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乔治.鲍威林诗12首

乔治.鲍威林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2002年11月8日,加拿大历史上诞生了其首位桂冠诗人:乔治.鲍威林。乔治.鲍威林是加拿大最受尊敬和喜爱的作家和诗人,在他卓越的写作生涯中,他已写出了60多本诗集、小说、剧本、评论、散文,两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奖。1935年12月1日,乔治.鲍威林出生于加拿大卑斯省的佩提克顿。他曾于1954至1957年作为摄影师服役于皇家加拿大空军。他曾就读于维多利亚学院,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西安大略大学,1963年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因接受滑铁卢大学教职而停止攻读博士学位。自此后,他在加拿大多所大学任教,并在美国、德国和意大利讲学。1969年,乔治.鲍威林因诗集[洛基山脚]和[考思摩斯帮]第一次获加拿大总督奖。1980年,他又因小说[燃烧的水]再获加拿大总督奖。1991和1992年,他的诗集又两次获得尼克尔奖,1993年,他再因诗歌而获加拿大作家协会奖。1994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被任命为首位加拿大国会桂冠诗人,同年又被西安大略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乔治.鲍威林,诗人,小说家,编辑,评论家(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加拿大卑斯省的佩提克顿)。尽管被公认他是他是这一代最主要的加拿大作家,鲍威林还是因为他的大量和多文体作品而倍受关注和赞赏。在加拿大空军服役后,鲍威林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新诗。自那时起,通过学习不同的欧洲作家的作品,他扩展了他的领域和诗法。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诗,包括抒情诗和长诗,都寻求在它开放结构中的韵律节奏流动,而他的小说则寻求通过自觉的原创推翻现实主义作家的惯例。




黑暗围光


如何擦去夜晚

让旭日走进

走进你

这围困着我

独躺于此

电话

在我手下

整个一个黑夜之城

在你我之间


台灯在我身旁的桌上

它的光已被

窗子折返

我答应过不给你打电话—

我不能写信—

所有信使都死在路上

外面不是夜晚—

是吗


难道

外面是黑暗

难道没有别的只有黑暗

在你我之间?


那么我能跑过街道

让手电筒的光线

照射我前方的路

向周围挥舞手电

擦去夜晚


或我能拿起电话

对你的耳朵私语

给你打电话并许诺不再

给你打电话

而是擦去黑暗




行走的诗


一步两步

从我居住的

那条大道—


树排成行

我行于精神的

界限之间


三步之后

一个

横穿过街

躲闪快速驾驶的汽车


在想什么?

发生于

从一步到

下一次碰触

的摇摆中—


顽强的脚步

什么?

偶然以我走在

我居住的大道上的方式




黎明前的夜晚


随着一切都过去了

而你和我

在各自的床上

在各自的房里,


我想着

特伊拉斯和克瑞丝达

诅咒太阳—

从他们飓风的床上升起;


他铿锵作响离去

在他的军马上—

她选择

她的阳光大道回家—


你和我

没有丝毫接触

除了我们个人的思想:

我想着诗歌,

你想着强壮的晨曦。




爱的脚步


走出你的衣服你是

夜女郎

赤裸在一个陌生的房间

善於接受一个问题

我会做什么


你是第一次

对我没有遮掩

你的双肩白皙细嫩在空气中

隆起并闪光

而胸脯转向我


皮肤冰凉不可想象的女郎暂停于阴影

而两手局促不安

寻找一个你身后的地方搁


你倾听我的沉默

你在你的脑海中汇聚着什么

你赤脚跳舞

以你的长臂迎接我




白猫和一只苍蝇


虚弱的毛爪

从前伸出

去踩苍蝇


有软软的

突自一块卷伏

长白毛的肌肉。


发出呜呜叫声的机器

在玩弄

一个可能

快死的东西


那些爪子用力

出击那里:

