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文化面面观(上)《印度文化神秘之谜》3
《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哈奴曼 很多人认为,神猴是孙悟空的“母本”
2007年2月 摄于德里
神秘文化面面观(上)《印度文化神秘之谜》3
作者:杨学祥
第三章 神秘文化面面观
印度是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灿烂的文化、动人的传说。从英雄的史诗,到神秘的瑜伽;从多姿多采的舞蹈,到魅力无穷的音乐,无不向世人流露出其扑朔迷离、奇谲无比的神奇性。还是让我们一起到这个神秘的国度去寻胜探幽吧!
1 《吠陀》——印度最古老的文献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从印度次大陆的西北方来了一支雅利安人。他们到印度之后,留下了关于他们活动的文字记录,从此印度次大陆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学者们称这一时代为“吠陀时代”。
这里最早的文字记录便是《吠陀》。《吠陀》不仅是婆罗门教的圣书,同样也是历史学家了解次大陆历史的“圣典”。其共有四部“本集”,继四部本集之后,还有《梵书》、《奥义书》以及一些“经书”,一般把它们看作“吠陀本集”的续编,是传授“吠陀本集”的各个派别编订的,都与“吠陀本集”有关。《吠陀》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神,教人们如何通过祭祀、善行和牺牲来取悦于神。当时还是多神的时代,人们所散崇的神有苏里耶(太阳神)、因陀罗(雷雨之神)、阿耆尼(火神)、婆楼那(天神与水神)、瓦尤(风神)和乌莎(黎明女神)等。这些神都是《吠陀》经书本所提到的,后来人们把他们统称为吠陀神。《吠陀》的四部本集分别是《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是最重要的一部吠陀经。
《梨俱吠陀》又名《赞颂明论本集》,共有1028首诗,每首诗包含若干诗节,一节就是一个“梨俱”。它的最主要内容就是歌颂神,其中有350多首是歌颂雷雨之神及战神因陀罗,描写他多么威力无比,雷霆万钧,攻无不克。有一首诗说他:
杀死弗栗多;斧劈森林般的城堡:
又掘开了许许多多河流;
劈开大山像新造的瓦罐;
因陀罗和他的队伍带来了群牛。
每次战斗中,因陀罗神总是站在雅利安人一边,这就使人引起这样的联想:因陀罗与其说是凌驾一切之上的自然力的化身,不如说是雅利安人心目中所向披靡的英雄神话。他们在同达罗毗荼人的争战中,创造了一位为自己鼓劲壮胆的英雄。
《梨俱吠陀》除了歌颂神外,还歌颂大自然,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学作品。
例如有一首诗是这样来歌颂黎明的:
这个光华四射的快活的女人,
从她的姐妹那儿来到我们面前了。
天的女儿啊!
像闪耀着红光的牝马一般的朝霞,
是奶牛的母亲,
是双马童的朋友,
遵循着自然的节令。
……
你驱逐了仇敌。
欢乐的女人啊!
我们醒来了,
用颂歌迎接你。
欢乐的光芒像刚放出栏的一群奶牛,
现在到了我们面前。
曙光弥漫着广阔的空间
光辉远照的女人啊!
你布满空间,用光明揭破黑暗!
朝霞啊!照你的习惯赐福吧!
你用光芒遍复天穹。朝霞啊!
你用明朗的光辉照耀着广阔的天空!
这首诗用比喻和人格化的手法歌颂了黎明,既形象,又好懂。所提到的
“双马童”也是吠陀神之一,他们是一对漂亮的孪生兄弟,强壮、灵巧,聪明。爱吃蜂蜜,皮肤也是蜜色。他们到处救苦救难,替人治病,能使瞎子复明,残者复全。人们散仰、喜爱这一对兄弟,难怪要把黎明女神安排为他们的朋友。
《梨俱吠陀》还有一首诗看来本是民歌,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有一首在做苏摩(一种植物)酒时唱道:
我是诗人,父亲是医生,
母亲忙推磨,
大家都像牛一样为幸福而辛勤。
苏摩酒啊!
快为因陀罗流出来!
