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

这首诗所表现和表达的那种情绪和意念,也许同特定的时代背景存在着十分密切而又微妙的关联。向日葵是众所周知的植物,它的自然习性是“葵花向太阳”,永远朝着太阳。但是就是这种自然习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却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隐喻。成为隐喻后的向日葵,在获得了霞光笼罩的象征物的身份的同时,也使它的对应物成为具有社会内涵的事物了。
有一首很著名的歌叫做《葵花朵朵向太阳》,它所礼赞的当然不是这种植物,而是喻指着众多平民百姓的一种忠诚的献身。芒克曾经是朵朵葵花中的一朵,所以他深切地体验到这些葵花们的生命历程中因为“向太阳”而带给他们的是些什么。
诗人内心的激愤之情在诗的第一节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表达。它那“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那套在它脖子上的/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的情绪和意念,明白无误地传达出一种饱受愚弄后的觉醒。而在诗的第二节里,“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这一意象,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同太阳的对立,而是进一步成为“遮住”太阳的更为庞大的存在物。“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从被愚弄到觉醒,从觉醒进而成为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闪耀着光芒”的存在,这正是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三代人的生命历程的象征。在诗的最后一节中,诗人似乎是在呼唤着一种亲近和理解。只有走近这些向日葵,人们才会发现在他们脚下那些泥土中渗透的血泪。
世界上有许多诗,在表现和表达诗人个人的感情体验时,常常因为独特的个性特征而备受欣赏和赞美。而芒克的这首诗,似乎是以一种旁观的第三人称的立场在观察着他的描述对象,可是他的描述方式和个人体验的进入程度,却使这首诗饱含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和意念。但是因为他的这种情绪和意念,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从而使它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认同。这样的诗,在表现和传达一个时代的精神上,在衬托与渲染一种历史的氛围时,都具有非常独到的艺术魅力。这正是它取得艺术上的成功的根本原因。《阳光中的向日葵》将会是被历史记住的一首诗。



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曰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曰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那扭断脖子的是什么


我们看到:这棵阳光下的向日葵,它并没有低下头,也没有把微笑的脸庞朝向太阳,而是把头转向了身后。这意味着什么呢?诗人对这棵向日葵的行为动因进行了解说——它好像是为了咬断套在它脖子上的绳索。这是怎样的绳索啊?是牵在阳光手中的绳索。在这里,我们感到了诗人的表述是那么奇妙,获得的是耳目一新的感觉。向日葵,这种喜爱阳光的植物,总是把花盘朝向太阳,以获取更多的阳光,使子粒更加饱满。向日葵的喜光性,在诗人的笔下,却被作出了另外的阐释:并非向日葵喜爱太阳,而是太阳用手中的绳索,套在向日葵的脖子上,强暴地牵引着向日葵把脸朝向它……向日葵并不情愿的,它不要做任太阳约束的、以太阳的意志为行为守则的、没有自己的头脑与思想没有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余地没有自我的缺乏生气的木偶。它迫不及待地要挣脱那太阳手中的绳索,而且几乎要“一口”把那绳索咬断!它要抗争,要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尽管太阳也曾经、而且一直都在用阳光哺育着它成长。
第一节诗,用新奇的说法,把读者的思想引导到了一个新鲜的问题里去,引导读者更深地走入这首诗。第二节诗一开头,诗人仍是提醒读者继续关注这棵向日葵。看它,这棵解脱了太阳的绳索羁绊的向日葵,昂起了它的头。那么自信,那么生机勃勃,它在用自己的姿势挺立着!它怒视着太阳,怒视着那颗象征着专断蛮横意志的太阳。它要用自己的头颅去思想,它要用自己的头颅去遮住太阳。这金黄的向日葵,挣脱了束缚,也就获得了思想的能力。所以,即使没有了太阳,它也一样能够闪耀光芒,那是独立自由的思想的光芒。“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如果有谁曾经认真地阅读过大画家凡高的《向日葵》,能够领会那种尽情释放生命活力的美,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两句诗有更鲜明的体会。在这节诗里,这棵阳光中的向日葵,在展示着获得了思想解放的胜利的姿态,显示着饱满的力量,尽情地闪耀着独立自主意识觉醒后的光芒。
然而,任何胜利都要付出代价。就像冰心的诗里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人并不只是一味歌颂争取自我解放的抗争者,他还要向人们揭示抗争着所付出的血的代价。诗人召唤读者关注这棵向日葵,并期待人们走近它:“它脚下的那片泥土/每抓起一把/都一定会攥出血来”。在这棵向日葵胜利与自信的姿态的背后,在它的不为人留意的脚下,是浸透着血的泥土!这惨烈而悲壮的真实,显示着抗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衬托了这棵向日葵的崇高与神圣。
伴随着对这棵向日葵的关注,读完了整首诗,我们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棵简单的向日葵,而是一棵有着思想象征意义的向日葵。这首诗创作于1983年。我们留意一下历史的描述,就会知道,那个时候的人们,刚刚解脱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在那个时期之前的文学话语中,“向日葵”总是被阐释为面孔始终朝向太阳,头颅被阳光牵引,丧失自我意志的人群的象征。那个时代中的人们,遭受着“左倾”错误思想的压制,绝对地服从着当权者的意志,丧失了自我,丧失了独立思想的自由。这首诗的诞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宣言。他激励饱受历史惨重折磨的人们,奋力抗争,去争取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独立自由的人格。
当一首诗能够反映时代的声音,它就可以列入诗史而不朽了。所以,这也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在一本现当代诗歌的选本中发现这首诗的原因。
这首诗之所以受人喜爱,也还有着艺术方面的原因。它并不把诗人所要讲述的时代的思想明明白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读者。而是借助一棵向日葵的形象,来含蓄地暗示出来,因而不会被读者轻易地获得确定的信息。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在感受这棵向日葵的抗争、愤怒、骄傲、喜悦、痛苦的同时,心随着这棵向日葵而跳动,情感随着这棵向日葵而起伏,获得的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试想,如果明明白白地写上几行口号:打倒思想专制,追求思想自由!实现自我价值,倡导独立人格……还会有这么浓郁的诗意吗?
诗意的含蓄,还可以给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让读者自由地联想。如果我们把这棵向日葵看作一个成长着的孩子的象征,看作一个摆脱父母专横过分的爱、寻求独立自主的生命规划、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的象征,是不是也可以呢?毕竟,寻找自我,寻找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在生活的磨难中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天阅读这首诗,仍能够感到它是那么新鲜、激动人心的原因。
生活是充满了诗意的。有谁没有尝试过写几首诗?那么,什么是诗?写出怎样的诗句才能够感人?就让我们从这首小诗里,去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启示吧!



