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上历史第27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教案课件

全套视频+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课本目录

1.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

4.洋务运动

5.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6. 戊戌变法

7.抗击八国联军

8.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9.辛亥革命

10.中华民国的创建

11.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2.新文化运动

13.五四运动

14.中国共产党诞生

15.北伐战争

16.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8.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19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0.正面战场的抗战

21.敌后战场的抗战

22.抗日战争的胜利

23.内战爆发

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5.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6.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全册识要点归纳

期末复习试卷汇编下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山路及其沿途存在的近代历史遗迹,初步了解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一条街道、一个建筑、一座铜像等等,都可以是重要的史料,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活化近代史。

(二)过程与方法:

采访历史遗迹所在地的“讲述人”,培养观察分析历史的事物、搜索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实地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积累记录、拍摄等搜集历史资料的经验。学生课堂上汇报考察结果,锻炼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参观考察活动中对历史文物有进一步认识,唤起文物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学生在走访近代历史遗迹的过程中,更爱河北区、更爱天津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考察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具体的活动形式、组织以及课堂的呈现方式。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已经学习过了近代史的这段知识,对即将考察的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所涉及的大多数历史事件或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可以提出有质量的采访问题并展开深入的思考。但教师是借班上课,对班级和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太了解。在组织考察活动中需要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将学生的活动力与良好的组织形式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教师:(1)备资料:查阅了文献资料,一方面是关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另一方面是关于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的。(2)备走访地:对于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进行筛选,亲自走访,为学生的考察打前站。目的:一是让自己对这些近代历史遗迹进行深入的了解。二是:可以在学生进行走访之前进行更准确的提示、指导。(3)备学生:积极的和班主任取得了联系,了解学生的大致情况。(4)备材料:联系落实记录采访工作设备和场地。

2、学生:(1)查阅与中山路相关的历史资料,确定走访地点,并与可能对走访活动提供帮助的部门取得联系,力争走访顺利。(2)成立考察小组,每组参与走访2—3人,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长与教师成立微信群。(3)选择考察对象,设置采访问题,填写采访报告。(4)走访上述地点,采访“讲述人”,拍摄图片和视频资料;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采访分组表

分组

走访地

采访人

被采访人

第一组

觉悟社、金钢公园

沈小钰、侯相宇

讲解员:迟爱民

第二组

女星社(美院)

姜懿桐、赵芃

讲解员:迟爱民

第三组

扶轮中学(北站)

李临初、李天睿

德育主任:刘亚宾

第四组

达仁堂、造币总厂

秦明昊、阎兆乐、郭佳烨

店长、员工、居民

第五组

北宁公园、中山公园

于博、张靖依

市民、游客

 

附件:采访报告

《走访中山路——我身边的近代史》分组采访报告

走访时间


走访地点


走访人员及

  分工


 被采访人

姓名及身份

(  )位


前期准备

形式:网络、书籍、实地采风(划“√”),其他                     

 

 

预设采访

  问题

 

 

 


 

走访过程

  记录


 

 

 

走访体会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课!大家好!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同学们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与感悟,而我们今天的课程则有些与众不同,大家用心地走进了一条我们身边最熟悉的街道——中山路,探寻这条路上发生过的事、存在过的人,使与之相关的近代史再次鲜活起来。

2、学习新课:

(1)概况简介

明确中山路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出示:三岔河口、北运河东岸的新旧对比图,以天津眼为标志,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出示: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的三个人物图片。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三个人物展开叙述中山路的历史变迁,历史实的时序性更明确,也能比较简洁的说清楚中山路的由来、东西二至和命名。

出示:大经路的历史图片,学生了解到当年的中山路也就是大经路,是天津最宽的马路,显示出当时设计建造时的民族自尊心。继而引发当年河北新区的建设,也有与租界想对抗的意思,表达了中山路的建设在天津近代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提问:学生上下学路过中山路的哪些历史遗迹和对哪些历史遗迹比较感兴趣,拉近距离的同时,引出观看走访视频。

 

(2)亲历走访

直观地展示学生分组走访的实录。观看学生的采访视频是对各组采访的过程做一个整体的展示。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组的表现,同时也能看到其他组的采访过程。由此也达到,展示、学习和引发互动的目的。

 

(3)互动交流

同学们在考察历史遗迹、采访讲述人的过程中,感想体会是非常多的,需要同学们在课堂上说出来。“互动交流”这个环节是之前“亲历走访”在课堂上的延续拓展。

学生在谈他们走进觉悟社、走进扶轮石楼的第一感受和对一些细节的描述;学生对在走访的过程当中对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进行讲解;学生还对在走访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自己查阅资料后,得出了答案。由此达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各组表达情况如下:

觉悟社组:

走进觉悟社纪念馆的第一感受感受?听讲解中说到社员“笔名”的故事,说明什么?觉悟社的地点就是社员两姐妹提供的自己的家,说明生活环境很优越,但是放弃了优越的生活,选择革命道路,说明什么?对主要人物的感悟:周恩来(帅气、拍照)、邓颖超,为他们后来从事革命活动打下基础。小小的一个社团,只20个成员,却诞生了革命英雄和未来的国家领袖,了不起!对同龄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觉悟社成立的时间点,恰逢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篇。从觉悟社走出的社员,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政治力量,为新中国的成立铸就了伟大的功勋。

女星社、美院组:

