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166期:宜章大地岭村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18年8月,我来到了郴州临武县,刚看完唐家碉楼,村里的一位老人家告诉我她的娘家在隔壁宜章县浆水乡大地岭村,她推荐我去看一下,因为那里有一座更大的碉楼。于是我立刻改变原来的计划,来到了不远处的大地岭村。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这里人家大多姓廖。根据廖氏相关网站上的介绍,宜章大地岭廖氏始迁祖继善公,号体仁,系出福建汀州宁化县。宋淳祐年间,公以府同服官山东莱州,旋以胡兵内扰,解组归田,后改入楚之宜章,卜居城南罗家观。传至八世祖能守公迁居城南三十余里之秀溪,其子如贞、如贵再迁至距秀溪二十里之大地岭。至1948年,已传31代,族人2000余人。


大地岭村地处偏远,这里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造型古朴,看得出年头很久远了。



今天介绍的重点不在村子里的古民居,而是村边的一座风雨桥,一座古庙,一座碉楼和两座凉亭。



这是村边的伏龙桥。


伏龙风雨桥坐落在村前的小溪流上,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43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进行过大的修缮,到1958年,又进行过一次小的修缮。桥的两端对称地立有6对木柱,用抬梁式、穿斗式木构架建造桥亭,榫卯结构,相当细致。盖小青瓦,置二重檐,通高6米。



每根圆杉木柱下均有青石柱础,这些石柱础造型简朴,有一点清中期之前的特征。木柱间有横木枋相连。两侧没有砌墙体,只有立柱。


老人家向我介绍这是凉亭中的茶缸,分成两格是因为一边放茶水一边放清水。


从这个木楼梯可以上到二层。


二楼是木板铺成楼平面,供行人打地铺休息用的,这种设计在我之前看过的很多风雨桥还没有过。上面是穿梁构架撑托起二重檐瓦面,置杉木脊梁。


顶梁上发现了“嘉庆十九年”的题记。


伏龙风雨桥于1992年被公布为宜章县文物保护单位。


老人们说这座碉楼是八角楼,原来顶上有一个八角亭,后来倒掉了。其实这叫文昌阁,始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地处大地岭村西边,座西朝东。原为一座木桥,桥上建造木亭。清道光甲辰年(1844)依旧址新砌石桥,桥上建砖砌八角楼。


偶然在篇《人文宜章:探访一段书写在建筑上的历史》的网文中找到一张文昌阁的老照片,原来这里以前真有一个八角亭子,所以被叫作八角楼。


阁楼高四层,约16米,。左右两侧为砖砌雕花楼,中间正门为石质门框,并且凹进去,两侧厢房凸出来。顶层中间竖伞型八角亭,整座亭子为木质瓦面结构,整栋建筑远看成凸字型,方正稳重端庄。




匾额上的“文昌阁”三字仍然隐约可见轮廓。




阁内的木制楼板全部腐朽。三楼原来塑有文昌帝君像,魁星金容,端坐高照。每逢初一、十五村民会在这里拜祭。


文昌阁还是一座碉堡式阁楼,每层四面的墙壁上均布有长条型的方孔,既可作瞭望孔观察敌情,又可作枪眼,古时每遇匪患,村民则可躲进文昌阁,关闭大门,旧时刀枪难以攻进。村民可凭借宽厚的墙体,用弓箭或鸟铳对外射击,对抗匪患。如今八角顶已经坍塌,只剩砖结构还在,让人觉得颇为惋惜。


这就是从文昌阁下流过的小河,石桥拱仍在。


从文昌阁出来继续向西还有两个凉亭,可惜那天我只去了其中一个。


临武周边的凉亭跟郴州其它地方的不太一样,外形四正四方,比较高大,跟这里的碉楼很像。


从顶梁上的题记可以看出凉亭建于民国六年,是由一位叫廖献璪的人的子孙建造的。


可惜这里的对联字迹斑驳,已经认不清了。


老人说这里以前是宜章到临武的古驿道的一站,石板路就是以前人们行走的古道。


这里还有一座龙泉庙。



门头是西式的,说明修建年代可能是民国年。


这里我也找到了一幅龙泉庙的老照片,外观没有变化,只是庙内已经坍塌了。



散落在乡间的这些零星古建也是我们民间的文化记忆,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关注这些古建筑的保护!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大地岭村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

汝城古迹拾零

汝城文塔、范氏家庙及绣衣坊

汝城石泉村

汝城县外沙村

郴州桂阳庙下村    

桂阳陈溪新村

桂东上新屋和下新屋   

桂东龙头围屋  

桂东聚龙居        

初访安仁(上)——双泉村           

初访安仁(下)——阳古大屋 

资兴香花树下古民居     

资兴留家田古村落  

资兴中田村       

资兴程子楷故居     

永兴板梁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