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蔡文姬诗选

东汉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蔡文姬,名琰,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其父蔡邕,为东汉著名学者。蔡文姬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音乐演奏家,在历史、书法方面也颇有建树。其随父亲于洛阳生活多年,绝大部分文学创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
蔡文姬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其一生三嫁,颠沛流离,命运曲折悲惨。但她博学多才,成就显著,音乐天赋自小过人,赢得了后人的尊敬。有一次,她在隔壁就听出来,父亲在弹奏时把第二根琴弦弹断了,其父非常惊讶,又故意把第四根琴弦弄断,也被她听出。这年她才6岁。
蔡文姬16岁嫁给卫仲道。卫家是河东的世族,卫仲道也是有名的才子。夫妻恩恩爱爱,可惜不到一年,卫仲道咯血而死,无子。才高气傲的蔡文姬受不了卫家的白眼,不顾父亲的极力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公元192年,由于董卓事件,父亲蔡邕受牵连,被捕并死在狱中。
不幸的是,献帝兴平年间战乱中,其被匈奴骑兵掠去,没入匈奴左贤王名下为王妃,时年23岁。蔡文姬居南匈奴12年,并生有二子。此间她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蔡邕是汉末著名学者,曹操曾时常请教于他,两人交情深厚。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得知蔡邕的独生女儿流落匈奴后,立即派周近为使者,携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蔡文姬赎回,这年她35岁。在曹操安排下,又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文姬归汉,回到洛阳,回首往事,无限伤悲。她把自己曲折经历和辛酸的人生融于文学作品之中,惊世之作《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先后问世。《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作者以质朴无华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末年社会生活的画面,是对“乱世”的控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若不是作者有亲身经历、有切肤之痛,是难以写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的。骚体诗《胡笳十八拍》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吸取流行于西域的胡笳声律,一反温柔敦厚的封建传统,其感情之奔放、想像之大胆、语言之炽热、形式之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郭沫若先生说:“这是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此外,她还受曹操之命,整理、续写先父书籍和遗著,直至终老。
今陕西省蓝田县蔡王村有蔡文姬墓,东汉才女蔡文姬死后即葬于此。郭沫若先生把她曲折、辛酸、传奇的人生经历写成历史剧《蔡文姬》,并搬上了现代舞台。



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

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

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

无人知。戎狄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

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

志摧心兮自悲嗟。越汉国兮入胡域,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

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

昔兮三拍成,衔悲蓄恨兮何时平?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

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独我命薄兮没胡虏。殊俗异兮身难处,嗜欲不

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雁南征兮欲寄边心,

雁北归兮欲得汉音,雁飞高兮渺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

五拍泠泠兮意弥深。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

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兮欲罢弹。日暮风悲

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

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弱兮羊马皆徙,

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缘何处我天

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

拍兮拟排忧,奈何曲成兮心转愁。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生倏

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

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

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

咽。一生辛苦兮缘离别,十拍悲深兮泪成血。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

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

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

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

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欢乐均,去往两情兮难

具陈。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腓腓,

号失声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

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

刺兮人莫我知。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

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

兮一喜一悲,觉后痛我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

是思。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庐兮偶殊俗,愿得归兮天从欲。

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

难任。同天隔越兮职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十六拍兮心茫茫,我与儿

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

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

生我兮独罹此殃?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

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

兮春夏寒,人马饥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胡笳

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丝竹

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

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悲愤诗


<一>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悲愤诗


<二>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羗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茍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蔡琰《胡笳十八拍》赏析


我生之初尚无为①,我生之后汉祚衰②。天不仁兮降乱离③,地不仁兮

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④,民卒流亡兮共哀悲⑤。烟尘蔽野兮胡虏

盛⑥,志意乖兮节义亏⑦。对殊俗兮非我宜⑧,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

琴一拍⑨,心愤怨兮无人知。


【注释】①无为:无事,指社会安定。②汉祚衰:汉朝的国运衰落,指

桓帝灵帝时的宦官专权,宦官外戚之争等。祚(Zuò作),福,引申为运命。

《诗经·兔爱》:“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灾祸)”,这里是

化用其句。③乱离:指从张让董卓之乱开始的汉朝政权崩溃、军阀混战,以

及由此造成的人民流离等事。可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蔡琰的

《悲愤诗》互相参看。④寻:延续、接连不断。⑤卒:同猝,仓促、慌乱。

以上二句是说,每天都在打仗,道路极其危险,百姓逃难,慌乱悲伤。⑥胡

虏:指匈奴人。⑦志意乖:指与自己的意志相违背。乖,违背。节义亏:指

自己被匈奴人所虏娶而言。⑧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⑨一会:一翻、一

段。一拍:犹言一会。这句是说,一段琴曲正好是相应的一段胡笳曲,指蔡

琰用琴来演奏胡笳曲而言。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①,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②,疾风千

里兮杨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③,控弦被甲兮为骄奢④。两拍张弦兮弦欲

绝⑤,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注释】①戎羯:当时游牧于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名,这里用以代指匈

奴人。室家:古代用以指妻妾。将:挟持。以上二句是说,匈奴人逼我做他

的妻室,把我远远地带到了天边。②遐:遥远。③虺(huǐ灰)蛇:一种毒蛇。

④控弦:拉弓。控,拉。骄奢:骄傲蛮横。以上二句是说,这些匈奴人都很

暴猛,每天以披甲射箭互相争能。⑤张弦:上弦,这里即指弹奏。


越汉国兮入胡城①,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②,羯

膻为味兮枉遏我情③。鼙鼓喧兮从夜达明④,胡风浩浩兮暗塞营⑤。伤今感

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注释】①越:这里指离开。②骨肉震惊:指对异族的衣饰感到厌恶可

怕。③羯膻:指带有膻气的羊肉羊奶之类。揭(jié节),羊之阉者。枉遏:

委屈,不顺。以上二句是说,面对异族的服装,内心感到厌恶;面对异族的

食物,也感到与自己的习性相违。④鞞鼓:古代军中所敲的一种小鼓。⑤暗:

迷漫、笼罩。塞营:边塞上的营垒,这里即指匈奴人所住的篷帐。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①。天灾国乱兮人无

主②,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

涉历兮多艰阻③,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释】①禀气含生:泛指人类,古人认为,人都是禀天地之气而生。

《论衡·骨相篇》:“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含生,指具有生命者。②无

主:无聊赖,无依靠。③涉历:经历。这句是说,追想自己的经历,那是多

么艰难啊。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①,雁北归兮为得汉音②。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