当然,《梨俱吠陀》里还有许多富于哲理性的诗,反映了古代人对客观世界的臆想。也有祭司们为人们驱魔祛病而杜撰的咒语,有一首诗说:“风向下吹,阳光下照,牛奶向下流,你的病快下去。”读了这首诗,一位手舞足蹈、喃喃有词的巫医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
《娑摩吠陀》又名《歌咏明论本集》,包括1875节歌词。这些歌词,在祭把时可配曲演唱,除第99节外,其余大部分是从《梨俱吠陀》中摘抄而来,或内容大体相同。
《夜柔吠陀》又名《祭祀明论本集》,有黑论、白论两种本子。《白论》包括1975节经文,用诗体或散文体写成,系各种祭祀用文。《黑论》与《白论》内容大同小异,仅是比《白论》的经文少些。
《阿达婆吠陀》,又名《禳究明论本集》,也是一部诗集,据说为古仙阿达婆所传,因此得名。全书共有诗731首,多系咒语,但有不少诗与生活、生产有关,反映了古代人民同自然界斗争和战胜敌人的信心与决心。从以上的介绍也可以看出,这四部本集实际是各有用途。《梨俱吠陀》是诵者咏诵的;《姿婆吠陀》是用于歌唱的;《夜柔吠陀》是行祭者口念的,而《阿达婆吠陀》则是祭祀的督监们所必须精通的。
“吠陀”意为知识、学问。因而为传授这一“知识”、“学问”,各派婆罗门还编订了一些文献,称为《梵书》。《梵书》主要记载举行祭把的规定、仪式及风俗习惯等,是对“本集”的解释和说明,另外还有许多繁琐的讨论。虽然《梵书》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枯燥说教,但也有不少优美的神话传说,印度的散文体也从此发展了起来,所以说它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继各派《梵书》之后是各派的《森林书》(又名《阿兰若书》),是《梵书》的续编。据说此书只是在森林中秘密传授。书中虽不讲如何进行祭祀,但却发展了神秘主义理论。现存的《森林书》有《广森林书》、《鹧鸪氏森林书》、《他氏森林书》。
《奥义书》是“教师”向学生解释《吠陀》经而写的论文。当时有很多修行的人在森林中冥思苦想,力求领悟《吠陀》经中的神秘训示,于是有了《奥义书》。它是吠陀圣典的最后一部分,所以又称《吠檀多》,即“吠陀的终结”。书中开始提出了“梵”和“我”的哲学问题,并解释了生、死、灵魂、天地等宇宙观和人生观,有些甚至包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与“吠陀”有关的还有“经”书,大约是公元前512世纪的产物,相当于中国的“孝经”与“礼记”。经书分三类,一类是《所闻经》,是一般祭礼仪式的提要,记述祭祀的规定及祭祀的做法;二是《家宅经》,讲的是一般节日庆祝和日常礼仪规定,说明家庭里如何举行生死婚丧等礼仪;三是《法经》,讲的是各种人应该遵守的风俗习惯和法律,后来它发展成各派的法典。
吠陀是口头创作,最早的本集约产生于公元前15世纪,最晚的也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形成了。在婆罗门祭司未将这些长期积累的文献编订成集前,一直把它们当作圣典世代师徒口授。到后来,虽然有了棕榈叶或树皮写的刻本,但仍主要靠口头传授。这一传统一直到19世纪开始印刷这些古书时仍未断绝,现存的传本基本上保留了古代的原貌。
尽管《吠陀》经不一定是当时实录,在传诵时难免有人为捏造,但是它反映了公元前印度社会与文化情况,仍不愧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对了解印度上古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等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一直被后人视为圣典,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时,它也为后来的语言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及天文学等的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大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
2 两大史诗的故事
自公元前514世纪前后,在印度产生了两部著名的史诗,即《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它们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不仅为印度人民所传诵,而且为世界人民所喜爱。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游记》,据研究其中的孙悟空这一形象便是源于《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传说为毗耶娑所作。这部史诗共有18篇,长达10万颂。史诗的基本内容是叙述月王朝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居楼族与般度族之间大战的故事。这次大战发生于“居楼之野”(今德里附近),反映了约公元前9世纪的历史事件。