蒙 昧 时 期 的 诗 歌

蒙昧时期的诗歌是在纳季德、希贾兹、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广阔的大沙漠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沙漠是产生天才诗人的摇篮。这些诗人中,有的诗人祖上是在也门,而后迁徙到北方的,如乌姆鲁勒·盖斯、哈泰姆·塔依;有的诗人属于阿德南种源而生活在旷野并受其影响的,如拉比尔部落的穆海希勒、塔拉法、艾尔萨,姆德里部落的纳比埃、祖海尔、赖比德。这并不奇怪,旷野永远是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旷野能使人感觉敏锐,才思聪慧。诗歌在沙漠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它是诗人心理感觉的反映,是部落的喉舌,也是部落历史的记录。有一些首府,如希拉王国和迦萨尼王国的首府,把诗歌创作引向政治、为有权势者歌功颂德,从而为罗马和波斯等外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传人打开了大门。这些首府的国君们把诗人召集到宫廷之中,然而,宫廷并不是启迪诗人灵感和增加想象力的地方。
诗才在一切古代民族中都受到尊崇。从前,阿拉伯人认为每个诗人都有一个精灵在向他启示诗句。那时,诗人的社会地位十分显赫。按照诺尔德凯 的说法:诗人是“部落的先知,和平的领袖,战争的英雄;寻找新牧场要征求他的意见,搭起帐篷或收起帐篷,全凭他的一句话;他就像一个带领一群焦渴者寻找水源的向导……那时,诗人的地位高于演说家,影响也更大,因为诗歌容易记,更容易琅琅上口。而且有时诗人比他所在部落的首领更有权势,刑事纠纷和繁难事务往往按着他的才智和意见来处理、解决。他的话至高无上,他的话就是法律,他作出的判决就像司法判决一样被执行。有时,诗人的一行诗就可以提高或贬低一个部落的声誉。”
每个部落都切望有一个能与它的首领、演说家并驾齐驱,或者比首领和演说家更高明的诗人。一旦某个部落涌现出一位诗人,全部落都为他大举庆贺、大摆筵席,其他部落也都前来为它出现一位能言善辩、维护尊严、记载光荣历史的诗人而祝贺。他将像“新闻记者”一样传播思想、进行调解、动员战争,揭露敌人的丑行、歌颂本部落的荣耀、鼓动同盟者的激情……所有这一切,更加促使诗人享有相当的地位和权力。因此,国王和埃米尔们把诗人召集到宫廷之中,希望诗人们能偏袒他们。
当时,每个诗人都有一个传诗人,他像徒弟跟随师傅一样跟随着诗人,传播他的诗歌。有许多传诗人就是在跟随诗人的过程中获得渊博知识而后成为大诗人的,比如乌姆鲁勒·盖斯是诗人艾布·杜阿德·艾亚地的传诗人;祖海尔是诗人奥斯·本·哈吉尔的传诗人;艾尔萨是诗人穆赛依布·本·阿莱斯的传诗人。
蒙昧时期的诗歌的题材源于诗人的生活、自然环境和那时的社会。诗歌的主要题材包括:描写、赞颂、悼念、讽刺、矜夸、爱情、饮酒、苦行、格言等。
贝督因诗人观察他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并深入到客观世界之中对它进行描写。他们描写家园、大地、天空及旷野中的一切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的物体;社会现象包括遗址、定居、迁徙、战争、集会、娱乐以及降雨、天晴、刮风等沙漠里的其他自然现象。描写的目的一般不只是泛泛地描写事物,而是诗人借用描写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表达愿望,或是为了鼓动情绪,激发感情。蒙昧时期著名的描写诗人有:乌姆鲁勒·盖斯、祖海尔、纳比埃、昂泰拉。
贝督因诗人是在部落首领和骑士们的旨意下进行创作的,是部落的喉舌,他们热情地赞颂本部落的首领和骑士们。他们也赞颂别的部落中慷慨大方、行善施舍的人。赞颂诗本是一种独立的诗体,专门颂扬蒙昧时期的美德和功绩,开始时它避开了谋利、阿谀奉承、讨好的恶习,而表现了爱戴、感激和敬佩之情。后来它才渐渐发展成为一种阿谀奉承谋取暴利的手段。蒙昧时期著名的赞颂诗人有:祖海尔、纳比埃、艾尔萨。
赞颂死者称为悼念。诗人悼念和哀痛本部落被害的英雄,号召人们为他们复仇。在牺牲的亲人和朋友面前,诗人感情激动,痛哭流涕,用悲愤的诗歌表达自己的哀痛。或者出于礼节,诗人也常常悼念曾热情款待过自己的其他部落的首领。悼念诗的题材与赞颂诗的题材一样,包括可敬的品德、高尚的行为和蒙昧时期人们所敬重的一切行为。当时悼念诗也是一种重要的、独立的诗体。著名的悼念诗人有穆海希勒、韩莎。
