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 | 儿时太原同学家与一座城市50年的记忆

李惠民 太原道 2020-02-09

儿时就读的学校,是太原红旗小学(12班),至今我们毕业整整50年了,学校周围同学们家住的街巷院子……时魂萦梦绕似久远模糊却又历久弥新。学校位于太原市帽儿巷(街)(现食品街)中段西侧,坐西朝东。帽儿巷(街),早在宋朝于太原建城后即有之,因制售帽作坊店铺多而名,可谓太原的老街巷。此处周围古老建筑和日渐形成的闹市,以及同学们家居住的离这里不远的巷子院子等等,都处处彰显着太原悠久的历史和城市发展的脉络。那时的学校,下午两节课后放学,作业也不多,同学们便会在放学后,三五结伴分头行动,游逛玩耍……


出学校大门,斜对面路东的小楼建筑是当时省直机关的公费医疗院;南行几步路西是清末的建筑民国的晋绥铁路银行。继续南行几步,路东是小剪子巷西出口,进巷东行中后段北侧,有一高台阶上的院落,便是我班同学翟淑玮的家,这里院套院,房子是典型的民国风格灰瓦房,她的祖父手持拐杖点击地面时很是威严。去她家玩后,可经此巷东行曲里拐弯通到大剪子巷,再北去鼓楼街或南去钟楼街。出小剪子巷西口仍沿帽儿巷(街)继续南行几步,路东是北岳庙(巷)西出口,路口南有一公用水管,周围住户都在这里打水,冬天沥沥拉拉滴在地上的水结成一大圈厚厚的冰,同学们每每溜达到这里,便是提心吊胆小心迈步,一旦有人滑倒,则会伴随着伙伴们大声尖叫和前仰后合的欢笑。进北岳庙西口东行几步,路南则是大中剧院后墙(门),东紧邻一院,身在北岳庙(巷)却掛着“大中市24号”的门牌,我们常常会大步流行穿过这宽宽长长的院子,来到大中市剧院前门看看电影广告,再到大中市商场转转,然后从大中市南出口到达繁华的钟楼街。


大中市,原为大钟寺(打钟寺)。本是宋代创建的古刹,名寿宁寺。明朝因寺内新建钟楼,三层木结构楼阁高达五丈,楼中置巨钟一口,钟声响起音彻全城,故名大钟寺(打钟寺)。清朝佛事不振,寺内两廊开设商铺;辛亥革命之际,大钟寺即毁于一旦。民国初期大钟寺的废墟上,重建起木结构二层楼房,辟为市场,并以原寺院名谐音为大中市。而玲珑娟秀踪迹全无的钟楼,也被大中市南出口通达东西向的一条街冠名为钟楼街得以纪念。






出学校大门北行,不远即达帽儿巷(街)与鼓楼街交汇的十字路口,这里史上曾有明清至民国上下近六百年中,太原城内最宏伟的建筑鼓楼。鼓楼台基高三丈,三层木结构楼阁高达七丈,楼中置有大鼓,闫锡山曾在楼上掛匾“造产救国”,遗憾的是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楼受重创后被拆除。早年间,每逢三月三“登楼古节”,城民集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由此东西向的一条街也因楼而名鼓楼街。想想当年,我们每天上下学往返行走在这曾经的南北钟鼓楼相守相望,辰钟暮鼓声声伴随的帽儿巷,享受着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也是人生之幸运啊。



