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你必须做到这3点……
导读
学好中医,真的很难吗?百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像蒲辅周、刘渡舟、岳美中先生一样优秀的中医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跟随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肖相如老师,体会学好中医的正确途径~ |
非读书不足以成大医
作者:肖相如
100位中医大家的必读书是什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1世纪初出版了一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基本包括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名医。
我用了3年多的时间将这套丛书大致读了一遍,每位名医都有独到的经验,都在不同领域有建树,有不同的经历,如果从成才的过程来看,则是一致的,那就是读书与临证。
在读书与临证二者之中,读书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医术、医德和敬业精神都与读书的质和量成正比。
从所读书目来看,《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历代本草著作是每位名医的必读书。
在当代名医中,蒲辅周和岳美中是最为杰出的代表,而蒲老和岳老也是所有的名医中读书最多,读书最为刻苦的榜样。同时,二老也是医德最高尚,最为敬业,将中医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典范。
蒲辅周先生是如何读书的?
下面是蒲老读过的书目:
《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本草纲目》各一遍;《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指掌》、《金匮翼》、《医学心悟》各二遍。
以上只是1955年调到北京后系统读过的书目,在其一生中只是读书、临证,戒除一切嗜好,所读书目几乎包括了从《内经》、《难经》以下至清代各家的重要著作。
蒲老最推崇的著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伤寒温疫条辨》。
蒲老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为主。
他说:“《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
又说:“《伤寒》、《温病》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一详于寒,一详于热。温病是在伤寒基础上的发展。《金匮》是治疗内科杂病的专书,其中虽有‘痉、湿、暍’等一些篇章是外感病,但究竟是以内科杂病为主。后世各家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伤寒》、《金匮》宜先看原文,勿过早看注释,以免流散无穷。”
蒲老对《伤寒》、《金匮》二书推崇备至。他曾回忆说,在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有效的,亦有不效者。
为此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以后在临床上就比较得心应手。
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上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
在蒲老的家中,除了组织上发的学习资料,全是医书。对此蒲老说:“学业贵专,人的精力有限,我的智力也在中人而已。如果忽而学这,忽而看那,分散精力,终竟一事无成。”
是以蒲老数十年来,对琴棋书画这些雅好,从不一顾。平生嗜于医,专于医而精于医。
蒲老临终前对其儿子蒲志孝说:“我一生行医十分谨慎小心,真所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医首先要认真读书,读书后要认真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光读书不实践仅知理论,不懂临床;盲目临床,不好好读书是草菅人命。你要牢牢紧记!我的一生就是在读书与实践中度过的。”
从蒲老的用方中,可以看出,蒲老是真正的苍生大医。组方时尽量用便宜药,贵重药尽量用功用相同的便宜药代替。和现在的医生尽捡着贵药开,处方尽往大处开、贵处开,形成鲜明的对照。
岳美中先生是如何读书的?