诗中描写婆罗多王代代相传,传到一对堂兄弟。堂兄叫持国,是个瞎子。堂弟叫般度,当了国王,但不久就死了。他有五个儿子,名叫坚阵、怖军、阿周那(有修)、天种和谐天,当时均年幼,于是有般度的堂兄持国继位。持国有一百个儿子,统称俱卢族人,长子叫难第。瞎眼的持国继位后,待般度族五兄弟如同亲出,和睦相处。这五兄弟长大后各个本领高强,二兄怖军力能拔树,食量惊人,据说有一次他吃了七车大米饭;三兄阿周那箭术高超,名闻四方。瞎眼王的长子难第没有父亲的气度,对坚阵兄弟很妒嫉,看作是妨碍自己继位的仇敌。他想尽种种办法杀害他们,有一次是让五兄弟同母亲昆蒂一起住在一座易燃的紫胶宫里,准备把他们付之一炬;幸而五兄弟事先得讯,挖了一条地道携母逃了出来,流落民间。
一天他们来到了般遮罗国,正好碰上那里的国王在举行选婿大典,谁在射箭比赛中获胜,谁就能同道足公主(黑公主)结婚。参加比赛的王子王孙济济一堂,可是他们哪里是阿周那的对手,阿周那以精湛的箭术赢得了公主的爱慕。五兄弟高高兴兴地把公主带回家去,在门外就向母亲喊道:“阿周那得到了一个了不起的奖品啦!”母亲不知奖品是什么,随口说:“好,就像好兄弟一样把奖品平分了吧。”母亲的话是不能违背的,于是黑公主成了他们共同的妻子。五兄弟在黑公主父亲的支持下,回到了自己的国内。瞎眼王也知道他们受了委屈,便把一半国土分给了他们。五兄弟在属于自己的树丛草莽中奋力开拓,建立了因陀罗城,逐渐强盛起来,最后大哥坚阵自立为王。
难第时刻不忘他们,仍将他们看作是眼中钉,但自恃不是对手,力敌难以取胜,便改为诈取。他设下了掷骰子的骗局,邀坚阵豪赌。在当时,国王拒赌是不体面的,结果坚阵大输。他不但输掉了珠宝和国土,甚至连他自己和四个弟弟都输掉了,最后只剩下黑公主。他欲罢不能,竟把黑公主也充当了赌注,结果还是输了。奥卢族兄弟得意忘形,抓着黑公主的头发把她从房间里拖出来。黑公主只得求神灵保佑,大神克里希那救了她,使她免遭凌辱。
瞎眼王知道后,责备了儿子,把输掉的国土还给了五兄弟。但难第岂能罢休,又邀坚阵再赌,这次的条件是:输者要到森林里去流放12年,到第13年时他们还必须躲起来不被发现,如被发现,还得流放12年。般度兄弟又赌输了,他们信守诺言,同黑公主一起到森林里去了。
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13年终于热过去了。难第却不肯履行诺言,拒不交还国土,相反还从各地招来大军,向般度兄弟宣战。《摩诃婆罗多》的很大一部分是描写这场大战的。这一仗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最后得道多助的弱者坚阵兄弟终于战胜了失道寡助的强者俱卢兄弟。坚阵终
于又当上了国王。
几年之后,五兄弟把王位传给了子孙,他们自己到雪山上去寻找天国。
路上四个弟弟和黑公主都死了,只有坚阵带着一条狗上了天堂。
印度教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薄伽梵歌》,即《神之歌》,是这部史诗的一部分。它讲的是俱卢之战两军对阵行将决战之际,阿周那看到对面全是自己同一血统的亲戚,黯然神伤,不忍下手。这时,为他驾车的是大神毗瑟孥的化身克里希纳,他给阿周那讲了一番道理来开导他。克里希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恪尽职守而不必顾及后果。世上的每个人都在轮回之中,唯有遵照神的意思去做,摆脱尘世物质方面的欲望和一切不圣洁的感情,才能超脱轮回,获得永生。克里希纳还说:“如果你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你将升临天堂;如果你获得胜利,你将享受整个大地。”阿周那听了茅塞顿开,奋力拼杀,终于帮助长兄取得了胜利。当然,克里希纳讲的那番说教是否真有道理,是否值得当作圣经一样崇拜,我想自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勿庸多言。
另一部史诗叫《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传说为蚁蛭(伐尔弥吉)所作。全诗共七篇,按旧本约24000颂(现在的精校本为18000颂)。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莫雄罗摩一生的事迹,特别是关于他远征楞伽(今斯里兰卡)的过程。故事梗概如下:
