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招办 2018-05-28

编者按


万里丹山路,新燕初长成。百廿北大,在燕园学子的心中,是一塔湖图、庭院深深,也是书声朗朗、家国风骨……与燕园相识、相知、相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个冬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众号特推出“我的北大体验”主题栏目,邀请新老北大人,为你讲述他们在燕园的故事。


毛文志

毕业高中:

河南省实验中学

年级院系:

2017级物理学院

不知不觉,步入园子已有半年,赏过深秋金叶纷飞,踏过湖畔晶莹冰雪,曾在期末季闭门苦读,亦有冬游欢乐时光。回忆起6月的青涩,9月的懵懂,不禁开始思考,这半年的时光中,我究竟在北大学到了什么。


六月·高中


初夏,天气的燥热也使人们的心躁动起来。自己的成绩起起伏伏,因而时而欢喜,时而沮丧。虽说已通过物理竞赛取得了北大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但内心深处仍想在高考战场上证明自己。那时以为,成绩就是评价人的首要标准,现在看来,那时的我,尚显稚嫩。最终,高考放榜,我的高考成绩超过了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成功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录取。那时,虽然已多次踏入燕园,但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中仍对北大充满了憧憬:想象着在未名湖畔踏着秋叶漫步,在五四体育场肆意挥洒汗水,在静园草坪慵懒地沐浴日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九月·燕园


坐上北上的火车,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步入了北大的校园。只是这次,多了几分从容,少了几分敬畏。漫步校园中,看着路上一个个脸上写满喜悦的同龄人,心里不禁好奇地想:他们来自哪里?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到北大的?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信步徜徉,惊异于北大典雅的建筑风格,沉浸于北大幽静的自然美景。在园子生活愈久,愈加被其特质所吸引。


北大印象


北大,是精英汇聚之地。身边的同学中,有的智商超群,曾获学科竞赛国际金牌;有的文笔精湛,年少便发表文章;有的思想深邃,对社会事件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样一群北大学子中生活和学习,渐渐地,你会感受到自己的平凡。但,平凡之人亦有非凡之处。能踏入燕园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你惊叹于身边的同学学业成绩十分优异时,他可能在赞叹你博览群书,贯通今古;当你欣赏他人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时,他可能在敬佩于你的艺术修养和运动天赋。我们不要活成别人的模样,而要活出自己的风采。


北大,是自由开放之地。在北大,有二百多个社团可以选择,每年在三角地的百团大战的盛况无需多言。另外,还有各级学生会、团委、运动队可以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活动,不时举行。在这里,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向,多维度地发展自己。


课程的开设与跨院系选课制度是北大自由的体现之一。各院系开设的通选课、公选课内容充实丰富,涵盖诸多方面,有的涉及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现状,有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有的讲解美学与艺术,有的关注语言学习,甚至还有国际象棋、桥牌之类的棋牌类课程。光是看到选课列表里可选的课,就够令人垂涎三尺的了。


北大的跨院系选课十分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是完全自由。各院系本科的必修和限选课程在教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开放,也就意味着,只要选课人数没有达到上限,物理学院等理科院系的学生就可以修读中国语言文学系等文科院系的本科生课程,反之亦然。在北大,学习什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个人兴趣爱好,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课程表。这样的自由,给北大学子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燕园印记


