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育40年·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学校德育的进一步加强与改进(1992—2000)

冯建军 中国德育 2021-05-26


学校德育的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1992—2000)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为适应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学校德育需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1.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心,彻底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此,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这是我国跨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体现了我们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分析了新形势下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该文件对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包括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加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与加强管理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德育的有机结合;重视校园文化;加强社会实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1999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发,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相当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根本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思想政治工作也存在着不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覆盖不到位、针对性不强以及方法手段滞后的问题。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通过各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该文件分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指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成为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随后,中共教育部党组及时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将中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意见及时贯彻落实到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颁布,分析了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一是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因此,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部随后发出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部署落实新形势的德育工作。

3.实施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建设德育的新格局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国家教委相继出台了《小学生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按照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的阶段性要求,对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的领导与管理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划,体现了把学校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思想。随后,国家教委颁布和印发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行草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试行稿)》《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全国少工委关于中学少先队工作的若干规定》《共青团中央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意见》等系列制度和文件,明确了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队伍建设与管理等要求,使学校德育的各项工作不仅有了依据,也有了抓手,使之真正能够落地。

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学校德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教委1992年印发了《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1993年印发了《国家教委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1996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1997年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些课程标准,进一步科学规划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整体衔接的任务。

高等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以“两课”为中心,加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国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作为教学纲要的通知》,1998年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公共课)教材建设及管理问题的通知》等,指导高校“两课”的教学改革,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工作。

 

【作者: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德育》学术委员】

【来源:节选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德育》2018年第20期】

【责任编辑:谷 月】

【微信编辑:何 蕊】

 
德育40年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1978—1982)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曲折探索(1982—1992)

课程∣班建武: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亲历∣贵兆军、孙涛: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亲历∣高巧玲:我们的节日——一个80后的“六一”记忆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22期

《中国德育》2019年征订工作开始了!

开学|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芮彭年: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观点∣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田保华:学科德育是内生“溢出”,非外求“渗透”

荐读|李政涛: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荐读∣陈鹤琴:怎样做父母

观点∣教师在校外的不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师德问题——谢延龙:师之所存,德之所存

征稿 | 固定栏目征稿          非固定栏目征稿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