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40年·亲历|芮彭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家庭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者简介
芮彭年老师长期工作在德育第一线,曾被评为上海闸北区十佳“三学”状元、市德育先进个人、上海市园丁,曾担任中学班主任、年级组长、德育主任、分管德育校长、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主任,编写过《班主任要做的十五件事》等三本书,退休后曾任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秘书长。芮彭年老师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为青少年创作了许多充满正能量的歌曲。他致力于研究德育理论、创新德育实践,在《上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青年教师》《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300余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芮彭年老师也曾在《中国德育》发表《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一文,文章刊出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此次芮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这40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感想与收获↓↓↓
一
时光荏苒,一转眼已经过去四十个春秋。仿佛自己还在做班主任,站在讲坛上。那是我唯一送毕业的班级。这个班级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生活。想当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对玩耍和交往很有自己一套。为了转变他们,我访学生家庭,与家长、孩子促膝交流,人人都说我是个热心的好老师。可是花了那么多心血,收获甚少。当时,刚刚处于电子游戏市场的培育期,小小的超级玛丽就不知消灭了多少聪颖的苗子。以致遇到了明明可以考高中却只想早日离开学校混日子的孩子。这时我才意识到,作为数学老师和班主任,只想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是无法适应教育要求的,必须从关爱转为关注他们的整体发展。
如何完成这个转变呢,当时我曾经考虑过用数学学习影响他们。我的第一篇文章《谈谈初一数学应用题的看法》,就是现在的所谓课堂育人文章,刊登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与研究》上。也许是一种职业期望吧,我渐渐把目光投入到课堂外,我关心起学生的父母,关心他们给孩子的影响。这时才发现,那一代的家长最关注的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谁也没有料到今天的情况。他们苦苦在生活中努力,虽然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们大多数以为,没有文化,也可以过得好好的,几十年就这样过来了。因此对孩子的期望、教育、投入都几乎是白板一块。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制约,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
二
我是《傅雷家书》的第一批读者,也研究过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知道家庭的教育氛围可以影响孩子一辈子。于是结合我的教育实践,尝试探索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开始登上德育的马车了。之所以说是马车,因为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相比,德育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现在翻翻当年的文章,题目有《家庭文化背景的新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期望的反思》《孩子的情感也要疏导》《延迟竞争》《让孩子共同承担艰辛》《战胜诱惑》等等。这些文章曾经发表在《父母必读》《家庭》《家庭教育》等等杂志上,在社会有一定影响。现在想想还是浮光掠影,不够深入。
家庭教育的研究,引领我更加关注人发展的本身。我也从一个普通班主任,成为一个德育主任,一个负责德育的分管校长。屁股指挥脑袋,工作岗位的转变,越发逼我关注学校德育。直至走上教育局的德育研究室主任的岗位。感谢领导的关爱,使我有机会向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学习,也有机会与一些德育领导共同探讨德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约2005年,我有幸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一次研讨,认识了一些当代德育的名家,听到他们关于未来德育的思考。这时我才真正明白,我们遇到了一个没有前人的社会,一个不知道明天的社会,无论做老师还是做学生都会遇到难以说清的问题。当异质文化像潮水一样涌来,当互联网消解了知识的外壳,当中国人的生活开始摆脱贫困和封闭,教书育人不再是平淡重复、几十年不变的程式。教育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智慧,需要创新;德育更是需要觉悟、需要反思、需要创新。本着这种精神,德育研究成为我的所爱。由于岗位关系,我组织过大型活动,参加过德育研究,自己也承担过德育课题,写过专著。我的文章在很多基础教育领域的核心刊物发表,多次赢得过全国大奖。虽然几篇文章,不过是德育长河中的几朵浪花,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些文字是实践与思考的凝练与提升。
三
退休后,有幸受邀到大江南北与校长、教师共同探讨新时期的德育。看到全国各地的校长、教师都在思考今天应该怎样育人,应该怎样做德育。慢慢地又回到起点,研究家庭教育。回顾40年,家庭教育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一是家长的文化素养、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得益于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的扩招;其二是家庭提供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这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后,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其三是懂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校搞家庭教育必须从指导家长向家校合作、家班合作发展。因此,家庭教育这个话题也面临转型升级。也就是说,现在学校教育要努力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必须吸引家长的参与;学校教育必须要把家长教育资源纳入学校教育运转过程中。这几年,在沪内外多次讲述家校合作,正是因为初心依旧,心里对中小学德育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愿我不要故步自封,更不要误人子弟。
【作者:芮彭年】
【责任编辑:秦 岩】
【微信编辑:何 蕊】
德育40年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学校德育的恢复与整顿(1978—1982)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曲折探索(1982—1992)
▶回顾∣冯建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德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之学校德育的进一步加强与改进(1992—2000)
▶课程∣班建武: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开学|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芮彭年: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观点∣抓德育要抓学科渗透?——田保华:学科德育是内生“溢出”,非外求“渗透”
荐读|李政涛: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观点∣教师在校外的不道德行为,到底是不是师德问题——谢延龙:师之所存,德之所存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