帽儿巷(街)与鼓楼街交汇的十字路口,西拐通到解放路;东拐则可通到柳巷(街)。东拐鼓楼街东行不远处的北侧,有一座非常洋气的民国小楼,曾是闫锡山所办山西省银行(现人民银行)。再东行不远处,即有小的十字路口,南拐是大剪子巷,直行经靴巷可达钟楼街;北拐是万字巷。人们说万字巷因其形状象佛教中的“卍”字而名,回想儿时进出过多少遭却不得要领。进万字巷北行几步东侧28号大院,是省直机关宿舍,院子分前后院,住着近20户人家,我班同学任亚平家就住在这里。继续北行西侧有个浅胡同,胡同口北面有照壁的小巧四合院也是省直机关宿舍,我班同学马国芬家就住在这里。继续北行有东西一条道,西拐通到帽儿巷(街),东拐通到北司街。北司街为南北向街,北出口在东西向的府东街;中北段处有小十字路口,西拐万字巷,东拐仓平巷(巷中曲里拐弯又连通至位于鼓楼街的达达巷);南出口在鼓楼街。


鼓楼街与北司街交汇的丁字路口,东北处即是唱经楼。唱经楼为木结构二层楼阁,是明清科举宣布考生“五经魁首”处,楼阁现仍在且已修葺一新。唱经楼斜对面西南处,有一小商店,名叫德合昌,坐南朝北,门开在鼓楼街南侧。进店三面柜台,中间长两头短,东柜台上厚厚的木头案,柜台里地上有几口大缸盛着酱油醋食油,只见周围的住户都是用空酒瓶来打酱油醋食油;中柜长长一溜玻璃柜台,柜台里有金银枣江米条各色糕点,台上有小卧式玻璃缸装着大大小小圆圆的红蓝柳绿的糖旦旦;西柜玻璃台里摆着大前门等各种牌子的香烟;这里是我和同学路过常进饱饱眼福之地,多年深深印在脑海却是没有忘记。沿鼓楼街继续东行不远处,有一小十字路口,北拐进达达巷(与出口在北司街的仓平巷连通);南拐进五拐巷。五拐巷因地形确有五个拐弯而名,南进巷行第4拐西北处,就是我家所在的11号,宽大深长的4进院。3进院内均为东西两侧灰瓦房,4进北房小院我的祖父曾于三十年代初翻盖,故房顶是花栏墙围起的宽大平台,西侧有青砖楼梯通向房顶。我班女生大都来过这里玩,高莲曾坐在楼梯上深情地唱着藏歌,李青平从我家床底下拖出纸箱痴心地找书看,更多时同学们一块在家里的大方桌、小方桌上专心地写作业,院子里欢快地跳皮筋。而我的小弟李益民红旗校25班的同学李晋生,在微信群留言还记得上过我家那平坦宽敞的洋灰房顶玩,当年必定也是玩的尽兴吧。


鼓楼街过达达巷、五拐巷小十字路口继续东行,又有一小十字路口,北拐进临泉府,南拐进大水巷。南进大水巷南行几步西侧3号院,也是省直机关宿舍,常路过看样子住户也不算少。再南行几步东侧是太原电影院,也常是我们驻足浏览电影广告的兴趣所在处。大水巷继续南行,有一小十字路口,南通察院后(巷)经二市场(巷)可通达钟楼街;东拐进小水巷可直达柳巷(街);西拐进五拐巷(东出口)拐五个弯又可通达鼓楼街。





帽儿巷(街)与鼓楼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当时东北处是菜市场,我们没有为家买菜的任务,但放学后也会常常进去转一圈出来。西北处是煤场,煤场中有成堆的煤面、煤块、地秤,那时家家户户都用煤火炉烧水煮饭取暖,周围住户都会担(抬)着箩筐来这里买煤。紧邻煤场北面的33号院,是我班同学赵玉珍的家,她家有坐西朝东的木结构二层小阁楼,同学们去了都想爬上小阁楼玩玩,有时就为听听踩着木板地的咯吱声。相邻的31号、27号院还住着同学刘天顺、张小宝家。继续北行有一个小十字路口,东拐万字巷弯曲可通北司街;西拐是会锦店(巷),小巷中,也有我班同学王仁达、王俨萍家住的小院,折两拐后可通到解放路。沿着帽儿巷继续北行至北出口处,这里有牌坊照壁,宋朝则立,明清朝、民国都有重修,现在的牌坊照壁为2013年重修。出北口则是东西向的府东街。