岳老是中医学史上的特例,他既无家传,亦无师承,完全靠自学而成的中医大师。
博学、精研、宗三家,这是岳老的治学之道。
博学者,岳老一生涉猎医籍4000余种,上至《内经》、《难经》,下至各家。精研者,对经典反复研读,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每年都要温习一遍,临床亦以善用经方而著称。
宗三家,在古今医家之中,崇尚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家。曾谓:“三子者,上下两午年,筚路篮缕,斩棘披荆,于医术有所发明,对人民有所贡献。历代医药著作,国亦不乏人,或长于一技,或擅于一专,不能与三子同日而语。”
三家之中,对仲景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加推崇,其谓:“法崇仲圣思常沛,医学长沙自有真。”
下面是岳老晚年订的自律条款:
一要有恒。每日除有特别事情外,要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
“勤能补拙恒斯效”,是我自撰的格言。倘若不严已律已,时作时辍,在日暮途远的年岁,是不能完成计划的。
二要专一。除临时有特殊需要外,不得见异思迁,须有始有终地完成一种后,再改做另一种。
“主一无适”之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当然,精也是需要的,但精也是为了专,要出成果,还要归结到专一。
三要入细。在临床上遇到复杂大证,也时有碰壁。追思其故,是学习不够入细。
读书如果只学皮毛,不深入骨髓;只略解大意,不掌握规律,只粗涉藩篱,不步入堂奥,必然是临大证不能解,临细证不能入。
杜诗“老年渐于诗律细”,是阅历之言。治医者,也要如此,庶几能探颐研几,解决大证和细证。
入细,一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证。二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中病。
四戒玩嬉。
记得章次公先生曾说过:他学医时,章太炎先生曾指导说:“学技要专,即诗词亦当所戒。”以次公素好诗词也。花繁者实少,旁骛者无成。
要想对一种学术深造有得,达到左右逢源的地步,非下定决心,付出最大努力,是不会成功的。
五戒嗜好。要完成温课计划,必须摒除一切无益的嗜好。
于衣于食,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至躁扰不定,不能探深致远。
古今学者,蔽衣粝食,非故意标新立异,自鸣清高,是志在学问,无暇顾及其它。典范尽多,宁容自弃。我规定自己,不独烟酒不事讲求,衣著亦很简朴,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
岳老的格言是: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
岳老强调,作为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重要: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治病,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
这就是岳老的境界。
要想振兴中医,必须读经典
自从西学东渐以来,中医就日益衰落,到了需要挽救与振兴的地步。
时至今日,虽然政府振兴中医的决心很大,措施很多,人民对中医的信心满满,企盼连连,可事实却总是难遂人愿。
中医不仅久振不兴,而且越振越衰。问题的癥结何在?!难道中医真的无可救药了吗?
从以蒲老和岳老为代表的当代名医的成才过程,已经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癥结在于现在的中医读书太少,特别是对中医的经典和历代重要的医学著作读得太少。
是现在的中医不求上进、不爱读书吗?不是。现在中医不读书的原因不简单。
一是读书的能力,特别是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不够。
1956年1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从时间上算,1950年以后出生的人,接受的是简化汉字和现代汉语的教育。
除非是上大学学的是古代汉语专业,或者少数热爱古典文学的人自学古代汉语以外,绝大部分的人不认识繁体字,读不懂古文。
显然,现在的中医界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属于1950年以后出生的,因为此前出生的人应该退休了。
据我所知,在中医领域,除了大学的四大经典教研室的教师,和中医研究院的医史文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中医经典和古典医籍掌握的多一点外,绝大部分中医经典水平和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都相当薄弱。
四大经典是案头书
有空就读,有问题就翻
以我自己为例,我出生于1958年,整个中小学阶段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所以文化基础很差。
但是和一般的人比较,我的条件相对要好一点,就是因为我出生于中医家庭,从小受熏陶,我父亲是名老中医,解放前教过私塾。
我为了考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花了3年的时间学习《伤寒论》,并复习四大经典和医古文。
1984年我考入湖北中医学院跟随李培生、梅国强教授攻读《伤寒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此期间学院又派最强的师资为我们研究生班系统开了四大经典课和医古文课。
1987年我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跟随著名肾病学家时振声教授攻读肾病学博士学位。
时老虽以肾病学家而著称,但时老的经典功力深厚,临证善用经方,而且时老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教研究生班的《伤寒论》,时老对我的教诲和影响很深。
1991年我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除了做肾病的临床和研究外,我也教研究生班的《伤寒论》和温病学;
1993年调到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教《伤寒论》和《内经》;2000年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工作至今,主要是教《伤寒论》。
而且我现在主要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读书、教书和临床上,基本上不做实验研究。
四大经典是案头书,有空就读,有问题就翻;将历代重要的著作分阶段阅读,近几年就在读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就这样下来,我自认为应该是很用功的了,但是,我的水平不能完全将古典医籍读懂,《内经》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我不能完全理解。
如果将我的水平和蒲老、岳老比较,其差距不止十万八千里,而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我的经典水平还算是好的,估计比我水平高的人有,但不会太多,不仅人数不会太多,而且高的程度也有限。
二是读书的环境不够。
在中医界,你读不读书,读不读经典没有人要求你。
但是会有人要求你的外语行不行,要求你的科研(现在中医的科研其实主要是做标书的能力,科研的内容主要是做实验)的能力行不行。
晋升的时候要求有科研课题,有科研成果,而读书是很难有科研课题的,当然就更没有科研成果了。
中医学院的老师你不懂经典没关系,没有科研课题关系就很大。
中医院的医生不会经典没关系,不会开中药也没关系,只要你能挣来钱就行,多开几张CT单就比开中药处方挣的钱要多。
你《伤寒论》学的好,温病学的好,治疗感冒可能只能挣几块钱,多的几十块钱,而用西药治感冒可挣上千元钱。
中医疗效差的原因是什么?