短短半年的燕园生活,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些许印记。


01

球场风采


大约是开学的第二周吧,我加入了物理学院新生篮球队,与一群球友一起,备战即将到来的“新生杯”篮球赛。每周两三次的训练,不仅丰富了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还给我带来了新的感悟与体验。每一次球场上的大放异彩,都离不开平时刻苦的训练。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法深入、全面地了解他人的生活,只看到了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往往忽视了背后辛勤的付出。一句“他/她很努力”,背后可能承载着无数个日夜的工作;一声“我成功了”,隐藏着深夜灯前忙碌的身影。球场上,一次成功的防守,是艰苦的体能训练的结果;一次成功的战术,是队员们长期训练、磨合的体现。我们在新生杯的赛场上,有过畅快的大胜,也有过遗憾的失利,胜利时不乏尊重,失利时不乏赞赏,一路上面对了许多强敌,也在这个过程中磨砺了我们。最终,我们凭借超强的韧性闯入了新生杯的决赛。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晚,当我们领先时,对手顽强的反扑让我们难以喘息;当我们落后时,我们也以强硬的姿态面对对手,毫不手软。当终场的哨声响起,记分牌上的比分定格在了39:36。我们,捧起了新生杯冠军的奖杯。



02

支教体悟


寒假期间,我参加了社团组织的在河南的支教活动。短短的七天里,我结识了十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孩子,了解到了如今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区域的教育现状。现今,虽然教学设施相较于过去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师资力量等的地区差异性却始终无法有效解决。在河南这个高考竞争十分激烈的人口大省,脱颖而出的,是少数人;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在县镇、乡村读书的一些学生,虽然起早贪黑地学习,但却无法取得与其付出相称的成果,而他们的中学生活,除了学习高考内容之外,大概就只剩下吃饭和睡觉了。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着实匮乏。而在城市等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地区,学生能接触到更多学习之外的事情,例如社团活动、讲座,拓展训练等,在师资方面,也远胜一筹。


支教前,很多人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是简单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吗?显然不是,我们带给他们的,是一种眼界,一种榜样的力量。在与学生们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缺乏自信,认为自己做不到,而我们,作为他们心目中看似遥不可及的榜样,出现在他们面前,带去的是一种梦想并不遥远的体会。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做破冰游戏,一起畅谈,一起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也是普通人,你们,也能成为我们。支教期间,北大传递给我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我。正如一位教员所说,“唱到那句‘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觉得我没有辱没北大的精神”。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作为一定意义下高考路上的成功者,作为北大学子,应当胸怀国家,关心社会,为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离别之时,一个简简单单的拥抱,一张普普通通的明信片,“一场说着不再见的再见“,记录着的,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情谊。



进入北大,每个人都是了一张洁净的白纸,一切都回到了原点,而北大赋予了你七彩的画笔,任你绘出多彩人生。北大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北大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我希望在北大,遇见无限可能,遇见独一无二的你。


往期回顾:

北大体验|肖雨:我的第一个学期

北大体验|樊乃嘉:北大是我生命里的金桥

北大体验|张凌瑄:朝着梦想的方向,不断向前奔跑

北大体验|杨胜涛:忙闲皆是自由,苦乐皆为成长

北大体验|武芸如:和北大的120天

北大体验|李相廷:我在燕园学习和成长的经历

北大体验|李斐儿:平凡中选择,自律下纯粹

北大体验|惠雅婕:愿做未名湖的一朵水花

北大体验|张可佳:向着光亮那方,despacito

北大体验|马亦然: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北大体验|李天宇:在北大探索自己的每一种可能

北大体验|雷峻玉:这半年像一盒糖果

北大体验|德典白姆:拉萨姑娘在北大

北大体验|寇雨婷:走出自己的天空

北大体验|田竞爽:为你,千千万万遍

北大体验|王逸:我一直在路上

北大体验 | 刘之铭:逐本我的路

北大体验 | 安天源:我观北大

北大体验 | 马悦:我的北大体验

北大体验|苏雨蓝: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大体验|邰梦玥:园子里寄来的几句话

北大体验|张子涵:梦想照进现实,自律承载自由

北大体验|葛孟帅:遇见北大,遇见更好的自己

北大体验|华亮文:扬帆未名,问道经纶

北大体验|刘雅榕:人迹板桥霜

北大体验 | 席子涵 : 冷静与热切



作者:毛文志

编辑:付浩天

美编:蔡翔宇

供稿:北京大学河南招生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