帽儿巷(街)出北口东拐东行,府东街南侧,现在的眼科医院门诊大楼处,是那时学校斜对面的公费医疗院由帽儿巷迁至处,后名工农兵医院。医院东邻的府东街42号院,是东西一字排开的三进院,也曾是省直机关宿舍,来回常路过也进去玩过,半圆的大门洞,里面住有20多户人家,我班也有同学家最早曾在这里住过。再东行即依次达北司街路口、临泉府(巷)路口,柳巷北口。


帽儿巷(街)出北口马路对面是山西省政府,即府东街北侧的101号,红墙绿瓦萧穆庄严,是宋朝以来历代衙署、民国督军府所在地。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扩建,一直是山西的政治中心。府院坐北朝南,门前两边立有石狮,东西两墙呈八字向外延伸,中间大门是高大宏伟雕梁画栋的二层门楼。一进前院正北的建筑1号楼,即原来的大堂现在的渊谊堂(接待厅),东西两侧分别有两组二层廊楼和通向后院的小路,院子宽大而有气势;1号楼后顺序排列2号、3号楼,即原来的穿堂、二堂,两座楼有相连通道;3号楼后为中院,现在的格局中间是梅花喷水池(原4号楼址),对面正北的建筑是5号楼,东西两侧是6号、7号楼;5号楼后,是典雅的御书楼,西侧直对省政府西大门;御书楼后为后院,对面正北的建筑是梅山会议厅,原名自省堂是小礼堂,学校曾组织我们在这里开元旦联欢会和看电影;梅山会议厅后就是小巧玲珑的梅(煤)山及进山钟楼了。








省政府后院梅山脚下东侧,府院北墙北门西侧间,于50年代初新辟修建了一个宿舍院,人们日常习惯于称西院。院中有宽敞的平房小院和二层楼房小院,院子西门直通省政府大院,东院墙与省委宿舍大院相隔,南院墙外东侧有门通向省委宿舍大院,北院墙根有警卫营房,顺北院墙东行北拐有门通向东后小河(街)。我班同学焦瑞娟、王建平、王慧敏、李晓红、李彩云、武勇文、卫小军家都住在西院,同学们放学来这里玩时,大都忘不了光顾梅山,然后会选择穿过不同方向的门再去其他同学家玩。有段时间王建平病休在家,女生们下学常去看她,在她家小二楼楼梯上上下下,留下了我们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省政府前院东西两侧廊楼后原有东西花园及建筑,西花园于50年代初修路时已消失,厨房餐厅等建筑还一直发挥着作用。东花园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闫锡山时期曾扩建重修,中式庭院、西式楼房,东西南北四周庭院均有长廊门洞连通,中部花园有假山、鱼池、小桥、亭台。至今保留的还有北面的闫锡山旧居,古老大树下的地道口,西面的中和斋,东面的小白楼,以及小白楼下的小四合院……今夏省政府摘牌整体搬迁前重访此地,见中和斋整修已近尾声,小白楼破损严重,小四合院房内门窗雕花风骨犹存,倒是中和斋与其之北的宿舍小红楼西边墙上的青藤缠绕绿汪汪一片。游走中意外见到了我班同学闫建萍的哥哥,他至今还住在东花园的平房,房子多年失修,但房中的木地板漆面斑驳却未变形;同时还见到了我班同学徐安平90岁的老母亲,也仍然还住在这光线暗淡的平房,但每天系着围裙精精神神把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


东花园最南边的院子(现已为平地),于50年代划为了山西省妇联宿舍,大门开在府东街北侧,紧邻省政府大门东侧,门牌99号。北进大门前院不大,东西两侧房住有2户人家;上台阶,是高大宽敞带房顶的过道,东西两侧房住有4户人家;过道后院空间很大,北房住有3户人家,东西两侧是带顶的红柱绿栏长廊,既方便行走又可小坐观院景,东北角留有小门通向东花园(小门后可达东偏院的小白楼及楼下的小四合院)。我班同学王德华、赵先锋家住在这里,同学们下学后常来玩藏猫猫游戏,会沿着长廊跳过低矮栏木绕着红柱追來追去,跑的大汗淋漓,尽兴后离去。









