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MA简介 | Brief Introduction

方曼编译 WorkFace柏林 2022-10-20

(图文版权均归AMA项目所有)


AMA是WorkFace的德国版,

WorkFace是AMA的中国版。


【导言】AMA诞生于德国高等可持续发展研究所,WorkFace诞生于江湖中国,是创业者的一叶扁舟。跨界·文化的对话,就发生在这样的奇妙组合之中。老潘说,没有谁能设想这种安排。谁说不是呢?

欢迎你来,见证智库德国与江湖中国的碰撞。


“人类世的智识模式” (A Mindset for Anthropocene, AMA)项目是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的一项跨学科探索性项目,通过以科学为基础的反思和赋能,将个体的内在发展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媒介,AMA项目研究与实践并重,助力打造全球协同式发展社群,为培育良善心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


The AMA Project is a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 in Potsdam, Germany. It is a science-based reflection and empowerment hub for change agents engaging in inner transform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he AMA project conducts research and acts as a network catalyst supporting 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 community that cultivates virtuous mental qualities as potential drivers of sustainability.


AMA小组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议题、聚焦于社会转型与个人意识发展的协同作用。


项目的出发点在于,认识到超越社会技术创新与结构转型之外,人的态度和思维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今,内在品质培育对于个人福祉、健康与发展(包括领导力)的益处,逐渐被知晓。正因为此,“觉”逐渐成为西方社会的大趋势。


The research group studies and supports synergies between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to sustainability and personal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

Its point of departure is the realisation that in addition to socio-technical innovations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ttitudes and mental models are crucial to the achievement of sustainability. To date, however, the cultivation of inner qualities has mainly been understood in terms of its benefits for individual well-being, health and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in the area of leadership. In this context, mindfulness has often been acknowledged as a megatrend in Western societies.


AMA项目聚焦个体内在成长的外在转化,以“人”为基本研究与实践重心,旨在探索并整合有利于人类心灵发展的各类途径,以提升自我觉知为依托,撬动个体对它者、组织、环境的洞察,激发个人内在潜能、促进知识向行动的转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AMA项目致力于建立“自我—组织—社群”的发展路径,帮助实务工作者以修己身为根本,通过整合心理学、哲学中有益于心灵疗愈、成长和觉悟的方法和技术,促进发展内在意识,由内至外地协助人们改变自己、改变工作方式,最终促进主体间、组织机构间、乃至政府间的沟通进程。


The AMA project stands for the ambition to integ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one’s own subjectivity into all efforts oriented towards sustainable futures. The project is shaped by a relational worldview and the conviction that mind and matter are fundamentally connected and mutual affecting each other. The project therefore sees important potentials in inner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as an essential integral part of sustainability transformations.



项目初衷在于支持社群中的个体克服来自心理的、社会的乃至生态的困境与挑战;其愿景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和珍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及其内在价值。通过共同探寻适宜的方法与路径,修养心性、践行以期达成天人相应的可持续之道。


Our motivation is to support the global community to overcome the multiple forms of suffering today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Our overarching vision is to realize a world where human and non- human beings exist in sound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respecting and cherishing the intrinsic values and potentials of all beings. Through our work, we want to cultivate mental qualities and practice lifestyles that mutually support transformations to sustainability.


项目的核心聚焦于激发社会性的转型,从而支持可持续发展。目前生态文明的建设过于强调技术性手段与政治策略,却忽视了心理层面的智识转化与创新。愈来愈多的同道都逐渐意识到,培育心灵之性,当成为社会革新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的关键性要素。


Our work is focused on generating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that support sustainability. We believe there is an over-emphasis on techn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lutions” to socio-ecological problems, while the relevance of the mind seems to be downplayed and even neglected. Though not always immediately visible, we realize there are many others like us who see the cultivation of mental qualities as a key contribution to societal transformations to sustainability.


我们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协同有识之士与机构开展一场心智转化运动,一同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正而和平的全球环境。


We aspire to help generate a global movement of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who transform mindsets to help realize our overarching vision of creating a just and peaceful world characterized by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beings.


我们的使命在于为“改变”赋能,培育一种整体性的心智品性,使之酝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社会系统与实践行动。我们在原本互为壁垒的学术领域之间、相互隔离的民众与机构之间架设起桥梁,通过以“己身之转化”为先导的实践持续不断地参与到社会系统变迁的进程之中。


Our mission is to empower change agents that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of mental qualities with sustainable lifestyles, social systems, and practices. We want to provide academic material that legitimi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often-distant fields. We want to build bridges that generate synergies between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who often find themselves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we want to engage in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ourselves, our practices, and our social systems to enact the change we care about.