贝督因诗人是部落间进行唇枪舌战的勇士。讽刺诗是蒙昧时期的诗歌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独立种类。它们多半都是有关部落之间连续不断地互相攻击、侵犯和互相敌视方面的诗,大部分部落性的、语句尖刻的讽刺诗,揭露了敌对部落的丑闻,对他们进行攻击。有时,讽刺诗竟变成了所谓“讼争”,即被请作仲裁的诗人在某一问题上,特别是在领土主权等重大问题上,为一方部落首领进行辩护,写诗支持他,并贬斥和恫吓另一方。著名的讽刺诗人有侯特埃。
贝督因人喜欢自夸,因而产生了矜夸诗,夸耀个人及部族的光荣史迹,为此十分自豪。它的内容包括品德高尚、出身高贵、行为清白。著名的矜夸诗人有昂泰拉、赛茂埃勒、哈里斯·本·希利宰、阿慕尔·本·库勒素姆、艾尔萨。
贝督因诗人钟情于爱,因而产生了爱情诗。在他们生活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里,在他们无法安定的生活中,他们和妇女频繁接触,使他们对妇女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因此他们找女人倾谈,与她们幽会,一旦迫不得已分离时,他们就感到苦恼。分离后,他们又情意绸缪,事事忘不了她们。于是他们写诗,对她们进行描绘,或者直接写诗给她们,向她们倾诉思慕之情。蒙昧时期的爱情诗分为两类,一类是游牧人纯洁质朴的情诗,仅仅叙述因思念某一个女人,心中如何惆怅、苦恼的情形。另一类是都市人粗俗的调情诗,它是都市王公贵族和纨挎子弟创作的,这类诗很庸俗,有时他们甚至写出淫词荡语,不但将诗人和情人的对话写进诗句,而且还叙述他们放荡冒险的故事。诗人们还故意编造情诗,作为表现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开场白。著名的纯朴爱情诗人有昂泰拉,著名的放荡调情诗人有乌姆鲁勒·盖斯。
酒从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其他邻近地区传到阿拉伯人那里。到了贝督因人手里,价格已十分昂贵。只有富裕者、显贵者、不惜耗费巨款者才能饮沽。一些诗人边酗酒,边得意地对酒加以描绘,因此产生了颂酒诗,著名的颂酒诗人有艾尔萨、塔拉法。
贝督因诗人观察人生,感到它转瞬即逝,再进一步地观察道德、社会,他们就时而提出苦行的观点,时而又提出格言的观点。他们把经过切身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经过思考和深刻的分析提炼出来的观点用若干零散的诗句或短诗表达出来。以格言诗著名的诗人有祖海尔、阿迪·本·宰德、伍麦叶·本·艾比·绥勒特。
蒙昧时期的诗歌大多是原始的即兴诗,也讲究某些修辞和音律。这种原始创作主要表现在内容、想象、感情方面,也表现在形式和词句方面。
内容方面蒙昧时期的诗人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择容易提取的题材,不愿意花费心力去寻找那些深刻的内容。因为他们的生活单调,思想狭窄,这是他们的诗歌非常呆板的重要原因。另外,他们还容易冲动、富有激情,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没有幻想,缺乏创新,寓意不深。他们只注重忠实于客观事物,不进行提炼,诗句随口而出,只有祖海尔、纳比埃,特别是哈里斯·本·希利宰在其诗歌中才表现了某些创作和锤炼的迹象。
蒙昧时期的诗歌几乎没有什么逻辑性和构思,虽然诗人头脑中有着各个部分互相联系的完整的思想,但是,大部分诗歌都没有表达出完整的思想。学者基布针对这一问题说:“贝督因人的艺术创作是由彼此不同的因素构成的,每种因素都自成一体,在诗歌的目的、语言的流畅和精湛的艺术之间相互没有联系,但是他们进行创作的思想是一致的。然而,这种零散的感觉和局部的观点,使诗人对某一事物的观察极为透彻、细致。贝督因人生性不善于创作,他们自成一体的个人主义使每一行诗都自成一个独立的诗节,它妨碍了全诗的统一。由于他们缺乏分析能力和对诸事物寻根求源的深入研究,因此,他们的个人主义更加滋长。诗人注重诗歌开头的诗句的优美胜过注重全诗结构的完整。因为一行诗的好坏可以成为衡量一个诗人地位高低的尺度,往往以一行或数行好诗就可以胜过其他诗人。”
因此,诗歌的结构松散。一旦贝督因人想要创作一首某一内容的诗歌,那他就怀着一定的创作意图,用大量的时间到激发他创作激情的地方去,站在遗址面前,开始追忆往事,创作诗歌。由于见到女友、情人和见到他们曾住过的遗址而触景生情,因此,他在或长或短的诗歌中总要提及女友或情人。有时,描绘遗址的诗句比描绘其主人的诗句多。在痛哭一场之后,诗人方才启程。但是,他忽然看见在他面前的原野上来回走动着骆驼,它是他的伙伴和密友。于是,他又描写骆驼的速度和力量,因为他们必须骑着骆驼才能穿越辽阔的大沙漠。诗人把骆驼比作沙漠中的野兽,用诗来描绘他的骆驼和骆驼走过的路程以及途中所遇到的事物,他陶醉在诗的意境之中,常常忘记了自己。就这样,诗人创作的诗歌的主题随着他抵达目的地而结束了。接着,诗人又转换主题,赞颂或者号召战斗,或者请求赦宥。诗人在诗中转换主题,在多数情况下是突然转换的。
