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臧克家《三代》

臧克家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臧克家的抒情短诗向来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这首作于抗战期间的《三代》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这首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没有任何的修饰和形容,总共才二十一个字,可说是质朴、简洁到了极点。不过质朴、简洁之中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孩子”、“爸爸”、“爷爷”这三个主语独立成行,把原本三行的排比句分拆成了六行;二、“在土里”这个词组,诗中连续出现三次,不避重复之嫌。看来诗人这样安排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包含着他的一番苦心。
诗人对旧社会的农民怀着深厚的同情,但他在写诗时却力求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所描绘的对象后面,不作直接的裸露和宣泄。《三代》把“孩子”、“爸爸”、“爷爷”独立出来,其主语的性质不变,在句中的作用不变,但它们给予读者的印象却大大强化了,诗人不增添一字,不作正面道破,读者却能由此领会到这正是诗人所要强调的祖孙“三代”! 旧社会的农民牢牢维系在那巴掌大的土地上,尽管日月穿梭,四季更替,他们对土地的执著追求始终不变。诗人正是深切了解旧社会农民的遭遇和心态,才扣住农民和泥土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作为自己构思的核心。

三个排比句好像电影中的一组蒙太奇镜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空间的并列,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承续。倘是前者,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爸爸作为家中的强劳力,正在地里拼命劳动,养家活口,所以他就不能照顾在泥里滚爬的孩子,更无暇顾及葬在土里的父亲! 倘是后者,这一组镜头所揭示的无情事实是: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该“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真是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居,境况不变!
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使得《三代》成为他反映农民生活的一首杰作。




臧克家《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推荐阅读:

臧克家《有的人》

陈敬容《山和海》

陈敬容《雨后》

陈敬容《力的前奏》

何其芳《夏夜》

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唐祈《女犯监狱》

欧阳江河《最后的幻象》

欧阳江河《草莓》

穆旦《智慧之歌》

穆旦《春》

李金发《弃妇》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冯乃超《苍黄的古月》

昌耀《紫金冠》

昌耀《斯人》

昌耀《回忆》

昌耀《日出》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苏金伞《夜巷》

俞平伯《孤山听雨》

俞平伯《凄然》

冯至《蛇》

冯至《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至《蚕马》

冯至《南方的夜》

冯至《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纪弦《你的名字》

纪弦《一片槐树叶》

纪弦《二月之窗》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别丢掉》

林徽因《笑》与《深笑》

洛夫《子夜读信 》

洛夫《边界望乡》

洛夫《与李贺共饮》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徐志摩《沙扬娜拉》

徐志摩《康桥再会吧》

徐志摩《偶然》

徐志摩《为要寻一颗明星》

徐志摩《变与不变》

徐志摩《半夜深巷琵琶》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黄鹂》

徐志摩《消息》

徐志摩《沪杭车中》

徐志摩《残诗》

徐志摩《海韵》

北岛《回答》

北岛《一切》

舒婷《致橡树》

舒婷《这也是一切》

舒婷《船》

舒婷《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

余光中《寻李白》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四韵》

余光中《天问》

余光中《碧潭》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古镇的梦》

卞之琳《第一盏灯》

卞之琳《距离的组织》

卞之琳《无题》

卞之琳《雨同我》

卞之琳《圆宝盒》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烦忧》

戴望舒《断指》

戴望舒《过旧居》

戴望舒《我的记忆》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游子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