AMA宣言

我们致力于在关系中探索知行与临在;

我们共创丰盈的地球社群;

我们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拥抱多维的真理;

我们视蜕变为自我与世界的互动过程;

我们是成长中的命运共同体;

我们臣服于超越自身理解力的存在。



方曼:与中国哲学的对话


从个人的体验来看,AMA项目的实质,与中国儒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路径是一致的。主要差异在于,西方基于自身的主客体分离哲学背景下,跨越了线性的、分离式的发展,实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超越性的发展,最终对拯救自身的必经之路达成共识:追寻集体主义式的合作而非强调个体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非人对世界的宰制、构筑共同的福祉而非财产私有化等……


对我们而言,回归自然,是归途;于西方人而言,这种整合式路径与其工业化、个体化、自由化的路径具有极大张力的。


在面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挑战时、西方诸多有识之士同时加入到内观、修身的行列,这并非偶然。中西方终于在这个历史的结点上,发生了未曾有过的碰撞与心心相惜。这也是AMA项目小组在德国具有前瞻属性、超越性的原因所在。


AMA项目试图建立链接东西方的桥梁,通过建立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与政府、社会机构间的协作网络,整合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各自有关”心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促进这种由内而外的蜕变式转化。


陈易:与中国哲学的对话


参与AMA的活动后,我感到AMA是一个社群式的创造性生命试验场,是一个基于个体生命关怀、以及对于群体创造进程之信任的温柔空间。在此,大家创造性地探索着自我对于生命的深切反思,与诸多尚未被主流所接受的实践方式。它以对这颗水蓝色星球的关怀作为出发点,构建出一个不断流动着的、和而不同的跨界空间。在此,人们创造并实践着一种新型的存在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群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试图从各个角度弥合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割裂(学科的割裂、东西的割裂、内在心理的割裂……)。

 

近期,AMA小组成员方曼正致力于推动其与中方的跨文化对话。诚然,德方有既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生命认知与实践系统),也有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需求(由于当前中德贸易合作的增长)。反观几个月来的对话,我们这边必须先搞清楚,彼此在对话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现在所谈的中国文化,事实上并没有十分清晰的内涵。比如,茶道是中国文化吗?太极是中国文化吗?它们或许可被看作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一种承载形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也有一些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它当然也展现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这属于我们现在所谈的中国文化吗?除此之外,诸如四书五经、老庄一类的文化经典中的文字、意象是中国文化吗?还是说这些文字所指向的、那些超越时空的高度智慧精髓是中国文化呢?

 

在我们对话之初,首先要厘清的就是何为中国文化。我们目前对于这个词语的使用非常模糊松散。当然,词语的定义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如果我们并非这一词语的定义者,则至少可以大致梳理一下它所涵摄的不同向度。就目前而言,当Thomas以及其所带领的AMA团队在与中方进行对话的时候,彼此对接的其实是那个活生生的、既可以融入落实到具体生活中、又高度抽象凝练的智慧维度。

 

而这个智慧维度所引导的生命状态本身,它的存在是超越文化形式的。文化作为这种智慧的载体,是一种教育的形式。也就是说,由于有些东西无法言说、无法以文字的方式去清晰完整地诠释传导,我们便构设了某些体验式的文化形式——不论是茶道还是太极,都不过是在温柔地推动人们去感受、体验、体证这个无法用语言去琢磨、表达、掌握的智慧向度,以此使这种智慧能够传承下去。而这智慧的存在事实上超越了民族、文化……它来自对生命的全然坦诚和真挚。

 

我的感受是,Thomas虽然是一个西方人,但由于他真诚面对生命的状态——如我们儒家所论述之“至诚如神”的真挚,启发了他对生命的不同思考,使其可以超越西方的文化理路和框架的束缚。《系辞》有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百虑“看似相异,最终或许都会指向某种相类的生命智慧维度,而这个维度应是贯通中西、超越古今的。不过在中国文化的形式中,它很早就被我们的老祖宗所发现,因此保留着某种特殊的传承。在此,老祖宗的发现并非是“何为中国人”,而是“何为生命”。这个发现全然自在,可以自由地传递融入任一民族、文化、文明,不论东西,不辨南北……

 

Thomas和AMA所在的德国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代表着站在西方智识发展最前沿的一群人。他们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意识,去认识和理解这一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和挑战。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素质以及其必备的学养去承担它的。而当代的环境挑战,实际上拷问了我们现有的(基于西方模式的)认知系统,提出了创新的需求,并激发我们去寻找一种更加贴近生命的认知模式。正这个需求引导着AMA去寻找中国文化的高维智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对话对两方都很有助益。事实上,处于文化内部的人很容易陷入某种困境。我们很难自觉地清晰辨别出何为文化形式、何为是智慧内涵,于是,有时我们可能会执着于文字,或是某些传承的形式,甚至据此形成某种民族中心主义的情绪,觉得自己就世界宇宙的中心……当然,这样的说法或许没错,因为地球是圆的。不过,在智慧的向度上,不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民族,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这点上不能落入偏狭。

 

之前访谈Thomas时,我感到他对于智慧的经验以及其个性化的诠释,实际上是对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一种谦卑的启示。它让我们学会谦卑,也让我们看到这种智慧可以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出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如此,我们得以更深切地理解某一表现模式的优势是什么、局限性又在哪里。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个深刻的学习过程。


友情提示:

Thomas访谈正在整理中,敬请期待!



