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1)《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焦谛卡禅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清代手绘唐卡 释迦牟尼佛 布鲁克林博物馆藏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焦谛卡禅师,世界闻名的著名禅师。一九四七年生,缅甸人。一九七三年毕业于仰光理工学院,成为电机工程师,其后出家,受沙弥戒。一九七四年受比丘戒。禅师数十年如一日地精进禅修,并多次前往亚洲、欧美各地弘法并指导禅修,著作等。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1)《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作者:焦谛卡禅师  译者:果儒法师

 


禅修是要解开内外各种问题

 

修行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心,做事时也要知道动机。

 

大部分的人讲话或做事,几乎都不知道所为何来;而且就算清楚自己动机何在,也多半会将其合理化。

 

"sati"(巴利文)指正念或自觉,意思是没有任何成见的知道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心。正念是人性的一部分,人可以轻易地培养正念。

 

你唯一直接体验的是你的心,包括你的想法、念头、感受、态度等。至于看自己的手时,观察手的形状和颜色,却需要好几个阶段。你如何观察形状和颜色,什么是形状?什么是颜色?

 

有个朋友告诉我:当他打坐时,他知道有声音。最初,他知道声音来自有相当距离的某处,稍后,当他正念更强时,他发现声音在耳际;之后,他的正念变得更强,他发现声音是在心里生起。没有心,就没有声音了。

 

就我所知,禅修并非要创造什么(止息、定、观智或其他);禅修是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清楚地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如果说禅修是为了获得平静或观智,这是回到原点。因为本来就没有从原来的地方开始,所以说是退回原地。另一种说法是将禅修作为全面的内部沟通,或是对生命及问题的深入了解。

 

所以,解开心结、处理问题以及禅修三者,应该没有不同,所有这些只是同一过程的一部分。

 

对我而言,心理咨询和指导禅修并没有多大差异,所以有学问却不了解人类的人,只能当学者,不能当禅师或心理咨询师。只会按照公式来教导和指导他人的人不适合任教。

 

大多数西方人很需要别人帮助的原因,只是为了要化解心结。关于这点,世俗的老师可能很有帮助。很久以前,我就了解这点,而且我了解得越来越深。我在美国帮助别人的方式,首先是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的问题,然后找出症结所在,帮他们厘清自己的问题。禅修是要解开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各种问题。

 

因此没有适合每个人的、预先安排好的公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此要有弹性,佛陀便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开示。

 

我的理解是:作为一名禅师一定要非常敏感,他必须深入了解自己,必须知道自己的纠结所在;与人相处要有创意,深入地去了解每个人;在指导时要温和而有耐心,不会催促或要求他人要有进步,那只会引起不胜任和不愉快的感觉。作为一名禅师,必须知道学生的根器如何,才能给予指导,好让学生循序渐进。

 

许多人所教的和所修习的禅法是有限的,因为他们知见不正确,认为禅修与生活无关。真正的禅修是包括一切的,身心任何部分都是观察的对象,对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应该了解。

 

真正的修行是自然的、主动的、活泼的、没有限制的,随时随地都应该修行。我无法接受将禅修特殊化、独立化的方法,我觉得这种特殊的、标准化的方法是有害的(我绝不强迫自己这么做),禅修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它是我的教育的一部分,时时刻刻都保持正念是最好的了。

 

忙碌是一种浪费的生活方式

 

一切似乎非常琐碎,社会上的人疯狂地比赛,无意义地急促、忙乱,为什么有做不完的事?我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保持正念,深入观察自己的心(生命),看看自己是多么地依赖他人与书本,看看自己是多么容易感到厌烦。除了保持正念外,你能接受厌烦而不对它采取任何措施吗?“什么也不做”并不容易。我相信你有这个经验。当你无所事事时,你的心境如何?你仔细观察了吗?人受不了无聊,所以会找事做,以免无聊。试试看几天什么也不做。

 

不造作并不容易,如果试着“不造作”,便是在做了。如果试完成某些事,也是在“造作”,而且人的自我是很强的,如果什么都不做,会觉得很空虚,生命没有意义。“不造作”是一种没有自我的心态,没有情绪反应的造作,没有人在“造作”。最重要的是,行善而不求任何报。只有不急于“了知”的人,才能“了知”。了知像一棵果树,要成熟需要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强迫它结果。

 

如果能对治无聊,而不是逃避无聊,就会发现无聊之外还有觉醒、警觉、清明。这时,心变得“可使用”了。通常人都会越来越忙,一忙起来,就觉得自己有用和重要,无所事事时,则觉得自己没用,感到惭愧。有些人觉得自己很忙是很有面子的事。

 

人的心经常处于呆滞状态,喜欢兴奋、刺激,不是聊天就是阅读,或是旅行,好让心保持觉醒,否则心会处于昏昏的状态。如果不让心兴奋,而能训练心一直保持觉知,就会发现一种新的能量,只有经常保持正念,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无论是否在禅修营中禅修,最重要的是要随时保持正念。参加禅修营是有用的,然而持续修行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持清明的心。不然,就会再度走下坡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禅修时的努力就像学骑脚踏车,刚开始,不得要领,会跌倒:稍后一再练习,学会在单车上保持平衡,就可以用力骑,这是从“做中学”,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持续不断。如果你知道正念的意思,那么请保持正念,借着保持正念,学会如何轻松地保持正念;如果认为需要更精进,就去做吧,看看它如何影响你的心,你就会学习如何保持正念。你会发现失去正念时,你的心并不自在。

 

我想要让身心解脱、平静,因此我在观察到底是什么使人不得解脱和不平静。我越是知道束缚自己的是什么,获得解脱的机会便越大。

 

我不想忙碌,忙碌是一种浪费的生活方式。人一忙起来,会忙得看不到心的生灭现象,会没有正念,所以我不想成为忙碌的导师。禅修想要获得最好的效果,就全心全意地禅修吧!要做到好像这一辈子除了这件事之外,没有其他的事要做一样。对令人分心的一切保持觉知!