想象方面蒙昧时期的诗人生活环境孤立,互不往来,因而想象力很狭窄。他们对事物的想象无非是一些描绘,这些描绘又极易选取。他从最熟悉的事物中取材,描绘中多用比喻,用类似的事物比拟想要说明的事物,诗人用比喻的各种格式和其他多样化手法来创作自己的诗歌,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绘是蒙昧时期所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一种艺术手法。蒙昧时期的诗人的描绘一般真实而细腻,然而又显得非常死板,不生动,不鲜明,缺乏人物形象和必要的夸张。蒙昧时期的诗人的比喻中还多铺陈和旁述,就是用甲物来比喻乙物,然后乙物被扔到一边,抓住甲物描绘一番,诗歌的长短要按创作的需要和诗人的喜好而定,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比喻。纳比埃·朱布尼尼、赖比德·本·拉比尔等人以此著称。
感情方面蒙昧时期的诗人的感情也很朴实。在他们的大量的诗歌中没有丰富的感情描写,没有深刻的心理分析,没有心理活动的解释,更没有对内心深处的苦恼的叙述。你读蒙昧时期的某些诗歌时,会看到诗人的性格已经和部落完全融合在一起,好像诗人已不存在了,像哈里斯·本·希利宰、阿慕尔·本·库勒素姆等诗人的悬诗就是这样。然而,有些蒙昧时期的诗歌也表现了诗人的性格,诗中简略地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像昂泰拉、乌姆鲁勒·盖斯、尚法拉等人的诗就是如此。
形式方面蒙昧时期的诗人的风格大多是演讲式的,好像每首诗都是为了向人们吟咏而作。诗句雄浑有力、语言铿锵豪放,有时也很粗糙。总的来说,它是琅琅上口、富有感情的诗歌。
蒙昧时期的诗歌由于诗句简练和用暗示来表示,因而出现了某些隐晦之处,这是因为诗人在表达某种事物时,只表达它的局部而又不加解释;其次,诗歌使用的是生僻的和不再使用了的词汇;另外,诗歌中所借用的史实,还必须对有关的历史进行了解才能明白。
音律方面蒙昧时期的诗人创作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按照长“泰法伊勒” 诗律创作的,尽管并不忽视轻松、柔和的诗律,特别是在怀念、矜夸、激情、爱情这些需要情感的场合。蒙昧时期的诗歌的音律中存在某些紊乱,这是因为使用了诗歌上的某些“通行证”——如果对那个时代可以用诗歌“通行证”这个词的话,就像用“麦法尔伦”来代替“麦法伊伦”,硬凑长诗律一样;又像在一首诗中多处使用不同音符的韵脚字母一样。
蒙昧时期的诗歌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它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份历史文献,其中汇集了很多知识,甚至更确切一点说,可以称它为《阿拉伯人的诗集》。因为它使我们了解了阿拉伯半岛上的自然条件、地理状况。它不但详细地记载了半岛上许多地方的位置和它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因素,而且还使我们了解了阿拉伯人的社会、思想情况,记录了他们的道德、风俗、宗谱及其功勋、业绩,描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如居住、迁徙、饮食、衣着、服饰,等等,同时也记录了他们的宗教、信仰感情和他们所掌握的学问、知识和拥有的手工业,等等。对诗人的研究证明了这一切,诗人的遗作也说明了这一切。
《穆阿莱嘎特》是流传至今的蒙昧时期的诗歌中最好的七首长诗。据伊本·阿卜杜·拉比(939)、伊本·赖西格(1064)、伊本·赫尔顿(1405)说,《穆阿莱嘎特》是阿拉伯人最欣赏的七首诗,用金水抄在麻布上,悬挂在天房的幕帷上。但某些近代学者,和比他们稍早一些的学者如艾布·佐法尔·努哈斯(949),否认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七首长诗是由传诗人哈马德·拉维叶(772)在阿拔斯王朝初期收集的。它有时被叫做悬诗,有时被叫做描金诗,有时又被叫做七首长诗,有时又被叫做项圈诗。
关于悬诗的数目,历史学家们也意见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是七首,其作者是乌姆鲁勒·盖斯、塔拉法·本·阿卜德、祖海尔·本·艾比·苏勒玛、赖比德·本·拉比尔、阿慕尔·本·库勒素姆、昂泰拉·阿柏斯、哈里斯·本·希利宰;也有人认为是八首,即加上纳比埃·朱布亚尼的悬诗;第三部分人认为是十首,除上述七首长诗外,还加上纳比埃、大艾尔萨、阿比德·本·艾布拉斯三人的悬诗。



