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郁葱《后三十年》

郁葱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郁葱的“后三十年”,被人认为是2000年之后郁葱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作之一。对诗人的创作历程,我是熟悉的,从最初的灵动、浪漫,到后来的人与世界的终极关怀的哲思,一步步走向成熟与圆融。但是,面对这首诗,却令我感到惊讶。阅读心理期待的巨大落差,使我觉得仿佛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心想:郁葱写了一辈子诗,编了一辈子诗,怎么写着,写着,倒好像不会写诗了。这样直白、天真、幼稚。既不是《人类诗篇》、《祖国诗篇》的宏大叙事,也没有他的几乎成为经典的《生存者的背景》的意义深刻和技艺精湛,这难道就是他诗歌新进的表现吗?我又思忖,也许诗歌正是在这种像诗——不像诗——更像诗的辗转起伏中发展的,诗史如此,个人写作亦然。说不定此种不像诗的诗中孕育了某种新的艺术方式和美学境界。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诗人,敬畏诗歌,卸却一切的堕性和负累,干净轻松地深入文本,在词语的构成中感受和体悟,或许可能发现一片新大陆。
《后三十年》,诗人记写了人生转折中的自我思考,其中有爱与创造、虚无与充实、生与死……。在这种心灵的搏动里,跳荡着诗人的生命的节律。也正基于此,这首诗,虽然简短,就那么几句话,但应和了诗的生命律动,它本身也组合成一个有机的生命表现形式。诸如,各个要素结构的有机性,诗思运行的节奏感,乃至开端与终结的完成性等。尤其是他的诗歌话语,仿佛都是日常语言,但却没有某些口语诗的繁琐、啰嗦,因为它们投入诗人内心,经历心灵熔炉的冶炼,去除了冗杂,然后带着生命的体温和呼吸,进入诗歌,并成为语境生成的语言,所以它们能做到具体的抽象、抽象的具体。虽然是平常的几句口语、却也言近旨远,意味遥深……
       我们对这首诗总的感受和印象是:纯净、自然、简洁、隽永,包裹着一颗赤子之心,有一种稚拙感,就像丰子恺的那些“儿童画”。这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也显示了一派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大家风范!(苗雨时)



郁葱《后三十年》


疼一个人,好好疼她。
写一首诗,最好让人能够背诵。
用蹒跚的步子,走尽可能多的路。
拿一枝铅笔,削出铅来,
写几个最简单的字,
然后用橡皮,
轻轻把它们擦掉。



在这个崇尚速度与个性的时代,一切简洁、缓慢与温和的事物仿佛都成了如烟的往事,令人莫名地怀旧和感伤。然而,生命的本质不应该连着毫无道理的速度。体育需要速度,因为它借此检测生命的可能与极限;艺术需要缓慢,因为,它借此判断生命的审美和从容。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被那种趋向离心的运动挟裹着无法停留,或者就是心甘情愿地为房子、车子、票子放弃那种闲散的人生姿态。简单和缓慢的心境与人生,在这个时代竟成了奢侈的香格里拉和海市蜃楼。
然而,内心的需求毕竟是存在的。她以水的方式存在着、流淌着,也以水的柔软抚慰着、感动着善感的灵魂。郁葱的《后三十年》就是这样的诗歌,是这样随风潜入心灵的文字。
从写法上看,这是一首没有任何雕饰的作品,它不重技巧,而是任心灵自然的流淌。这首诗是内敛的,语言干净,但灵魂的脉搏却蓬勃地跳动,让人感到生命对宁静的认可与呼唤,让人懂得生命本身最深切的需求和秘密。( 辛 泊 平 )



推荐阅读:

穆旦《智慧之歌》

穆旦《春》

李金发《弃妇》

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伊沙《车过黄河》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冯乃超《苍黄的古月》

王小妮《风在响》

昌耀《紫金冠》

昌耀《斯人》

昌耀《回忆》

苏金伞《夜巷》

俞平伯《孤山听雨》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至《蚕马》

纪弦《一片槐树叶》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洛夫《子夜读信 》

洛夫《边界望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