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师大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微讲课+知识点+课件教案(文末下载)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高中物理(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拓展型课程第一册(试用本)目录


第一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A 匀变速直线运动
B 竖直上抛运动

第二章 力矩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A 力矩
B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A 摩擦力
B 物体的受力分析
C 牛顿定律的应用

第四章 机械能
A 机械能守恒定律
B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第五章 匀速圆周运动
A 向心加速度 向心力
B 圆周运动的应用
*C 离心现

第六章 简谐运动与机械波
A 简谐运动 振动图象
B 单摆
*C 受迫振动 共振现象
D 纵波
E 波的干涉、衍射
*F 多普勒效应

第七章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A 固体的基本性质
B 液体的基本性质
*C 新材料简介
D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第八章 热力学定律
A 热力学第一定律
B 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 

知识点总结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知识网络:

1.概念:沿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

(1)匀加速直线运动:av方向相同。

(2)匀减速直线运动:av方向相反。

3.基本规律

知识点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重要推论和比例关系的应用

1.两个重要推论

(1)中间时刻速度即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

(2)位移差公式:Δx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可以推广到xmxn=(mn)aT2


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常用推论

(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1v2v3∶…∶vn=1∶2∶3∶…∶n

(2)1T内、2T内、3T内……位移的比为

xxx∶…∶xN=12∶22∶32∶…∶n2

(3)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的比为x1x2x3∶…∶xn=1∶3∶5∶…∶(2n-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

知识点三| 自由落体和竖直上抛运动

1.竖直上抛运动的重要特性(如图)

(1)对称性

①时间对称: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②速度对称: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③能量的对称性

物体从AB和从BA重力势能变化量的大小相等,均等于mghAB

(2)多解性: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个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造成多解,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这个特性。

2.竖直上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力矩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力矩的概念

1、力臂(L):力的作用线到转轴的垂直距离。

注:转轴(也称矩心),在平衡问题上,一般可以任意选择。

2、力矩(M)

力矩方向:按效果分顺时针方向(正)和逆时针方向(负)。

  • F一定:L 越大,M 越大;M 一定:L 越大,F就越小。
  • 一个力的力矩,也可以用这个力的两个分力力矩来替代。
  • 计算力矩时,作用点的位置要找正确。
  • 力矩是使物体绕轴转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

1、转动平衡:静止或匀速转动。

2、有固定转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矩为零,即 ∑M=0或M顺时针=M逆时针

3、解答有固定转轴物体平衡条件问题时的注意事项:

① 在有固定转轴物体平衡条件中,所有力的力臂均针对同一转轴。

② 在解答有固定转轴物体平衡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作用点的位置要找准,力臂计算是关键。转轴处的力可以回避。

③ 使物体转动的最小力,就是寻找最大的力臂,最大力臂就是此力作用点到转轴的距离。

④ 有固定转轴物体平衡条件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条件是一致的。所以对有一些物体平衡的问题可有两种解法。

将两个平衡条件合在一起: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A 摩擦力

1.概念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 运动或具有 相对运动 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 阻碍 相对运动或 相对运动 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作用力.

    

3.产生条件

(1)接触面不光滑;
(2)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挤压,即存在弹力;
(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产生摩擦力.

B 物体的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依据

 

(1)依据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特点,每种力的产生条件提供了其存在的可能性,由于力的产生原因不同,形成不同性质的力,这些力又可归结为场力和接触力,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确定是难点,两物体直接接触是产生弹力、摩擦力的必要条件,弹力产生原因是物体发生形变,而摩擦力的产生,除物体间相互挤压外,还要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一方面物体所受的每个力都有施力物体和它的反作用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和没有反作用力的力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依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灵活变换研究对象,由作用力判断出反作用力。

 

(3)依据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有些力存在与否或者力的方向较难确定,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判断。

 

2.受力分析的程序

 

(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的对象.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为防止漏掉某个力,要养成按一般步骤分析的好习惯.一般应先分析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这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他场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3)每分析一个力,都要想一想它的施力物体是谁,这样可以避免分析出某些不存在的力.如竖直上抛的物体并不受向上的推力,而刹车后靠惯性滑行的汽车也不受向前的“冲力”.

 

(4)画完受力图后要进行定性检验,看一看根据你画的受力图,物体能否处于题目中所给的运动状态.

 

3.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

 

(2)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

 

(3)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出施力物体.

 

(4)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4.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隔离法和整体法

 

(1).隔离法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

 

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2将某个研究对象、某段运动过程或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3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4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整体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2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3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隔离法和整体法常常交叉运用,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解题简捷明快.


C 牛顿定律的应用

牛顿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揭示了力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没有外力,物体将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如果状态发生变化,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第二的定律  定量地把力和加速度z之间的关系确定下来,F=ma。它把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通过加速度这个物理量联系起来。


第三定律 力的相互作用本质


两类动力学问题


(1)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分析物体的受力,求它的加速度,由加速度这个桥梁就联系到运动量的确定,比如速度 位移等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由运动情况,比如速度,位移等由这些运动量完全可以求它的加速度,由加速度联系到受力分析里面,根据加速度的大小和合外力的关系,求我们要求的力。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1)明确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分析,画出受力图。


(3)以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


(4)解方程时,F、m、a都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分析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1)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2)分析流程图




怎么获取完整电子版文档资料?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免费领取方式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321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3581.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