消磨时间。




海滩上的女孩


注视那海滩上的女孩

在她脚上飞沙呼动

随她赤背

跑进

水中

夏天的太阳

同样降临到

君士坦丁堡

炎热曾比现在还热

夏末的奥利佛尔

新来的游人

三五成群聚在海滩

而我们却

等待一个单身女孩

走进并

弄湿她的游泳衣

当你坐在

太阳下

没有事干

就是某件事

接近了终

拜占庭女孩

带着太阳

走进了水中




诗人的历史--希斯克里夫


当那时辰来到

不是所有天堂里的天使

都会拯救希斯克里夫

这位诗人


因为荒原的野兽

在他的胸中

已将他的灵魂出卖

给了魔鬼


沼泽地的谬斯


在黑夜锁于他的房中

为他仇恨的电池充电

这毁灭性的

死亡诗人


徘徊穿过漂流物

每天清晨

呼唤

凯瑟琳,凯瑟琳

好象凯瑟琳

就是天堂里所有的天使





有一条小河


并有一条地下小河

在老地图中可能找到。


而有一个人体

象赫罗提托斯的那样


可以测量这条小河

通过行走其旁。




真是好怪的男人


女人

摘下她们的戒指

并把它们放在架子,

桌面上。


她们深色外衣下的腿

相互交叉

在雨中。


而我们在汽车里

等待来自远处的消息。




在胜利广场


你总会看见

某个中老年人

柱着拐杖

一只穿灰袜子的

脚趾戳出自

脚上一块奇怪的白色石膏


等待交通灯

去某处

或倚身靠着

新的石头长凳

那里曾是草和小鸟


而你总会离去

乘一辆公车

惊异为什么

你好象不常在此

下车


直到灯光改变

而至少你

或许你们俩


才走掉




片刻:汽车


当我的汽车出事时

我正驶下布兰卡街。当时

突--然

那英国小车

在我面前

停死。

我踩了

煞车

在我的车震动

及停下之前。

然后随着放股蓝色屁烟

那英国小车上下跳动它的屁股

嚓嘎

卡嚓

离开。




一个补偿


不知怎么的我看你

如一个神话的

新表述,

遇见你

一尊长期隐藏的雕像

在密林覆盖的城市中,

金子被发现

只因偶然

扫了一眼。


我试图轻柔

移走长长的草

并向异教徒和贪婪祈求

与人类相关的

软而刺人的阳光,

几乎不敢去探寻

用我的手指

沿着你金色的额。


和亲吻那午后的温唇。

我等待太阳黯淡消落;

我跪下等待草

覆盖我。



   1936年赵萝蕤翻译《荒原》,直接原因是当时的诗坛领袖之一戴望舒的约请。从文学交流与接受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这件事情证明了当时中国文学界对艾略特的认同和需求。因此,一般很容易理解为赵萝蕤的翻译只是被动地迎合了他人的需求。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赵萝蕤作为诗人和英语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她十分清楚中国诗歌的发展,也非常了解艾略特诗歌的特别之处,对自己翻译《荒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1940年,赵萝蕤应宗白华先生之邀撰写了《艾略特与〈荒原〉》一文,发表在宗先生主编的《时世新报》(1940年5月14日)。该文清楚地阐明了她翻译《荒原》的目的。她为什么要译这首"冗长艰难而晦涩的怪诗"?她被艾略特那全新的诗歌观念和深刻的精神内容打动了。她看到了艾略特的"最引人逼视的地方",即诗人的"恳切、透彻、热烈与诚实"。而且,"这些特点不但见诸于内容,亦且表现为形式,因为内容与技巧实在是分不开的,"赵萝蕤深刻理解艾略特所表达的现代人特有的"荒原求水的焦渴",看到"欧战以后,人类遭受如此大劫之后",只有艾略特"将其中隐痛深创如此恳切热烈而透彻的一次倾吐"。她说:"因为艾略特的诗和他以前写涛的人不同,而和他接近得最近的前人和若干同时的人尤其不同。他所用的语言的节奏、风格的技巧、所表现的内容都和别人不同。"这些表明,赵萝蕤认为,《荒原》是一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特殊意义的诗,值得向中国读者介绍。更重要的是,赵认为译介这首诗能切中当时中国诗坛之时弊,她指出:

   但是单是不同还不足以使我好奇到肯下工夫,乃是我感觉到这种不同不但有其本身上的重要意义,而且使我大大地感觉到我们中国新诗的过去和将来的境遇和盼望。正如一个垂危的病夫在懊丧、懈怠、皮骨黄瘦、色情秽念趋于灭亡之时,看见了一个健壮英明而坚实的青年一样。--我感到新生的蓬勃,意念意象意境的恳切、透彻和热烈,都是大的兴奋。

   赵萝蕤看到了"艾略特的处境和我们近数十年来新诗的处境颇有略同之处。"赵在文章最后说得更为直白:"我翻译《荒原》曾有一种类似的盼望: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平常的大时代里,这其中的喜怒哀乐,失望与盼望,悲观与信仰,能有谁将活的语言来一泻数百年来我们这民族的灵魂里至痛至深的创伤与不变不屈的信心。"由此可见,赵萝蕤翻译《荒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或针对性,是她自己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选择,而她考虑所依据的理由是《荒原》本身的独特艺术和思想价值及我国诗歌发展与接受者的现实需要。

   翻译《荒原》,赵先生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其译介策略与翻译方法也独树一帜,充分展现出她在译介外国文学方面的具有启示性的思考。她在《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⑩ 一文中曾论述了自己的文学翻译观,刘树森先生在《赵萝蕤与翻译》一文中对赵萝蕤的翻译成就及翻译方法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我以为,赵译《荒原》有三点极富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认真领会:(一)"信"字为先;(二)充分利用"周边文本"(11),降低原作的陌生度;(三)具有灵活性的"直译法"。