府东街北侧过省妇联宿舍东行,不远处是府东街95号,即山西省委机关大院。此院是于50年代初,在东花园建筑东侧筑起隔墙之东所建。北进大门正面照壁“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醒目,壁后有座办公小楼,小楼北建有一栋红砖办公大楼,人称红楼;西面有一椭圆形喷泉水池,夏天金鱼围着假山在莲花中游来游去,水池北建有一栋办公大楼,大楼外墙抹着水泥,人称灰楼;机关大院东面与北面均筑墙与省委宿舍大院相隔,北面有门可连通宿舍大院。北面宿舍西侧原有三座小二楼,人称卫王王楼,分别为当时的省委书记、省长家居所;北前行是水塔院,座落于此的大水塔,曾供家属大院所有住户用水,我班同学李国平家住在这里的平房;继续北行西拐即达连通省政府机关大院的门,直行沿省政府宿舍(西院)的东院墙走到底即至省政府北院墙北门,通往东后小河(街)。东侧有大面积闫锡山时期留下的窑洞房,第一排窑洞房围成了小院,当时住着6户人家,家家门前一块地种着蓖麻等,还有那朝阳盛开的向日葵,我班同学许二九家就住在这里;小院之北则是一排排的窑洞,北行直达最后排窑洞,是原省委子弟学校所在地;窑洞排中段西拐连通水塔院,东拐东行,与省委机关大院东面隔墙的宿舍大院又是连通着的。


府东街北侧过省委机关大院东行,紧邻的是府东街93号,即省委宿舍大院正门,人们日常习惯于称东院,实是包括了相连通的省委机关大院北面窑洞院、水塔院等的宿舍大院。院门北进,东西两侧是平房,我班同学于连亮、段太生、赵雪琴、闫建萍家就住在这里;北前行西拐与窑洞院、水塔院连通;西拐弯道正北处,有明代布政司衙门旧址,传说这里曾是明代名妓苏三三堂会审之地,人们习惯将此处建筑以苏三艺名玉堂春相称。玉堂春西面,是栋坐东朝西的宿舍楼人称东楼,我班同学张国旗、文克展、史源远家住在此楼;东楼西北处,是栋坐北朝南的宿舍楼人称北楼,我班同学张玉生、樊晓明、申新生、红旗群主8班的苗建生家住在此楼;这两栋楼是宿舍大院于50年代最早盖起的宿舍楼,建筑立面单元门窗还有砖凸花饰。北楼西面就是窑洞排房,北面则是大礼堂。玉堂春东北处,即北进宿舍大院门直行到底东侧,有3栋并列宿舍楼,于1965年建成起用,我班同学许二九家也就在那时由窑洞院搬到了最北面的小楼(9号楼)居住,郭潞潞转学到我班随其新婚舅舅住在南面的小楼(7号楼),潞潞那时也常去一步之遥的二九家住,想必至今还会记得二九妈妈那慈爱的笑容吧。总之,东院有窑洞、平房、楼房,住着几百户人家,有红旗校众多同学,院内小路及各门四通八达,同学们在追逐打闹玩耍中常常会错过了回家的时间。


府东街北侧过省委宿舍大院东行,不远处,即是新道街南口。过新道街南口几步之遥的东北处,有个浅胡同,与马路对面府东街南侧的贯通到鼓楼街的巷子一样,都叫临泉府(巷),此地原为明朝一世晋王之孙临泉王府邸处。北拐进胡同东侧的临泉府18号,是省直机关宿舍大院,住着近20户人家,我班同学董素珍、韩二萍家就住在这里。东进大院北向有三进院,当属前院空间最大,我们下学也常来这里跳皮筋、扔沙包,渴了就在董素珍家用搪瓷杯子从水缸里舀水喝,咕噜咕噜连呛带咽喝到痛快。从同学家出来,沿着府东街北侧东行几步,则达三墙路口(西肖墙南口),马路对面即柳巷北口。