在恒河上游有一座名城,名阿瑜陀。当传至日王朝的后裔十车王时,国势日强。传说十车王有三个王后,生有四子,长子罗摩,聪明勇敢,膂力超群。其他三子名婆罗多、罗什那和沙特鲁那。十车王因年老,欲传位于自己钟爱的罗摩。消息传开,举城欢腾。但就在这时,婆罗多(罗摩的同父异母弟)的母亲要挟老国王另立婆罗多为太子,并将罗摩放逐到森林14年。因从前十车王患难时曾答应过婆罗多的母亲可以随意提出两件要求。这时,十车王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忍痛放逐罗摩到森林中去。罗摩从容地携同妻子悉多和兄弟罗什曼离开了宫廷,走入森林。罗摩走后不久,老王忧郁而死,但婆罗多不愿称王,表示代兄摄政。
罗摩到森林后,深受隐士们的欢迎,因为他经常为他们逐杀森林中的罗刹(恶魔)。罗摩不断南行,曾越过纳巴达河直到森林的奥地。后来他们又向南到达哥达瓦里河的中部,森林中的罗刹不断袭击罗摩,多者上万。由于罗摩的逐杀,引起了罗刹王罗婆那(十首王)的报复。罗婆那这个魔王,长有十个头,二十只手,住在楞伽城。有一天他派一个罗刹,化作金鹿,引诱罗摩追赶;又佯作罗摩的呼救声,诱出罗摩的兄弟。这时罗刹王乘调虎离山之机,劫走悉多,驾起金车,腾空而去。金翅鸟王(同罗摩相伴)见悉多被劫,极力追赶,不幸在空战中受重伤坠地。当追猎金鹿的罗摩归来时,不见悉多,便同兄弟到处寻找。他们忽然看到从悉多脚上掉下来的饰品,又遇到了倒在地上的金翅鸟王。金翅鸟王已气息奄奄,告诉罗刹悉多被劫的经过。后来在一无头怪的指点下,罗摩来到大猴王须羯哩婆(妙顶)的山上求援。大猴王殷切地接待了罗摩,罗摩帮助大猴王杀死夺其王位的兄长波林,恢复了王位。大猴王也发誓帮助罗摩共诛罗刹王罗婆那。
正是雨季刚过,天气晴朗的时节,大猴王向全世界的猴发出了战斗的号召。在“他”的号召下,所有的猴,从石洞,从密林,从大河的岸边,从喜马拉雅山的群峰,都聚集到大猴王的山上。但罗婆那住在哪里,还不知道,派往四处的探子也都毫无成果而归,只有南方探子神猴哈奴曼尚未回来报
信。哈奴曼是风神之子,在金翅王之弟的指点下,飞越过大海到了楞伽。它化作一只小猫进入罗婆那的宫内,在无忧树园见到了被幽禁的悉多,并将罗摩寻找她的全部情况告诉了她。哈奴曼完成任务后,在一次战斗中被罗刹王俘获,罗婆那在它的尾部系上燃烧物后放开;不料哈奴曼在空中东窜西跳,弄得全城燃起熊熊大火,然后跳入大海将身火熄灭,胜利地回到猴山。罗摩和大猴王得知消息后,便率领猴军直奔楞伽城,两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时熊王阎波梵也率熊军前来支援,结果罗刹大军溃败,罗刹王罗婆那也在同罗摩对战时被杀。罗摩胜利后救出了悉多,这时罗摩的放逐期限已满,他们一起凯旋回到阿瑜陀,人民欢欣鼓舞,热烈欢迎他们归来。婆罗多把王位交还给罗摩。罗摩就位,普施仁政,成为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君王。以上是这两大史诗的梗概。据专家研究,两大史诗本来都是口头文学,是由讲故事的人在民间世代相传。因而越传越长,越传越玄,传到一定时候,才有人笔录整理下来。
两大史诗成书后,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听这些娓娓动听的故事,从中受到“好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很多孩子也以罗摩、悉多、克里希那等史诗中的人物取名。史诗中宣扬的人生观、道德观、宗教观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中。平时,人们无论在欢乐还是悲伤时,无论是在分别还是悲伤时,都要念“罗摩,罗摩”。罗摩的完美,悉多的忠贞、阿周那的勇敢和黑公主的献身精神,成了亿万印度人做人的楷模。我国读者对罗摩的故事想来也不陌生。汉末三国罘康僧会译的一个佛经里讲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勤政爱民,百姓爱戴。他的舅舅是另一个国王,兴兵来犯。国王怕百姓受难,自动让位,与元妃逃到山林里。有一个龙把元妃劫走,路上碰到一只巨鸟,阻挠龙道。龙发出雷电,把鸟打倒,逃归大海。国王寻妃,碰到一只大猴子,这只猴子的命运同国王一样,也是被舅夺取了王位,于是同病相怜,结为良友。最后猴子帮助国王斩龙救妃,复国为王。这个故事可说同《罗摩衍那》同出一辙。到了元朝,另一部译过来的经书《杂宝藏经》里有《十奢王缘》的故事,也直接讲到了十车罗刹王、罗摩、罗什曼那和婆罗多等。
玄奘游历印度,回来后也曾记道:“如《逻摩衍孥书》有二明逻摩将私多还。”这说明他也把这个故事的大概带了回来。值得注意的是,他当时看到的《罗摩衍那》只有12000颂,而今天的通行本子有24000颂,说明从唐朝到近代,《罗摩衍那》“长”了一倍。这足以证明它是在世代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增补扩大的。
