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兰亭会六周年·调研行 | “中新生态城大调解模式研究”第一次调研

王鑫、朱桐辉 司法兰亭会 2022-10-02
司法兰亭会六周年推送之十七。2015年1月3日,推送了第一条消息。

电子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网络安全,个人信息权利;法医、物证、生化、DNA等鉴定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侦查学等对刑事程序的分析;公检法内部管理;证据法、程序法新进展;辩护研究、辩护方法;复杂新型案件、宪法案件。


(感谢安尧题字)


为进一步提升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基层治理能力与社会和谐度,整合各类调解力量,探索多元、有效的纠纷解决模式,南开大学法学院“中新生态城大调解模式研究”团队继与生态城法制局工作人员多次线上交流之后,近日前往生态城法制局实地调研,并听取法制局领导对项目的指导和建议。
参与本次调研的项目成员有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桐辉,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鑫、宋佳伟,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海河水利委员会通讯处田宇,天津翰洋律所实习律师刘禹隆。

第一站:中新生态城管委会法制局会议室
在法制局,项目团队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法制局包晓雅科长、周景凡干事进行了座谈。
包晓雅科长首先向项目组成员介绍了生态城调解工作的现实情况,以及对大调解架构的期许;接着,重点介绍了生态城管委会各内设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的设置,以及法制局的主要工作职责;她还重点介绍了生态城现有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行业调解委员会、环境资源中心法庭以及法官调解室等矛盾化解工作的亮点。
最后,她希望项目组成员能够立足生态城的区域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并突出亮点,站在更高的角度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大调解架构的科学化、有效化和高效化。
周景凡干事向项目组成员介绍到,生态城调解案件多为房地产和劳动纠纷、尤其是农民工劳动纠纷。结合自己的工作感悟,他希望项目组能够在研究既有机制的基础上,提供一个系统、合理、有效的化解纠纷方案,实现“枫桥经验”的创新模式——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第二站:生态城海博社区“警社共建调解工作室”
随后项目团队在包科长和周干事的带领下参观了海博社区。海博社区郭艺主任向调研团队介绍了他们在“警社共建”的社区治理服务理念下构建的“一会三室”矛盾调处机制和“三色预警”制度。“一会”是生态城第一家人民调解委员会——海博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面向居民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三室”是社区警务室、警社共建调解工作室和社区公益法律咨询室。“三色预警”是将矛盾纠纷的性质分为蓝色、黄色和红色三个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打造纠纷排查化解的全流程链条,以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社区治安管控水平,天津市公安局沿海安全保卫总队滨海旅游区派出所在海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警务室,由陈成琨警官担任副主任及社区民警。陈成琨警官为项目团队重点介绍了警社共建的经验,并结合工作经历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何将矛盾化解在源头,真正做到“矛盾不出社区”。
陈警官从社区基本情况入手,介绍了辖区居民情况,对空巢老人及邻居建立的“1+1+N”的结对帮扶队伍,以及“白天看窗帘晚上看灯,早看水电晚看燃气”等工作经验。陈警官还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巧妙地将工作对象发展为工作力量的;如何发动、盘活社区里的在职民警、退休老党员、在职医生、律师等力量做到“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在此,项目团队深刻认识到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群众事无小事,从源头解决矛盾,对建设平安社区、平安中国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站:生态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
之后项目团队在包科长和周干事的带领下来到了生态城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调解中心陈国斌科长首先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他们的调解流程、科技设施、亮点以及优势:提交申请有线下与线上两种方式;调解方式上灵活运用“面对面”和“背靠背”方式;将劳动调解与监察执法相结合能够提高调解成功率,保障企业和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接着,他还谈到了他们的工作体会:调解人员的个人经验和方法对调解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调解堪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应当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给双方的意愿表达提供较为充分的机会和空间。最后,他还对团队的疑问进行了一一答复。


第四站:中新生态城管委会法制局局长办公室
最后,项目团队在包科长、周干事的安排和引荐下,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法制局局长王学伟进行了座谈。王局长对项目团队表示欢迎与感谢,对国内各地的调解机制进行了评析,并对团队提出了宏观期许,进行了精准指导。
王局长希望团队:(1)在创新调解机制前能先将多元调解的基本理论架构搭建起来;(2)将各调解方式的内涵外延、标准体系及种属关系厘清、理顺;(3)继续发掘各地的先进经验,并与区域特点相结合,以构建、完善出一套能在整个生态城适用的大调解机制;(4)理顺程序,编制规范文书;(5)撰写调解员培训教程,指导、参与调解员培训;(6)不仅能为生态城的大调解模式建设发挥智库作用,也能为生态城的信息化政务改进及位于其内的智慧法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编辑:朱桐辉;拍照:宋佳伟)

以下点击可读:
兰亭会六周年 | 王进喜:印证理论与认知偏差(全媒体首发)
兰亭会六周年 | 邢树立:如何对法医鉴定意见进行审查、质证?(全媒体首发)
兰亭会六周年 | 吴宏耀:无罪辩护应慎用、善用非法证据排除
兰亭会六周年 | 尚权“庭审质证技能专项研修班”(南宁站)1月22日开班!
兰亭会六周年 | 松  柏:被告人如何有效地自我辩护?
兰亭会六周年 | 松  柏:我的案件我的现身说法:刑事案件要不要请律师?
兰亭会六周年 | 松  柏:我的案件我的法律:让排除非法证据成为我们的武器
兰亭会六周年 | 程  雷:大数据侦查的法律控制(完整版)
兰亭会六周年 | 毛立新:“三项规程”对证人出庭制度的完善
兰亭会六周年 | 纽约大学亚美法研究所证据法工作坊议程
兰亭会六周年 | 郭恒著:《辩护律师忠诚义务研究》
兰亭会六周年 | 陆  旭:新冠疫情中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适用界域
兰亭会六周年 | 孙运梁:客观归责论在我国的司法运用—基于海淀法院刑事判决书的分析
兰亭会六周年 | 朱桐辉:法律援助调研、互动所得及司法信息化的一个问题
兰亭会六周年 | 谢登科:论电子数据的取证主体:合法性与和技术性之间
兰亭会六周年 | 陈文海:着眼不同阶段案件特点,增强辩护有效性
吴宏耀、吴国章、刘祚良、巩志芳、侯爱文、刘栋、胡佼松、王玉晴:民法典时代名誉权的刑事公诉保护——杭州“出轨快递员案”大研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