 

学习游泳,必须下水,坐在岸上请别人教是没用的,只要知道最基本的方法就可以下水了,让自己在水中学会游泳。

 

选择一两个适当的所缘境,持续地加以观察,最重要的就是持续不断地观察,思考无法使心愉快。观察念头而不要加以控制,清楚观察念头时,念头会停止。念头是一大负担。

 

最重要的是觉知自己的心以及做事的动机。一般人在讲话或做事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动机,一旦知道动机,则会为自己的动机辩解。

 

修习念住禅,是不断地觉知在六根门所发生的一切,从醒来的那一刻,直到入睡前的最后一刻,而不只是在坐禅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对妄想、挫折、孤独和任何感受,都要保持正念,并且要加以了解。

 

如果某种方法对你有效,如标明法,就去修吧!长期修,好好地修,你就会知道所有优缺点。禅修是最好的善业。只要有正念和智慧,就永远不会失去正念,最理想的是随时保持正念。

 

多多阅读自己的心

 

独自一人的时候,我很愉快。谈话令人厌烦。外在的人与事物已不再对我产生影响,这种感觉很难形容。我觉得我的心轻松多了。不要把情绪、烦躁看得太认真,也不要试着替它辩护,你自己过生活,你有权力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如果做错了,从中学习吧。假如你做错了,遇到麻烦,要观察它,不要抱怨、逃避或责备自己或他人,也不要替自己辩护,或因而感到心烦。如果你能观察这些问题而不排斥,就很容易立刻克服这些问题。对此我已渐入佳境。

 

“人际关系”是如此令人失望、挫败。我告诉你很多次:我越来越孤独,所以我能深深了解你所说的“我隐藏在心里”。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的心,念头不乱,就会解开你的结,然而不要只为了“解开你的结”而观察你的心,这会引起冲突,观察你心中的“无我"

 

我想有一天我会离开,独自一个人住,我正在做准备。

 

上个月,我禅修的时间更多了,能够独处真好。我现在越来越不想阅读,只想多“读”我的心。我无法从书中彻底学习,只有清楚观察我的生命和我的心,我才能学得彻底。了解人性,尤其是了解自己的心是最有效的学习。对我而言,深入探究我的心非常重要,除非必要,否则我不想中断。事实上,我想去更偏僻的地方独居,终日禅修,不受干扰。世上没有什么事值得费心。

 

清明的心能让执著减少许多。现在我的心比较不执著和清明,我不想被干扰。所以,我不会被那些困惑所干扰,有些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困惑在哪里,他们太忙或太,以至于丧失了思考能力。我能告诉你的是:要保持正念,不要想太多。你知道“想太多”会让思绪更混乱。

 

如果生病时都能保持正念,你会获得非常深刻、意义非凡的体会,你会发现你是多么孤单,而世上的一切是多么没有意义。遇上困境的时候,人会很孤独。我深入观察孤独,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了解我们。人与人之间有一条误会造成的大鸿沟。

 

正念是人的本性,人可以轻易培养正念。可以轻易觉知自己的念头和感受,而不是加以控制,只是去觉知自己的心念,去觉知心中的自言自语和心中的意见、判断等。正念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在哪里,不管在做什么,都应该保持正念。“念头”(妄想)是培养正念的一大障碍,我们应该保持正念。事实上,知道自己的“念头”非常重要。观察你的心,不要责备你的心或有所判断。把心视为一种客观的事物,不是你,不是你的。

 

禅修时,坐姿轻松自然就好。最重要的是要对禅修感兴趣,乐意去禅修。禅修时应该有满足感。如果觉得禅修很烦,负面的情绪会生起,这时就很难持续了。你说:“信心等于精力。”是的,修行时,有信心就有精力。

 

如果你有兴趣观察你的心,而不是腹部的起伏,有何不可?心是生命中最有趣的东西。多行禅,行禅时要有正念。对怎样改善你的情况想得越多,会越不开心。总是计划将来:“如果住在一个好地方,我会愉快。”总是说:“如果…我会快乐。”从不曾说:“我现在很快乐。”计划和如果太多了自然会不快乐。

 

我了解你的挣扎和痛苦,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好的佛弟子,这很难,甚至要守好五戒也不容易。是的,有些人认为须陀果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不了解,断除三结:身见、戒禁取见和疑,是超凡入圣。要清楚知道,修行“法”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那些人不知道证悟须陀洹果的圣者,他是没有嫉妒心的,别人成功时能随喜,能够与别人分享他所拥有的一切,并且能克服他在修行上的所有疑惑,这是多么不寻常的成就啊!对自己所走的路,没有疑惑,这是多么轻松啊!

 

我知道对非常忙碌的人而言,要保持正念是多么困难,我也不是百分之百能保持正念。最好能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我们听任心的支配,跑来跑去,去做我们的心要我们做的事。如果更仔细地观察心,就会发现:不用相信心要我们去相信的事,也不必像疯子般到处乱跑,去做心要我们做的事。

 

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学习自制。

——歌德

 

我们浪费太多时间在琐碎的工作上。佛陀说:“少事少业。”如果更小心自制,就可以培养更深的觉知。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将无法了解生命。了解生命和了解法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学习有意义的、智慧而清明的生活。


南传佛教:1、缘起、前言《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一封信 简朴而安静的生活(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一封信 简朴而安静的生活(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二封信 深爱来自于深入的了解《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中)《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四封信 做个小人物真快乐(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四封信 做个小人物真快乐(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五封信 活在当下的生活中(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五封信 活在当下的生活中(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