兮思愔愔③。攒眉向月兮抚雅琴④,五拍泠泠兮意弥深⑤。


【注释】①边心:边人怀乡之心。②汉音:来自汉朝(故国家乡)的音讯。

③愔愔(yīn音):静默深沉的样子。以上四句是说,看到雁往南飞,就想拜

托雁行把自己的怀乡之情带给故乡;看到雁行南来,就想得到故乡的消息,

可是,雁行高渺,难以追寻,空使自己伤心肠断。④攒眉:皱眉。⑤泠泠

(líng伶):凄凉而清脆的声音。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①。夜闻陇水兮声呜咽②,朝见

长城兮路杳漫③。追思往日兮行李难④,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注释】①酪(là0烙):乳类制品。②陇水:陇山上下来的流水。北朝

乐府《陇头歌辞》有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这里是化用其句。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③杳(miǎo秒)漫:荒远的

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夜间听着汩汩的陇水,犹如呜咽;白天望着迤逦的长

城,归路遥远。④往日行李:指当初被掠来时沿途经受的苦楚。行李,行程。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①,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②,

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③。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④,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

尽水竭兮羊马皆徒,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⑤。


【注释】①边声:通常指边境上的战马与号角之声,也包括边野上的风

声。②烽戍:烽火台与戍卒的营垒。③俗贱句:《史记·匈奴列传》:“自

君王以下皆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毡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

贱老弱。”按:历史上历来轻视少数民族,有不少带有侮辱性的不实的记载,

我们应有所分析。④逐有水草句:《史记·匈奴列传》:“逐水草迁徒,无

城郭常处耕桑之业。”逐,随着。葺垒,搭帐篷,修营垒。⑤流恨:指抒发

怨恨之情。恶居于此:为何让我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恶(wū呜):为何。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①?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②?我

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③?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④?制兹八拍兮拟排

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注释】①为:同谓。②何事:为何。③负:亏欠,对不起。殊匹:不

同类。④殛(jī急):诛杀。这里是惩罚的意思。越:流离、流落。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①,然不

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②。举头仰望兮空云烟,

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注释】①倏(shù竖)忽:一闪即逝的样子。白驹过隙:《庄子·知

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驹指日光。隙,指

墙缝。这句的意思是极言人生之短暂。②上无缘:无法得上。缘,因,办法。


城头烽火不曾灭①,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②,胡风夜夜吹

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③,十拍悲深

兮泪成血。


【注释】①城:指长城。②塞门:边塞上的城关,这里指长城的关口。

郭沫若认为“塞门”可能本来作“塞阙”,以合本诗句句押韵之通例。③辛

苦:辛酸痛苦。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①。生仍冀得兮归桑梓②,死当埋

骨兮长已矣③。日居月诸兮在戎垒④,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

耻⑤,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⑥。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⑦。


【注释】①捐身:指自杀。有以:有原因。②冀:希望。桑梓:指乡里

家园。《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

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后用以称乡

里家园。这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这样地苟且求活,是希望着有个返回故乡

之日。③死当埋骨句:这句是“翼归桑梓”句的陪衬,“翼归桑梓”是“不

能捐身”的原因。④日居月诸:《诗经·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朱熹集传曰:“日居月诸,呼而诉之也。”犹言日啊月啊!这里稍变其意,

是日日月月、常年如此的意思。戎垒:犹言胡营。⑤鞠育:养育。《诗经·

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毛传:“鞠,养”;

郑笺:“育,覆育。”⑥愍(mǐn敏):可怜,怜悯。边鄙:泛指边远之地。

鄙,边邑。以上二句是说,我不顾羞耻地抚养我这两个孩子,我可怜他们生

长在这遥远的边地。⑦心髓:即指心脏。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①,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②。羌胡蹈舞兮共讴歌,

两国交欢兮罢兵戈③。忽遇汉使兮称近诏④,遗千金兮赎妾身⑤。喜得生还

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⑥,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注释】①应律:古代把黄锺、太簇、姑洗。邰蓿莰宾、夷则、无射六

个定音管称作阳律,把林锺、南吕、应锺、大吕、夹锺、中吕六个定音管称

作阴吕,合称为十二律。古人又总爱神秘化地把音律和岁时节气联系起来,

说什么十二律和一年十二个月的节候相应,说是如把十二律管中都装上葭灰,

那么,到哪个月时,那个相应律管内的葭灰就会自行飞出。古人认为,正月

律中大簇,那么春天的节候一到,其相应的律管大簇就要飞灰,这就是所谓

“应律”。可参看《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其实是瞎说。②阳和:

春日的温暖之气,这里比喻皇帝的恩泽。③两国交欢句:据历史记载,当时

汉与南匈奴并未发生战争,因此也就无所谓“罢兵戈”。郭沫若认为是指汉

与乌桓的战事而言,曹操平定乌桓是在建安十二年,详见《观沧海》诗注,

而且此役也难得说是“两国交欢”,郭说不可从。《胡筋十八拍》中这种矛

盾尚多,都是人们怀疑非蔡琰自作的证据。④近诏:皇帝新近下达的诏令。

⑤遣千金句:《后汉书·列女传》:“(蔡琰)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

索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嫁董祀”。⑥哀乐均:别

子之哀与归国之乐相等。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①,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②,

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③,愁为子兮日无光辉④,焉得羽翼兮

将汝归⑤。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⑥。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

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⑦。


【注释】①不谓:没有料到。②四牡騑騑:《诗经·四牡》:“四牡騑

騑,周道倭迟(义同逶逸)。”四牡,指四匹马拉的车子。牡,雄兽,这里指

公马,壮健的马。騑騑,奔行不止的样子。③生死:即生离死别。④愁为子:

为别子而愁。日无光辉:指天地也为她们的母子之别而动容。⑤将:挟持、

携带。⑥魂消影绝:指人的分开,互相看不见了。恩爱遗:情意仍然存在。

遗,遗留。⑦搅刺:同绞庚、绞纽。肝肠搅刺,是说肝肠如同绞扭一般的疼

痛。刺,有本作刺。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

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①。梦中执手兮一喜一

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注释】①阑:尽,但夜阑通常用指夜深。斯:语气词。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①。愿得归来兮天

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②。子母

分离兮意难任③,同天隔越兮如商参④,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注释】①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毡帐。偶殊俗:与不同风俗习惯的人

一道生活。偶,配偶,也可以泛称与…相对,与…为伍。②这句的意思是,

日月本来是无私的,普照一切,但却偏偏不照耀我。《礼记·孔子闲居》: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反用其义。③意:指离别之痛。

难任:难当,难以承受。④同天:同在一个天空之下。商参:二星名,参星

居西方,商星在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故通常以参商来比喻人的不能相遇。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

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①,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

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②,胡为生兮独罹此殃③!