文前提到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是受了《罗摩衍那》里神猴哈奴曼的影响,这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首肯。各国文学艺术的借鉴是常有的事,这种移植是很可能发生的。
现今我国著名梵文学家季羡林先生经过多年辛勤耕耘,已从梵文将脍炙人口的《罗摩衍那》全部译成中文,这可谓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壮举。
相信不久,另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也会很快与读者见面的!
3 历史悠久的古代寓言
印度的文化宝库里有丰富的古代寓言。这些寓言,短小精悍,构思奇巧,语言深刻。它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鲜明的形象和简洁的哲理启迪人们的智慧,揭露丑恶的现实,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内均起了重要作用。印度寓言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不愧为巨大的思想和艺术宝库,在本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今天,寓言仍然熠熠闪光,有着现实意义。
印度古代寓言出现很早,在《梨俱吠陀》中已有了记载。说印度寓言比希腊的还早,恐怕这是事实,因为公元前6世纪《伊索寓言》里已有了不少印度寓言,可见印度寓言早就对希腊发生了影响。
印度寓言,起初来自民间,是人民口头创作。这些口头创作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人民喜欢这些东西,辗转讲述,因而难免有所增减。尤其在印度这样一个“宗教的王国”内,“每一个宗教,每一个学派都想利用老百姓所喜欢的这些故事,来宣传自己的宗教,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因此,同一个寓言故事,可见于佛教经典,也可见于耆那教的经典,还可见于其它书籍。佛教徒把它说成是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耆那教徒把它说成是雄前生的故事,其他人又各自根据自己的信仰把它应用到各自圣人的身上”。这样,原始的寓言故事便在所难免地发生了分化。
印度寓言故事的高度发展,即它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当时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的同时,由于小王国林立,互相攻伐,使商业发展受到影响。印度人民从很早的时代起,就有一个强烈的统一愿望,希望过和平安定的日子。人们思想非常活跃,从而引起科学、文学和哲学等学术的空前繁荣,形成了一个类似我国春秋之际“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教派的弟子们,为了宣传宗教和提供例证,以及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他们全都看中了民间流行的生动活泼、语言精辟、深入人心的民间寓言,或收集整理,编成专集;或改造修加,杂入经典。例如《五卷书》、《益世嘉言集》、《百喻经》等,就属这类。
印度寓言倍受欢迎,世代流传,这与寓言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富有反抗精神。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作为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和农民等等劳动人民的日子是十分不好过的。他们是社会上的主要劳动者,然而自己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时候连性命也难保,这就难免要引起斗争和反抗,如《暴君》上讲: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君突然死去,正当全国人民张灯结彩庆贺这件事的时候,一个卫兵却哭泣起来。新国王十分诧异,问他为什么哭,他回答说:“我现在哭泣,是担心先王对阎王爷也是这种态度,万一阎王爷也害怕他,再把他送回来怎么办?”多么绝妙的讽刺!作者没写暴君生前的恶行,单写他死后给人们留下的余悸,这种揭露比正面谴责还要深刻几倍。又如《狮子和骆驼的友谊》则是通过狐狸和乌鸦两个坏家伙在狮子大王面前进谗言,陷害诚实的骆驼的故事,影射了宫廷里奸佞当道的现实。总之,这类寓言讽刺辛辣,一针见血。这种大无畏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在等级森严的印度古代社会中出现,尤为令人敬佩。