帽儿巷(街)出北口西拐不远处,即到达南北向的解放路,北拐北行东侧中段就是省政府的西大门。我们常站在梅山钟楼顶上向西眺望,会看到府院西墙西大门马路对面斜坡上的解放路292号,省直机关宿舍大院。大院整体坐西朝东,正门开在解放路西侧,门口有两尊小石狮,头与身部被人们摸的油光发亮。大院中院套院,有古老的琉璃瓦建筑,有别墅、小楼、排平房,还有个小礼堂,住户过百,院内西行至后门直通三府巷。大院最早曾是省政府招待所、库房,政府机关幼儿园和子弟小学所在地。大院中的5院内,有棵很大而古老的榆树,夏天树荫下是人们散聚纳凉做针线,看书读报玩耍的好去处。我班同学乔建五、刘晓明、高太生、李玉林、张进华、韩蒋林、徐安平、成敏康、吴宪庭、杨平等,以及学校很多同学家在此院居住,同学经常会结伴进出省政府西门、北门,穿行府院抄近道上下学,下午放学后也常会先去梅山玩过再回家。

站在梅山钟楼顶上向北眺望,我们还会看到府院北墙北门紧邻的东后小河(街),这里曾是宋代所建太原城北城墙外的护城河,后渐填平造房成小街巷,明朝一世晋王之孙方山王的佛堂,圆通寺即位于此。东后小河(街)西出口在解放路,东出口在三墙路(北肖墙)。沿街东行,中后段北侧的小高坡上有个23号院,大院坐北朝南,相连的三个院子由西至东一字排开,西院正门掛着门牌号,东院开着小门。大院也是省直机关宿舍,居住有50多户人家,我们班同学李青平、孔令通、郝建生等,以及学校很多同学家都住在这里。再东行几步,南侧便是大二府巷北口,这二府巷也曾是明朝一世晋王之孙新化王府邸处。南拐进巷西侧第一个院,即大二府巷15号,院子三进深长幽静,前院瓦房中院小楼后院花园,后院有门却是开在东后小河(街)南侧,正对着北侧小高坡上23号院东小门。听说这里曾是闫锡山的财政官员居所,后为省直机关宿舍,院内住有20来户人家,我班同学于俊英家就住在前院。同学们经常会在这两个相邻的街巷和院子,窜来窜去的玩耍,也会穿过大二府巷经新道街再回到府东街。


东后小河(街)北,与之平行的东缉虎营街,西出口在解放路,东出口在三墙路(北肖墙与上肖墙交汇口)。这里原是明朝一世晋王之七子府邸处,名七府营,后为缉虎营。街的西北处坊山府大院,也曾是一世晋王之孙方山王的府邸处,院子当时为省直机关宿舍,住着上百户人家,我班同学高莲、孙文娟、程建华、田山河等,以及学校很多同学家在此院居住,前段时间见到红旗20班的崔亚城,至今仍住在这里。沿街北侧东行,紧邻坊山府院东墙的巷子为多马巷,继续东行不远是五福庵(巷)。北拐进巷,巷内大小四合院原多为闫锡山的军官居所,位于巷子中段西侧的32号院,曾是与闫锡山一道赴日留学、参加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大清掘墓人之一的黄国梁公馆。大院正门在五福庵,有前、中、后院,后门开在多马巷。院子当时为省直机关宿舍,内住10来户人家,我班同学申乃兰家就住在前院,邻居是原国民军104军副军长,随傅作义北京起义,后在山西政协工作的邓世通,高寿105岁。中院有小桥、流水、假山、亭台、长廊;后院有座小洋楼。院中有前后连通的幽黑宽大的地下通道和地下室,同学家中就有与地面齐平的方木板进出口,下去木楼梯即地下通道,后来才知这里曾是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时期,闫锡山关押被共产党俘虏过或被怀疑通共的军政人员处。与大院相邻的还有31号等院为省直机关宿舍。