【注释】①萱草:亦名忘忧草。这句是说,面对着忘忧草,而仍是不能

忘掉忧伤。②诉苍苍:对着苍天泣诉。③罹(lí离):遭遇。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①。去时怀土兮心无绪②,来时

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

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③。岂知重得兮入长安④,叹息欲绝兮泪阑干⑤。


【注释】①阻修:指路途的遥远而难行。修,长;阻,险。②去时:指

被掠去的时候。怀土:怀念故乡。土,乡土。无绪:指心情烦乱。③豗:同

虺(hǔi毁),病也。单:同殚,尽也。④长安:西汉的故都,蔡文姬归途中

所过的地方。⑤阑干:形容纵横众多的样子。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①。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

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②,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③。胡与汉兮

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④,六合虽广兮受之

不容⑤!


【注释】①缘琴翻出:用琴演奏胡笳曲。②丝竹:泛指乐器。丝,指琴

瑟等弦乐器;竹,指笙箫等管乐器。均:相等。造化:造物者,如同古代通

常所说的“上天”、“上帝”。③有变则通:心里有什么活动就能通过音乐

表现出来。④浩:用如动词,充塞,充满。⑤六合:指上、下、东、西、南、

北之内的整个空间。




《胡笳十八》拍赏析



此诗最早见于朱熹《楚辞集注·后语》,相传为蔡琰作。蔡琰,字文姬,

陈留(今河南札县)人,为汉末著名学者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

律。战乱中,为胡骑所获,南匈奴左贤王纳为妃子,生二子。十二年后为曹

操赎回。她将这一段经历写成《悲愤诗》,五言与骚体各一篇,见于《后汉

书·董祀妻传》。


《胡笳十八拍》的内容与两首《悲愤诗》大体相同。关于此诗的真伪问

题,向有争论,欲知其详,可参看中华书局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从诗歌体制来看,与东汉末年的作品有相当距离,且诗歌内容与蔡琰生平亦

有若干抵触之处,托名蔡琰的可能性较大。这里姑从其旧,仍署蔡琰。《胡

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

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为什么“胡笳”又是“琴曲”呢?唐

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

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

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

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

个乐章。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

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全篇的结

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

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

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

怨情。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琰这位不

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意象在流走。随着琴声、歌声,我们

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十二年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出“乱离”的背景:胡

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见“干戈日寻兮道路危”等三句)。汉末天

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

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

哀诗》),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中的女主人公蔡琰,即

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掳掠西去的。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

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一拍(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

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幸(“辛苦”)源于被掳

(即所谓“别离”)。


她在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生活上与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第三拍),“冰霜凛凛”(第六拍),

“原野萧条”(第七拍),流水呜咽(第六拍“夜闻陇水兮声呜咽”)。异

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第三

拍“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第三拍

“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第六拍“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居无定处,逐

水草而迁徒,住在临时用草笺、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第六拍“逐有水草

兮安家葺垒……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

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第三拍“鼙鼓喧兮从夜达明”)。总之,她既无

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

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

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

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应该正是

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顶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

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至第十一拍

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的。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

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器无声兮所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

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

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诗人以她执著的深情开凿出了一个淡远深邃的诗

境:春日,她翘首蓝天,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秋天,她仰望

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了杳邈难寻,她

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并揭出自己忍辱偷生的

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

当埋骨兮长已矣。”原来她“不能捐身”是出于期待“归桑梓”,即回归故

国。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

遗千金兮赎妾身。”(第十二拍)此即《后汉书》蔡琰传所说的:“曹操素

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

上心头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

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培白。

这一拍承上启下,是行文上的转折处。从第十二拍起,便转入不忍与儿子分

离的描写,出语哽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

都是十分精彩的段落。如第十三拍的“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一步一远

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遗”,第十四拍的“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

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吾心兮无休歇”,都写得

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人文在《对床夜话》(卷一)中,称赞第十三拍说:

“此将归别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而思,千载如新;使经

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诗中女主人公的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

地,重入长安(第十七拍“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屈辱

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

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

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琰这一怨苦向天

的悲剧性的艺术形象的创造。


抒情主人公的经历是独特的,诚如诗中一再写到的“禀气含生兮莫过我

最苦”,“唯我薄命兮没戎虏”(均见四拍)。然而通过其特殊遭遇所表现

出来的乡关之思与亲子之情,又是富于时代的工同性并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

良传统的。在“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第一拍)的大动

乱的时代里,乡情与亲情是背井离乡、抛妻别子的广大百姓与士卒共有的感

情。从历史的继承性来,作为一个弱女子,处身异国,在被纳为妃子、生有

二子、备受荣宠(第十一拍“胡人宠我兮有二子”)的情况下,矢志归国,

这与西汉时苏武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而不改民族气节的行为,

表现虽异,心迹实同。王粲《登楼赋》说:“钟仪幽而楚奏兮,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正是对这种处境不同而执著如一的“怀

土”之情的较为全面的概括。诗中的蔡琰,不仅眷恋着生养她的那片热土,

富于民族的感情,而且从她离开胡地时对两个胡儿的难舍难分,痛失骨肉后

的积想成梦、哀怨无穷看来,其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慈母爱的传统美德女性。

但这一艺术形象之感人,却不只在于其具有美好的品德与丰富的感情,更在

于其遭遇的不幸,即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她在被掳掠以后,身居胡地,心系

故土,一直受到身心矛盾的折磨;而当她的归国宿愿一旦成为现实时,失去

新生骨肉的痛苦便接踵而来。“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

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人总是同情弱小、哀怜不幸的,更何况

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又迭遭不幸且又具有美好品德与丰富感情的弱女子呢,

这就不由得不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了。


此诗在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创造上的最大特色,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这一特色,首先体现在抒情与叙事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全然摒弃纯客观的

叙述,叙事时总是饱含着感情。诗中叙事性较强的段落,如写被掳西去的第

二拍,在胡地生育二子的第十一拍,别儿归国的第十三拍,重入长安的第十

七拍,无不是以深情叹出之。同样是写被掳西去,在五言《悲愤诗》中写到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柜。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以叙事详尽、细