人物介绍:赵一曼、吕碧城。对女子学校的发展产生兴趣,简介:直隶女子学校即今天的美院。

教师总结:女性解放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在中山路沿途分布了那么多女子社团、女子学校和知名女性,可见当时天津地区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水平在全国是很高的。

扶轮中学、北站

对扶轮中学的教学楼“石楼”的细节描述,引发文物保护的知识。从对刘主任在采访中历数的一些扶轮办学过程中经历的历史大事件感受到什么?“近代河北聚大经”,感受到了中山路沿线的近代发展是全方位的。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北大南大南下昆明,成立的西南联大坚持学习和斗争,是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而在全国的中学当中,扶轮中学是唯一南迁的。可以说他们斥资百万建设的校史馆以及这座“石楼”书写了一段恢弘的近代教育和革命的篇章。

达仁堂、造币总厂组

走进达仁堂药店的第一感受。人物简介:乐达仁。造币总厂的历史沿革,地道是怎么回事等等。

教师总结:达仁堂药店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代表,造币总厂的设立也显示出近代中山路沿线突出的经济地位。

北宁公园、中山公园、金钢公园组

进入北宁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已然散去,一派祥和安乐。但游客也不是对这的历史浑然不知,有些我们采访到的是慕名而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学生简述北宁公园的建园历史。中山公园的主题最鲜明,主要围绕孙中山。

教师总结:补充中山公园的建设初衷和相关历史信息,并对对学生的采访工作给予全面的肯定与鼓励!学生展示手抄报等成果。

(4)感悟收获。

相对于上一个环节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性的体验。设置这个环节的落脚点,主要还是在启发学生对活动课这种学习方式和自身学习能力提升的感悟与收获上。突显了这堂历史活动课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成果,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表达出来,产生共鸣。

提问学生:在这节历史活动课中获得了哪些能力上的提升?与日常课堂教学有哪些不同呢?播放教师走访近代历史专家尚克强教授的采访视频,从总体更高的站位给学生更大的提升。尚教授的话是对这节课做了整体回顾,也是对这节活动课的价值的高度评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五、课后反思

(一)本节历史活动课体现出的基本原则

1、历史性原则。历史活动课顾名思义,所选取的题材和内容必须与历史有关,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这节课以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为载体,用走访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一个城市的厚重与分量是他的历史,但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完全有能力效力于这个城市的今天和明天。中山路在近代是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冲要之地,今天仍然是经济、文化、旅游、商业、交通的中心。他从近代开始展现的民族自尊心和进步精神,也将通过这节活动课得以展现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是这节历史活动课开展的先决条件和主要依据。

2、全体性原则:历史活动课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学生的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在兴趣的指引下,从活动中有所收获。所以这节历史活动课的设计方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虑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走访活动的设计本身就是涵盖各种分工,是一种有梯度的活动设计。每个走访活动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最后剪辑完成;从课堂外到课堂内,参与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为全体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打开了一道大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让他们收获更多的自信和成功的体验。

3、主体性原则: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活动课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节课走访的众多历史遗迹,采访的对象、问题,甚至有些录拍的过程、最后的编辑,都是学生自主制定并完成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也完全由学生自己掌握。他们在课堂上继续发表走访中对事物的感悟和展示成果,是自己行为的主人,而我在活动中,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4、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的总体思路就是活动,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实践性是历史活动课最大的特征,活动课选取的内容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是合二为一的。中山路近代历史遗迹可探索的空间之大、可挖掘的素材之多,就具备了学生活动的空间,与活动课的形式相得益彰。学生在这节课中动脑、动手、动口,学生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本节历史活动课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1、学生要走出学校,排在首位的就是安全问题。在布置这节课的时候我也反复强调安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出去走访的时候,家长有没有可能陪同。在这方面学校给了我比较大的支持,比如:从学生的在校时间中专门协调出了一个时间,给这个班级倒了课,使他们得以在我的陪同下,三组合并走访觉、女、扶,这就是我们在采访实录开始的片段中看到。

2、课程整体的完成时间周期比较长。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三个采访点,其他地方的走访都是学生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完成的。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有限,一般来讲就是放学或周末,而且采访工作一个学生是做不来的,需要组员配合,大家还得有共同的时间。而学生都有时间的时候,采访地的被采访者,有可能不在或不接待。比如:美术学院和金钢公园,学生周末去了,但是图书馆的老师和公园的管理人员放假休息。再如北站,它属于营业性的场所,且安检严格,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学生的采访。等各组采访的资料都回来,时间也是非常长了,还存在后期的编辑整理等各种问题。而我之后的课堂教学设计部分,或多或少受到之前学生走访的成果的影响,是不能先于学生走访完成的。

3、学生走访的成败和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走访的过程体验,决定了学生会对哪些具体的人和事产生兴趣,这就使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处于动态之中,不是我可以提前完全把握的。

4、设置了采访环节以后,素材的技术剪辑对我是个非常大的专业素质的考验。教师要想做好一节活动课具备的专业素养还要很多。这节课学生和我都做了很多的采访,听讲述人的讲述,我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所以更准确的说,这节课的老师并不是我一个人,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我也切实感到了教学相长,教师要终身学习。

(三)本节历史活动课的遗憾

1、这节课的容量比较大,涉及的历史遗迹也比较多,学生感觉意犹未尽,为后面自觉探知留下种子,但课堂上也显得聚焦不足,太多要说的东西,没有时间表达。

2、平时做这种活动课的机会比较少。老师和学生都显得经验不足,还要在未来的课程中多锻炼。



图文导学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