   "信"就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部忠实于原作,要获得"信"的效果,就必须充分研究、正确理解原作,如赵在《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中所说:"对作家作品理解得越深越好",她还认为:"文学翻译应该着重一个'信'字。"为了获得"信",赵萝蕤在接受翻译《荒原》任务后,"经过多方比较选择了当时较为理想的版本","首先对《荒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12) 她在1937年版的《荒原》"译后记"中说,为了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风格,她对曾采用哪种体裁形式进行翻译设计了几种方案,如采用六朝的骈体、各种文言以及不同时代的文风,试图以体裁和文风的多样性从形式上努力再现《荒原》所包含的各种语言和文体。完成翻译后,她把"平时留记的各种可参考可注释的材料整理了一下,随同艾氏的注释编译在一起"。(13) 这体现出译者为了达到"信"而付出的努力。她一直坚持的"直译法"目的也是为了译文的"信"。"周边文本"指"序言"、"跋"、"注释"等,由于《荒原》典故多,征引复杂,跳跃性大,读来晦涩难懂,赵萝蕤充分利用"周边文本",降低作品的陌生度。在1937年的译本中,她一方面对艾略特的原注进行增补,另一方面又对中国读者可能理解有难度的地方自己补充了30条注释。1980年,她在修订稿中又增加了15条新的注释,还根据当时中国读者已经长期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绝缘、并且"政治第一"的文学批评观还没有完全冰释的情况下,利用"译序"对《荒原》进行"一分为二"的解读。

   赵萝蕤在《我是怎么翻译文学作品的》中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内涵是:"保持语言的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的顺序,用准确的同义词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译下去","单位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句,一个从句,一个句子"。从《荒原》翻译实践来看,赵萝蕤所提倡的"直译法"至少在两个层面体现:一是词序,二是语言风格,即是书面语还是口语体;或者是哪个阶层的人使用的语言,上层人的抑或是普通人的。赵先生在多种文献中谈到文学翻译应该用"直译法"。她强调"直译法"的根据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这个原则"。她在同一文章中指出:"形式是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形式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完备地表达内容。"当然,赵萝蕤所说的"直译法"并不是一味地"硬译"、甚至"死译",而是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要遵循不同语言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她说:"若要直译法不沦为对照法全在于译者选择相应单位是否得当,也在于译者的句法是否灵活。"

   如果我们把赵萝蕤1936年翻译的《荒原》和1980年的修订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修订本更彻底地体现了她"直译法"的翻译观。例如《荒原》第一句:"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1937年的译文是:"四月天最是残忍";1980年的修订译文是:"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刘树森指出:"时隔半个多世纪,赵译仍为该诗流行最广的中译本。"(14) 其奥妙在何处呢?我认为,着重"信"字,透彻理解原作,正确把握原著风格,在尊重汉语特点前提下亦步亦趋的"直译",充分利用"周边文本"降低原作的陌生度,是她的译文成功的根本原因。





推荐阅读:

艾拉·梅里罗奥托诗5首

帕沃·哈维科诗选

贡纳尔·比约林《唯一的词是我去寻找的》

夏德《我的年轻的爱人》

沙尔维格诗2首

波德莱尔诗23首

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里夫贝亚《柳树下》

鲍伦诗2首

安徒生诗3首

塞弗尔特诗10首

扬·聂鲁达诗3首

兰波诗25首

魏尔伦诗22首

马哈诗2首

赫鲁伯诗3首

哈列克诗选

爱尔本诗2首

贝兹鲁奇诗5首

雨果诗9首

马拉美诗14首

米赫里奇诗5首

瓦普察洛夫诗8首

列夫切夫诗3首

盖尔马诺夫诗选

伐佐夫《丁香为我送芬芳》

哈代诗33首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60首

大卫·奥瓦迪亚《因为我爱你》

凡尔哈伦诗5首

雨果·克劳斯诗11首

巴格利亚娜《昏昏沉沉》

莱瑙诗4首

辛波丝卡诗28首

伊萨克扬诗2首

A·萨阿强诗选

普罗佩提乌斯诗4首

奥维德诗2首

贺拉斯诗3首

勃罗夫卡诗选

爱默生诗24首

巴赫曼诗16首

维吉尔《牧歌》

索因卡诗15首

梅特林克诗4首

弗拉绥里诗2首

卡图卢斯《歌集》

纪伯伦:沙与沫

里尔克诗33首

特拉克尔诗58首

沃尔科特《白鹭》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20首

约瑟夫·布罗茨基诗15首

曼德尔施塔姆《彼得堡诗行》30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70首

达尔维什诗11首

《恶之花》各译本之比较

特拉克尔诗62首

波德莱尔《恶之花》

R·S·托马斯诗17首

骚塞诗2首

柯勒律治诗3首

威廉·华兹华斯诗9首


我不知道我们欠上帝或自然一个死亡

但不管怎样 自然会来收拾

但我们肯定不欠平庸任何东西

哈罗德·布鲁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