我现在也要花很多时间来读书,但和蒲老、岳老等前辈比较,那是差得太远,就这样也有很多人跟我说,你光读书,不挣钱有什么用。
当然,我用不着和人家辨论,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医,你没有学好中医,光挣钱有什么用。
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你真是一个好中医,挣钱还会困难吗?
蒲老或者是岳老如果想挣钱的话,会有很多人愿意给他们钱挣,只是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花钱。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读书、看病、教学生都不够用。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不能振兴的原因是临床出了问题,既临床不够,所以提倡要早临床、多临床。
其实中医临床疗效的好坏,除了与临床的时间长短、经验是否丰富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中医的临床医生并不少,少的是疗效好的医生,少的是像蒲老、岳老这样的大医。
临床疗效差的原因是不读书,没有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不能用中医的理论正确指导临床。
现在许多中医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中医医生,满脑子都是西医的东西,提到炎症,就是想什么中药具有消炎作用;
提到病毒性疾病,就是考虑什么中药可以抗病毒;提到糖尿病,就是想什么中药可以降糖,等等。中医这样治病,疗效怎么提高?
学中医必须读经典原著
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的一位教授得了糖尿病,自己用西药治疗,但是老烦躁不安,疲乏无力,出汗,他跟我说,是糖尿病损害了他的神经系统,十分紧张,自己没有办法治疗了,想试试中医。
我给他开的方就是《伤寒论》中的白虎加人参汤,几付药就好了。
中医对此的认识是,证属阳明热盛,伤津耗气。里热炽盛,扰乱心神,所以烦躁不安;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热盛伤气,故疲乏无力。
白虎加人参汤就是清热益气生津的方,里热去除了,没有热邪扰乱心神了,也就不烦躁了;没有热邪迫津外泄了,也就不出汗了;没有热邪损伤正气了,加上人参可以益气生津,所以就不疲乏了。
如果不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辨证,而是老考虑糖尿病的问题,显然这个病没法治疗。
中医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中医理论的基石和精髓,因为现在没有办法用现代汉语将经典中的理论进行完整、准确的表达,所以现在学中医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读经典,必须读原著。
我们绕不过这道坎,对个体而言,你要学中医,你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医,要想成为像蒲老、岳老那样的大师,你就必须像蒲老和岳老那去读书、读经典。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要想振兴中医,就必须要求、鼓励中医读书、读经典,并为他们读书、读经典创造条件。舍此无他途。
振兴中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振兴中医的关键是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培养出合格中医的关键就是读书,特别是读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历代医学名著。
结论:
一、中医一定要读书,特别是经典著作;
二、中医的临证一定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证才有意义;
三、中医一定要淡泊,有太强的功利心则成不了大医。
|作者简介|
肖相如,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和“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
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父亲肖立渭(湖北省仙桃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名老中医)学医,又跟随肾病学大师时振声教授、全国伤寒大家李培生教授和梅国强教授。出版《肖相如论治肾病》、《肖相如论伤寒》等专著10余部。
来源:“诵明书院”公众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