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这些误区,你是否知道?
导读
俗话说:“冬养三九,夏治三伏。”近期,申城各大养生会所每天都人满“爆棚”,还有很多市民干脆自行购买养生器材在家操作。 只是“冬病夏治”的操作真的这么简单吗?艾灸仅仅是点根艾条?刮痧就是要刮得发红发黑吗? 这些常见的误区您可需要注意了~ |
误区1:“冬病”延到夏天治
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此时,人体的潜能容易调动,敷贴、艾灸等治疗的刺激能激发经络之气的运行,鼓动气血流畅,确能达到降低疾病的发作频率与程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冬病夏治不能取代日常治疗,有病不及时治疗,非得忍到伏天,那只会延误病情。
误区2:盲目迷信冬病夏治
有很多患者盲目迷信某一种冬病夏治的养生方式,听说某种疗法的介绍,到了医院就要求医生按照某种疗法治疗。其实不然,以敷贴为例,用药物敷贴穴位牵涉到用药问题,不同的药物药性不同,针对的疾病也不一样。现在大部分医院的敷贴药物成分针对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疾病,针对“老寒腿”这类关节疾病的药物较少。专家建议接受冬病夏治的病人听从医生指导,请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而非一味盲目追随。
误区3:刮痧能治疗各种感冒
感冒用刮痧疗法,一般效果是很明显的。但刮痧一般只针对于初期和中期的感冒,有疏风清热、祛风散寒的作用,而刮痧治疗后期的感冒,则效果要差得多。
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因为刮痧是不能退烧的,一旦发烧,就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迷信刮痧是不行的。
误区4:刮痧越痛越好,颜色越深越好
许多人认为,刮痧时感觉越痛、起痧颜色越深,则说明效果越好。事实上,根据不同的疾病,刮痧的力量、器具都有差别,所以疼痛程度和起痧颜色的深浅有所不同,这不能作为衡量刮痧效果的标准。一般来说,刮痧时正常的反应是、稍微有点疼痛,刮痧部位充血起痧,通常 1-2 天即可消退。
误区5:可用汤勺或梳子来刮痧
民间常运用汤勺或带有弧度的梳子来刮痧,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刮痧工具并不是随手可得的。
从中医来说,刮痧工具主要分两大类:牛角类和玉石类。刮痧板的形状很多,而且不同的刮痧板厚度、韧度、锐利度都有所不同。刮痧板的圆曲度大不容易起痧,圆曲度小相对容易起痧。牛角类的刮痧板偏于“泻”,玉石类的则偏于“补”。
误区6:艾灸出水泡效果好
传统中医认为,艾灸起泡或流脓是排毒的表现,确实能有更好的疗效,但如果市民自行艾灸,则难以把握起泡的程度,对皮肤损伤过大,可能造成其他问题,所以现在普遍推荐温和的艾灸,以不起泡为宜。一般,时间在半小时左右,与身体相距约 3-5 厘米,具体以个人耐受能力为准则,不必强忍疼痛。如果灼烧感很明显,应该随时调整,比如离身体再远一些或停止治疗,以免弄伤皮肤。
误区7:哪里不舒服,灸哪里
艾灸是针灸的一部份,都是以中医的穴位经络学说为基础,艾灸也不例外。有些人在施灸时完全不懂经络穴位,纯粹是哪里不舒服灸哪里,这对于某些急性的或病程短的疾病疗效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慢性病、久病,只懂得哪里疼痛就灸哪里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家庭艾灸前,学学中医经络穴位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误区8:拔罐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不少人认为拔火罐最少要拔半小时,若能拔出水疱来效果更好。其实不然,拔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 10 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误区9:在同一位置反复拔罐
在同一个位置反复拔罐,容易造成皮肤红肿、破损等损伤。市民朋友可以在多个部位轮流拔,最好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循经络、穴位拔,这样既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又不会损伤皮肤。
|作者简介|
李琦,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肿瘤科主任兼肿瘤研究所所长。曾入选2017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2016年上海市领军人才,第四批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公众号(ID:shutcmweixin),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