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春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可下载Word文档打印)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梅岭三章

3.短诗五首

  月夜

  萧红墓畔口占

  断章

  风雨

  统一

4.海燕

5.孔乙己

6.变色龙

7.溜索/阿城

8.蒲柳人家

9.鱼我所欲也

10.唐雎不辱使命

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2.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课外古诗词

定风波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13.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不求甚解/马南邨

14.山水画的意境/李可染

第一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案

17屈原(节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师视频精讲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这是象征手法。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

板书导图

屈原(节选)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根据对选文的定位,我在知识梳理部分所教的内容是作者简介、背景链接、生难字词;在整体感知部分教的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把握文本的语言特点,文章思想情感;在文本内容的具体研读阶段教的是翻译课文和归纳知识;在研究课文内容教的是本文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中物象并说明它们的寓意。以前对于本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没有思路的,但是对选文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后,渐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一些认识。尽管对于内容的处理有“定篇”的要求,也有“例文”的要求,但是我认为是进了一步了。

 

18天下第一楼(节选)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话剧《天下第一楼》于1988年首演,主要剧情是: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卢孟实使“福聚德”东山再起,“福聚德”名噪京师。然而,事违人愿,就在福聚德发展正盛时,却又遭到了东家、官府等内外逼压,最终走向没落。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文本戏剧冲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剧本的语言韵味和生活气息;明白和谐的含义,培养团结他人、热爱和谐的处事习惯。

教学重难:感悟语言美。

教学方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创办文明班级吗?(不能)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当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拖后腿,便会导致这个集体的失败。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这个道理,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何冀平,中国剧作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演出场次

仅次于《茶馆》,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

2.生难字词

(1)字音

侦缉 怯懦 忌讳 打镲(chǎ)撂杆(liào)捣蛋(dǎo)幌子(huǎng)雕梁画栋

(2)词义

【侦缉】侦查缉捕。

【怯懦】胆小怕事。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拾掇】惩治。

【凄惨】凄凉悲惨。

【另请高明】另外请一个较高明的人,意即不想受委托或聘请。

【捣蛋】借端生事,无理取闹。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幌子】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的名义。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读评结合起来感悟语言特色和人物性格。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情节一: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对。

情节二:克五以罗大头藏烟土为要挟骗吃喝,遭卢孟实赶出。

情节三:卢孟实处罚不成器小伙计,厚赏成顺。

情节四: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高超,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情节五: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上述情节(见步骤二—2)也正是本文的戏剧冲突,说说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交流点拨】本文戏剧冲突是围绕“福聚德”的即将衰落展开的。

2.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克五: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嬉笑)得了,给俩鸭脖子还不行?

【交流点拨】“烟太多我就闻不出来了”,烟多为什么会闻不出来呢?这明显是个反讽的句子。作者看似在这里只是说克五一人,事实上是讽刺了一大批欺软怕硬的人,他们仗着自己有一丁点地位就欺压朴实善良的民众,而面对恶势力,却又谄媚地赔着笑脸。

(2)卢孟实:披红挂绿,骑马坐轿子,怎么红火怎么办。让那些不开眼的看看,福聚德的伙计也是体面的。

【交流点拨】让成顺将喜事办得有面子,也是为了维护尊严,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傲骨。

3.分析卢孟实形象。

【交流点拨】务实勤劳、精明能干、自尊自强、关心伙计、拒绝陈腐不变通、刚直却又不得不学着屈服于社会环境。

4.分析其他几人形象。

【交流点拨】罗大头:恃才自傲,迂腐固执,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脾气火爆,同时又一身正气,直率,不屑与小人为伍。常贵:同情他人,老实厚道。福子:仗势欺人,谄媚姿态。

唐茂盛:势利。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文章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上述情节(见步骤二第2点)?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的原因的认识。

【交流点拨】修鼎新的一句话“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最好的概括。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是只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这比坐吃山空的后果更加严重。罗大头是烤鸭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烟土,这无疑是罗大头将要出事的信号;且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离去,这对于“福聚德”无疑是有打击力的。此外,连小伙计都不成器。种种迹象,几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将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这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克五这样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发言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结合分析的人物形象,代入角色进行朗读。

3.布置作业

(1)组织话剧表演活动。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4、板书

天下第一楼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梳理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本文内容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主题,从而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与把握。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话剧的重要特征,如体味京味语言,把握话剧语言的真实性特征,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话剧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符合话剧教学。本文人物众多,学生很容易弄糊涂,此方面的引导梳理明显不足,此外,本文为节选话剧,人物形象虽能从本文中见出,但未必见得深刻,这都需要在课前课后做大量的补充阅读工作。

19枣儿

上课素材

教学方法指导

怎样理解本剧的思想内容?

本剧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双重性:本剧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

双向性:本剧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恰恰相反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

多样性:本剧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例如:本剧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能关心、关爱身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教学重难: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演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吃。本篇课文中的“枣儿”是不是仅仅指现实中的枣呢?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2.生难字词 名师视频精讲

(1)字音

蓦然 翘首(qiáo)咀嚼 囫囵竹匾(biǎn) 掸去(dǎn)踌躇

 (2)词义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浓或很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名师视频精讲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交流点拨】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爱。

2.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交流点拨】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3.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交流点拨】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4.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交流点拨】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5.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意蕴。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我们的神经,丰满着我们的羽翼,使我们飞得更高、更远。

2.拓展延伸

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爸妈,我很想你们!你们在外地还好吗?辛苦赚钱的同时,别忘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我知道要努力学习,也会照顾好自己,请你们放心。

3.布置作业

(1)观看广告:常回家看看

(2)完成《名师测控》本节内容。

4、板书

枣儿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扫码下载全册Word文档教案

课件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6_38_44_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