推荐阅读:

臧克家《老马》

臧克家《答客问》

闻一多《收回》

闻一多《死水》

闻一多《洗衣歌》

闻一多《心跳》

顾城《回归》

顾城《眨眼》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透明的夜》

艾青《鱼化石》

艾青《手推车》

艾青《春》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给乌兰诺娃》

艾青《煤的对话》

艾青《盼望》

艾青《时代》

臧克家《难民》

臧克家《三代》

臧克家《壮士心》

臧克家《罪恶的黑手》

臧克家《生命的零度》

戴望舒《狱中题壁》

戴望舒《断指》

戴望舒《过旧居》

戴望舒《我的记忆》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游子谣》

卞之琳《第一盏灯》

卞之琳《距离的组织》

卞之琳《无题》

卞之琳《雨同我》

卞之琳《圆宝盒》

余光中《碧潭》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黄鹂》

徐志摩《消息》

徐志摩《沪杭车中》

徐志摩《残诗》

徐志摩《海韵》

闻一多《祈祷》

闻一多《荒村》

闻一多《一句话》

闻一多《也许》

闻一多《忆菊》

郑振铎《我是少年》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白桦《情思》

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

公木《我爱》

张枣《祖国》

陈梦家《一朵野花》


拔蒲清川渚 水浅蒲不长 自非排风羽 莫羡凌云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