节逼真见长;而在《胡笳十八拍》的第二拍中,则说:“云山万重兮归路遐,

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出

诗人爱僧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

苦,“人多”句“虺蛇”的比喻、“控弦”句“骄奢”的评价,莫不是真情

实感的自然流露。诗中侧重的段落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在抒情时顺便带

出,也就是说,为了抒情才有所叙述。例如,为了抒写“伤今感昔”与“衔

悲畜恨”之情才写到胡地的习俗(第三拍),为了说明自己度日如年、难以

适应胡地的日常生活才写到胡人的衣食起居(第六七两拍),等等。强烈的

主观抒情色彩的物色,更主要的,则是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诗的感

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有时意到笔到,不

避重复,如责问上天,前后出现四次之多,分别见于第一、八、九、十六各

拍;有时又天马行空,来去无迹-如第四拍(“无日无夜”)正从个人经历

的角度慷慨不平地抒写怨愤,第五拍(“雁南征兮”)忽然转出对雁抒怀的

清冷意境;写战争氛围的第十拍与写衣食起居的第六七两拍,都理为了抒写

乡情,本该相连,却于其间插入责问上天的第八九两拍。“正所谓‘思无定

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这种感情表达的

非理性化本身,乃是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的一个重要标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

彩的特色,在抒情方式与语言运用上也留下了鲜明的标记。诗人常常是我”

字当头,言无回避;还喜欢夸张其辞,极言以尽意。诗作一开篇即连用了两

“我”字以起势,紧接着以“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二句

指天斥地,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变奏,这是何等

样的胆识魄力!第八拍的“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

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这一迭连声的责问更是把“天”、“神”作为被告送到了审判席前。篇中夸

张的说法与夸张的词语在在皆是,如“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

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掳”(第四拍),“天无

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第九拍),“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

苦兮暂移”(第十四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第十八拍),等等。以上种种的总汇,形成了全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

总体特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凸现出来。


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还得力于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女主

人公在“志意乖兮节义亏”的情况下,为什么不以一死以全节气呢?第十一

拍披露了隐衷(见前引的“我非贪生而恶死”第四句),说明她是出于深厚

的乡土之思才偷生苟活下来的。由于这一剖白,人物活动的思想感情基础被

揭示了出来,这就不仅消除了对这一人物形象可能引起的误解,而且使她变

得可亲可敬起来。第十三拍抒别子之痛,第十四拍诉思子之苦,第十三拍借

助想象与通过行动来表现,第十四拍则寄情于梦幻,尽管具体写法不一样,

但在展示特定情况下的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一点上,却无不生动传神,维妙维

肖。诗中最引人注意的心理描写,要推对归国与别儿一喜一悲的感情纠葛的

描写。诗人深深体会到“去住两情兮难再陈”,因而不惮其烦,三复斯言,

如“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第十二拍),“愿得归来兮

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

分离兮意难任”(第十五拍),“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第

十六拍)。通过不断地重复,对于矛盾心理的表现,起到了强调与深化的作

用,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进退维谷、痛苦难禁的情状。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

读《胡笳吟》(按,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

是激烈人怀抱。”所谓“激烈人怀抱”,是说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顿

生悲凉之感。为什么《胡笳十八拍》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呢?总结上

文所论,一言以蔽之曰:是由于此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创造

出了抒情主人公蔡琰这一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法 国:浪 漫 主 义
与 政 治 自 由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第一波由几位流亡作家掀起。斯达尔夫人(热尔曼娜·德·斯达尔,1766—1817)最初是拿破仑崇拜者,但在后者实行专制统治后,她认识到这位自封的第一执政是自由的敌人,就转而成为他的反对者,掀起了一场“穿裙子的风暴”。于是,拿破仑勒令她离开巴黎,只能待在远离首都150英里之外的地方。结果她辗转流亡到了德国。德国之旅使她结识了晚年的歌德、年轻的浪漫派施莱格尔兄弟等名人,看到了一种不同于法国古典主义的文学,她决心将这种方法移植到自己的国家来,于是写了一本《论德国》(1801)。此书与她前一年出版的另一本文艺论著《论文学》(1800)合在一起,构成了斯达尔夫人基本的文学思想,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她向欧洲文人灌输了两个新的概念,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思想。第一,德国文化源自骑士精神的理想和罗曼司。从这个角度看,中世纪不仅不是野蛮的时代,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文明。另一个新概念是“古典”和“浪漫”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反映在诗歌中,也反映在感情和品位上。古典派来自历史上在南欧占主导地位的多神教的古罗马;浪漫派则源于盛行骑士和基督教的北方。“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的概念就此而来。斯达尔夫人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存在着,一种来自南方,一种源出北方;前者以荷马为鼻祖,后者以莪相为渊源”。这种区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即自然环境。南方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山川景物明丽而富于变化,造成南方诗人感情奔放、兴趣广泛和推理的明晰,但思想的强度稍逊,因此南方诗歌“远不能和沉思相谐和”。相反,北方气候寒冷,大自然长年笼罩在阴霾、暗淡的云层中,造成了北方人独有的阴郁气质和强烈的想象力,因此北方文学更为自由、浪漫和无拘无束。她号召法国人推翻布瓦洛以来的古典主义文学标准,学习德国人随心所欲的写作态度。
斯达尔夫人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的“接生婆”;而浪漫主义的“教父”则是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他出身贵族,因反对法国大革命而流亡海外,在波旁王朝复辟后回国,担任过复辟政府的外交部长。1802年他发表了《基督教真谛》。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论点。“真谛”一词表达了基督教既传达天机又掌握天命的双重意思,证明了它作为制度的伟大和作为宗教的精神真理。这部抒情性的著作将所有同宗教感情沾边的题目——日常生活、大自然、内在的自我、社会、政府、历史和艺术都包括进去了。小标题《基督教的诗意与道德的美》突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观,认为只有基督教才能促进真实的诗歌发展,里面有这样的抒情段落:
只敲一下钟锤就能立刻在千万人的心中激起同样的情感,这实在太了不起了。钟声和谐动听,它无疑有一种最高级的美,一种艺术家称之为宏伟庄严的美。
此书出版后十分走俏,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者的宣言书。之后,夏多布里昂去美洲游历,回国后写出中篇小说《阿达拉》。小说在充满异国情调的美洲背景下,讲述了一位基督教青年和一位印第安酋长之女的爱情悲剧。此书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作家也一举成名。不过,现代学者认为,夏多布里昂最好的作品是晚年的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1849—1850),这是法国散文作品中的一块丰碑,也是一幅极为出色的自画像。
除上述两位作家外,出身旧贵族的阿尔丰斯·德·拉马丁(1790—1869)于1820年出版了他的怀旧的浪漫主义诗歌《沉思集》。有人认为直到此时“法国诗人才重新歌唱”。
法国浪漫主义的第二波由一些更为年轻的作家掀起。既然政治革命的激情在波旁王朝复辟后无法得以释放,这些年轻人就转而将自己的精神能量转向文学创新,用雨果的话来说,“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就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于是古典主义就成了文学革命的对象。这派作家中包括:后来成为唯美派诗人的戈蒂耶、刚刚出道的巴尔扎克;喜欢穿男装、佩短剑的女作家乔治·桑以及诗人和小说家阿尔弗雷德·德·缪塞,他后来将自己与乔治·桑短暂的情感纠葛写进《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小说主角奥克达夫带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患上了“世纪病”,即使在恣意放荡中也找不到精神解脱。这些作家团结在自己的偶像维克多·雨果(1802—1885)周围,形成反对古典主义的强大阵营。
1827年,一个英国剧团访问了巴黎。法国人生平第一次看到了没有受到“三一律”约束、但依然成功地传达出人类复杂情感的莎士比亚悲剧。在莎剧的影响下,雨果写出了他的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剧本没有演出,但作家为该剧写的序言《克伦威尔序言》(1827)却成了法国激进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在这个长篇序言中,雨果对古典主义发起了猛烈攻击,认为它是对自由创造的束缚,必须推翻其艺术权威,代之以新的艺术标准。这位浪漫主义领袖尤其反对古典主义平衡和谐的美学理念,突出强调了丑在艺术中应有的地位,提出了美丑对照的美学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共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雨果写出了一部歌颂中世纪绿林好汉欧那尼的悲剧《欧那尼》,并组织了首场公演。由于该剧完全打破古典主义要求的“三一律”,浪漫派的文学青年们料到保守的古典主义者肯定会前去捣乱,在演出前几天,他们就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贴满了“雨果万岁”的标语。演出当晚(1830年3月25日),这批留长头发、蓄小胡子的年轻人身穿奇装异服(包括羊毛紧身上衣、路易十四的斗篷、罗伯斯庇尔的背心等在内,“就是不穿当代服装”),浩浩荡荡开进剧场,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啦啦队”。文学保守派方面也不甘示弱,组织了一帮人在剧场内喝倒彩。于是剧场成为激进的浪漫主义文学青年与保守的古典主义者面对面交锋的战场。但结果,剧本的演出大获成功,甚至一些被拉来喝倒彩的观众也被剧情所感动。《欧那尼》首场演出后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一百场,场场爆满,它的成功宣告了浪漫主义的全面胜利,自17世纪以来统治法国和欧洲文艺舞台达200年之久的古典主义从此销声匿迹。后来的文学史家把这一事件比之于那场导致拿破仑垮台的“滑铁卢大战”,称之为“欧那尼大战”。
维克多·雨果以一个宣言和一场文学大战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而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也值得大书特书。作为诗人,雨果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具有惊人的驾驭文字能力和出奇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歌既有庄严雄伟的段落,也有优美抒情的章句,风格丰富多样,力量感人至深。下面是描写摩押女子路德在别人麦田里拾穗时的一段诗歌,故事见《旧约·路德记》:

