,在今天的中国西方文明几乎差一点就要完全战胜传统中华文明了,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啊,传统中华话文明都代表着一种落后了。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其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之乱何其的相似啊,都是外国势力的绝对强大,本土价值观的沦丧。在那个时期,佛教也差一点,甚至是已经完全打败了本土儒道的地位,成为了唯一主流的哲学,这一点从那些轰轰烈烈的造佛运动就能看出来啊。虽说佛教那个新鲜劲过后,传统道家儒家则又被重新找回来,形成往后几朝几代,一起和佛教维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状态,但佛教毕竟是慢慢被接受了,经过时间的检验了,甚至佛教都已经被本土文化同化了而完全和本土文化融合了。

 

今天的美国价值观在世界上的推广,我们暂不说它是依靠强权霸权的形式强行推广,就看美国那区区二百年干瘪的文明,都是一些没有被时间所检验的半成品,是文明还谈不上文化哦。现在的美国文明,只是在那里绽放自己短暂的辉煌,在那里大放光明而已,而没有化生沉淀成成熟的可以流传百世的文化。今天美国人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观比起当年佛教轮回的价值观来说,对中国人的冲击力,那简直是太小儿科了,太不足以为论了。

 

佛教在中国自上而下的认可,经过本土文化的同化改造,其实已经基本不是本来那个印度佛教了,那个原始的印度佛教早就完全失传了。现在我们中国人信奉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自己的产物了。美国文化并非没有一丝可取之处,但是要被中国人接受,必须要首先放下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地来和中华文化交融,也许将来也能有幸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得以流传下去,这也是他们的荣幸哦。

 

在唐朝大开放大包容之后,紧接着又赶上五代十国之乱,这个趋势更加的稳固了,所以说整个自魏晋到宋朝建国之间的这将近千年的时间,也是中华文明加速遗失的千年时间。所以说,在中医这个范围之内汉唐之后的中医真的没有学习的价值了,学到的都是一些假中医的自我陶醉、自我意淫罢了。

 

《黄帝内经》现在的版本估计可能部分都是出自宋朝文人的手笔,我们也要重视宋代文人的起码的修养,可以断定的是其中精华的部分是有传承的,不可能是后人口吐莲花隔空抓物出来的,在一些地方过多的演绎一番也是存在的。甚至其他的两大经典《难经》和《本草》也都具有相同的命运。

 

但是就如同我们今人研究清朝历史一样,毕竟时代相隔不远,还有长寿之人的眼见为实做补充,至少比我们相隔几朝几代的后人要看的清楚的多。我们要求看到真正版本的《伤寒论》和《内经》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没有追求了,完全放弃了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有病人的需要,就有中医生存的土壤。

 

学习《伤寒论》,我们只能通过深研伤寒正经条文,少在概念上做过多的追求,一切以实践为标准。研究《内经》,要贯穿起来看,把握《内经》总的原则。那就是怎么样透过几万言的《内经》言论,找到大道至简、天人相究的大义。

 

整部《内经》就是在不厌其烦的讲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利用黄帝和他的几个主要的教师大臣之间的对话,来阐述大自然气运与人体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其实任何一本经典著述都有一个流传千载的大义存在的,这个主干上会繁生很多枝杈,而且越往外分支越会流于浮华,这些浮华的枝叶,也许更加适合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枝叶的价值永远不可能与主干竞争。

 

那些眼光短浅的中医后学们,往往开始比较看重对枝叶的研习,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越往后研习,经过实践的分清泌浊之后,这些浮华的理论只能得到纸上派中医的推崇,实践派的经方中医最终必然会抓住中医的主干,伤寒大义的。

(待续)


阅读前文:

太阴阳明证

苓桂剂的价值

少阴多死症


太阳表虚桂枝汤.

麻黄医案二则

经方要药:麻黄

从西医怕感冒说起……


御医和现代人

人类的健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续谈中医发展历史

临床医生体悟升级手册


伤寒大义

中医的道家属性

传统中医文化的兴衰

什么是真正的中医?(序言)


来源:天涯论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伤寒论》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