在共创的研究过程中,AMA团队与来自世界各地区、行业的伙伴合作,包括来自科学,公民社会,商业,艺术,心灵发展,公共部门和政治等各界; 它借鉴来自各学科的方法,尤其基于过程哲学,社会心理学和复杂系统动力学的洞见,以开发一种面向实践(practice-oriented)的路径、开展以联结(relationship-based)为核心的系统变革。


In a co-creative research process, the team collaborates with partner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and diverse walks of life, including science, civil society, economics, art, spirituality, the public sector, and politics. It draws on method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in particular on the insights of process philosophy, social pyschology and complex system dynamics, to develop a practice-oriented approach to relationship-based system transformation.



2019年AMA年会

50-60名小伙伴

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地区

包括德国、英国、以色列、美国、澳洲、

西班牙、瑞典、冰岛、韩国、中国等

……

有艺术家、作家、

文化大使、跨界活动家、

媒体人、导演、技术专家、

经济学、社会学、哲学、自然科学家、

联合国项目官员、企业主、NGO运营官、

生态教育践行者、静修中心主理人、

全球研究、可持续发展、和平研究者、

心理咨询师、企业教练

……


“Transformation Lab”

探索与发现

如何经由“联结”达成可持续发展



Day 1:探索 Explore


我是谁?

Who am I?



我们是谁?

Who we are?

是什么让我们相聚?

What brings us together?

我们的现实与挑战是什么?

What is our challenge?

Day 2 :理解 Understand

与未来对话

Talk with Future


Eco-Cinema 新媒体引领改变
Sensation & Meditation 身体觉知·冥想



Day 3:接引与道别

Facilitation & Farewell

Open Space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小组工作展示

罗马俱乐部案例讨论

David Bohm的启示:对话与身份认同

解读自然与爱

艺术工坊

Visioning & Art Practice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Visioning

视觉记录师Laura

视觉记录:我们的觉知

聆听与分享


Farewell道别




说完“再见”

一个圈,围了很久,

没人愿意离开。


Day 4: 绿野仙踪里的感官盛宴

森林 | 湖泊 | 山野 | 蘑菇 


AMA网站

Website


AMA社群的全球合作伙伴

AMA社群伙伴的线上分布

依照机构、个人、领域的可视化网络呈现


AMA社群关注内外在转化

六个主要维度、三个面向

Inner-Outer Change Layers & Dimensions


了解更多AMA国际社群详情

查看https://www.ama-project.org/



活出天赋 共创美好




招募全球合作伙伴
投稿 |  对话  |  合作 |  共创 

WorkFace柏林的使命


创造海外华人公共叙事空间,

寻找内在的心灵家园;


分享海外华人的生命故事,

促进内在成长的外在显化;


培育德中跨文化对话空间,

探索与觉知文化身份认同;


植根自然生态与文明,

共创和谐、共容、美好生活。


[往期国际圆桌]

国际圆桌第6期 | 集体创伤:与文化中沉寂的部分对话
国际圆桌第7期 | 云端茶席:人在草木间
国际圆桌第8期 | 寻觅与迷失:语言之于沟通
国际圆桌第9期 | 组织进化:觉醒创造价值
国际圆桌第10期 |  复盘:回望与展望
国际圆桌第11期 | 精微的身体:我们真正而全然的活过
国际圆桌第12期 | 超越男Vs.女:性别认同里的阴阳和合
国际圆桌对话| 3月盘点: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如何与病毒同在
国际圆桌对话| 4月盘点:那些病毒教会我们的事,坚持还是放手?

[关注WorkFace柏林]

WorkFace柏林 | 创刊号WorkFace柏林导航(1)|好奇不死猫之101问
人物访谈 | 韩岩: VUCA时代,如何提升心身免疫力(预热篇)人物访谈 | Fanny:无论灰犀牛、还是黑天鹅, 共同关注人类社会如何大踏步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人物访谈(中英) | 方曼: 这时刻,请柔以待人,请联结彼此,请臣服于自然
人物访谈 | 陈易: 全球化不是一个顶层模式,而是人与人的链接、信任与真诚分享生命经验
人物访谈 | 曾昭旭:未来的爱情应是中西文化合璧、爱是自觉的心灵决定


关注|留言|转发|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AMA国际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