寥廓的原野何等宁静!
群星灿烂,在夜空绽放
金花万朵。西方天际
一弯新月浮现在她头顶。
路德沉思,仰望奇妙的苍穹,
是哪个大神,哪个收割人
一夏辛劳,却遗落了镰刀
在繁星的花丛?

1830年,可能就在欧那尼大战之后不久,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青年雨果充满创造力的头脑中酝酿成熟。他以半个月的时间闭门写作,完成了这部被批评家们称之为“雨果所有作品中最最浪漫主义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两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1345年才最后完成。整个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17世纪和19世纪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修复了两次。雨果选择了巴黎圣母院作为他的小说所有情节的交会点,以浓墨重彩描绘了它的历史和美学,并“通过想象和19世纪人道主义观点的三棱镜”讲述了一个曲折离奇的中世纪故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浮罗诺,长期过着压抑窒息的修道生活,灵魂畸形,人格分裂,心理变态。在狂欢节之夜他被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的歌唱和舞蹈激起情欲,此后三番五次疯狂追求少女,在遭到明确拒绝和唾弃后,想方设法迫害少女,最终将其送上了绞刑架。但他自己也被其义子加西莫多推下圣母院摔死。浮罗诺既是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又是残酷迫害爱斯美拉达的刽子手,作家写出了其令人同情的命运,又谴责了其令人痛恨的变态行为。
加西莫多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畸形儿,被浮罗诺收养为义子,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又聋又哑又丑陋的他被人所鄙视,只能将全部感情寄托在圣母院的大钟上。因为只有在敲钟时他感到自己还是一个人,还能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作家以细腻的手法描绘了加西莫多对钟的深厚感情。每次敲钟前,他都要伸出粗糙的大手抚摸钟壁,口中发出喃喃不清的声音,仿佛一个骑手在长途跋涉前安慰他的马匹,请它默契配合自己的行动。然后他突然一跃扑在大钟上,整个身体随着大钟前后晃荡起来,钟舌敲打钟壁发出洪亮的声音,带动钟楼内其他几十口大大小小的钟发出共鸣,于是整个巴黎沉浸在这个聋哑人创造的强大的交响乐中。
在狂欢节之夜加西莫多受其义父浮罗诺之命,前去抢爱斯美拉达,被路过的国王卫队长法比救下少女,自己则被逮捕,并于次日被绑在广场上以夜间强抢民女之罪接受磨转鞭打。就在他口渴难忍、遭人人唾骂之际,吉普赛少女给他送来了水。就是这一滴水唤醒了他灵魂中沉睡的人性,激发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全部美好感情,使他成为少女的矢忠尽瘁的保护人。最后,在得知事情的全部真相后,他毅然将迫害少女致死的义父浮罗诺推下钟楼,自己也神秘地失踪了。直到两年之后,人们才在爱斯美拉达的坟墓中发现他的尸体。人们想把这两具紧紧拥抱着的尸体分开,但尸体即刻化为灰尘。美的灵魂终于超脱了丑的肉体,与另一个美的灵魂融为一体,双双飞向永恒的天国。
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曲折离奇的情节、浪漫主义的绚烂色彩、过分渲染和夸张的叙事与语言风格,再加上对比强烈的场景和人物,形成了《巴黎圣母院》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巴黎圣母院是精神超越和人性压抑的双重象征,它与巴黎的底层社会——粗犷混乱、骚动不安,充满蛮野活力的“乞丐王国”形成强烈的对比;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征(浮罗诺的虚伪与加西莫多的忠诚、加西莫多的丑陋与爱斯美拉达的美丽、加西莫多自身心灵之美与外形之丑等)也形成一系列复杂的对照,从而实践了作家自己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对照原则。
在《巴黎圣母院》出版后的20年间,法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851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颠覆了合法的共和国,建立起第二帝国。雨果和其他一些反政变的文化名人被迫流亡海外。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垮台后,作家才回到自己的祖国。像我们已经看到的许多例子一样,流亡再次成就了一位大作家。19年之久的流亡扩大了雨果的眼界,使他看到了民间的疾苦。正是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小说的主题在作者序言中表露无遗: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与《巴黎圣母院》相比,作家的目光从历史扩展到现实,探索的中心从宗教问题发展到社会问题,但其人道主义的思想则一以贯之,这就是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文明社会”法律和习俗的强烈谴责,以及对爱和仁慈的深情呼唤。小说集中表现了主角冉阿让如何因贫穷而潦倒,因法律的压迫而变得凶狠,又是如何在爱和仁慈的感召下,灵魂从沉沦到得救,最后升华的整个过程。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激情,语言风格如同他的诗歌一样优美感人。以下片段选自《悲惨世界》第二部《沉沦》,讲述的是主角因偷了一个面包被判9年苦役,法律使一个原本富于爱心的青年变成一个潜在的凶险分子。冉阿让的灵魂沉沦了:
一个人落在海里了!……他喊着,救命呀!救命呀!他不停地喊着。水边没有一点东西,天上也没有一点东西。他向空际、波涛、海藻、礁石哀求;它们都充耳不闻。他向暴风央求;坚强的暴风只服从太空的号令。
…………
呵,人类社会历久不变的行程!途中多少人和灵魂要丧失!人类社会是所有那些被法律抛弃了的人的海洋!那里最惨的是没有援助!呵,这是精神的死亡!海,就是冷酷无情的法律抛掷它牺牲品的总渊薮。海,就是无边的苦难。漂在那深渊里的心灵可以变成尸体,将来谁使它复活呢?
提欧菲尔·戈蒂耶(1811—1872)是在雨果提携下走上文坛的,然而后来却走了一条与其恩师完全不同的文学道路。《欧那尼》首演那天晚上,他身穿一件大红背心,率领一批观众为雨果摇旗呐喊。在路易·波拿巴上台之后,他隐退于艺术的象牙塔,潜心创作他的《珐琅与雕玉》(1853)。在法国文学史上,他首先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认为艺术品一旦有了实用价值,也就不再是美的了。这个观点与济慈提出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莫班小姐》中,戈蒂耶以讥讽的口气教训那些粗鄙的资产阶级庸人:
小说不是一双手工缝制的鞋,十四行诗不是专利注射器,戏剧也不是铁路,因为是小说、诗歌、戏剧这类东西使人类获得了发明,而不是鞋子、注射器和铁路。
这位早年的浪漫派诗人后来被尊为法国唯美主义的鼻祖,也受到象征派的欢迎。波德莱尔把自己的诗集《恶之花》题献给他,称赞他是现代文学界中一位“无瑕的诗人,奇妙的魔术师”。


