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小荣:文旅融合需要有“场景思维”| 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讲稿

孙小荣 小荣说 2020-09-06

编者按

编者按

9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14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东盟各国及澳大利亚、英国、波兰等国的海内外嘉宾300余人出席论坛。孙小荣受邀参加论坛并做主题演讲,此文根据演讲整理而成。
前面几位演讲嘉宾,用不同的语言、语境和视角,为我们阐释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美,以及文化对于世界交流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正因为文化存在世界普遍性与地域特殊性,我们才能在同一个主题下,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交流与对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用文化的共识与力量推动世界和谐发展。

是的,文化是如此地神奇,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言谈举止,就如同空气,与我们不离不弃。但当我们试图谈论文化、解释文化时,她又是如此纷繁庞杂,以至于我们不能以一个明确的概念,来说尽文化之所有。因此,我想尝试以文化分类的方式,来探究文化究竟是什么?或者文化以什么样的方式对我们产生作用?

大传统与小传统,旧文化与新文化,大区域与小区域,主流与非主流,雅文化与俗文化,本土化与外来性,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是文化类型的宏观存在形式。

它们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由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的特定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天、地、人、物之间的互动方式,构成群体生命与自然生态之间互通相处,产生特定地理和历史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经由约定俗成或人为组织规定的方式,形成规范、规定、规制,以规范群体行为的合法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即秩序。特定群体创造特定文化,反之,特定文化孕育特定群体,文化认同构建社会秩序。

我们今天谈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文化何以存在?语言和书写文化、建筑遗址及工具器物、非物质技艺文化、英雄人物与精神、信仰与习俗的仪式感、是文化存在的五种形态。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化何以存在,文旅即何以融合,文化以实物化存在的方式,既是旅游以产品化转化文化资源的路径,因为旅游体验首先必须可视,文化旅游必须实现物化。

在此维度下,要通过打造体验空间、提取文化符号、展示文化价值、调动文化情感、营造文化生活、从而产生文化消费。简言之,我们要构建文旅融合的空间美学,比如把过去的生产空间转化为生活空间,用文化的意义来构建体验空间。
空间需要场景来填充,体验需要场景来实现。厕所革命、乡村民宿、风景廊道、购物环境的改变,都是场景发生了变化,让体验更美好,而且原本的功能并未改变。

我们在音乐大厅欣赏交响乐时,要西服革履,专注聆听,乐师们演奏的每个音符都要严丝合缝;但我们在摇滚乐现场却穿着随意,无拘无束,乐手们会故意通过即兴演奏,来调动现场气氛,以达到狂热的互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仪式感,不同的体验。

我们喜欢花几十元去咖啡馆喝咖啡,却不愿在家里自冲几块钱一杯的咖啡,是因为咖啡馆制造了一种高贵、典雅、个性化的文化场景,让顾客享受到一种尊荣和舒适的空间。因此,场景定义体验价值,场景定义产品价格。你置身在什么场景,你就拥有什么身份。

文化作为一种群体记忆,总是存在于过去时态,只有被特定文化生态系统净化过的文化,才能具备文化的“合法性”而被推崇,并作为一种情感价值观纽带,连接着特定群体的过去、当下及未来。因此,文化即记忆,记忆即场景。

广西的桂林山水,曾被写进中国小学课本,被印在20元人民币上,她构成了每个人心中的记忆,因此,当我们置身于桂林山水的场景中,就有了一种记忆朝圣的仪式感。刘三姐的故事通过文学和歌曲广为流传,使得《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有着广泛的受众情感基础。《印象刘三姐》把故事转化为体验的场景,实现了体验价值的转化。

同样,当我们想起壮族文化、花山岩画、龙脊梯田、侗族歌舞时,我们的记忆中首先涌现的是色彩饱满的视觉场景,如果没有记忆,文化就虚无缥缈,形不成具象的符号;如果没有场景,文化就落不到实处,也就无从体验。

“山水之间,壮美广西”这句口号,山水体现的天赐的自然大场景,也是中国山水的大写意。说到山,中国有著名的“三山五岳”,无一在广西;说到水,中国赫赫有名的大江大河似乎也与广西无缘,广西仅存在于长江、珠江水系的支流区。而如何将山水叠加起来,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谱系中的神仙般的存在。

广西的山美,不在雄高险,而在于秀奇美;广西的水美,也不在于随大流,而在于守清流。也唯有这秀山清流完美地诠释着中国山水的诗画意境。

中国人的审美是山水型的,向山亲水是中国人的品格,所以中国文人创造出了世界独特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等,崇尚高山仰止、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智慧精神,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考量人与自然互动的意识审美境界,追求纵情山水之间,物我两忘的旷达与超脱。

 “之间”和“壮美”体现的是存在于山水之间的中、小、微场景。山水蔚然不动,需要在山水之间构建文化场景,包括秀美风景、历史风华、多彩风俗、舌尖风味、匠心风物、时尚风采、人情风度、社会风尚等,打造多元场景,满足多元体验,形成多元消费。

“壮美”特指广西独有的壮族之一民族资源,更泛指在广西大地上各美其美的多种审美,她更可以引申为广西在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新气象,珍惜美,创造美,转化美,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以文旅融合为契机,锻造美丽价值,打造美丽经济,营造壮丽蓝图。

广西的未来发展,要以优质山水为生态背景,绘制优质文化体验场景,展现丰富多彩的故事情景,营造主客共享的生活美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构建美丽中国,壮美广西的格局,实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时代期许!

在山水之间构建文化场景时,要尊重文化的真实性,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寻求戏剧性和合法性,做足这三个维度,文旅融合的场景才能既具有本土特色,又满足文化审美和社论伦理,让文化场景愉悦人,也教化人。

场景首先有特定物理空间,聚集特定人群,这些场景在定义人群,人群同时也在定义场景。要有特色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感和仪式感彰显文化,而且活动场景要有象征意义。

必须明确到底倡导一个什么样的消费观,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一定要有公共价值,能够让过路人、市民、游客进来公平享受,而不是一个封闭空间。唯有在一个理想而有趣的场景之中,才能展现故事、营造体验、激活情感,最终吸引更多人来消费,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因此,无场景,即无价值。

文旅融合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美好生活缔造者。我们现在不缺少政治家,领导都知道发展文旅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也不缺理论家,因为理论永远赶不上现实变化。

我们缺的是有情怀和担当的企业家,能够让自己的项目有成长机会,不是今天投明天要回报,不能急功近利,文化旅游需要培育,需要时间成长。我们需要更多艺术家参与创造更多文化场景,需要更多爱生活、懂生活、会生活的生活家,也可以说是玩家,来引导大众消费潮流。

我们更需要阐释家来解读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我们场景有什么故事和意义,有什么品质,把这些东西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懂文化、品文化、珍惜文化、消费文化,唯有如此,我们优秀的文化才具有当代价值,也才能在其价值驱动下,得以传承、创新,与未来永续、同行!

— End —


更多作者原创文章:

孙小荣:民营旅游企业主体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诗和远方之路,民营文旅企业风雨兼程

寻路山东:“好客山东”的另一面 | 典型观察

孙小荣:“山水之间,壮美广西”形象解读

孙小荣:何谓文化?一种旅游视角(三)


“小荣说”近期精彩文章回顾:

农民丰收节 : 是农民主导的节,不是春节晚会

岑梅玲子:北京市自驾游行业市场研究

安金明:乡村旅游及民宿和乡村振兴中的问题
蒋依依:中国旅游的市场叙事 

5A景区困局:为什么创5A难,保5A更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