由于社会残酷,压迫沉重,斗争复杂,人民百姓的斗争和反抗方式就需讲究。出于斗争的需要,就要会曲折隐晦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就要会托物寄言。加之印度的自然特点,多有珍禽异兽,于是,大量动物形象便进入了寓言故事,这可谓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
这些动物计有:狮子、老虎、猴子、大象、猫、狗、狼、牛、羊、马,以及乌鸦、麻雀、苍蝇、蚊子和臭虫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借助动物特征,抒发人的思想;当然这种动物并非是“真的动物”,而是拟人化的动物。它们说的是人话,做的是人事,连思想感情也是人的,社会上的一切,通过它们来表现罢了。人类社会是有阶级的社会,存在着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动物的世界是一种自然现象,虽不同于人类,但是,动物之间也存在着强弱的不同,有的吃人,有的被吃;有的害人,有的被害。在奴隶和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所处的生活境遇,常常也是被“吃”或被“害”的。这就使得劳动人民在创造寓言时,往往借助动物之间的关系,加以想象,使之曲折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阶级关系,并且通过故事情节告诉人们,凶恶残暴的“动物”本性难改,是善良被害“动物”的敌人,只要他们存在,“山林世界”就不会有和平安定的生活。这类寓言故事多想象丰富,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我们自然应当把它们看做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品欣赏,而不应把它们等同于动物学的文章来看待。
故事的结局,总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这是印度寓言的又一特点。例如寓言《聪明的兔子》,讲的是聪明弱小的小兔,为众兽报仇,巧计使凶恶的狮子掉进井里淹死;在《鹌鹑和大象比哈利》中,鹌鹑、乌鸦、苍蝇和青蛙四个小东西,团结一致,战胜了欺侮他们的大象。这些故事,总是弱者用团结和智慧的力量打败愚蠢的强者,写的虽是动物,表现的则是现实社会中的斗争。通过残暴动物的描写,既表现了动物残暴的本性,又表现了一些阶级敌人的凶恶、狠毒、野蛮和骄横等丑恶嘴脸。看到了它们,仿佛旧社会的那些欺压人民百姓的统治者就在眼前;在你的脑海中也自然会浮现出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聪明和正义等优良品质。这些寓言故事,既是动物的事,又是关于人的事,是人与动物的统一,是现实与幻想的统一,它鼓励受欺侮的弱者起来反抗,启迪人们,在吃人的社会里,被压迫者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强大敌人。
不少寓言故事,通过不同动物的典型形象来表现,这也是印度寓言的一个特点。多数情况下,凶恶残暴的典型是用老虎、豺狼来表现的;善良被害的典型形象是通过山羊和兔子等表现的;狡猾者的典型则是通过狐狸、猴子等表现的。这些典型形象与动物的本来习性有关,不过也不完全固定。如猴子有时做好事,有时做坏事,狐狸、老虎也是同样。它们的形象所以不同,主要同他们所处的地位、关系、行为的不同有关,因而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也就不同。如老鼠,通常给人印象不好,中国有句俗话:“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印度寓言中也有这种情况。然而在《老鼠和大象》一则寓言中,讲的是老鼠如何团结一致,咬断猎人的网绳,救出大象,做了好事,受到许多动物的夸赞。又如猴子的形象是聪明、好奇、淘气。一次,猴子乘木工休息之机,随便动木工未锯完的木头,结果夹住了尾巴,受人嘲弄。可是在《人和猴子》里,则讲述猴如何反对自私,如何教训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诸如此类的寓言很多。因此,一个动物的习性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只是根据故事主题需要,突出它的不同习性罢了。