其 他 欧 洲 国 家:
民 族 主 义 与 民 主 主 义

在法国大革命的推动和席卷欧洲的“拜伦主义”影响下,意大利、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也掀起了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学浪漫主义思潮。19世纪初,意大利大部分国土处在法国和奥地利的占领下,但各种形式的秘密社团正在地下酝酿着“民族复兴”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得到拜伦资助的“烧炭党人”。意大利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密切相关。早期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嘉科莫·莱奥帕尔迪(1798—1837)。他从小体弱多病,过度的用功自学又使他残疾驼背。他的诗一方面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一方面又流露出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在《致意大利》中,诗人把他的祖国比作遍体鳞伤的绝世美人,被拴着锁链,孤苦伶仃地坐在地上哭泣着;诗人呼吁意大利同胞惊醒,发扬祖先的光荣,为祖国的独立而战斗。在《无限》一诗中,他力图通过想象超越有限的空间,进入永恒,让自我沉没于无限的寂静中:

多亲切啊,这座孤独的山,
还有这道篱笆挡住视线,
遮住了大部分终极的地平线。
可是,当我在此静坐凝望,
我想象中显现了远方的
无限空间,呈现了超人间的
安宁,和最深的寂静,
几乎使我的心充满惊恐。
当我听得枝叶间簌簌风声,
我把这喧声与那无限静寂
相比;我回忆起了永恒,
已死的时令和当前的
活的时令,以及它的声息……
我的思想啊,在这无限中沉没,——
在这大海中沉船是多么甜蜜!

19世纪的俄罗斯是欧洲最后一个专制国家,实行的是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在席卷全欧的政治自由风潮影响下,1825年12月26日,一些贵族士官生发动起义,要求新上台的沙皇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改革。尽管这场起义以起义者被残酷镇压、流放西伯利亚而告终,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拉开了反农奴制和沙皇专制斗争的序幕。以雷列耶夫为首的“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创作,也开创了俄罗斯激进浪漫主义的先声。之后,“俄罗斯文学的太阳”普希金喷薄而出,照亮了沉闷黑暗的俄罗斯原野。
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乳母和保姆的民间文化熏陶。进入皇村中学后,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参加过“十二月党人”直接领导的社会团体。早期的普希金以歌唱青春和爱情为主。在拜伦主义的影响下,普希金从“缪斯女神的歌手”转为一个激进的政治诗人,接连写了一系列抨击专制暴政、歌颂自由解放的政治抒情诗,表达了俄罗斯一代先进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渴望自由的心声:

爱情、希望和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骗慰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暴虐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献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