东缉虎营街东口过三墙路十字路口东,是新民中街。新民中街西口在三墙路(北肖墙与上肖墙交汇口),东口在五一路。街的中东段北侧,有个27号大院,半圆的大门洞,大院中院套院,里面有大面积的平房,其中部分是有着很厚墙体的平房,还有一排排平房下有通道的地下室。据说这里曾是闫锡山军队的被服库房,当时为省直机关宿舍,住着几百户人家,我班同学李书宏、王大丁、魏建生等,以及学校很多同学家就住在这里。同学们去开通的地下室玩时,如同探险要举上蜡烛照亮,有时男生恶作剧吹灭蜡烛,女生便会于惊恐尖叫中摸索走出。文革期间修水管时,从原封闭的地下室中发现一箱箱的军帽徽章,有同学拣回家玩耍,被大人呵斥又扔了出去。此院出来西行至三墙路口南拐南行不远即至府东街十字路口;路南就是柳巷北口,沿府东街南侧西行,路过临泉府路口、北司街路口,就又回到帽儿巷北口。


正当我们沉浸在无忧无虑的少年时期,每天愉快地在学校学习,放学后忘情地穿梭在这街巷院子同学家中玩耍时,1966年学校停课了。那时我们上小学五年级,还好1967年在高莲的召集下,我班女生集体拍了一张毕业照,留下了那历史的一刻。1993年,天各一方中断联系的同学们在太原得以相聚,还记得学校附近穆晓光家,在帽儿巷南口对面的柴市巷东拐姑姑庵小巷中的省直机关宿舍;刘建华、韩玲玲家,在帽儿巷西学校后墙所在的通顺巷省直机关宿舍;还有每天下学同路走鼓楼街的樊建明,马德卫(伤感,他已离去,念之),他们俩家住的较远,得横穿过柳巷、到南肖墙(街),横穿过五一路到杏花岭街。



感谢热心将同学们联络在一起,为大家分忧解难的于连亮;感谢多次在家热情款待同学们,从不嫌麻烦的焦瑞娟……这等等的一切都在默默诉说着什么是同学情,特别是两小无猜的同学。尽管我们长大后的人生境遇不同、容颜渐变;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儿时住过的很多街巷院子已不复存在,或留存也变的没有了原来的模样;但那份同学相聚时的同心,不变的纯真,帮我们一点一点找回了儿时在学校周围街巷院子同学家玩耍的欢快时光;同时感慨着时光的流逝,感受见证着太原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写在小学毕业50周年,与老同学共忆……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本文作者其它作品:

黄河岸边观景

铁建故事 | 身边铁建人

三晋琴韵手风琴音乐周在太原晋祠

李惠民:太原老三届2017相聚会演

李惠民:我身边的北京知青

李惠民:五台山龙泉寺

李惠民:父亲的执着(五)

李惠民:父亲的执着(四)

李惠民:父亲的执着(三)

李惠民:父亲的执着(二)

李惠民:父亲的执着(一)

李惠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在五台

李惠民:八路军总部在五台

李惠民:42年前在五台生活的那些日子

李惠民:跟着肖刚钢笔画游走太原老街巷(三)

李惠民:跟着肖刚钢笔画游走太原老街巷(二)

李惠民:跟着肖刚钢笔画游走太原老街巷(一)

李惠民:山西原平与晋绥军将官

李惠民:山西天镇与晋绥军将官

李惠民:家住太原五拐巷

李惠民:母亲的坚毅

李惠民:回忆二姐和那些逝去的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