寓言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同样是印度寓言的一个特点。翻开印度寓言,仿佛看到天鹅带着乌龟在天空飞翔,接着又听到乌龟因自满开口讲话,掉在地上而被摔成碎骨的声音;又仿佛看到一只狼掉进染缸后的可怜样子,而后又招摇撞骗的可憎举动;一只狐狸耀武扬威地走在老虎前面,也不由得使人深思,现实中有谁是这种形象呢?印度寓言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乃至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无不栩栩如生,生机勃勃。这说明寓言来于民间,来于实际生活。
印度的寓言主题故事很多,内容广泛,除了政治性和宗教性的以外,还有许多教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劳动、学习、斗争等方面的寓言,或告诚人们如何掌握事物的规律,避免犯错误等等。有的教人要未雨绸缪,勿临渴掘井,如《聪明的天鹅》;有的教人办事要调查研究,避免主观主义,如《鹦鹉黑姆林格》;有的教人要纳人善言,不要忘乎所以,如《爱唱歌的驴》;有的教人要有自知之明,如《狼崽儿》。有些寓言虽短小,但含义深邃,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甚至读后令人捧腹大笑,而在笑的背后,却包含一些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教训,给人们以启迪。
印度寓言结构新颖,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故事的编排常常是全书有一个基干故事,然后由此又派生出新的故事,如此环环相套,从而编成一个庞大的故事集。故事集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而读起来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人恨不得一口气把全书读完。这种风格,和《五卷书》、《故事海》、《益世嘉言集》等都是如此。以《益世嘉言集》为例,开头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群鸽子贪吃粮食的事情,故事即将结束时,说道:“你们千万不要出现像那位行人因贪婪而出现的不良后果”。这样又引出了第二个故事一一贪婪的恶果。第二个故事的结尾在讲到交朋友时,又提到不要出现鹿的情况,这样又引出“鹿与豺狼”的故事…这样,故事套故事,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个故事的汪洋大海。印度古代寓言的形式还有第二个特点,即往往诗文并用,有故事,有教训,即散文与诗歌相结合,两者穿插使用,形式新颖,引人入胜。这充分反映出印度古代人民擅长诗歌的素质。
印度寓言,对世界、尤对中国文学艺术和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魏晋以来,渐译释典,天竺故事亦流传民间,文人喜其颖异,于有意无意中用之,遂蜕化为国有。”中国文学的发展,其实早在先秦的书籍里就有不少从印度传来的寓言,如《战国策·楚策》中“狐假虎威”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汉魏时,随着佛教的传播,许多佛经中由于包含有寓言故事,因而印度寓言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如六朝时代,由于原来就流行神仙传说,加上从印度传来的说佛谈鬼的故事,于是出现了鬼神志怪之类的书,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发展为传奇小说。当然不止古代,现代许多中国文学家也无不从印度寓言中吸取营养。如季羡林先生在《中印文化交流史论丛》中讲到:“小说家沈从文有时候也取材于印度的寓言文学。他利用的这些材料主要是通过汉译的佛经”。沈从文的《月下小景》短篇小说集,许多内容便是取材于印度的寓言。
相信,随着中印文化的交流、发展,印度寓言这一独特的文学艺术结合中国的土壤会开出更鲜艳的花朵。
本文摘录自《印度文化神秘之谜》 作者:杨学祥
作者序 ▎译者序 ▎《卡陀奥义书》《神S旅程:揭开生命与死亡的奥秘》1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 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印度哲学祛魅》
尤迦南达 观点:关于“启蒙” ▎“你是在跟随他们?”“还是在跟随我?”
尤迦南达 观点:为什么很少有基督教修士和修女达到高级灵性层次?附:释迦牟尼佛 (善巧)度化难陀 的故事
印度修行精义:瑜伽慢跑法 附:WHO为促进健康推荐的的体力活动量
29、真实的基督教与真实的印度教-《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
* ❈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