这首题为《致恰达耶夫》的诗后来被镌刻在“十二月党人”秘密徽章背后。诗人因其自由主义的政治倾向被恼怒的沙皇流放到南俄,之后又被召回,软禁在首都。
在这位贵族作家写的叙事类作品中,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描写占有一定地位。《上尉的女儿》描写了17世纪俄罗斯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普加乔夫。《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描写了驿站长被一位过路的士官生骗走自己唯一的女儿的悲惨故事,开创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描写“小人物”的传统。不过,对本阶级优秀青年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在普希金后期的创作中逐渐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1)被认为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从中传达出的是那种恰尔德·哈罗德式的忧郁、孤独和迷惘情绪。贵族青年奥涅金在乡下处理遗产时高傲地拒绝了当地一位女地主的女儿达吉亚娜真诚的求爱,又莫名其妙地去勾引她的妹妹,引起后者男友,也是自己的朋友的妒忌和愤怒。本可以通过道歉解决问题的奥涅金出于虚荣心,接受了他的朋友提出的决斗要求,并在决斗中杀死了对手,不得不离开乡下。多年后,在上流社会的舞会上,他见到当年向他求爱的女子已成为一将军夫人,于是转而向她求爱。在遭到拒绝后,奥涅金离开首都再次流亡……
评论家们认为,奥涅金的这种因看不清前途而产生的玩世不恭和自暴自弃的人生观,反映了处在沙皇专制下无法施展才华的一代俄罗斯贵族青年普遍的心态。这类俄罗斯贵族青年形象后来在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作家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被文学史家称为“多余人”的形象系列,包括毕巧林、罗亭、拉夫列茨基、奥勃洛摩夫等。按照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赫尔岑的说法,“多余人”就是那种“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人物。他们出身贵族,又厌倦了贵族的生活方式;对周围现实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又摆脱不了贵族生活圈子,无力为改善现状而斗争;一方面渴望施展才华,一方面又因远离人民而找不到出路,无所事事。这些人感到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就成为孤独的、对自己和对别人都陌生的“多余人”。
38岁的普希金死于一场宫廷阴谋组织的决斗,像他崇拜的偶像拜伦勋爵那样英年早逝。
普希金去世后,24岁的骠骑兵少尉米哈伊尔·莱蒙托夫(1814—1841)成为普希金事业的继承人,表达了人民反抗专制暴政的心声。他写下的《诗人之死》一诗手抄本传遍俄罗斯,引起全国轰动,震怒了沙皇。不过,这位贵族出身的诗人也同样摆脱不了自己的迷惘和无力感。在一首题为《帆》的抒情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风暴的渴望:

在大海的蒙蒙青雾中
一片孤帆闪着白光……
它在远方寻求什么!
它把什么遗弃在故乡?

风声急急,浪花涌起,
桅杆弯着腰声声喘息……
啊,——它既不是寻求幸福,
也不是在把幸福逃避!

帆下,水流比蓝天清亮,
帆上,一线金色的阳光……
而叛逆的帆呼唤着风暴,
仿佛唯有风暴中才有安详!

然而,渴望中的风暴始终没有来。在中篇小说《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塑造了奥涅金式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与奥涅金一样,毕巧林也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沉溺于无所事事、自暴自弃的生活中,结果死于一场无谓的决斗。仿佛是一种预言,莱蒙托夫像他自己笔下的“多余人”一样,27岁即在一场无谓的决斗中虚掷了自己的生命。
浪漫主义思潮也影响了东欧。波兰的密茨凯维支、匈牙利的裴多菲等分别创作了以反对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题的浪漫主义诗篇。


美 国:
新 大 陆 的 声 音

北美新大陆的声音直到19世纪初才逐渐为欧洲的文人雅士所重视。此前,虽然本土的印第安人曾创造过丰富多彩的民间神话和故事传说,但一直要到1783年的独立战争使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国统治后,美利坚人民才开始认识到发展本土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性。
在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和本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了一批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1783—1859)在他的《见闻杂记》(1819—1820)中率先描绘了早期美国的生活画面,成为“美国文学之父”。詹姆斯·库柏(1789—1851)通过他的系列小说《皮袜子故事集》,塑造了早期美国人,尤其是开拓西部荒野的美国人的典型形象,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司各特”。
远比欧文和库柏重要的是艾德伽·爱伦·坡(1809—1849)。这个不得志的文学天才,一生坎坷潦倒,然而在诗歌、评论和短篇小说方面都作出了贡献,给西方文学打下最深烙印。在《写作的哲学》中,他主张诗歌以文字性的音乐构成,而不是以思想构成。他的诗歌代表作《乌鸦》,以死亡、爱情和美的消逝为主题,利用词与词之间镜子式的对应、音韵上的双关、头韵、回环等手法形成咒语般的音响效果,具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不但吸引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象征派诗人,也成为20世纪结构主义批评家雅可布森分析的经典对象。他的短篇小说如《莫特街的谋杀案》、《金甲虫》和《被窃的信》等重现了哥特体小说的恐怖风格,涉及色情、犯罪、谋杀和推理侦破,为西方侦探小说开辟了道路。《被窃的信》还成为20世纪法国精神分析大师雅克·拉康研究欲望转移的案例。
对美国浪漫主义兴起有着决定性影响是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他是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领袖。这一文学运动和思想对包括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在内的美国作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超验主义把精神性的东西放在首位,强调超越物质的经验世界和感官,凭借直觉去认识真理。如同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所说:
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物……浸透在自然界里的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人就是一切,自然界的全部法则就在你自己身上。
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以他的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实践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1845年,28岁的梭罗在距波士顿康科德镇中心两英里之外的华尔登湖畔建起了一座小木屋,在此度过了两年自食其力的生活,完成了他的一部记实性散文作品《华尔登,或林中生活》,这部作品影响了无数美国人的价值观。时至今日,“沃尔登”这个词仍具有神奇的魔力,它意指逃离日常的平庸,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自由地呼吸和冥想,并倡导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梭罗并不想摒弃物质文明,他只是想提醒读者,我们不会利用物质文明。我们在谋生或赶时髦方面浪费了太多的生命,以至于忘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他在华尔登湖畔把自己的生活简化到最低限度,结果发现他能用20元1角2分5厘来建立一个家,用27美分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周的时间去赚足够用一年的生活费用,于是剩余下来的46个星期都可以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写作和研究大自然。

人们说他们懂得不少
瞧啊,他们生了翅膀,——
百艺啊,还有科学,
还有千般技巧;
其实只有吹拂的风
才是他们全部的知觉。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代表作《红字》以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探讨人性恶的主题,体现了清教徒精神。当过五年水手和捕鲸人的赫门·麦尔维尔(1819—1891)以一部描述捕鲸人生活的长篇小说《白鲸》(1851)而进入美国文学史。小说通过捕鲸船船长亚哈与一条咬掉他大腿的白鲸(“莫比·迪克”)的惊心动魄的较量和抗争,象征性地探讨了人性恶与命运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部散文悲剧史诗或许可以被称之为19世纪的《老人与海》。
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代表是诗人华尔特·惠特曼(1819—1892)。他的生活经历是典型的美国式的。出生于纽约长岛,童年受过五年普通教育,11岁即开始自谋生路,当过印刷工人、职员、记者、编辑等。批评家们认为,1848年的“新奥尔良之行”对他有很大影响。据说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神秘的女人,获得了特殊的“灵视”,能超越时空,看到过去和未来,觉察人们内心的奥秘。回来后他开始构思未来的创作计划:
这是一种感情或野心,想要以文学诗歌的形式,把处在这个时代以及现代美国的重要事实,我自己的肉体、情感、道德、思想、以及美感上的个性忠实地表露出来。
这个伟大的野心在1855年初次得以付诸实现。这一年,惠特曼自费印刷出版了一本名为《草叶集》的诗集,并在扉页上配了一幅自己的画像。画面上他头上歪戴着一顶巴拿马宽边大草帽,敞开衬衫领子,露出蓬勃的汗毛,一副粗野的劳动者的样子。诗中出现的“性”、“肉欲”、“带电的肉体”、“同志式友谊”等词句令人看了心惊胆战。诗集出版不久即受到学院派文人攻击,说它是杂草和不道德的书,作者则被讥讽为疯子和野人。但在文坛领袖爱默生的鼓励下,诗人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创作,不断扩充着他的诗集。
就像书名所暗示的,《草叶集》本身就是自发性生长的例子。草叶来自新大陆的泥土和空气,由充满希望的绿色材料织成,它自发生长和繁殖着,不需要人们的照料和培养,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草叶集》始终伴随着美利坚民族的生长和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整部诗集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从首版的14首到临终版近400首,每一版的内容都有所变化。诗人不是新写一些诗加进去,就是改写其中的一些诗。因此,《草叶集》既可以看作是诗人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又是美利坚民族发展、成长的史诗。
自我是《草叶集》中反复渲染、反复歌咏的一大主题。但诗人笔下的这个自我,不同于欧洲早期浪漫主义传统中那种感伤纤弱、自怨自艾的自我,而是一个强健有力,甚至有些粗鲁的自我。在诗人看来,健康的自我应该是灵魂与肉体、头脑与感官和谐发展的;他呼吸着现实的空气,立足于现实的土壤;是一个自主、自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自己开辟自己的道路,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的自我:

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
我健康,我自由,整个世界展开在我面前。
漫长的黄土道路可引我到我想去的地方。
——《大路之歌》

从自我出发,必然会涉及自我与他者,即另一个自我的关系。在诗人看来,每一个自我都息息相通,就像无穷无尽地旋转于苍穹中的星球一样。所以,歌颂自我,也就是歌颂他者;发现自我,描写自我,也就是发现美国,描绘美国;越是充分地探索自己的灵魂,也就越充分地了解了美国,表达了美利坚的灵魂。

由于我,许多长久缄默的人发声了:
无穷的世代的罪人与奴隶的呼声,
疾病和失望者,盗贼和侏儒的呼声,
准备和生长的循环不已的呼声,
连接群星之线、子宫和种子的呼声,
被践踏的人要求权利的呼声,
残废人、无价值的人、愚人、呆子、被蔑视的人的呼声,
空中的云雾、转着粪丸的甲虫的呼声。

通过我而发生的被禁制的呼声,
性的和肉欲的呼声,原来隐在幕后现被我所揭露的呼声,
被我明朗化和纯洁化了的淫亵的呼声。

我并不将我的手指横压在我的嘴上,
我对于腹部同对于头部和心胸一样地保持高尚,
认为欢媾并不比死更粗恶。
——《自我之歌》

这样,小我就扩展为大我,自我意识就扩展为民族意识和宇宙意识,自我形象与美利坚民族的形象,与宇宙中生长繁殖的一切有生之物就合而为一了。
正是在这种仿佛来自外星球的扩展的视野中,诗人看到了宇宙中生生不息的伟大的创造力,也看到了人在宇宙中所占的位置和应尽的责任,那就是不断以自己的劳作加入宇宙的生命大循环。因此,惠特曼不但歌颂自然,而且歌颂人类创造的二度自然:城市、电报、印刷机、海底电缆、木屋、斧头、十字架、偶像、书籍、钱币、邮局等等。总之,凡是人所创造的一切,在诗人看来都是美的;正是劳动和创造使人成为神圣。
民主是贯穿《草叶集》的又一主题。诗人出身平民,干过各种杂活,非常清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生活在这片由不同肤色、种族、背景的移民共同开发的新大陆上,诗人感到无比的欢欣。他歌颂普通人的生活和价值观,歌颂男子汉之间的爱和友谊,赞美为民主献身的斗士。在美国内战期间,诗人歌颂了那些为民主理想而献身的美利坚普通的男男女女。诗人和丧子的母亲一起哭泣,与来自曼哈顿的男子一起荷枪前进,与鼓手、号手一起敲击、吹奏,唤醒农夫从平静的农田走上民主的战场。在民主的斗士林肯总统被谋杀后,诗人满怀悲痛写下了《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呵,船长,我的船长》等诗,为这位带领美国这艘民主的航船渡过难关,抵达港口的“船长”和“父亲”唱出了“咽喉啼血的歌”,给他送上了“紫丁香花枝”。
《草叶集》的风格正如新生中的美利坚民族一样,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有评论家将其整体效果比之为一首交响诗:“它需要整整一支交响乐队的演奏以体现其主题的交错与再现,从轻柔的弦乐到喧嚣的铜管”,适应了不同场合表达情感的需要。

《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所作的革命性贡献是大胆打破了英语诗歌的传统格律,创造了自由奔放的“自由体”诗。诗人认为,民主之声不能受传统的诗歌形式束缚,拖长的、流畅的、不押韵的诗行本身就体现了贯穿全诗的自由主题;同时,将土话俚语引进艺术殿堂,也就等于为普通百姓争取了艺术创作的权利。《草叶集》的自由之声和自由体诗震惊了当时的读者,惹恼了学院派文人。但20世纪的美国诗人却享受着惠特曼给他们开创的语言自由。芝加哥诗派的代表桑德堡是惠特曼风格的直接继承者;“垮掉的一代”诗人被称为“惠特曼的野孩子”,他们的领袖金斯堡的无拘无束的“嚎叫”风格明显受到了惠特曼的影响。可以说,20世纪的美国诗人没有一个能够绕过惠特曼的巨大的存在。





推荐阅读: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元曲36首鉴赏

宋词61首鉴赏

钱钟书《宋诗选注》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②

李白诗全集①

李白诗全集②

李白诗全集③

李白诗110首

李白诗120首

杜甫诗全集①

杜甫诗全集②

杜甫诗全集③

杜甫诗100首赏析

白居易诗全集①

白居易诗全集②

王维诗词全集

李商隐诗全集

李商隐集㈠

李商隐集㈡

鱼玄机诗全集

李煜诗词全集

李煜词品读

杜牧诗全集

杜牧集

欧阳修词全集

贾岛诗全集

柳宗元诗全集

谢灵运诗全集

陶渊明诗全集

辛弃疾词㈠

辛弃疾词㈡

辛弃疾词㈢

柳永集㈠

柳永集㈡

柳永集㈢

苏轼词

苏轼集㈠

苏轼集㈡

纳兰容若诗词全集

纳兰性德词全集

仓央嘉措情诗66首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